天水地区脊饰艺术 摘要:民族化的建筑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认真地研究脊兽艺术的风格样式和工艺特色.文化观念以及创作手段对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气魄的建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天水地区实地考察分析了脊饰艺术的文化特性,以期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化有所启发。 关键词: 天水; 脊饰; 手工艺; 建筑 一﹑引言 天水地区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历史中,积累了极其丰厚的文化宝藏。惟其历史古老,底蕴深厚,使这片土地上所展现出的文化异彩纷呈。除了境内星罗棋布的昭示着天水文化的辉煌和灿烂的古石窟、陵庙、古石刻、古建筑、古遗址外,还有天水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丰富的民间手工艺。天水地区富有特色的脊饰文化是表现传统思想和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通过田野考察的方式对这一地区脊饰制作的独特工艺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二﹑脊饰概述 中国古建在建筑的装饰部位,除了对构件本身的修饰之外,修饰的主要部位集中在结构的框架部位与连接部位,修饰的主要手段有雕刻、灰塑、镶瓷、彩绘等。主要材料有青砖、琉璃瓦、白灰和麻石等。屋顶上两个坡顶相交产生屋脊,为了防止两个面的瓦件相交处漏水在这些高出的脊上做出了各种线脚就成了自然的装饰。铺盖屋面的筒瓦为了排水便利而保持了一定的坡度,最下面的筒瓦由于受了向下的重力,就必须用铁钉固定在瓦底下的木构件上。为了不让雨水从钉眼中漏下,又在每一个钉孔上套一个瓦当钉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建筑屋顶通过一系列与功能、技术和谐的美化处理,创造了极富表现力的形象。屋顶上的各种装饰:从龙风到各种飞禽走兽,从神佛仙道到凡夫俗子,从帝王将相到才子佳人,从日月星辰到山川万物,可谓包罗万象。 三﹑脊饰的组成 天水地区传统建筑的屋顶有单坡式、悬山式、硬山式、无殿式和歇山式等多样。屋脊多塑有人物、动物、花卉、鱼鸟等十分逼真的图案。这些精彩绝伦的脊饰突显出当地工匠高超的技艺。 3.1正脊 正脊是指屋顶里两坡相交的顶端。天水地区传统建筑屋脊正脊成直线,展示着坦荡而庄严、恢弘而持重的气度。正脊的装饰比较繁复华丽,一般有双龙戏珠、双凤或者八仙、虎、象、和鸽子等。两侧装饰以葫芦、莲花、牡丹花卉较常见。 3.2脊刹和鸱吻 天水地区秦安县兴国寺和文庙大殿正脊中间脊刹安有三尊宝顶,俗称青狮白象。其正脊正中为狮托宝瓶,两边为象托宝瓶。青狮、白象都是佛教中的瑞兽。身托宝瓶高居正脊以示祥云瑞气,有迎接神佛降临之意。也有正脊中间作成楼阁、桥梁形态的,一般出现在道教建筑上,最典型的是秦州伏羲庙建筑。在玉泉观大成殿脊刹正中为三层阁楼,左右却分别是狮托葫芦和象托葫芦,体现了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以鱼吻和龙吻为主的鸱吻的的种类更为丰富,有升龙、盘龙、座龙、行龙、卧龙等,形态各异,变化万千。 3.3垂脊与戗脊 垂脊与戗脊和正脊一样,最初的作用都是固定房瓦压住屋顶的,垂脊两侧花卉装饰与正脊相同。戗脊上一般罗列仙人走兽,这些小动物的形象不同于清官式仙人走兽,有大象、鸽子、和鱼类的造型。也有金刚力士等饰件。垂脊与戗脊安装垂兽和戗兽,多为龙形,形态各别。 四﹑脊兽制作工艺 4.1材料
4.2主要工具 切刀,切刀作为主要的塑造工具其形制是比较多的,大体有斜口刀,和长刃刀两类,小的多为雕刻工具,大的多用做切割。 泥搭子,也叫泥拍。长约50cm一边呈弧形,用来拍打泥土。 模子,木制,两端圆凹形。塑造球状形体时用,例如龙眼睛,也可以刻画,摁压龙或吻者鱼吻体表的鳞片花纹。 工作台,工作台一般有两类,一为揉泥时使用。一为放置脊兽。 雕笔,硬木制,一端为刀形一端为尖形,主要用于刻画。 木拍:木拍的形制比较多,大多为长柄,有长有窄用来拍打修整坯体和表面处理。 塑料纸。保持泥水分时用,大小也不一。 4.3制作工序
选土。脊兽选土以本地红土为主。要求无杂质,尤其是不含沙和石膏的 土为佳.为了加强沾性一般在红土中按照15%的 比例加入白土。 泡土。为了将土浸泡透在浸泡之前先要将土敲打细碎。然后倒在容积两三吨的水泥池中,并加入羊毛,棉花,和头发之类。引入清水浸泡一天时间。在浸泡的时候还要几个壮年劳力在泥中反复踩踏,这些年为了节省人力有的作坊也引进了真空搅拌机。 晒泥。泡好的泥还要在房子中用塑料纸包1-2天,这样为的是更好地自然陈腐,加强黏性。 制坯。这里说的坯是民间艺人说的泥片。在木质的方形模型中垫一块尼龙布,将泥投入到框中,并踏平。将模板反倒在平地,就得到坯。刚做的坯要在阴处自然风干,待80%的水分挥发变硬才能继续加工。 制作空心胚。根据制作器物的不同将泥坯切割,粘接做成空心的泥胚。泥胚做好后就可以在上面做具体捏塑了。 捏塑。捏塑是手工艺人用泥在泥胚上塑造出各种动物,花卉,或者器皿的基本形。 刷水。基本形体塑造出来以后就要用猪鬃刷蘸上水,来回刷洗,使泥表面变得光滑细腻。 镂刻。先用切刀在泥胚上做镂空,然后用雕笔进行仔细塑造。 水刷。镂刻过程会留下许多不光滑的地方,而且泥会有一些开裂的地方,这是就需要用毛刷反复刷洗,以使光滑,精致。 切割。因为许多脊兽形体比较大,为了搬运的方便需要将脊兽切割成不同的部分。 阴干。为了防止干裂,必须用阴干的方式让脊兽自然凉干。 装窑。将阴干的脊兽装入窑,为了充分利用火力,一般是在窑下层装一些砖瓦之类。 煅烧。烧窑温度一般控制在850o左右,燃料以煤或者松木为主,分为2个时间段,共烧制16个小时。 烧制两到三天以后等脊兽变为青灰色,等温度降为常温就可以出窑了。 4.4 手工制作的独特美感 苏联技术美学理论家舍培递在《艺术与环境·艺术在现代环境中的地位》一文中写到:用手工制作物品的人-困于工具的不断完善和支派自然材料的局限,不得不依赖简单根据的成熟掌握和付出艰苦的努力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在手工艺的物品上不仅保留着师父手的痕迹.他的思想和精神的痕迹,而且保留着他体力劳动和精神力量的痕迹[1].这就是说手工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双手把自己的知、情、意全部倾注到劳动产品上,这样的劳动展现着人的劳动对象化的本质.保留了民间艺人造物的兴趣.我们欣赏这些作品时往往被制作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熟练痕迹所吸引,为那些不加雕琢自然成趣的花纹而愉悦,被艺人灵巧的的技艺所折服,那些成形过程中利用泥料的柔韧变形而充满了趣味。相比按照标准化生产的产品,虽然整洁,一致,规范,光挺,但最大的缺陷是没有自然的趣味,多样的情感而显得机械、刻板、冰冷、没有随意的创造性。 手工艺的技术是建立在生产主体的直接经验和直接感受的基础上,艺人的情感直接或间接地传达于脊兽的表层和内部,使每一个手工捏塑的脊兽都有独特的艺术属性。 五﹑脊饰艺术的地域文化表征 5.1地域文化的影响: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教授认为:天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之一,伏羲氏率先民蛇系氏族循渭河干流而下,东适中原占陈州(今河南淮阳),扩允、壮大了龙图腾部族,伏羲是上古时代中国渔猎文化的奠基人。伏羲氏族乃是中国华夏渔猎时代的代号。[2]从流传下来的大量伏羲与女娲的神话中可以看出,那时乞求人口的繁育己成为先民们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女娲抟上造人,伏羲制婚礼,兄妹婚等等。无不表明先民对生殖的渴望。在原始人的观念中。龙与蛇是多子的灵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3]鱼纹、蛙纹成为母系氏族社会女阴崇拜的象征,鸟纹、龙蛇等成为父系氏族社会男根崇拜的象征。而鱼、鸟、龙等均为中国古建筑融合的重要题材,其渊源之深远是值得注意的。[4]天水地区传统建筑出现的鱼饰、鸟饰、龙饰、太极、莲花、葫芦等都是远古生殖崇拜意识的表现,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5] 。天水地区传统建筑脊饰的发展和演变与该地区传统历史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脊饰是这一地区传统建筑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5.2佛教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民族的融合和佛教的传播带动了文化的交融和丰富了天水脊饰种类。秦安县兴国寺和文庙大殿正脊的琉璃宝顶青狮白象,是典型的佛教样式;甘谷县永明寺大雄宝殿正脊上两个跪鹿是吐蕃(藏传佛教)的瑞兽;秦州区西关清真寺,大殿上覆琉璃碧瓦,门脊拱桥上设置火珠宝瓶,两端严格遵循伊斯兰教不崇拜偶像的教义,将汉式建筑的鸱吻进行了山水楼阁的几何抽象。后街清真寺还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风格结合的典范。它在吸收中国内陆优秀传统建筑的同时,赋予一些传统建筑脊饰艺术新的意义,并在建筑装饰方面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征,生动印证了中阿两大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持久生命力。 结语 天水地区脊饰艺术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由生殖崇拜文化发展到图腾崇拜文化,并与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相结合。从而出现出独特地域文化特色。传统建筑因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具鲜明的地方特色。今天,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全球趋于一体化,世界资源开始形成新的配置。但是我们同时也隐约感受到了民族文化丧失的危机,各个城市新建筑都以雷同的面貌呈现﹑传统民间手工艺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所以研究民间脊饰艺术,了解传统建筑中的地域特色,对建筑设计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