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肥城地区汉画像石刻

 拙锋 2017-09-15

肥城地区汉画像石刻

肥城地区汉画像石刻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具有装饰性、观瞻性和实用性特点。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艺术形式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山东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泰山周围又以肥城、岱岳区的汉画像石较有特色。

从春秋到两汉时期,地处黄河下游的肥城一直是泰山周边发达、富庶的地区之一,各地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又加之汉代盛行的“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风气和“举孝廉”的社会背景,厚葬之风盛行,画像石墓作为一种表现形式,逐渐在汶阳一带盛行起来。肥城地区共出土汉画像石三十几块,从不同层面表现了汉代肥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初八年”纪年画像石

该画像石长l52厘米、宽70厘米。整个画面分三部分。上层为攻战图,自右至左始一卒骑鹿,前面是鹿、鱼和马分驾三辆车,车前立一武士,右手持刀,左手抓着一俘虏,再前是三卒骑马,手里持兵器,马下有卒厮打。再前为三步行者,张弓与骑鹿者相向。中层主要是建筑、舞蹈和音乐,左右端各有一阙。右阙上有鸟,中间刻一钓鱼者,鱼在水中游,阙下刻 “建初八年八月成,孝子张文思哭父而礼,石直三千,王次作口口口”二十六字。左阙与右阙大致相同,唯此阙不带文字,而一武士持戟和猛虎搏斗。二阙中间为一楼阁,楼上有手持规和矩的伏羲女娲像。中间是一组狩猎图,二人张弩作射雁状,上方刻有飞翔的雁,另二人荷戟,前有猎狗在追逐野兽。楼分两层,楼上有人作乐、跳舞,左右有楼梯,各有三人上下行走,手里还捧着餐具等。下层自右至左是一株枝叶茂盛的树,其上系马一匹,前有二人持笏相对,前坐男女各一。其左侧各一人捧物恃立,前放一案,后面横列着弩弓和戟,右边有两荷矛者。该画像石阴线刻,线条粗细均匀,构图完整生动,风格清新隽永,生活气息浓郁。因此该画像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史》等书,现存山东省博物馆。

肥城地区出土汉画像石表现的内容较为广泛,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题材:一是亭台楼阁。在这类题材中刻有重楼高阁,楼内主人宴饮闲谈,下棋听乐,有的奴仆捧食进撰,有的拱手作迎送宾客状,它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的各种财富情况,从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楼等,将这些内容总汇起来,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庄园经济图。上述“建初八年”(83)画像石以及“永平”十六年(219)画像石等都有亭台楼阁的表现形式。二是车马图。车马在汉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1956年发现的肥城孙伯张氏墓,肥城孝堂山郭氏墓画像石,肥城“永平十六年”、“永平十一年”画像石都刻有车马出行的内容。三是神话传说。有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等,都是当时普遍信奉的神灵,传说能使人长生不死。孙伯栾仁村出土的汉画像石,就反映了这种题材。该画像石中层阴刻有手持规和矩的伏羲女娲像,他们手持的规和矩既能补苍天,育人类,也能驱恶鬼,保佑墓主人顺利升天。四是有关孔子的。“建初八年”画像石,永平十六年画像石等都有射剑、舞蹈、音乐,躬身拜孔子的内容,说明儒家所倡导的礼仪,深入人心,并成为习俗和风尚。

另外,以表现胡汉战争为背景的画像石也是肥城地区画像石的重要题材,如“建初八年”画像石中的“抓俘虏”、“卒厮打”、“张弓射剑”等。或许是为表彰墓主曾经参加过某次战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表达了歼灭胡人保安宁和颂扬大汉王朝永远兴盛的美好意愿。

这些画像石是汉代能工巧匠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当时吉祥、孝道等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是凝固了的汉代历史,映照着那个时代肥城地区的社会生活图景及人们的理想诉求。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1] 王思礼《山东肥城汉画象石墓调查》载《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