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勉| 我们如何去上班(11.3.12)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4

我最开始的上班之路,是坐着巨龙电车出发的。那时的上海街道尚不如现在宽阔、整洁,但是拥堵和违章的情况却是不常发生的。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最常选择的交通工具自然是电车,虽说是由于经济拮据,但也暗合了时下流行的节能环保理念。在摇摇晃晃的行程和售票员清脆爽朗的吆喝声中,清晨的画卷就这样展开了。

每一辆车都是一个微型浓缩的小社会,人生百态一览无遗。有助人为乐的,也有逃避买票的,有拾金不昧的,也有小偷小摸的,在信息尚不通畅的时代,每天清晨在公交车上发生的小故事都可以成为一整天里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每个人的人生观也在这些小事里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来了。

为了增大公共交通的运量,也为了减少交通出行的成本, “巨龙车”也算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了。所谓巨龙,其实就是由两节普通车厢结合起来形成的 “巨”型公交车,而两节车厢中间的接缝处则有了承接和转弯的多种功能。与拥挤的车箱不同,转弯处的拥挤情况会稍有缓解。于是,便有像我一样的热爱书籍报章的乘客,情愿忍受颠簸和失去平衡的辛苦,也宁愿待在这儿享受一段清晨的阅读时光的。

等到经济状况略有好转,上海的街头忽而又成了自行车的世界。电视里的记录画面毫不夸张地表现出了当时上班高峰的出行画面。数以万计的自行车在路上汹涌驶过的时候,那密密匝匝的场景,让我产生一种不安感。而身处在这车流里的上班族则又是一另种心境了。其时,自行车算得上是财富的象征,能够骑着自行车上班自然也是颇有自豪感的一件美事了。

因为方便,也因为价值珍贵,自行车被正式列入了家当的行列,成了小家庭里名副其实的动产。马路上常常会看到一家三口同乘着一辆自行车的场景,刨去其中的危险系数,倒也可以读出其乐融融的亲情来。那个时候,判断一个男青年是不是已经成家立业,看他的自行车便能猜得八九不离十了。未婚的小青年,自行车的后座是为女青年留的;结了婚的男青年,车兜里装的是刚买的小菜,后座上也换作是小孩子的天下了。每天早上混迹在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里赶去上班,每一辆自行车上都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地铁一号线刚刚开通的时候,上海人也着实为此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高速行驶在地底下的列车,也算是现代文明的一种象征。北京的地铁历史要更悠久些,大抵是因为地下土层的关系。

上海的地铁发展得稍晚些,却不期然地上演了 “后来居上”的好戏。上班族们对于乘坐地铁,起先还抱着观望的态度。到了后来,就爱上这种永不堵车的高速交通工具了。如今的上海,虽然已经拥有了国内很长的地铁线路,但是地铁的拥挤程度却没有缓解。

许多人在上班的早高峰时段乘坐过八号线。拥挤的程度已不是摩肩接踵可以形容的。随着乘客不断挤入,列车门便开始抗议了。伴随着此起彼伏的 “滴滴”声,地铁难免会延误。尽管如此,愿意换乘其他交通工具的上班族仍旧是寥寥,同样的线路,公交车至少要比地铁花上一倍多的时间,这本帐放在任何人面前都再清楚不过了。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多样性已经毋庸置疑了。时间匆忙的,自然选择便捷的地铁;时间宽裕的,公交车也是不错的选择;自行车仍旧是公司较近的上班族的首选代步工具;经济条件良好的,私家车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对于私家车的拥有量虽然已经采取了多种限制手段,但是却依旧遏制不了人们对私家车趋之若鹜的热情。

早高峰时段的路面拥堵情况,也许算得上是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之一。每天耗费在路上的等待时间不少,而汽车的尾气污染也成了令环保部门头疼的事情。有人曾经对我们私家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发表过议论: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家家都拥有一辆私家车,那时的我们却还是自行车的天下;到了二十一世纪,当我们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体现出经济实力的时候,我们也必须考虑绿色环保的问题了。进步和落后的界限值得我们思考,交通工具的发展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