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 立足课堂 科学备考谱新篇 ——枝江一中高考备考的思想与策略 枝江一中坚持正视现实,科研引导,改革发展,探索前进,办学质量逐年提升。2013年高考,应届一本上线人数从2008年153人上升到了318人,一本重点上线率35.8%,文理二本线人数达688人,二本上线率68.1%。特别是2012、2013年,每年以50多人的一本应届上线人数递增。同时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增强,参加数理化生信息奥赛多人获得省级以上大奖,体育竞赛成绩喜人,30多人次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摘金夺银,三次打破省运会记录。罗丹同学在宜昌市“华祥杯”第28届长跑比赛中勇摘女子组桂冠。曹晓雪同学个人文学专著《秉烛夜游》正式出版发行。我校高一学生周丽婷获得第八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2-2013)湖北赛区特等奖,并获得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资格。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深化改革、关注课堂、追求实效的教学思想,得益于学校宏观调控得力,以科研促备考,课堂效率提升,教育资源优化。下面从创新管理 立足课堂科学备考三个方面汇报我们的工作。 一、创新管理机制,激活人力资源能量。 学校管理应该锁定目标,关注过程,着力执行。锁定目标,就是对教育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量化”,使目标“可测”;关注过程,就是要做到准确反馈,及时调整,不断修正;着力执行,就是要做到反应敏捷,传输通畅,落实到位。要做好这三点就必须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一)创新用人机制,实施“以变应变”策略。 保证高考的成功,最关键的是要充分保证高三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所以,我校打破了以往“三年一贯制”常规,实施层级双向聘用的用人机制,即按照程序,层层聘任,公平竞争,公开透明。具体是学校先聘任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再聘任班主任,教学研究处聘用教研组长,教研组长聘备课组长,班主任、备课组长投票共同选举学科教师。用这种方式优先选聘高三教师,这样就激发了教师内在向上意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一个教师清楚,高三教学岗位,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个更容易发展自我、创造业绩的平台。 如此用人机制的变革,改变了我们传统发展思维方式。我们深知,高考升学形势日益激化,校际竞争的环境、强度、范围、手段、规则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学校要想生存并满足公众的期望与需求,如果仍然固守“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快必然会走向死胡同,我们必须用“以变应变”的策略应对发展的形势。 我校的基本做法是:一变观念,以科研为先导,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找准切入点与突破口;二变思路,以过程为核心,在整体规划中找准三年的衔接点与落脚点,即学校从整体着眼,对三年的教学工作作出规划与具体安排,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确保三年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三变举措,以学科为主线,在考纲指导下找准学科优势与弱点,针对性地开展学科规划与建设;四变环节,以课堂为重心,在分段教学中找准得分点与增长点;五变评价,以规律为依据,在竞争前提下找准目标定位与可能空间。 (二)创新责任机制,实行“捆绑式”策略。 高三备考中存在着枯燥备考与人文关怀、物质待遇与教师乐教、课堂教学形式与效果等诸多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保证高考质量的提高,创新管理机制尤为重要。 我校的做法是:围绕高考目标,实行“捆绑式”管理策略。一是推行年级组实体责任制,学校顶层设计把管理责任分解落实到年级组,学校根据《高考目标责任状》《高考质量奖励方案》,将高考各项指标分解到班和所有教师,实行责任捆绑考核,在奖金发放、评先表模、职称晋升等方面运用。年级组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负责年级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实行月考小结评估反馈制度。二是推行校级领导蹲点责任制,校级领导深入备课组现场办公,把握方向明现状,查找问题定措施,调查学情定对策,其工作业绩与年级组实绩全面挂钩。三是推行科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管理制度,我校推行ISO9001质量认证管理办法,将学校320个管理点逐一细化,我们为高三教师优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与经费支持;为教师开办教工食堂,方便教职工生活。 (三)创新激励机制,实行“激活正能量”策略。 优化高考备考工作,最大的阻碍就是教师“职业倦怠”。为了有效遏制“职业倦怠”,我校实行“激活正能量”举措,在沿用过去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制度的基础上,改革了薪俸分配制度,从而保证了学校高考质量的提高。 具体做法是:实施“以岗定酬、岗变薪变,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效率优先,注重实绩、倾斜重点”薪俸分配制度,即新的结构工资包括课时工资、管理责任工资及绩效工资三部分。课时工资涵盖了教师教学方面的实际工作量;管理责任工资根据承担管位岗位的不同享受职务津贴;而绩效工资以教职工工作经验、质量、效益的综合评价为依据。这一制度,对工作量相对多、教学绩效容易凸显的 二、构建和谐课堂,激发高三课堂活力。 高三教学不同于常规,我们倡导“生本教育”,要求老师坚持“从最后一名抓起,从最薄弱的学科抓起,不放弃一名学生”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从树立信心着眼,从改革课堂着手,从课程实施着力,夯实大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 “ (一)打破传统格局,改变课堂形态。 我们深刻认识到,我校学生普遍基础差,2010年我校中考招生34分以上仅39人,33分以上78人,32分以上139人,正取生录取线仅27分,择校线仅22分。只有改变高三传统课堂形态,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可能提高质量。于是,我们组织校内专家对高三课堂进行听评课等专项研讨,找问题,定策略,探索“423”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复习课、讲评课的课堂结构、操作流程。通过研讨提出了五种课型:基础课、习题课、讲评课、复习课、实验课,每种课型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和流程,让 “423”课堂模式在高三常态化。实践证明,“ (二)推行高效模式,提高课堂效能。 我们在高三年级推行“ (三)搭建活动平台,增强课堂效益。 高三各备课组有计划地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每次活动,让本组教师上同一个课题的课,先进行集体备课,确定好重点、难点及基本流程,由一个教师试教,互相听课、评课,之后分别施教,真正实现了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推动着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向纵深发展。学校还组织开展“423”课堂教学能力大比武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作为教师劳绩评估的重要依据。在大比武活动中,高三教师都是上原滋原味的备考复习课,即根据备考复习进度,针对学生实际选择内容上课,杜绝了为模式而上课的形式化倾向。 (四)开发校本课程,拓展课堂资源。 我们把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备考范畴,通过开发微型校本课程,丰富了高三备考内容,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开设时政课程,每天早6:30分准时转播中央电台“早间新闻”;每周星期天晚上统一观看中央台“中国周刊”和“世界周刊”。二是开设阅读课程,语文组定期编写《时文精读》专辑,英语把《新概念英语》作为第二教材,供学生阅读。三是开设学校经典文化品牌课程,从课程的角度设计,让学生从升旗仪式、成人宣誓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表彰大会等文化活动中吸取知识养料。四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数理化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选题研究。五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高三坚持开展早锻炼,课间跑操和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并把每周三下午第四节课定为学生活动日。 三、推行研修策略,提高教学研究质量。 (一)从整体目标着眼,实施“三年一体化”策略。 我们推行学科发展“三年一体化”,教研组、年级学科组、任课教师分别根据学校要求,逐级制定了“三年一体化”教学方案或计划,并围绕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科学整合三年的教学内容,细化目标任务,分层分阶段抓落实,做到“三年高中一盘棋”。我们借助荆楚课改联盟这一平台,组织了两次全省性三年学科规划研讨活动,提升了学科三年一体的研究水平。 具体地说,就是整个高中三年,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进行通盘思考、系统规划、分段落实、逐层推进的培养,真正把素质教育、常规教学、高考目标有机结合。高一夯实知识基础,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高二构建知识体系,关注学科平衡,强化能力提升;高三完善知识网络,注重发掘潜能,培养综合能力。 (二)从“生本教育”着眼,实施“督研修一体化”策略。 高三教学督研修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最终实现高考整体目标的达成。因此,我校从“生本教育”着眼,着力推行“督研修一体化”策略,收到了显著效果。 一是教学督导全程化。我校成立了教学督导室,聘请特级教师担任督察员,从教学行为、学习状况、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督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组织研究,及时解决问题。 二是实施 “田野式” 研修。我校教务部门、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体各个层面都是本着着眼课堂实际,从教学需要出发,重点研究高考备考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力避教学、教研“两张皮”,征集问题做到“精、巧、细”,解决问题做到“短、平、快”,形成研修民主化、生活化、个性化,确保实效性。通过这种扎根本土、注重实践、群体参与、浸润有序的学校常态化的“田野草根”式的校本研修活动,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三是教研活动序列化。我校建立了教研活动网络体系,环环相扣,层层落实,做到每日必修,每周必研,每月必结。备课组复习计划细致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一节的复习任务且张贴在教室公示栏。每周一,备课组长组织开展导学案研制、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先听后上”活动;每周三,教研组长组织开展主题研修活动。每个月,本组结合教学工作检查反馈研修情况。 (三)从核心竞争力着眼,实施“三轮复习一体化”策略。 质量建立信誉,信誉吸引生源,生源带来资源,资源支撑发展。这是当前高中学校生命成长的良性循环。那么,现实的高考肯定要追求升学率,而且,“没有高考升学率就没有学校的今天,只有高考升学率也没有学校的明天”。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高考升学率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校积极推行“三轮复习一体化”策略,避免了高考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确保了常规教学与高三复习备考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每年6月中旬,我校召开高考第一轮复习研讨会,公布备考方案,全面部署高考复习工作,着重强调备考要“把握考纲、狠抓基础、注重训练、分层推进、落实细节”。每年3月召开二轮复习研讨会,着重强调备考要“以专题为载体,以能力、素质为目标,突出学科内综合,分层推进,帮助学生构建主干知识结构、落实课本重点知识”。每年备考冲刺阶段,着重强调备考要“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狠抓薄弱环节,把握做题规律,注重通法通解,做好心理调适,培养应试技巧”。 二是认真实施“培优、强中、抓基础”的教学战略。盯牢“A级生”,狠抓“临界生”,关注“偏科生”。仔细分析他们的成绩状况,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制订薄弱学科的增分计划,重点跟踪,结对帮扶。 三是积极推行“低起点、小坡度、小步走、勤反馈、及时补、滚动递进”的教学战术。加强基础过关题的训练,夯实学科基础,不求快,不求大,不求难,稳步推进,适时调整,促使整体提升。 我们将向先进学校看齐,继续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以科研为先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创新管理机制,深化课程改革,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力争早日实现创办全国示范高中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