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虫害防治3

 深山林 2014-04-14

麦蜘蛛


麦圆蜘蛛

麦蜘蛛
[分布与为害]麦蜘蛛主要有两种,麦圆蜘蛛[Penthaleus major (Duges)]和麦长腿蜘蛛[Petrobia latens(Mullen)],前者属蜘蛛纲蜱螨目走螨科,后者属叶螨科。全国各麦区均有分布,北方以麦长腿蜘蛛为主,南方以麦圆蜘蛛为主。麦圆蜘蛛以为害小麦为主,其次为大麦、豌豆及苜蓿、刺儿菜等杂草,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粘重、植株过密的麦田。麦长腿蜘蛛主要发生在地势高燥的干旱麦田,除为害小麦、大麦外,还为害棉花、大豆等作物。
[形态特征]麦圆蜘蛛体卵圆形,体长0.65~0.98毫米,背面有红斑点,足4对,第一对最长,第四对次之,第二、第三对相等。麦长腿蜘蛛体纺锤形,长0.5毫米,背中央红色,两侧黑褐色,足4对,第一对足超过第二对、第三对2倍长。
[发生规律]麦圆蜘蛛1年发生2~3代,以成若虫和卵在麦株及杂草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为害重,越夏卵10月始为害秋苗,喜潮湿,多在早8~9时以前和午后4~5时以后活动。麦长腿蜘蛛1年发生3~4代,以成虫和卵越冬,4~5月进入危害盛期,10月上中旬越夏卵危害秋苗,喜干旱,白日活动,以下午3~4时最盛,遇雨或露水大时,即潜伏麦丛或土缝中不动。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采用轮作倒茬,合理灌溉,麦收后浅耕灭茬等降低虫源。
    2.药剂防治  一是拌种,用75%3911乳油100~200毫升,对水5千克,喷拌50千克麦种;二是田间施药,用40%乐果乳剂2000倍液,或40%三氯杀螨醇乳油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喷雾。


麦长腿蜘蛛


麦圆蜘蛛放大


麦长腿蜘蛛放大



小麦蚜虫


麦叶上无翅长管蚜

小麦蚜虫
[分布与为害]麦蚜发生的种类主要有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和麦黍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均属同翅目蚜科。全国各麦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麦类和其它禾本科作物与杂草。若虫、成虫常大量群集在叶片、茎秆、穗部吸取汁液,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枯萎、整株变枯至死亡。
[形态特征]麦二叉蚜触角短于体长,腹管长过腹末,额瘤明显,有翅型前翅中脉2叉。麦长管蚜触角长于体长,腹管长过腹末,额瘤明显,有翅型前翅中脉3叉。黍缢管蚜触角短于体长,腹管短不过腹末,额瘤不明显。有翅型前翅中脉3叉。
[发生规律]麦蚜在河南省1年发生10~20代,冬季以无翅蚜在小麦根茎或地下根部潜伏,小麦返青后,开始大量繁殖为害。一般情况下,麦蚜常在冬前10月份或当年2~3月份温暖、降水较少的情况下大发生。水浇地一般轻于旱地,土壤肥沃麦田一般轻于肥力差的麦田。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一是选种抗耐蚜丰产品种;二是早春耙压,清除田边杂草。
    2.药剂防治 一是种子处理,黄矮病流行区拌种可做到防病治虫,方法见黄矮病防治;二是大田施药,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666.7平方米5~7克,或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剂50毫升,或90%万灵粉剂8~10克,或25%病虫灵乳油5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或2.5%敌杀死乳油10~15毫升,对水50~60千克喷雾。其中抗蚜威防效好,且不杀伤天敌,可优先选用。












麦穗上无翅长管蚜


长管蚜的有翅雌蚜
(左)和无翅雌蚜


麦黍缢管蚜的有翅
雌蚜(左)和无
翅雌蚜



小麦叶枯病


小麦雪腐叶枯病病叶
小麦叶枯病
[分布与为害]陕西、甘肃、青海、河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各冬春麦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引起小麦叶枯病的病害有10余种,其中重要的有由雪腐镰孢菌[Fusarium nivale(Fe.)Ces]引起的雪腐叶枯,小麦德氏霉菌[Drechsler tritici-repentis (Di)Shoemaker=Helminthosporium tritici-vulgaris Nis.]引起的黄斑叶枯,小麦壳针孢菌(Septoria nodorum Berk)引起的针孢叶枯,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引起的交孢叶枯等。严重发生时叶片黄枯,不能正常灌浆结实,千粒重下降。
[症状]由于病原菌种类不同,表现症状也各不相同,差异十分明显。 
雪腐叶枯 叶上病斑较大,暗绿色,水浸状,近圆形或椭圆形,发生在叶片边缘的多为半圆形。病斑中央黄白色,常有不明显的轮纹和粉色霉层,即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气候潮湿或早上露水未干时病斑边缘常生出白色呈辐射状菌丝层。后期病叶枯死。在穗上引起小穗轴变褐色腐烂,形成赤霉病。
黄斑叶枯   叶上病斑大小次于雪腐叶枯病,黄褐色,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中部黑褐色,上有不明显同心轮纹和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边缘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愈合,叶片枯死。

小麦黄斑
叶枯病病叶

小麦交孢叶枯病病叶
针孢叶枯    叶片的叶脉间最初出现淡绿色至黄色病斑,长椭圆形、梭形,后扩大至不规则形,呈淡褐色至红褐色大斑块,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后期叶片呈枯白色,提早枯死。病菌侵染穗部时,颖壳上产生深褐色斑点,后变枯白色,病斑上也生小黑点,引起颖枯病。
交孢叶枯  叶上病斑小型、卵圆形、梭形、不规则形,初期淡黄色,后变黄褐色。气候潮湿时病斑上生浓厚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愈合后,叶片枯死。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或在种子上越夏、越冬。第二年春季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病菌在种子上越夏时,秋季初次侵染麦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再侵染。叶枯病菌喜低温、高湿气候,温湿度不仅影响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和发病潜育期,也对孢子传播有一定影响。如夜间温度在8~10℃以上,有小雨时,传播较快,容易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植株茂密,通风透光不良,麦田发病重。一般高秆晚熟品种较矮秆早熟品种抗病。春性品种较冬性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施足基肥,追施氮素肥料不可过多过晚。
    2.药剂防治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用25%敌力脱乳油,每666.7平方米用33~40毫升,加水60~70千克喷雾。或用80%多菌灵超微粉剂,每666.7平方米用50克,加水60~70千克喷雾。或用25%敌力脱乳油20毫升加80%多菌灵超微粉剂25克复配剂,加水60~70千克喷雾,兼治赤霉病。或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666.7平方米用50~100克,加水60~70千克喷雾,兼治锈病、白粉病。或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6.7平方米用200克,加水60~70千克喷雾,兼治赤霉病。或用70%甲基托布可湿性粉剂,每666.7平方米用50~75克,加水60~70千克喷雾。

小麦针孢
叶枯病病叶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病叶
小麦根腐病
[分布与为害]各小麦产区都有发生。东北春麦区以苗腐、叶枯和穗腐为主。西北主要为害根部和茎基部,引起根腐和茎基腐。冬麦区多发生叶枯和穗腐。由小麦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 (Sacc.)Shiem.Helminthosporium sativum Pammel.el al.侵染所引起。缺苗率增加,成穗率、穗粒数和种子质量都明显降低。除为害小麦外,不为害大麦、黑麦等。
[症状]种子、幼芽、幼苗、成株根系、叶片、茎和穗都可受害,出现症状复杂多样。
    幼芽和幼苗的种子根变褐色,幼芽腐烂不能出土。出土幼苗近地面叶上散生圆形褐色病斑,严重时病叶变黄枯死。芽鞘上生褐色条斑。
    成株根上的毛根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变褐色。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折断枯死。



小麦根腐病病粒
(黑胚粒)


小麦根腐病病穗

    叶上初生许多黑色小点,后扩大呈梭形,中部枯黄色,周围有退绿晕圈。病斑两面出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上病斑相连时,叶片枯死。
    穗部的颖壳基部变褐色,表面密生黑色霉层,穗轴和小穗轴常变褐色腐烂,小穗不实或种子不饱满。种子胚局部或全部变褐色形成“黑胚粒”。种子表面也生梭形或不规则形褐斑。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胚内或病残体上越夏、越冬。小麦播种后,种子上和土壤中病残体上病原菌直接侵染幼芽和幼苗,引起芽腐和苗枯。病菌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侵染叶片、穗部和种子,造成叶枯、穗腐和黑胚粒。一般在小麦生育后期高温多雨,病害发生流行。小麦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但无免疫品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根腐病严重地区与豆类作物、油菜、蔬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
    2.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0.2%~0.3%的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拌种。成株发病初期喷洒药剂防治,方法同叶枯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