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物病害】南瓜常见病害识别及防治

 苗苗含苞 2020-05-23

南瓜常见病害识别及防治

南瓜(学名: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et)葫芦科南瓜属的一个种,雌雄同株,果梗粗壮,有棱和槽,因品种而异,外面常有数条纵沟或无,种子多数,长卵形或长圆形。

原产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带,世界各地普遍栽培。明代传入中国,现南北各地广泛种植。的果实作肴馔,亦可代粮食。全株各部又供药用,种子含南瓜子氨基酸,有清热除湿、驱虫的功效,对血吸虫有控制和杀灭的作用,藤有清热的作用,瓜蒂有安胎的功效,根治牙痛。

南瓜病虫害有

10

多种,常见的有二病三虫,即细菌性缘枯病,白粉病,小地老

虎,蚜虫和红叶螨,要十分注意防治。

 1

、细菌性缘枯病。该病病原为边缘假

单胞菌边缘假单胞致病型,除侵染南瓜外,还可侵染黄瓜。南瓜的叶、叶柄、

茎、卷须和果实均可受害,初在水孔附近产生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淡褐色

不规则形斑,周围有晕圈。严重的产生大型水浸状病斑,由叶缘向叶中间扩展

呈楔型,叶柄、茎等上病斑亦呈水浸状,褐色。果实染病先在果柄上形成水浸

状病斑,后变褐色,果实黄化凋萎,脱水后成木乃伊状。湿度大时病部溢出菌

脓。该病的发生主要受降雨引起的湿度变化及叶面结露影响。当湿度上升到

70%

以上或饱和达

6-8

小时即可发病,结露时间越长发病越重。

南瓜病虫害有

10

多种,常见的有二病三虫,即细菌性缘枯病,白粉病,小地老

虎,蚜虫和红叶螨,要十分注意防治。

 1

、细菌性缘枯病。该病病原为边缘假

单胞菌边缘假单胞致病型,除侵染南瓜外,还可侵染黄瓜。南瓜的叶、叶柄、

茎、卷须和果实均可受害,初在水孔附近产生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淡褐色

不规则形斑,周围有晕圈。严重的产生大型水浸状病斑,由叶缘向叶中间扩展

呈楔型,叶柄、茎等上病斑亦呈水浸状,褐色。果实染病先在果柄上形成水浸

状病斑,后变褐色,果实黄化凋萎,脱水后成木乃伊状。湿度大时病部溢出菌

脓。该病的发生主要受降雨引起的湿度变化及叶面结露影响。当湿度上升到

70%

以上或饱和达

6-8

小时即可发病,结露时间越长发病越重。

南瓜病虫害有10多种,常见的有四病三虫,即细菌性缘枯病,白粉病,蔓枯病,病毒病,小地老虎,蚜虫和红叶螨,要十分注意防治。

一、细菌性缘枯病

·        1、病原:为边缘假单胞菌边缘假单胞致病型,除侵染南瓜外,还可侵染黄瓜。


·        2、症状:南瓜的叶、叶柄、茎、卷须和果实均可受害,初在叶缘水孔附近产生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淡褐色不规则形斑,周围有晕圈。严重的产生大型水浸状病斑,由叶缘向叶中间扩展呈楔型,叶柄、茎等上病斑亦呈水浸状(同角斑),褐色。果实染病先在果柄上形成水浸状病斑,后变褐色,果实黄化凋萎,脱水后成木乃伊状。湿度大时病部溢出菌脓。


·        3、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病原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 ,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病菌从叶缘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 , 靠风雨、田间操作传播蔓延和重复侵染。经观察此病的发生主要受降雨引起的湿度变化及叶面结露影响,我国北方春夏两季大棚相对湿度高 , 尤其每到夜里随气温下降 , 湿度不断上升至 70% 以上或饱和 , 且长达 7~8 小时 , 这时笼罩在棚里的水蒸气 , 遇露点温度 , 就会凝降到南瓜叶片或茎上 , 形成叶面结露 , 这种饱和状态持续时间越长 , 缘枯细菌病的水浸状病斑出现越多 , 有的在病部可见菌脓。与此同时南瓜叶缘吐水为该菌活动及侵入和蔓延提供了引起该病流行的重要水湿条件该病的发生主要受降雨引起的湿度变化及叶面结露影响。

·         4、 防治方法: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还可以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2小时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选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叶,在发病初期或蔓延开始期可选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也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1:2:300-400波尔多液喷雾。  

 

二、白粉病

·        1、病原:半知菌亚门的粉孢属

·        2、症状:南瓜白粉病是南瓜发生最普遍而严重的一个病害,南瓜是瓜类白粉病中受害最大的一种瓜类。主要危害叶片,被害叶片表面多被白粉状物覆盖,致光合作用明显受阻,严重的叶片枯黄乃至焦枯,影响南瓜结实。


·        3、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6月上旬开始发生,该病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落在寄主叶片上,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片表皮侵入,菌丝体附着在叶表面,从萌发到侵入需24小时,5天后在侵染处形成白,一般色菌丝丛状病斑,经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白粉病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寄主的长势湿度大有利于其流行。

·        4、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技术要点:早预防、午前防、喷周到和大水量。保护地可采取烟雾法,硫磺粉熏烟或45%百菌清烟剂熏。  

三、南瓜黑斑病

·        1、病原 : Alternariaalternate (Fr.) Keissl.称链格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根束生,暗褐色;分生孢子倒棒形,褐色或青褐色,3~6个串生,有纵隔膜1~2个,横隔3~4个,横隔处有缢缩现象。

·        2、症状  主要发生在南瓜生长中后期或贮藏期,为害叶片、茎蔓和果实。下部老叶染病生具不明显轮纹的褐斑;果实染病,多发生在日灼或其他病斑上,布满一层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造成果腐,整个瓜内充满黑色病菌。

·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其发生与日灼病有联系,多发生在日灼处。即第二寄生物

·        4、防治方法  (1)防止南瓜发生日灼。(2)发病初期喷洒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2%喷克悬浮剂5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四、霜霉病

·         1、病原:为鞭毛亚门的古巴假霜霉菌

·         2、症状:本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先出现水渍状黄色斑点,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黄褐色不规则多角形病斑。在潮湿环境下,在病斑背面长有灰黑色霉层。该病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重时,病斑连接成片,使叶片变黄干枯,易破碎。病田植株一片枯黄,似火烧一样,瓜瘦小,含糖量降低。

· 3、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由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可随季风或雨水从南向北传播;也可从保护地传播到露地,再由露地传回保护地,形成周年发病。棚室内气温在15~22℃,相对湿度大于83%时,易发病。叶面有水滴或水膜的时间达2~6小时,病原菌极易侵染叶片,形成病斑。当天气多雨、多露、多雾、阴雨天和晴天交替出现时,发病早而重。棚室内昼夜温差大,湿度高,夜间易结露水;或种植过密,缺乏肥料,浇水偏多,通风不良时,均可加重病害发生。

·          4、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  实践证明,利用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地减轻霜霉病的为害。这些品种有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研制的“京绿栗”、“京银栗”等南瓜品种。
(2)栽培防病  选择地势高,土质肥沃的沙壤地块种瓜,施足底肥,追施磷、钾肥。在生长前期适当控水。结瓜后严禁大水漫灌,并注意排除田间积水,及时整枝打杈,保持株间通风良好。
(3)营养防治  对长势较差的瓜秧,可进行根外追肥,喷施叶肥如喷施宝、叶面宝、光合肥、抗旱剂、增产菌,也可试用0.15千克尿素加0.5千克红糖或白糖,对水50升,早上喷于叶面和叶背,每5天一次,均可增强植株抗病性。

(4)药剂防治  霜霉病通过气流传播,发展迅速,易流行。喷药必须及时、周到和均匀,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根据历年发病时间,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搞好预测,要求在发病前7天左右即开始喷药保护。发现中心病株结合摘除病叶并喷药重点防治。常用药剂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霜磷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初发病时晴天上午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喷3~4次,每667平方米每次喷药液50~70千克。上述杀菌剂应轮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阴雨天时不宜进行喷雾防治。

五、南瓜疫病

· 1、病原:辣椒疫霉菌。

·   2、症状:茎蔓发病较重,叶和果实发病较少,成株期受害重,苗期较轻。发病初期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渍状,病部渐渐缢缩软腐,呈暗褐色,病部叶片萎蔫,不久全株枯死,病株维管束不变色。叶片受害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大病斑,发展速度快,边缘不明显,干枯时呈青枯,叶脆易破裂。瓜部受害软腐凹陷,潮湿时,表面长出长稀疏的白色霉状物。

·    3、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粪肥和病残体中越冬 ,种子不带菌。第二年气候适宜开始萌发侵染,然后随雨水,气流等传播进行再侵染,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果面皮上,引发病害。一般7~15天席卷全田造成绝产。气温25℃——30℃,空气中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重。一般雨天或雨天过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迅速升高,病害易流行。田间积水,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

·   4、防治方法

·        1、选择5年以上没种过葫芦科作物的田块种植,避免连作。

·        2选用抗病品种,采用高畦栽培,避免田间积水,中午高温时不要浇水,严禁浸灌或串灌;果实膨大后采取稻草等垫瓜,避免果面直接接触地面。
3、可用70%疫毒灵(乙磷铝)可湿性粉剂灌根或喷雾,对疫病防治效果较好。也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每株灌根250—300毫升,每7—10天1次,连灌3——4次。

六、南瓜炭疽病

 

·  1、病原:半知菌亚门葫芦科刺盘孢菌

·   2、病期症状 幼苗期发病,病苗子叶上最初为小的黄色水渍状斑,以后逐渐扩大至黑色,病部干枯易破碎穿孔,叶片枯萎至死;接近地表的茎基部变为黑色;病部缢缩,致使幼苗猝倒死亡。成株期发病,病叶初呈水浸状圆形或纺锤形病斑,后呈黄褐色,有的出现同心轮纹,外围有一紫黑色晕圈;在蔓和叶柄上发病,病斑长圆形,凹陷,初呈水浸状黄褐色后变成黑色,病斑蔓延茎周围,则植株枯死;幼果受害后发育不正常,多呈畸形或萎缩腐烂;成熟果实病斑初呈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呈环状,暗褐至黑褐色,凹陷,湿度大时中部产生红色粘稠状物质--分生孢子团。 


·        3、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拟菌核附在被害组织、土壤或种子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后病部又能形成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造成再次侵染。病菌分生孢子传播主要依靠雨水或地面流水的冲溅,故一般贴近地面的叶片首先发病。湿度大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因素:在温度适宜、空气相对湿度达85%~95%时,病菌潜育期只有3天,温度在10~30℃范围内都可发病,最适是20~24℃,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在条件适宜情况下,南瓜炭疽病发病速度快,如不及时防治,2~3天后病害明显加重,造成植株生长停滞。

·        4、防治 :治南瓜炭疽病,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       (1 )合理轮作 实行与非瓜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病菌侵染源。

·        (2 )消除越冬菌源,调节土壤酸碱度 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千克进行灌水溶田20~30天,然后进行冬翻晒白待种,从而达到消除菌源,调节土壤酸碱度的目的

·      (3 )选用抗病品种或进行种子消毒 将种子用55~60℃热水浸种15分钟,然后倒入凉水冷却,或用4%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清洗、催芽,从而减少初侵染源。

·     (4 )土壤消毒 结合浇定根水,用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进行土壤消毒。

·       (5) 药剂防治 根据常年发病时期提前3~5天喷药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粉剂1000~1500倍液、百菌清500~600倍液喷施喷施,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可预防病害发生。

 

七、南瓜枯萎病(红腐病)

·        1、病原: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 ,半知菌亚门


·        2、症状:幼苗染病,子叶先变黄、萎蔫或全株枯萎,茎基部或茎部变褐缢缩或呈立枯状。成株开花结果后陆续发病,被害株最初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萎蔫叶早晚恢复,后萎蔫叶片不断增多,逐渐遍及全株,致整株枯死。果实染病引起果腐,多发生在雨季近成熟的果实上,从果实伤口处先发病,后渐向瓜心蔓延,病果肉初黄色,后变为紫红色,瓜腔染病后,迅速腐烂。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病情扩展缓慢,后形成污褐色坚硬的疤痕。

·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菌核或厚垣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苗期病菌可从根部的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从根毛的顶端细胞间侵入,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可在种子萌发时直接从幼根侵入,在根部和茎部的薄壁组织中繁殖蔓延,后进入木质部和维管束,向上下扩展,镰刀菌堵塞导管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幼苗或成株枯萎。
    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染病,病菌发育和侵染适温24~25℃,气温低于12℃,高于25℃,或25~28℃易发病。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果实近成熟的糖分积累时期,此外,蚂蚁、农田害鼠咬食或机械伤口多,果实易发病。生产上连作、有机肥不腐熟、土壤过分干旱或质地粘重的酸性土是引起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4、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为主,药剂为辅。(1)选用抗病品种。如山西的友谊1号。(2)选用无病新土育苗,采用营养钵或塑料套分苗。改传统的土方育苗为营养钵或自制的塑料套分苗,便于培育壮苗,定植时不伤根,定植后缓苗快,增强寄主抗病性。(3)选择5年以上未种过瓜类蔬菜的土地,与其它蔬菜实行轮作。生产上推行葫芦科、十字花科、茄科3年轮作,可有效地控制枯萎病的发生。(4)棉隆处理土壤防治南瓜枯萎病。667m2用95%棉隆粉剂(山西临汾农药厂)10kg,先把药与150kg半干细土充分混拌均匀,分两次撒于地表,每次用犁耕翻13~18厘米深,共翻3次,使药土充分混匀,掌握在7厘米土壤湿度23%,30厘米土层日均地温23~27℃时,用塑料膜覆盖地表12天进行熏蒸灭菌,南瓜于施药后1个月定植或直播。(5)加强栽培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绿丰生物肥50~80kg/667m2,减少伤口。提高栽培管理水平,避免大水漫灌,适当多中耕,提高土壤透气性,使根系茁壮,增强抗病力;结瓜期应分期施肥,切忌用未腐熟的人粪尿追肥。(6)药剂防治:①种子消毒,用有效成分0.1%的60%防霉宝(多菌灵盐酸盐)超微粉加0.1%平平加浸种60分钟,捞出后冲净催芽。也可把干燥南瓜种子置于70℃恒温处理72小时,但要注意品种间耐温性能及种子含水量确保发芽率。②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克处理畦面。③土壤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67m24kg混入细干土,拌匀后施子定植穴内。④药剂灌根。掌握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或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5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双多悬浮剂600~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升或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每株100毫升,隔10天后再灌1次,连续防治2~3次。 

八、南瓜病毒病

·        1、病原 :南瓜病毒病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所引起。主要有甜瓜花叶病毒(MMV)、西瓜花叶病毒(WMV)、南瓜花叶病毒(SqMV)、黄瓜花叶病毒(CMV)、西葫芦花叶病毒(CpMV),有的地方(如山东泰安),还检出少量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马铃薯Y病毒(PVY)

·        2、症状:病叶叶面出现黄斑与浓淡不均的花叶斑驳。有的部位变成深绿色,形成深绿与浅绿色相间带;有的病叶叶面凹凸不平,脉皱曲变形,新叶和顶部梢叶比老叶的症状明显。病株结果性能差,或结出畸形果,风味品质均差。


·        3、发病特点及传播途径:甜瓜花叶病毒可由种子带毒和蚜虫传毒;南瓜花叶病毒可由种子带毒和叶甲传播;西瓜花叶病毒可由蚜虫传毒;黄瓜花叶病毒由汁液和蚜虫传毒。管理粗放、虫害多的地块发病也较重。种子带毒率较高。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但全面情况尚未摸清,一般认为中国南瓜较抗黄瓜花叶病毒。至于一些一般表现较强抗病性的品种,包括台湾引进的木瓜南瓜、凤凰南瓜和国外引进的友谊1号南瓜等是否也抗病毒病,则有待各地进一步观察鉴定。


·         4、防治方法 :

·         1)种子处理 种子干热消毒,用干热恒温箱先以40℃处理24小时后,再在18℃下处理2~3天,可减轻种子带毒率。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后,再播种,可使种子表面携带的病毒失去活性。

·          (2)培育无病苗  选用无病土作床土,施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并严防蚜虫和白粉虱进入苗床为害幼苗和传毒。

·         (3)积极防治蚜虫和白粉虱  定植前对幼苗进行一次喷药防治,做到幼苗带药定植。

·         (4)加强栽培管理 及早铲除田间地头的杂草。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量增施磷钾肥。及时浇水,防止干旱。结瓜后,应带肥浇水。

·         (5)防止人为传播 及早拔除病株,放入塑料编织袋内,带到田间外深埋。手摸病株后应用肥皂洗手后,再进行农事操作。病株和健株应分别管理。

·         (6)喷药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10天喷1次药,连喷2~3次,每667平方米每次喷药液50~60千克。

·         (7)注意事项

·         ①对于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药剂用于防治,一般采用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种子消毒和消灭蚜虫、温室白粉虱,防止传毒是关键措施。 

·②有条件的地方,苗期可用S52弱毒疫苗接种。

九、南瓜黑星病

·        1、病原:Cladosporiumcucumerinum称瓜枝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白色至灰色,具分隔。分生孢子梗细长,丛生,褐色或淡褐色,形成合轴分枝。分生孢子近梭形至长梭形,串生,淡褐色,单胞或双胞。

·        2、症状 :苗期染病,在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发病后期引致全叶干枯;嫩茎染病,初期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梭形病斑,后期变成暗色,凹陷龟裂,湿度较大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生长点染病,经两三天烂掉形成秃顶,而生长点侧叶缓慢伸长并带卷曲,初看好象病毒病的病状;成株期染病,叶片上产生黄白色圆形小斑点,后穿孔留有黄白色圈(图11-16);茎蔓、瓜条病斑初时污绿色,后变暗褐色,不规则形,凹陷、流胶。


·  3、发生规律: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于田间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病菌可直接侵害幼苗。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7℃,相对湿度为90%,但温度9—30℃,相对湿度85%以上都可发病。病菌丰要从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穿透,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春秋气温较低,常有雨或多雾,此时也易发病。重茬、浇水多和通风不良,发病较重。

·  4、防治方法 :

·    ①种子消毒 用55~60℃温水浸种 15分钟,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
分钟后冲净催芽。直播时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②设施消毒  定植前用烟雾剂熏蒸棚室(此时棚室内无蔬菜),杀死棚内残留病菌。生产上常用硫磺熏蒸消毒,每100立方米空间用硫磺0.25千克、锯未0. 5千克混合后分几堆点燃熏蒸1夜,此法可杀灭附着在设施建材表面的多种病菌。
   ③农业措施  降低种植密度,升高棚室温度,采取地膜覆盖及滴灌技术,及时放风,以
降低棚内湿度。
   ④ 药剂防治  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喷药,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 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叶面喷雾,每 7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十、南瓜青霉病

1、病原
Penicillium sp.称一种青霉,属半知菌类真菌。菌落产孢处灰绿色,分生孢子梗集结成束,无色,具隔膜,先端数回分枝呈帚状;分生孢子圆形。


·   2、症状
仅见为害贮藏期南瓜果实。初在瓜面上产生水渍状圆形或不整形病斑,后变浅褐色,并在病斑表面长出白色霉状物,由白色至灰白色菌丝组成绒毛状大斑,大小70× 56毫米,后在霉斑中央长出灰绿色不规则形霉状物,大小12×7~8毫米,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病斑深入瓜肉,致部分或全瓜腐烂。剖开病瓜可见青霉菌已充满整个果肉。

·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一般腐生于各种有机物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通过各种伤口侵入为害,也可通过病健果接触传染。青霉病病菌发育适温18~28℃,相对湿度95~98%时利于发病。

·    4、防治方法
(1)抓好果实的采收、包装和运输工作。尽量避免果实遭受机械损伤,造成伤口:不宜在雨后、重雾或露水未干时采收。
(2)贮藏库及其用具消毒。贮藏库可用10克/立方米硫磺密闭薰蒸24小时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00~1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00~400倍液消毒。
(3)果实处理。采收前一星期喷洒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25%苯菌灵·环已锌乳油800倍液。采后用40%多菌灵胶悬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3000~1000倍液浸果,对青霉病防效显著。
(4)加强贮藏期管理。贮藏期间温度控制在5~9℃,相对湿度90%左右。

十一、小地老虎

·        1、形态特征: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毫米左右,翅展42~54毫米,体褐色。前翅褐色,前缘较深,内横线、外横线为双线黑色,呈波浪形。具有显著的肾状纹、环形纹和剑状纹。肾状纹外侧有1个黑色剑状纹,尖端向外,在亚外缘线里侧有2个尖端向内的剑状纹,3个剑状纹相对地。后翅灰白色,翅边缘及翅脉色深。卵半球形,直径约0.5毫米,乳白色,后变黑褐色,表面有纵、横棱。老熟幼虫体长40毫米左右,头黄褐色,体灰褐或褐色,体表有小颗粒。腹部第1节至第8节背面各有4个毛片,前后各2个,且后方2个大于前方2个。臀板黄褐色,其上有2条褐色纵带。蛹体长约20毫米,黄褐色或红褐色,腹末端有1对臀棘,呈分叉状


·        2、生活习性:生活习性全国普遍发生,1年发??~7代。此虫不耐寒,北方的虫源是从南方迁飞而来的。黑龙江、内蒙古等年生2代;山东、河南、陕西、贵州年生4代;福建、广东年生6~7代。在淮河以北不能越冬,冬季迁入南方,春天再迁回;长江流域以老幼虫、蛹或成虫越冬,广东等地则全年发生,无越冬现象。各地均以春、秋季为害严重。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一般黑光灯、酸甜发酵物质或花蜜等均可招引成虫。成虫喜产卵在表土上或5厘米以下矮小杂草上。平均1头雌虫可产卵800~1000粒。老幼虫性残暴,可互相残杀,有假死性,受惊动后能蜷缩成环状落地。此虫喜温暖,发育最适宜温度为18~23℃,相对湿度为70%左右,土壤湿度为15%~20%。在壤土、砂壤土中发生重,黏土、沙土发生轻。管理粗放,杂草多的田块发生重。在适宜条件下,卵期7~10天,幼虫期约40天,蛹期12~18天(越冬代蛹150天),成虫寿命10~20天。

·        3、防治方法:防治方法(1)铲除杂草、消灭虫源。成虫喜产卵于杂草上,因此需保持田园清洁,除掉田边地头杂草,能消灭一部分卵及幼虫。(2)诱杀成虫。利用成虫趋光性和趋化性,设置黑光灯或用糖醋液或其他发酵物质,放少许农药诱杀成虫(3)人工捕捉幼虫。发现菜苗受害,田间有断苗出现时,于清晨扒开断苗周围的表土,捉杀幼虫。(4)药剂喷雾。3龄以前主要为害心叶等地上部分,可用2.5%敌杀死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或菊·马乳油,或除虫精乳油2500~3000倍液喷雾,或用50%辛硫磷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 (5)毒土或毒砂。用50%辛硫磷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0.5千克,加适量水,拌细土或细砂50千克,每公顷施毒土或毒砂225~300千克。 (6)毒饵诱杀。用鲜草或菜叶切碎拌药,施于田间,可用90%晶体敌百虫或50%辛硫磷0.5千克,拌切碎菜叶或鲜草50千克,加适量水,于傍晚撒于苗周围,每公顷施225~300千克。也可用切碎炒香的豆饼拌药。药饵料比例是:药0.1千克,豆饼1.5~2千克,加少量水,每公顷施22.5~30千克。 (7)毒饵诱杀。用90%敌百虫0.5千克,或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拌麦麸,或切碎的鲜草50千克,于傍晚施于苗周围,每公顷用225~300千克。也可用切碎炒香的豆饼,用药0.1千克,拌豆饼2~2.5千克,每公顷用毒饵30~37.5千克。

十二、瓜蚜

 


·        1、形态特征:干母(无翅孤雌胎生蚜)宽卵圆形,多为暗绿色,体长约1.6毫米。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毫米,夏季黄绿色,春、秋季深绿色,腹管黑色或青色,圆筒形,基部稍宽。尾片黑色,两侧各具毛3根。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毫米,黄色、浅绿色或深绿色,前胸背板及胸部黑色。腹部背面有2~3对黑斑,有透明斑 l对,腹管、尾片同无翅胎生雌蚜。性母为有翅蚜,体黑色,腹部腹面略带绿色。产卵雌蚜为无翅蚜,体长约1.4毫米,灰褐色,常有灰白薄蜡粉。雄蚜为有翅蚜,体长约1.5毫米,橙红色。(图4、5)

·        2、生活习性:瓜蚜以成、若虫在叶背和嫩茎上吸食汁液。叶片受害后卷缩,老叶受害,提前枯落,缩短结瓜期造成减产。瓜蚜年发生20-30代,以卵在越冬寄主或以成蚜在温室内蔬菜上越冬或继续繁殖。5月份产生有翅蚜迁入瓜地。6月份虫口密度最大,为害最重。红叶螨又名红蜘蛛,5月上、中旬迁入南瓜田,先点片发生而后扩散全田。高温低湿的6-7月危害重,尤其干旱年份易于大发生。但温度30℃以上和相对湿度超过70%时不利其繁殖,暴雨有抑制作用。 

·         3、防治方法:

·         瓜蚜是一种抗药性极强,一般农药较难杀尽灭绝的顽固性害虫。

·          (l)消灭越冬虫卵。清除菜田周围蚜虫越冬为害对象,如木槿、石榴等上的瓜蚜越冬卵。保护地发现冬季有越冬蚜时,应及时防治。

·         (2)纱网育苗。

·         (3)诱杀有翅蚜。可用黄板诱蚜或银灰色膜避蚜,减轻危害。

·         (4)适当提早播种。

·         (5)药剂防治。

·         采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该药不伤害天敌)、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0%二嗪农乳油10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70%灭蚜松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或40%氰戊菊酯乳油6000倍液、2.5%功夫乳油4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10%菊·马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喷洒时应注意喷头对准叶背,将药液尽可能喷到瓜蚜体上。保护地可选用杀蚜烟剂,每亩次400~500克,分散放4、5堆,用暗火点燃,冒烟后密闭3小时。也可用22%敌敌畏烟剂或10%杀瓜蚜烟剂进行熏蒸。每公顷分别用4.5公斤和7.5公斤。或每公顷用4.5~6公斤80%敌敌畏乳油掺适量锯末,点暗火熏杀。辟蚜雾虽然对菜芽具有特效,但对瓜蚜效果差,不宜使用。

·         防治瓜蚜需注意5个问题:

·         1、用药一定要在瓜蚜的初发阶段;

·         2、菊酯类农药最好一茬期间只用1次,以防瓜蚜产生抗性;

·         3、速灭杀丁对黄瓜有药害,敌敌畏喷雾浓度大了也易产生药害,而且属于有机磷农药,应尽量不用;

·         4、各种农药要交替使用;

·         5、辟蚜雾对瓜蚜效果极差,不宜使用。

十三、守瓜

 

·   1、形态特征:守瓜类害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在我国南方主要有黄足黄守瓜与黄足黑守瓜两种,其中以黄足黄守瓜发生较为普遍。黄足黄守瓜又名黄虫、黄萤、瓜守、黄守瓜,黄足黑守瓜又名黄胫黑守瓜、黑瓜叶虫等。守瓜成虫、幼虫均可为害。黄守瓜成虫食性较杂,但主要为害葫芦科的黄瓜、南瓜、西葫芦、丝瓜、苦瓜、西瓜、甜瓜、佛手瓜等,此外也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豆科等蔬菜,黑守瓜比黄守瓜发生迟,为害作物较少,以丝瓜、苦瓜、黄瓜等瓜类蔬菜受害较重。

·   黄足黄守瓜成虫为长椭圆形甲虫,体色橙黄、橙红或带棕色,有光泽,仅复眼、上唇、后胸腹面和腹节为黑色。前胸背板长方形,鞘翅基部比前胸阔。卵近球形,黄色,表面有六角形蜂窝状网纹,近孵化时灰白色。幼虫初孵白色,以后头渐变为褐色,老熟时体长约12mm,胸腹部黄白色,前胸背板黄色。蛹乳白带有淡黄色,纺锤形。


·  黄足黑守瓜成虫略小于黄足黄守瓜,全身仅鞘翅、复眼和上颚顶端黑色,其余部分均呈橙黄或橙红色。卵球形,黄色,表面有网状皱纹。幼虫黄褐色,胴部各节均有明显瘤突,上生刚毛。蛹灰黄色,头顶、前胸及腹节均有刺毛。

·     2、生活习性:成虫咬食叶片成环状或半环状缺刻, 咬食嫩茎造成死苗, 还危害花及幼瓜。幼虫在土壤中咬食根茎, 常使瓜秧萎蔫死亡, 也可蛀食贴地生长的瓜果。华北及长江流域1 年发生1 代, 部分地区发生2 代, 华南3 代。以成虫在避风向阳的杂草、落叶及土缝间潜伏越冬。翌春当土温达10 ℃时, 由潜伏处出来活动, 先在杂草及其他作物上取食, 再迁移到瓜地危害瓜苗。在l 代区, 越冬成虫5~8月产卵, 6~8 月为幼虫危害期, 其中7 月最甚, 8 月成虫羽化后危害秋季瓜菜, 10~11 月逐渐进入越冬场所。在两代区, 第1 代成虫于7 月上旬羽化。7 月可见第2 代卵和幼虫, 成虫10 月开始越冬。成虫喜在湿润表土中产卵, 卵散产或成堆, 每只雌虫可产卵4~7次, 每次约30 粒。卵期10~14 天, 初孵幼虫即潜土危害细根, 3 龄以后食害主根。幼虫期19~38 天, 老熟幼虫在根际附近筑土室化蛹。成虫行动活泼, 遇惊即飞, 有假死性, 但不易捕捉。瓜守喜温好湿, 成虫耐热性强、抗寒力差, 故在南方发生较重。

·    3、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        ①实行合理间作: 瓜类与甘蓝、芹菜及莴苣等间作可明显减轻危害。

·        ②防止成虫产卵: 可采用地膜栽培或在瓜苗周围土面撒草木灰、糠秕、锯末等。

③药剂防治: 消灭越冬成虫于中间寄主上, 对减轻受害有重要作用。瓜苗移栽前后到5 片真叶前, 消灭成虫, 杀灭幼虫是保苗的关键。药剂可选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 或80% 敌敌畏乳油1 000 倍液, 或50%辛硫磷乳油2 500 倍液, 或50%马拉松乳油1 000 倍液, 或5%鱼藤精乳油1 000 倍液, 或2 .5%溴氰菊酯乳油1 500~3 000 倍液, 或10%氯氰菊酯乳油1 500~3 000 倍液。不同药剂可交替用。

十四、瓜实蝇 斑潜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