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论》之三:脉象论(1)

 水晶宫114 2014-04-16

三、脉象论

脉象,是体内各种生理、病理机制在脉搏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形象。中医一般将其分为二十八项不同的表现形势和十种特殊的表现形势(即十怪脉)。在学习诊脉过程中,只有首先掌握这些基本的脉搏表现形式,才能在临症时,将错综复杂的各种复合脉象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脉象和这些基本脉象在复合脉象中所处的主次辅从的相互关系了解清楚,从而得出生理、病理机制在脉象中的正确反映。

对二十八项脉象形态阐述,前人曾做过很多种努力,但不管是取类比象的解释,还是用图形进行的描述,仍使许多读者和学者,对各种脉象的理解感到十分困难。这里,笔者打算根据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力求用最易理解的方式方法,将其各种形象阐述出来,尽可能地使读者和初学者通过文字描述,在自己心目中产生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概念。

二十八项脉

1、浮脉:

浮脉是以脉搏动所在的部位表浅而得名,所以是部位脉。它与脉形的粗细大小,脉动的快慢急缓,脉势的强弱宏微和脉体的滑涩厚薄无关。因此在临床上比较容易鉴别,只要用手指本身的重量,轻按于寸口脉之上,不施加任何力量,既能在表皮浮浅处现出,并能感觉到十分清晰的脉形动势,若稍微用力按压,其形动势均减,而中取、沉取都不如浮取时对脉搏形态观察的清晰明确,即可将其定为浮脉。浮脉者,浮在上面的脉象。

浮脉是病邪在表的一种病理反应,是体内卫气为抗击外邪,充扬于肌表,鼓搏脉管显于肌腠之外的一种生理表现。但单纯的浮脉,并不能说明体表所患的病邪性质,若要认清其所患何邪,还要根据浮脉的相兼脉象来确定。浮脉是部位脉,它可与其他任何一种或几种形式的脉象表现形态相结合,组成浮脉的相兼脉。如:浮而有力,为表气实;浮而无力,为表气虚;浮紧有力为风寒;浮大有力为风湿等等。总之,浮脉需要根据相兼脉象的主病,来判定病邪的性质,是寒是热,是阴虚还是阳盛,在气分还是已入血分。据此给临床用药提供确切的病理依据。

在特殊情况下,浮脉并不一定都主表证。比如因中气亏虚,正气耗散,卫气不能固持其表,使脉形虚缓于外者,其脉必虚软缓大而故当别论。若因腠理清薄,肌肉枯痿而使脉形显露于外者,则非浮象可论,而应当作中取之脉得之,以求其他脉象之变而定其是证,不可将其作浮脉看。浮脉,浮在表皮之处的脉象。主表邪在外。

2、沉脉:

沉脉与浮脉一样,也是部位脉,是以脉搏动所在的部位沉潜而得名的。所以也可与任何形式的其他脉象相结合。在诊脉之时,不管是什么样的复合脉,只要其脉动感在肌肉深处,靠近桡骨,不用力按寻致此,就体察不清脉形动势者,便可认定此脉是以沉脉为主的复合脉。

沉脉者,沉于下的脉象。沉脉的出现,是表明机体内部有病理现象的存在,是正气内守的一种生理反应。而单纯的沉脉与浮脉一样,都不能说明其病邪的性质,要确定内在病变的性质,还要靠其相兼脉所表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如:沉而有力为邪气实;沉而无力为内不足;沉数有力内中热;沉迟无力脏中寒。

若因患者肌肤脂肪丰厚,脉搏动显示较深者,也不能简单当作沉脉看,而应当视全局来定。

3、迟脉:

迟是单纯的至数脉,它是以脉来迟缓,脉间歇期长,脉来之时脉搏动波很缓慢迟钝,故可不必考虑脉形、脉势、脉体和脉位的各种变化,只要脉搏动一呼一吸不足四次者,即可将其定为迟脉。

迟脉者,脉搏迟缓而慢也。迟脉的出现,是因为体内的阳气不能正常推动血液运行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现象。“气为血之帅,气行血则行”。任何气机的郁结溜滞和真阳元气的衰败无力都可能造成迟脉,所以不能一见迟脉,便认为是寒证,而要与其它相兼脉象中,寻求其真正的病机。一般来说,脉势较软弱无力,脉形较细紧者,多是虚寒证。而脉来有力,运行结滞艰涩,脉形较大者,则多为热结气滞所致,万万不可当作寒证论。

4、数脉:

数脉也是至数脉,而它是以脉搏动频率快而急速得名的。数脉与迟脉一样,可不考虑其他脉形、脉势、脉体和脉位的各种变化,只要脉来急促,在单位时间内,脉博动次数在每分钟九十次以上,既可将其定为数脉。

数脉者,脉搏急数而快也。数脉是一种气行急促的病理现象,其机制有二:一是内火蒸腾,热邪所迫造成的;一是气虚不守,不能正常控制其脉势,使之虚不自持的一种表现。所以数脉也与迟脉一样,都不能一概而论“数为热、迟为寒”。而要适当的参考相兼脉象的各种变化,来作出最后的诊断。比如,数兼洪滑长弦等脉,而且有力者,则是热证,实证。若兼细小濡弱等脉,虽稍有力,也不能当实证看,纵然有热,也是虚热。若遇虚数之脉,则为气虚阳弱,其脉越快,其阳越衰,为元阳将脱之象,急当回阳补气兼敛涩固脱,万不可以热证论治。

5、虚脉:

虚脉的脉形较大,脉管壁松而软,血管的扩张和收缩虽明显,但较迟缓,脉来之时,脉势大而柔弱无力,不任按压,稍微用力,脉管既塌瘪而一点也体会不到脉动力的反抗力者,便是虚脉。

虚脉者,脉搏虚弱无力也。虚脉主要是气虚的代表脉。过去许多书上都言虚脉主血虚,或气血俱虚,这是不确当的。虚脉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脉管壁柔软松驰,脉搏动时,脉搏动波虚弱无力,就好象把一个非常松软的胶袋里注满了水。这里的胶袋好比是血管,水是管内的血。当我们用指端轻取胶袋的表面时,会感到胶袋受水自身的作用被充盈的非常丰满,但只要稍一用力挤压,则体会不到水在胶袋内所形成的压力,而被挤出流往他处,指端感觉不到任何反压力就塌瘪的胶袋。所以虚脉的血并不一定虚少,而是气虚不能任其形故耳。

6、缓脉:

缓脉是脉体与脉势的组合脉。它与虚脉所不同的是脉形大小粗细适中(因人而论)。脉体虽柔软,但此虚脉丰厚,不似虚脉那样松软无力。脉势来时,悠畅和缓,不急不躁,不弱不强,来去均匀者,便是缓脉。缓是缓慢、缓和的意思。但缓与迟脉有所不同的是:迟脉是脉来缓慢,良久方致,脉来之时,脉波动从指下经过时,显得很艰难迟滞。而缓脉的脉波动与脉波搏动之间则是安然有续,脉动快慢和中,一分钟六十次左右,只是脉搏动波从指下经过的时间较长(舒张期和收缩期都较长久),使我们感觉到脉搏动非常悠闲自得,不慌不忙的流动地运行。过去不少书上说缓脉为和平之脉,不言医事。其实只有缓而有力,稍带滑象,浮沉适中才是正常无病之脉。而单纯的缓脉则往往力感不足,特别是在沉部更为明显,所以缓脉是中气不足,湿困脾阳的一种病理反应。因此有人说缓脉多为虚寒湿痹之证,也不是没有临床根据的。如缓大无力,多为气虚;缓细稍紧多主湿痹;缓而小弱多为虚寒。但是缓脉也有主热的一面,如缓大有力,则为气燔;浮缓有力,则为风热,故不能一见缓脉,就概指为虚,而需要四诊合参,仔细分别方好。

7、濡脉:(含软脉)

濡脉的形象感主要是表现在脉势和脉动上,脉搏动力一般表现的比较弱,脉来之时,其振幅小而长久,其动缓慢,指下的脉动感犹如蚯蚓在泥沙中很吃力地缓慢蠕动,脉管的质感如用手指按在浸湿的棉絮上似的,软棉而涩滞。

《四诊抉微》上将濡脉当作软脉,这是不确切的。软脉的感觉应该在虚脉的基础上,脉管壁稍感丰厚,脉体较满而振幅不强,主要是因脉体的质感非常柔软而得名的。而濡脉主要是表现在脉动上的浸濡迟滞的运行。就病机而论,软脉的病机应该与虚脉相同,都是因气不足以任其形,而显的柔软无力。只是软脉比虚脉的气虚现象轻点罢了,所以脉感只显柔软不显虚弛。若有湿气沮洳,其阳气必受湿泽所阻而不能顺达其势,只能慢慢浸染而行。所以说软脉与脉动无关,可以与数脉相兼,而濡脉却不能,若此时出现数脉,其脉必现滑象,而那就不是濡脉了。故此而论,两脉的形象病机均不同,不可相提并论。

濡脉为阴湿瘀泽而阳气虚弱之象,一般情况下,濡脉的脉形较宽大,有时可出现这种情况,脉搏动比较沉,指下只感到脉搏在跳动,但又感觉不清动的次数和脉形的边缘。这都是阳虚不能化阴,不能固形,所造成的湿气瘀泽的现象,治宜补气温阳,健脾化湿。

8、弱脉:

弱脉比虚脉在脉势上更显无力,常见於沉部,主要表现在脉势上。脉来之时,其振幅小而微弱,虽至数波动条顺,但终归软弱无力,动静轻微。

弱脉者:微弱无力之脉。弱脉是在虚脉的基础上,出现脉势弱小而微的现象所构成的,故有气不足而微弱无力,又有血不足以充任而形瘦,是气血俱虚的脉象。所以弱脉在病机上比虚脉更进了一步,出现了血不足的现象。在治疗时,虚脉只需补气健脾,而弱脉则需气血双补了。

9、微脉:

微脉比弱脉更加细小微弱,脉感非常轻微,脉来之时,只觉指下微微在动,若有若无,如星火临风,微弱欲绝者,既是微脉。

微脉者为微弱极无之脉也。微脉是阳气衰微,气血俱虚之候。所以对微脉的治则一般都以温补为主。然亦有实证而见脉微者,如:痛极而厥(剧痛导致的休克),其脉微而紧硬;血瘀造成的脉微证或无脉证(脉管炎,大动脉炎)等,临证又不可不知。

10、细脉:

细脉以其脉形细长而得名,其状如丝如线。脉来之时,浮、中、沉三部均按之细如蛛丝者,既可将其定为细脉。细脉是形象脉,以其脉形纤瘦如丝如线而定论。它与脉体无关,故可柔可坚。它与脉动无关,故可快可慢。它与脉势无关,故可强可弱。它与脉位无关,故浮、中,沉均可见到。

许多古书上均言细脉为阳气衰弱之候,其实差矣。古人曰:“细为形瘦精涸急。”这里说的形瘦,并非指人体的胖瘦,而是指脉形的胖瘦。瘦即细也,所以细脉是形不足。形者,阴之体也,形不足者,是因为精血亏少,不能充盈故耳,万不可当气衰论之。再论:细脉是形体细小的脉象,与脉势无关,所以脉势可强可弱。又因细脉浮、中、沉三部均可见,使知其势不减,势不减者,气不衰,所以细脉是以阴虚为主而不是阳虚。然细脉是不是阳气就一点也不虚呢?也不是,如果这时阳气很盛的话,脉管必受阳气所鼓动而有力,既是下面要讲的弦脉的病机了。细脉不单是精血不足,同时也存在有阳气不足的情况。是依“血为气之母”为机理。血虚不足以养气,故气亦少耳。李士材所云:“虚损之人脉细身热者”。当为血虚生内热之阴虚之病,而不是指气虚生热之因也。若是气虚之热,其脉应当虚大弛张而无力。

11、弦脉:

弦脉的脉形细长而直。脉来之时,脉搏动感并无柔软的起伏波,而是搏激震颤直通通地整个脉管在上下弹动。犹如一根琴弦,用手拨动其弦,使琴弦颤动,再用指端轻按于弦上,琴弦直通通地震动感就如同弦脉的形象,故取名曰弦。在二十八种脉象中,只有两种脉象可出现左右弹动现象,一个是动脉,另一个就是弦脉了。但弦脉的左右弹动与动脉不同。动脉短小如珠,多与滑脉相兼,脉行疾而促,多在浮头,指下诊之有左右窜动不稳定的感觉。而弦脉的脉形细长(有时也不一定很细),指下的感觉是整个条状脉管在左右弹动,脉管壁的质感也比较坚韧,缺少柔性。这一点又有点象紧脉,因为这两种脉的脉形都较细长,脉管壁都缺少柔软的弹性,只是紧脉的脉波动振幅很小,脉管在血流的冲击下,出现一挣一挣的牵拉感。而弦脉则表现为整个脉管在受到冲击后出现明显的上下左右弹动的振动幅度。

一般脉诀书上都认为弦脉主肝病,主气滞、气郁。而就临床来看,弦脉主要是阴虚造成的。弦脉质感越是坚韧,其阴虚程度就越为严重。弦脉的脉势越是强而有力,其阳亢现象就越加明显,所以,有许多高血压病人可见到弦硬脉象,现代医学研究弦脉与血管硬化有关。那么,为什么许多书上都写为“气滞”、“气郁”呢?并认为肝病多弦呢?我们知道,肝体阴而用阳,内藏龙雷之火,在五脏之中,肝肾同源最易伤阴,在阴虚情况下,肝阳上亢,肝气横逆,逆而不疏,故为气郁;阴不足,不能荣润气机,故气行不利而气滞。所以气滞、气郁都是弦脉之表,而阴虚才是弦脉之本。

12、紧脉:

紧脉是脉体与脉势的组合体。脉来之时,脉体绷的很紧,脉势显得非常急促。指下感觉脉管就象一条绷拉的很紧的胶皮管,脉搏动时,因受增强了的脉管紧张度的控制,脉搏的舒张和收缩期都很小很快,振幅小而有力,所以脉管就只有挣的感觉,而没有脉搏动波的起伏感。古人所说的紧脉如转索切绳。索者大绳也。转索就是在生产粗大的绳索时,为了使好几股绳索能很紧密结实地缠在一起,就需要把几股绳索绞的很紧很紧,依靠它们绞紧了的身躯自身的扭力,把它们紧密地缠在一起。因此我专门到农村的制绳厂去过,老师傅告诉我:只有将小股的绳子绞的越紧,做出的大绳子就越结实。我见他们将绳索绞到最紧时,两边的木桩被绳索拉的咯咯直响,这时绳索会出现嘣嘣的响声和震动,我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转索切绳的感觉吧。

紧脉与脉形无关,它既可出现在脉形较粗大的脉象中,也可出现在脉形比较细小的脉象中。它又与脉动无关,所以紧脉可快也可慢,更与脉位不相干。

紧脉主寒主痛。寒性收引,脉遇寒而收缩故紧,寒凝气滞故痛。若脉小紧兼硬者,则是热郁於内,而寒束於外的冰伏之脉,如西医常说的一些慢性炎症等,例如左寸小紧而硬者,往往有慢性中耳炎。右寸小紧而硬者,多为慢性鼻窦炎或咽炎。而右尺小紧而硬者,男子慢性前列腺炎,女子慢性盆腔炎。左尺小紧而硬者,则常见于慢性肾炎等症。在治疗上就需要清热散寒同时并用,有时还不得不重用一些温化之品合与寒凉之药,取其“苦与辛合”之意而行其力也。

13、芤脉:

芤脉是脉形宽大,脉体薄而软,不用力按压时,还可感到脉形比较丰满有力,但只要稍微一用力按压,其脉形便从脉脊处开始塌陷。这一点和虚脉非常相似,只是脉形此虚脉更显宽大,脉管壁比虚脉也更薄而稍显有力。因芤脉脉形大而质薄,所以当指端把脉脊压瘪之后,指端下脉脊塌陷处就感觉不到脉动了。而又因为脉形较宽大稍有力,指端不能一下子将整个脉管全部按瘪的情况下,就造成了脉管两侧的左右边缘处,还可感到脉搏动,这就是芤脉的形象。

由于历史上对芤脉的阐述不同,使不少后学者对芤脉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错误概念。如一种认为芤脉是脉形粗大而又十分虚弱得脉象,只要用手指一按,则指下就空豁豁地全无脉动,而指端的左右两边(既脉管纵向的前后两边,也就是寸之上和尺之下两边)还有脉动的使是芤脉,所以说是中间无两边有;还有一种认为芤脉是浮取可摸到脉动,而中取则摸不到脉动,到了沉取时又能摸到脉动了的脉象,也可称之为两边有(是指脉管的上下两边)而中间空。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请大家在实践中去验证吧。

芤脉是新近出现失血亡精之脉,是血虚阴亏不能充其形,所以脉管稍一用力按压就会空豁塌瘪。而此时病未久,精气未损,虽能充任其形,但毕竟此时气不得血养,所以在按压之下,也只能从被压瘪的脉管两旁的边缘缝隙处鼓搏而行,因此古人认为芤脉是大出血后不久,血脱不能荣气之变也。

14、革脉:

革脉的脉形也比较大,脉管壁则薄而坚实。脉来之时,脉动只表现在脉管壁上的表皮处,而脉管内则完全感觉不到血液在流的波,好像脉管内空空如也。尤如用指端触摸充满气的气球壁的表面,用另一只手弹击气球的另一边所得到的感觉。

有人认为革脉与芤脉很容易混淆,我看不然。芤脉是脉管壁很薄,但很柔软,弹性很好;而革脉的脉管壁却很坚实、发紧而硬,用力按压脉管壁不会有塌陷感,振幅小而有力,这一点倒很象紧脉的感觉,但又比紧脉大而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弦则为寒(这里的弦字,应该是紧,因为我们前面说过,弦脉主阴虚,不主寒,只有紧脉才主寒。当为讹误,故在此校正。),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由此看来,取紧脉之表,也就是脉管壁,用芤脉之里,也就是脉管内,二者组合起来,就是“革脉”。紧脉的脉管壁因受寒性收引的影响,绷得很紧,使脉管壁紧张度增高,脉搏动时,脉管壁坚韧而呈现出挣的感觉。芤脉脉形大而壁薄和中空,轻取之时,脉管壁薄而被鼓胀撑满。芤脉的这种感觉,加上紧脉的坚实挣紧的感觉,就是革脉中空搏坚,如按在震响的鼓皮上的感觉形象,故而曰:革。

我们讲了,芤脉是气不虚而血亏少。这时机体虽有亡血失精之疾,半产漏下之害,但因其所患新近不久,机体精气尚没有亏耗使尽,故脉管壁还较柔软,富有弹性。但日久天长,势必造成阴精枯涸,肾气疲惫,脉管壁也就会失去了柔润之象,而出现紧硬搏坚的革脉之象了。所以革脉虽与芤脉的病机相同,但却比芤脉更较危重,除大量的丧失精血外,又增加了肾气疲惫,阴不荣气的阳急之危候。

为了使大家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革脉的形态和病机,现将近代著名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论革脉形状及治法”的条文,抄录如下,供读者参考。

“革脉最为病脉中之险脉,而人多忽之,以其不知革脉之真象,即知之亦多不知治法也。其形状如按鼓革,外虽硬而中空,即弦(紧)脉之大而有力者。因其脉与弦(紧)脉相近,是以其脉虽大而不洪(无起伏故不洪),虽有力而不滑(中空故不滑)。即此以揣摩此脉,其真象可得矣。其主病为阴阳离绝,上下不相维系,脉至如此,病将变革(此又革脉之所以命名),有危在顷刻之势。丁卯在津,治愈革脉之证数次。惟一媪八旬有六,治之未愈,此乃年岁所关也。今特将其脉之最险者详录一则于左,以为治斯证者之嚆矢。

外孙王竹孙,年五十,身体素羸弱,于仲夏得温病。心中热而烦躁,忽起忽卧,无一息之停。其脉大而且硬,微兼洪象。其舌苔薄而微黑,其黑处若斑点。知其内伤与外感并重也。其大便四日未行,腹中胀满,按之且有硬处。其家人言,腹中满硬系宿病,已逾半载,为有此病,所以身形益羸弱。因思宿病宜从缓治,当以清其温热为急务。为疏方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石膏用生者两半,人参用野台参五钱,又以生山药八钱代方中粳米,煎汤两盅,分三次温饮下。一剂,外感之热已退强半,烦躁略减,仍有起卧不安,而可睡片刻。脉之洪象已无,而大便如故。其大便尤未通下,腹中胀益甚。遂用生赭石细末,生怀山药各一两,野台参六钱,知母,玄参各五钱,生鸡内金钱半。煎汤服后,大便通下。迟两点钟,腹中作响,觉瘀积已开,连下三次,皆系陈积,其证陡变,脉之大与硬,较前几加两倍,周身脉管皆大动,几有破裂之势,其心中之烦躁,精神之骚扰,起卧之频频不安,实有不可言语形容者。其家人环视惧甚。愚毅然许为治愈。遂急开净(山)萸肉、生龙骨各两半,熟地黄、生山药各一两,野台参、白朮各六钱,炙甘草三钱。煎汤一大碗,分两次温饮下,其状况稍安,脉亦见敛。当日按方又进一剂,可以安卧。须臾,其逐渐若淤积未下时,其腹亦见软,惟心中时或发热。继将原方去白术,加生地黄八钱。日服一剂。三剂后,脉象已近平和,而大使数日未行,且自觉陈积未净,遂将(山)萸肉、龙骨各减五钱,加生赭石六钱,当归三钱。又下淤积若干。其脉又见大,遂去赭石,当归,连服十余剂全愈。”

从张锡纯的医案中,我们明确感知到,腹中作响,连下三次,大下之后,腹压骤减而出现的心衰症,是见其证陡变,脉之大与硬,较前几加两倍,周身脉管皆大动,几有破裂之势,其心中之烦躁,精神之骚扰,起卧之频频不安,实有不可言语形容之危候者。

15、实脉:

实脉是形势脉。脉形充实,脉势有力,但振幅不大。脉来时,脉管波动感虽不大,但却非常坚满有力。

实脉是阳气被邪气所困,郁不能发越,故而郁抗相搏的一种病理现象,实脉代表的病理是气不虚而邪气实,故以实为名。一般脉书上均言实脉主热候,如《濒湖脉学》等。其实不然,实脉与热性脉相合则为热,与寒性脉相合则为诸实之寒。在临床上常见到阳气被寒邪所郁闭,其脉实大而紧者亦为不少,所以还是那句老话,有些独一之脉可定证,而不能定性,若要定性,必于兼证兼脉之中索求。经曰:“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就实脉而言,亦有真实假实之证,医者不可不知,不可不察,需要用心方弗犯虚虚实实之戒也。

16、洪脉:

洪脉与实脉一样,也是典型的形势脉。它的脉形粗大而广,脉势丰满而强。脉来之时,指下感觉,脉虽大而有劲,滔滔然,如洪水滚滚,但脉管的弹性却很好,收缩和扩张的振幅都很明显,在脉势过后,脉管能很快的收缩恢复成原状。古人所说的来盛去衰的衰,并不是说洪脉的脉势在过去之时,突然变的衰弱无力了。而是上面所说的,脉管的弹性非常好,在脉势未来之前,脉管并不显的很粗很大,只是在脉势的冲击下,脉管迅速地扩张成粗大而广之势,脉动势波已过,脉形就迅速缩小,恢复原状。这种迅速地缩小,恢复原状的过程,才是古人所说的去衰之意。如果洪脉没有了这个过程,脉管的弹性就是很差,脉管的弹性已差,其脉就不是洪脉了,若脉管再较坚实顶手那就又成了实脉了;若脉管柔软无力则成了虚脉。

洪脉是大热之候,气血两燔。若脉不快,是气氛热盛;若脉己快,多为热入营血,动血耗津之变。洪脉常见高烧壮热之症,此时虽是症汹汹,但终是白虎,犀角地黄汤之属,只需清气凉血即可除之。

酒后其脉多洪,但洪而短促稍兼滑象,与邪热之洪不同,邪热越盛,其脉越长而实。

17、牢脉:

牢脉多见于沉部之下,脉形比较丰满,脉势也强而有力,但振幅比实脉还小,好像牢牢地固定在脉基上。因其几乎没有振幅波动,所以有些弦紧的感觉,但脉形又较弦紧脉丰满厚实,这是区别点。古人把牢脉形容为:实大而长微带弦。所以它又不同于沉脉那样富有弹性和柔韧性。当我们运指于沉部之下时,摸到脉管坚满顶手,脉管壁硬而稍紧的时候,即可将其定为牢脉,既“牢牢如磐石应于指下,脉硬满指而振幅小”。

牢脉为阴寒之邪凝积脏腑,造成积聚冷凝之寒实证。所以脉象因其证在里,为实证故沉而搏坚,又因寒性收引而兼见弦紧拘急之象。一般的寒实固疾,如疝癫、症瘕、伏梁、息贲、积聚等症,均可见到牢脉。

18、伏脉:

伏脉是部位脉,它比沉脉、牢脉更深入肌肤之下,非用力按压推筋着骨,方能察觉到脉动。它虽与脉势、脉动关系不太大,但它的特点是:振幅波动很小而微弱,摸不清其整个脉管的形态,只觉得脉搏在很远很深处隐约而动。这一点与濡脉要分清,濡脉是脉动的至数不清,而伏脉是脉形不清。

伏脉是阳气衰困,被阴邪闭遏郁于内所造成的病理现象。然造成这种闭遏关塞的病机却有很多,故在治疗上又不能一概而论。如:有因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闭而不出,状寒似阴而脉伏者,必得大汗方能解之;有因阳气衰微,阴气壮盛,复受寒邪所侵,因寒闭而脉伏者,其症四肢厥逆,必投辛开温散之姜附及温灸关元穴,方能使其阳气回归,脉乃复出;有因阳气闭郁而脉伏者,其症亦见四肢厥逆,但只需用四逆散开结散郁,就能使阳气输布于四末;有因疼剧而伏者;有因暴怒气逆于经脉,脉道不通而伏者;有因偶然气脱不能相继而伏者;又因霍乱吐泻而伏者,有因水气阻阳而伏者;有因暴饮食滞而伏者;有因病困日久,阳气将衰,脉本细微而渐至隐伏者。故於临症之时,需将此般种种,详察分明,不可一见伏脉,即用温散破结导痰之法治之。

19、滑脉:

滑脉是脉体与脉势的组合体。脉体光滑流利,脉势短促聚集,脉来时,脉波动从指下瞬息而过,脉形光滑如珠者,便是滑脉。滑脉与脉形、脉动和脉位无关。

历来对滑脉的形容和掌握都比较困难,好在滑脉很常见,一般妇女在月经期的前后五六天之内,其脉都出现滑象,只要在这期间,我们能多体会几个这样的脉象,就能很容易地将它掌握住。

滑脉的机制,应该是阳气稍虚而阴血有余,血气盛而稍有热。一般不为病态,如上面所说的妇女在月经期间和月经期前后五六天之内,都可出现滑脉。而一般常人在夏季,因出汗较多,汗出亡阳,耗伤大量阳气,而丢失的阴液往往又能够靠饮水而及时得到补充,这时的机体也常常出现气不太足而阴有余的滑脉现象。所以都不为病态。至于古人所说的滑脉主痰、主湿、主宿食、主血盛(月经期间)的机制,基本上与上面所说的机理相同,只不过是因为滑脉出现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的病理现象罢了。比如:肺部脉与脾部脉出现滑象,则多为痰证;脾部脉与肾部脉出现滑象,则多为水湿溜滞;心脉与肝脉出现滑象则为血盛之象,而古人所说的滑脉主宿食、主怀孕,我则认为就不那么妥贴了,因为这两种情况,单纯的滑脉是表现不出来的,比如宿食,只有右关脾胃脉搏出现滑实有力,重按稍大而顶手时,才会出现宿食症。而怀孕之脉非短滑聚急,不可谓其有孕。关于妊娠之脉另有专章论述,故在此不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