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医灯 阁下说的也并非没有道理,脉象与脉位是相辅相成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舍弃其中任何一个,都是难以达到较高境界的。
民间中医师承的脉法就是要求一步一个脚印。不能舍近求远,也不能好高骛远。首先得把基本功扎牢。只有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一切创新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来谈谈微脉的形态。顾名思义,微脉,当是微弱之脉。但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微弱呢?这便是学习微脉时所需要搞明白的地方。先看看圣贤大医们如何诠释。王叔和认为:“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点出了微脉的形态是极细而软,就是很细很细又有点软弱,那究竟软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若有若无。王叔和的论述基本上对微脉的描述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概定。元代医家戴同父认为微脉兼有“细而稍长”的形态,这一点的确补充了王叔和对微脉的论述。然而仍有一点没有点名。清代医家李延昰综合前贤的说法,创造性地他提出“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张仲景以“瞥瞥如羹上肥”形容微脉的软而无力,又以“萦萦如蚕丝”形容微脉的细而难见,王叔和认为微脉隐隐约约,似有似无。戴氏认为微脉隐约可见不曾断绝,李时珍用“潎潎”形容微脉的轻软无力,稍加重按则似有似无,极其细弱,这就是微脉的真言。特别是李延昰用“似有若无,欲绝非绝”八个字来形容微脉,如此描述,最为传神,妙不可言。脉象似有似无,欲绝非绝,纤细柔弱,不绝如缕,便是微脉的核心体状。
菩提医灯 微脉的真谛就是“似有似无,极细而软,欲绝非绝,不绝如缕”,这十六个字足以概括了。
现在来说说弦脉。在众多脉象中,弦脉属于不好掌握的脉象之一。古代人常常称弦脉为玄脉。为什么玄呢?是因为弦脉所需要的抽象思维更为强烈。先还是来看看古人对弦脉的认识吧。古代元典《素问》对弦脉的形态以“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八字作为赅括,而我国第一本脉学专著《脉经》则更为形象,指出“如张弓弦”为弦脉的真谛。而《诸病源候论》在王叔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这也算得上是一大进步。《脉诀》认为弦脉“状若筝弦”,我想弹过古筝和古琴的人们可能更容易感知手指在琴弦上的感觉。《脉诀刊误》说则认为弦脉具有“从中直过,挺然指下”的形态,点明了弦脉的长而硬,具有一定的守位范畴。无论是弓弦还是琴弦,弦脉的形态都兼有紧张感,也兼有一定的张弛度。也就是说,弦脉就像琴弦一样挺直而且略带长象,且有两个特点:一是挺直而长,具有极稳重的搏动,而不会轻易的变换(即“端直以长”、“按之不移”、“从中直过,挺然指下”);二是张力较大,具有两端绷紧,而紧张度大大增加(即“如张弓弦”、“状如筝弦”、“绰绰如按琴瑟弦”)。结合这两大特点,细细推求,那么弦脉的形象真谛也就呼之欲出了。
要说难以掌握的脉象中,要数缓脉最让人难以直窥真谛,也许有人会说,缓脉不就是一呼一吸脉搏跳动四次吗?非也!为什么会有人认为缓脉就是脉搏一息四至呢?那是因为王叔和与戴同父的言论让他们深信不疑的缘故。王叔和认为缓脉“去来小驶于迟”,比迟脉稍微快一点的就是缓脉,似乎一息四至或者五至比较妥帖,这在戴同父的言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戴同父直截了当的说缓脉“一息四至”。但事实上,历代医家都以为缓脉为胃气的脉象,岂能以一息四至来赅括胃气的有无?对于这一点,蔡西山一语捅破蒙在缓脉玄机上的那层窗户纸,即:“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滑不涩,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笔者仿佛研究,发现这一句话竟无一字可以删减,简直是一字千金啊!然而,缓脉的形态描述后世医家仍在继续探索,如滑伯仁说:“如微风轻飐柳梢。”杨玄操说:“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滑伯仁与杨玄操皆以微风摆柳来形容缓脉,笔者曾经常到河岸边观察和感受微风拂柳的体象,发现缓脉作为胃气脉的时候,还真有哪种犹如微风吹动柳枝哪种飘然之感,那是一种“意思欣欣,悠悠扬扬”的感觉。而一向以太素脉见长的张太素却独辟蹊径,认为缓脉的真谛应该包含“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在内,那种从容不迫的感觉被勾勒地惟妙惟肖。
纵观历代医家对缓脉的描述,可谓是语语自肺腑出,字字从实践中来,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如王叔和与戴同父意在说明缓脉的至数;张太素把它比作排列在织机上还没有把机轴转紧时的经线,说明缓脉的从客不迫;而“初春杨柳”和“柳梢”说明缓脉搏动的柔和,“舞风”和“微风轻飐”说明缓脉的和缓以及应指浮沉;然而蔡西山则综合他们的宗旨,把缓脉形容的惟妙惟肖,它一息四至,恰似春风里摇曳不停、翩翩起舞的柳梢,有一种轻盈柔软,宽舒和缓,悠悠扬扬的形象。这也是胃气充盈的反映,也是中医学中的“神”的真实见证。倘若将古人对缓脉的认识能够融为一炉,那么掌握胃气脉就如同吹糠见谷了。
现在来说说长脉的形态。对于长脉而言,需要了解正常的长脉与异常的长脉。《黄帝内经》所说的“如揭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基本上对长脉的平脉和病脉作了简要的概括。也就是说,正常的长脉的脉象是:不大不小,过于本位,柔和、安定、条达、应指柔软,有如手持长竿的末梢的感觉。异常的长脉的脉象是:不大不小,过于本位,应指硬直不柔和,虽然首尾相称,但是没有柔软感,犹如拉直的绳索一般,往来硬而端直。对于长脉的形态,李延昰所言极为传神,即:“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要分辨正常与异常的长脉,唯在应指柔和与不柔和上作文章了。
孙思邈大声疾呼:夫脉者,医之大业也。
现在来说说短脉的形态吧。
很显然,一提到短脉,大家都会与长脉对比起来。事实上,二者也的确是一对对举之脉。长脉过于本位,短脉不及本位。然而,短脉与长脉虽是对举之脉,但其独特的脉韵却又与长脉不同,正如王叔和所说:“应指而回,不能满部。”意思是脉搏比较文静,才会出现应指而回的现象,这就犹如一些女孩子一看到电视剧中热恋男女亲吻的镜头就立刻扭头一般,而不能满部,显然是气机缺少,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正如一个十分饥饿的人叫他去负重,他肯定是力不从心的。当然,王叔和此说还不能完全赅括短脉的形态,李时珍所说“两头缩缩名为短”,点明了短脉是两头底下、中间隆起的。李延昰则综合了他们的观点,指出:“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这样,短脉的形态就呼之欲出了:短脉的体象就是两头沉下,中间独浮,尺寸部位显得不满足,其博动比较短暂,刚一应指,便立即回避。
本人认为:1;脉诊是中医特有的诊病方式之一,本不应分啥派,只要脉理清楚,利于辩证就好。
2,不要神化脉学,四诊和参才利于减少误诊。中医贵于辨证精确。不应拿脉技卖弄。呵呵,只是个人看法,权当抛砖引玉。嗯。有道理。弄白脉学是怎么回事,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脉学。
现在来说说紧脉吧。
紧脉的形态,主要在“紧”字上做文章。怎么个紧法呢?《素问》指出:“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意思是说紧脉有刚劲的形象。张仲景则用“如转索无常”来形容紧脉,意思是犹如绳索的转动一般,具有绷紧的感觉;王叔和则说“数如切绳”,意思是犹如手指按在绳索上的哪种感觉,与仲景的意思一脉相承;但二人却终究不肯说破,朱丹溪则是一语捅破玄机,则说“如纫箄线,譬如以二股三股纠和为绳,始得紧而成绳”,就这样,紧脉的形态就更加惟妙惟肖了,也就是说,紧脉除了刚劲有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它在指下的搏动,令人有一种左右旋转而紧急的感觉,好像摸到无数次转动的绳索,又好像是在按切绳索;又好像摸到联缀竹木筏的绳索那样地紧急有劲。换句话说,紧脉不仅来往有力,还有绷急、绞转,枭动夭矫的形态。这个在民间更容易理解,因为民间有不少自己制作绳索的经历,但凡见过的,自然不会忘记。倘若城镇之人未曾见过如何制作绳索,不妨去买一根较粗的绳子来,看看制作过程中那股绞动的劲儿,那紧脉的形态就跃然纸上了。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周学海在脉学四种种说,李时珍与脉学有何发明?殊不知,李时珍造下如此下里巴人的作品,为脉学的传承可谓是点燃了星星之火。
张仲景对于伤寒杂病以及方药却有大的贡献。对于脉学也有贡献,但后世脉法并不以仲景脉法为宗,为什么呢?为何以叔和的脉法为宗?很显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大医可能在某一个领域的成就很深,但并非是面面俱到。
前面已经讲到了紧脉的体象。现在来讲讲芤脉的体象。
芤脉的体象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还是从古典医籍中进行梳理吧。王叔和给芤脉的体状所下的定义是——“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意思是脉象的部位在浮分,轻手可得,且脉搏的力度不足,若稍微重按,指下的感觉就变成了中空外实。这一点基本上是对芤脉的体状有了一个奠基性的概定。刘三点进一步补充道:“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用慈葱(分葱)来类比芤脉,主要是说重手按之的那种“中央空、两边实”的感觉,并用“指下成窟”来形容“有边无中”,恰到好处,李时珍也对此持相同意见。然而李延昰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如说“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他不仅强调用如按慈葱来形容芤脉的正确性,又提出从另一个角度对芤脉体象的思考,即是“浮沉俱有,中侯独空”,这样一来,芤脉的形态就有点立体感了。综合言之,芤脉的体象是两边都有,中央独空,像慈葱(分葱)一样,手指刚接触它的是上面的葱皮;稍用力按,正当葱的空心之处,重力下按,又触到它下面的葱皮,与此同时,在重手按脉的时候,芤脉还有指目的两边感觉充实,而指目的中央感觉空虚。如此,一个具有3D立体感的芤脉就栩栩如生了。
前面讲了芤脉的体状,现在来讲革脉的体状。
对于革脉的体状,朱丹溪以“如按鼓皮”来形容,把革脉的中空外急的形象描述的较为妥帖。李时珍认为“革脉芤弦自浮起”,传承了张仲景对于革脉的认识(“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也就是说革脉为芤脉与弦脉的结合体,而李延昰则认为“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恰如其分的勾画了革脉的形象,如鼓皮外而绷急,内而空虚。李延昰的这一说法宗法于《甲乙经》的“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脉来浑浊革变,急如涌泉,出而不返的意思),但仔细考察“涌泉”一词,就得出了结论:浮取之不止于弦大,而且数,且滑且搏(这是有病之革脉);再看“弦绝”,则重按之不止于豁然,而且绝无根蒂(这是无根之革脉)。这便是革脉的一体两面,需要认真对待。
回顾一下,前面已经讲到了革脉。现在来讲述牢脉的形态。
牢脉的形态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先看看王叔和脉经中是怎么说的?“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王叔和首先是从部位立论,“似沉似伏”,将脉动应指的深度概定在沉与伏之间,也就是说牢脉只会在沉候出现,不见于浮分,紧接着用“实大而长,微弦”来形容脉搏的力度,既有点搏指,又有点弦急。再看看清代大医李延昰如何说,“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这几乎是秉承叔和之学,其意已是十分明确。要想洞察牢脉脉象之真谛,就得对牢脉之牢字,有深刻的认识,牢脉有深居在内的体象,就好比树木以根深为牢,因深入于下方显蒂固根深;监狱似禁囚为牢,因深藏于内才能牢不可破;张仲景说“寒则牢固”,说明牢脉又有坚固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牢脉实际上是兼顾了三种含义,根深为牢,内伏为牢,坚固为牢。综合而言,牢脉在极沉的部位出现,颇近于伏,有实大而长,而且弦急的样子,体状深在而且坚实,牢不可破。
前面已经讲到了牢脉的形态,现在来说说濡脉的形态。早在西晋时期的王叔和就对濡脉的形态概定为“极软而浮细,如绵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翻译过来就是:濡脉在浮部出现,极其细软无力,就像绵絮那样飘浮在水面上一样,只能用手轻轻地接角它,稍稍重按,便摸不着了。后来,李时珍进一步补充了濡脉的形态,即“如水上浮沤”,这个比喻更为形象,把濡脉比作飘浮在水上的水泡一般,是那样轻巧,细软,重按则破了。王叔和和李时珍的说法已经基本赅括了濡脉的形态特征,后世李中梓、李延昰叔侄继续对此作了补充,即“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也就是说濡脉只能在浮候可见细软之象,中、沉候都不可见。总之,濡脉的体象是浮细无力,极其软弱,必须轻手细审,才能摸到它,真好像飘浮在水面上的绵絮或水泡,稍微重一点的力量就无法承受,指下感觉就显得模糊了。
莫将滑数同一类,数脉唯看至数间。滑脉主要是脉搏的流利度,而不看至数。而数脉则主要是至数,然后世脉搏的躁疾。
软即是柔和度的一种,手指按在桌子上那肯定不是软,按在棉被上,那可以说是软。手指按在棉花上,那感觉就是软。
前面讲了濡脉的形态,现在来讲讲弱脉的形态。从字面意思来看,弱,必然是弱小之意。那么,弱小的脉又该如何定义呢?从形体的角度来看,显然是脉搏应指的力度衰小,这在王叔和的《脉经》里已有明证:“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翻译一下,就是:弱脉沉细而极其软弱,须用力重按才能接触到,若在浮部轻取,是摸不着它的。后世医家皆没有超出叔和范围,也就是说,弱脉的真谛便是:沉而且细、且小、体不充、势不鼓。相对于有力的脉象,弱脉的力度真是弱爆了。
如果看过电视剧《大长今》的人,或许会看到长今诊察散脉的情景。剧中说散脉不容易把出来,实际上也是如此,散脉的确不容易识别。不信的话,我们就跟着中医历代经典的脚步去看看。王叔和评价道:“大而散,有表无里”;崔氏认为散脉具有“涣散不收”的特性;柳氏说得更为详细,如:“无统计,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涣之象”;李延昰综合各家学说,认为散脉的形象是“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我们仔细来分析,就会明白:叔和的话倒是字字斟酌,崔氏所说表明散脉为浮大而无根,只得大义,但未能讲得透彻;柳氏用“杨花散漫”形容散脉轻飘而无根,用“至数不齐”形容多少不一,散乱而不能整齐严肃,补充了叔和未发明的旨意,深得散脉之神。
总而言之,散脉的形象不外乎两大特点:一是脉的搏动极不整齐,毫无规则,不是来多和(或)快去少和(或)慢就是去多和(或)快来少和(或)慢,也就是脉搏至数不齐,一来一去,不十分清楚;二是浮而虚大,好似杨花的飘散无根,渐轻渐有,渐重渐无,毫无根蒂,散漫到了极点。
这样的脉,得多在临床中摸索,并不断地取象比类,以求最佳感触,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中医诊法14种,听说过吗,?阁下说的是头诊、面诊、鼻诊、耳诊、眼诊等14种诊法吗?是从头脚的诊断方法。
接上文,上文讲了散脉的形态。接着讲细脉的形态。从字面意思来看,细脉似乎就是脉体很细的脉。究竟这样理解对不对呢?我们首先还是不妨来回归经典。从王叔和的《脉经》中了解到,所谓细脉,就是:“小大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翻译一下,就是说,细脉的形象,比微脉稍大一点,在指下感觉到只象一根丝线那么小,而且软弱无力。这里需要注意一下,“小大于微”,意思是比微脉稍微大或者粗一点,也就是说要了解细脉的脉象,先必须了解微脉。微脉的形态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妨复习一下,微脉的真谛是:纤细柔弱,无力之极,不绝如缕。细脉比微脉略大,不仅是从力度上的,而且从指感上也是有区别的。细脉与微脉虽似而却有不同之处:细脉尽管细小,却始终都可明显的摸着它,不象微脉那样模糊不清。李延昰在《脉诀汇辨》中说:“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与叔和之意一脉相承,点明细脉的形态不仅是像象丝线那样细,而且软弱无力,显得十分困乏(累累)的样子,虽然极其细软,但是在深沉部位却是不断的搏动着,指下始终可以明显的摸到它,绝没有中断的时候,所以不致于举按模糊,这样细脉的形象与微微的形象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
二十七脉,讲到细脉了,后面也就没有几个了。现在来说说伏脉吧。大家可能能够从字面上看出点什么端倪来。想必大家对埋伏、潜伏等词是比较熟悉的吧。那么伏脉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事实上,伏脉就是脉位埋藏的比较深,至于它的体状,王叔和是以“重按着骨,指下裁动”来形容的;戴同父却是以“脉行筋下”来描述的;而李延昰则是更为明确,即:“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也就是说,伏脉的伏,就是深藏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测出伏脉的体象,伏脉在浮中沉三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推筋至骨,才能盛觉到脉搏在深处隐隐约约的脉动。
数脉,一般每分钟搏动超过86次的都可以称之。通常,我们以大于90次每分的称之为数脉。
点评
仔仔细细的,那不可能,仅开了一贴,空间里找,给了个轮廓,悟性高者,可参出端倪,三部九侯,内经20章,专门有讲。
接上回。前面已经讲到了细脉。现在来说说伏脉。对于伏脉,我们先从字面上看,就应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所谓伏,就是潜藏的意思。那么这种脉象是不是一如其名呢?我们先来看看脉学的开山祖师王叔和怎么说?王叔和说“重按着骨,指下裁动”,意思是需要用力往下按,比沉脉的力度还要大,才能感觉脉搏在指下隐约跳动。元代医学家戴同父继续补充道:“脉行筋下。”意思是说脉的跳动在筋膜之下,可见其深藏的程度。清代医学家李延昰说“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基本上与王叔和、戴同父的保持一致,只是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了。由此可见,伏脉的体象就是,伏脉在浮中沉三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推筋至骨,才能盛觉到脉搏在深处隐隐约约的脉动。真真切切的“深藏不露”啊!
二十八种,就是在李时珍二十七种的基础上加上“疾脉”。
前面已经把伏脉的形态描述讲明白了。现在来讲动脉。这个动脉不是西医所说的动脉与静脉的概念,而是一种脉象。那么动脉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可以说,动脉有点不好把握。我们先来看看《濒湖脉学》是怎么说的?李时珍说:“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也就是说动脉为数、紧、滑、短四脉相合的一种脉象,脉搏鼓击有力,无头无尾,如豆大陇然高起,摇动不休。这从指感上就有一定的难度,且与短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区别,但总之一条,动脉有摇动不安之状。我们再看看《脉诀汇辨》怎么说?李延昰说:“动无头尾,其形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意思是说,动脉厥厥动摇,急数有力,两头俯下,中间突起,极与短脉相类,但短脉为阴,不兼滑数。这里把动脉与短脉做了一个比较,动脉的摇动不安,再兼滑数,便是真谛。王宇泰又说“阳生阴降,两者交通,上下往来尺寸之内,方且冲合安静,焉睹所谓动者哉!惟夫阳欲降而阴逆之,阴欲生而阳降之,两者两博,不得上下,击鼓之势,陇然高起,而动脉之形著矣”,这也是动脉的真实写照啊。观上述三家之言,基本上对动脉的形态就能把握了!
二十七脉的脉象基本上快要到尾声了,现在还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脉象,但这三个之间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三脉就是促结代三脉。我们先来说促脉的脉象。我们先从字面来看,促,有急促的意思。那么促脉是否也是脉搏跳动急促呢?我们先别太快解开谜题,还是先从经典领域来看,正如王叔和所说:“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翻译过来就是,促脉为脉流薄极之中偶然出现歇止的脉象,但这种歇止的次数的多少极不规则、且脉搏的一来一去的搏动较快。王叔和的这一说法基本上是无以复加了。但是我们想把这个用一个生活的例子来诠释,让大家更容易感同身受,那就当属黎氏所说的:“如蹶之趣,徐疾不常。”把促脉比作是正在快步走的人偶尔跌跤一样,十分贴切。弄明白这些,基本上就把促脉的脉象的要领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