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论》之四,用脉论

 水晶宫114 2014-04-16

用脉论:

我们对脉象的生成,诊脉的方法和脉象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如何诊出正常无病的经脉和病脉,都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在再来谈谈如何将己掌握的这些知识,运用于临床上,也就是脉象与脏腑的关系。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对各种疾病,不论是内伤还是外感;对病因,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还是不内不外因;以及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都离不开脏腑学说。常见的各种病症,不论病因如何,都是通过各脏腑的机能表现出来的。所以,诊脉主要是对脏腑进行辩证,辨证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八纲气血来完成的。

脏腑的功能各有特点,而病邪的性质又各不相同,每个脏腑由于自身的生理变化和所感受的病邪不同,出现的症状也就各异。一种病邪由于侵犯的脏腑部位的不同,发病的症状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任何病因,病机所表现出来的任何疾病,都是由脏腑的生理功能的不同,而反映出不同的病理现象。这些不同的病理现象反映在脉象上就表现为各不相同的脉象组。反言之,各种不同的脉象组,因各脏腑功能的不同,所反应出来的临床症状表现也不同。而同一种脉象组如果反映在代表不同脏腑功能的生理部位上,也同样能反映出各不相同的临床症状来。由此而论,脉象在各个不同的部位的出现,是由这个部位所代表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特点来反映出具体的症状的。

就脏腑而论,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肾主精血,故古人曰:左手心、肝、肾,均为主血之脏,所以左手之脉主于血分;肺主气,脾主运化、命门主温煦气化,所以古人曰:右手肺、脾、命,均为主气之脏,故右手之脉主于气分。左手之脉弱者,血不足;右手之脉虚者,气不足。男子久病,当诊于气;女子久病,当诊于血。以此来分别机体气血虚实之大观,对临症诊脉确定了一个大的范畴。然就每一脏腑而言,又需要进行阴阳寒热、气血虚实的具体辨证。现将脉象的体、位、形、动、势的表现形式,分列如下:

脉管质感丰润者,阴不伤;脉管质感枯薄者,阴中亏。此脉体之分也。

脉浮者,阳中病;脉沉者,阴中疴。此脉位之分也。

形不足者,血不足;形有余者,气不虚。此脉形之分也。

无力而数,气虚不收;有力而数,真火炎盛;无力而迟,脏中虚寒;有力而迟,内有积热。此脉动之分也。

动而有力,气有余;动而无力,气不足,此脉势之分也,而势不利者,是气不通。

统而观之,阴阳可分。形与体者,主阴主血;势与动者,主阳主气。虚与实者,气血中分;寒与热者,阴阳中求。於此八纲气血尽括其中,临证详辨不难分别。

为使大家使于掌握,现将脉象根据脏腑辨证的要求,大致分为:

气虚脉;血虚脉;阳虚脉、阴虚脉;热胜脉;寒实脉;气滞脉;湿泽脉。

并分述如下: 

一、气虚脉:

    大而无力,脉动不减者,是气虚有热。

    短脉,是气不足。

    缓大者,中气不足。

    虚而软者,气虚者也。

    弱而无力,气虚者也。

    散脉者,是气虚不能敛其形。

二、血虚脉:

    脉细者,血不足。

    形小而弱气血虚。

三:阳虚脉:

    迟者,阳气虚。

    小者,阳气微。

    微者,阳气衰。

    伏者,阳虚郁困。

    结与代者,皆为阳气不继,是结是虚,临症详辨。

四、阴虚脉:

    脉弦者,阴不足。

    脉硬者,阴亏而阳亢。

    脉涩者,阴血亏。

    脉芤者,阴血损。

    脉革者,精血耗尽。

    脉疾者,无阴恋阳。

五、热胜脉:

    长而挺者,阳气盛。

    大而实者,热邪重。

    数而有力,为火盛。

    脉大有力,名曰盛;脉广有力,名曰洪,均为壮火实热症,临症用心自然明。

六、寒实脉:

    脉紧者,脏中寒。

    牢脉方知寒凝滞。

    伏脉紧者是寒凝。

七、气滞脉:

    脉势不利名曰滞,独此一脉为气郁。

    都说弦涩主气郁,实为阴亏碍气行。

八、湿泽脉:

    缓而无力,为气虚有湿。

    濡脉才是湿气胜。

    若论滑脉不算病,也是湿多内积热。 

有了以上这些大致的分类(当然很不精确),我们就可以在临症时,将脉象执简驭繁地划分为阴虚脉象;气虚脉象;寒实脉象和热胜脉象等,具有概念性的病机脉象组,给临床用药提供大的法则。如肺部脉出现阴虚脉象,我们就可以从我们学过的中医基础中,得出肺阴虚的病理表现——症状,并报出患者所患之症状。同时可验证和佐证自己的诊断水平。再根据脉象所反映的具体程度,选择相应的滋阴清热,或润肺生津等治疗方法,既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然要了解脉象与脏腑的关系,除要掌握各种脉象所代表的各种不同的病理属性,和脏腑的病理表现外,还需要了解这些病理属性对机体所造成的影响,和受到影响的脏腑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通过经络所联系的各组织器官,生理区域。如右手寸部脉,其候在肺与胸中。肺与大肠相表里,与脾、肾相生;与心、肝相克。主皮毛,通水道,开窍于鼻,联肩臂络咽喉,为气之本,魄之处。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治节出焉等。生理区域包括胸部,气管、食道、咽喉、头面、颈项和上肢等。如果右寸部脉出现病理反映,那么,上述各部都可能出现病理表现。由此看来,单从脉象的变化直接分析出患者的具体症状,确非一件容易之事,加之多年来部份人对于中医的诊脉过于求全责备,致使不少后学者,不能一分为二地对待脉学,放松了对脉学的学习和研究,出现了许多年青中医不重视诊脉和不会诊脉的现象。中医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只有学习它,掌握了它,才能提高它,发展它。

脉象与症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病机所反映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当然特殊情况例外,如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的脉症不相符合时。单就此而论也应该说此时的脉象反映,是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变化,虽表不相合,而其本相同)。而症状仅靠患者的自述、口给,且不论它的可靠性如何,单就因患者专业知识所限,往往只将他最痛苦,最急待解决的症状讲述出来,而容易忽略了具有临床价值的一些症状,这种情况对临床医生来说,也是不少见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同的病机可以出现相同的症状,而同一病因病机又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出现不同的病理表现。所以,以症断病是不可能达到准确诊断疾病的目的的,也不可能提高中医自身的技术水平。脉象则是机体各脏器功能的客观反映,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只要我们耐心细致,精益求精,反复体会验证脉象的各种病理变化与症候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了解它的整个病机过程,就能很快提高自己对疾病认识的技术水平。

举例说明如下:

一、一十四岁女孩,患尿床病经年,其父母特请愚为之医治。观其病历,曾求治于省内外多家大医院,所服中西药数年之久,而所就诊之中医均为名师大家,补肾健脾、理气固涩、补气利尿等诸法已尽括其中。自心想来,我若处方也不过如此,甚者还恐不及,故有推托之意。然其父执意相请,无奈,只好细心察脉,力求从脉象上能有所发现,使我处方用药能从新计意。切摸良久,唯觉心脉相比有缓大之象,力度亦觉稍差,故考虑为心气不足,气分里稍有郁热。问之却无症状可言,智力发育也很健全。细细想来,心者,君主之官,神明之主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本患女服数百剂补肾健脾之药,有尿时不能说肾气不固,而当为神明不清,心气不能受,故造成神志不能清醒而遗之。遂对其父曰:我给她开个方子,请你们试用,治好治不好,我没把握,但有一点我可以说,吃了这剂方药,起码半夜叫她起夜时会容易些。其父谢曰:这就好,每天晚上要叫她起夜总很困难,就是叫起来,也是呓呓怔怔,有时尿到我的鞋里,有时起来转一圈,没尿,结果回来又尿一床。我说:这就对了。即在她的老病历中,选择补肾健脾一方,加柏子仁、石菖蒲、远志、白芷等醒脾养心开窍之品。一周后其父来曰:自从服了您的药,从第二天起,晚上已能自行起夜了,这几天了都没有尿床,有时我叫醒她时,她告诉我她己经尿过了。

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因我小时候直到上小学时,有时也尿床,多是因白天过于疲惫,夜间有尿时不能憋醒,只是在梦中出现要解小便,到处找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处可解小便,结果是尿了一床。这是因为青少年的大脑皮层发育还不健全,对膀胱充盈所传导致大脑皮层的信号还不足以唤醒患儿,只是在梦中有尿意。如在梦中有尿意,就证明膀胱的信号已经传递到大脑皮层。所以采用补心血,养心气,开心窍之法,使大脑皮层对膀胱传输到大脑的信号敏感起来,达到有尿意时足能使患儿马上清醒,则尿床之因自愈。

二、一妇人,年四十有余,面色痿黄,右手寸关两部脉虚极至微,余脉缓滑微弦。根据脏腑分析,知为中上两焦气分虚弱,具体症状为:头晕乏力,少气懒言,易汗出伤风,纳差腹胀。她笑答曰:这些基本都对,但不是主要症状。大便稀溏?摇头。根据肝肾两部来分析,可排除胃下垂、脱肛和子宫腔垂。考虑再三,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之精气不能上输于肺,胸中宗气下陷,水湿下注,不是便溏,当为白带。问之,果然不错,其人白带稀薄如淋量甚多。选“完带汤”加黄芪、芡实、白扁豆各一两,三剂而愈。从此每遇肺脾两脉虚弱至微者,必问之带下多否?久之,得出本脉象组主带下症的经验体会。

三、一男子,三十余,每晨起面部眼睑肿胀而亮,肺脉沉大无力,舌质降红,胎黄厚腻,腰酸,西医诊为肾炎,尿蛋白三加号,肌酐、尿素氮均高。症状表现在上焦,病脉出现在右寸,故知病在于肺,肺为水之上源,肺通水道,肺气郁于上焦,不能行气化水,故尔脸面肿胀,治当理气化湿。处方:杏仁9g白冠5g桑白皮12g苡米24g厚朴6g泽泻9g车前子9g通草5g滑石15g。三剂药肿胀全消,腰亦不酸,尿检正常。

从以上几例简单的病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脉诊在辩证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上没有哪一位著名医学家不重视脉诊和不精于脉诊的。脉诊是我们在辩证过程中,提供最好认识疾病的客观依据,我们可根据这些客观依据所提示给我们的各种病理指征,按照《素问 .至真要大论》上告诉我们的方法,采取“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的治疗法则,就能责其盛衰,审度虚实,以偏救弊,使之各得其所,达到“以平为期”的治疗目的。

为了使大家能进一步的了解脉象的使用方法,现将部分经方的主症、脉象举例于后,按同脉同病同症同方的对比方法排列,使大家能从识脉到阅方的过程中,悟出些脉诊与辨证,脉诊与症状,脉诊与用药选方的道理来。以方测症、以症测脉,通过对方药的分析和理解,达到对症状的认识和把握,从中真正悟出其脉象所表示和含概的病机。使脉诊这一宝贵的祖国医学遗产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使之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尽到它应尽的义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