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目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4-16
论目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2014-02-17 10:52:01
朱震国
 

朱震国

  目标教学是以求取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标的掌握为其鲜明特色而为人们广泛注意民的种可教学规范操作的流程,这一模式中的教学目标无疑应该要求明晰、确定,来不得模糊、游移,这是由其本身特性所规定了的,但这种认知领域目标要求的客观性不可能、也不应该拒绝或排斥情感领域中主观情意因素的交融渗透;相反,惟有通过情感的润滑和推动,教学目标才有可能更快更好地趋于达成。至少,语文学科的目标教学反映了情感渗透的这一重要作用。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目标教学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质,仅仅着力于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知识点是无法如愿以偿 。诚然,语文是交际工具,是生活中赖以交流沟通的桥梁;但语文能力的应用,却无不反映出它同生活的密切关系。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语文中必然浸润着民族文明的精华,而这种古老文体的深厚积淀正构成语文极其丰富的内涵。我们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早已证明,舍弃这种丰富内涵侈谈提高学生语文水平,都只能是徒劳无益的。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撒播知识的样子,而且应该启迪情操高尚、意趣商雅的美好心灵。只有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心灵的塑造,这样的教学是平面的,浅层次的。语文课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认定,离不开对教材所蕴含的人文性的认识和把握。首先是整体的认识。“文以截道”,一篇课文、一个单元,其所能给予学生思想文体熏陶的主旨,教师理应心中有数,然后,教学目标的认定方有所本,有所依,即以蒲松龄的《促织》而论,学生在对荒淫腐朽、贪婪暴虐的封建统治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认识基础上,才能对“魂化蟋蟀”、“因虫得富”等情节作出正确的理解。语文教学是个系统性工程,教师不能仅仅明确阶段性目标,而漠视整体的宗旨。其次是局部性的把握一篇课文题旨的表现,在全文中住住呈错落分布之形,以有机的联系串联起来,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反映出来。教师“缘文释道”,自然无法剔除课文这种同估的逻辑关系凭空设置教学目标。只见整体不见局部,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都不能正确体现全面的教学目标观,对语文教材的人文性,我亦作如是观。
  应该指出的是,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不是“客观的”,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那是说,褒扬还是贬斥,崇尚还是鄙夷,赞同还是反对等等,师生总有自己取舍爱憎的主观情感。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情感化是显而易见的。以《江雪》一诗为例,词语品味,思路疏理,意境领略,想象激励,教学目标或明或暗,或显或隐,无不予人以某种启示,而且也正因为教学目标的这种清晰的导向性才更促使学生“以情悟文”,因情激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材精心选录的篇目寄寓着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丰厚韵味,课堂教学目标不应试图回避,并且实践中也无法做到避而不谈。如果此言不虚的话,那么同样道理,对于教材所应激发起的学生的主观情感,为什么不应作为教学目标而被我们以认定呢?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三大领域“认知、情感、操作”如何解决一体化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认知、情感、操作三者无法截然分开的,我们只是出于认识上需要才把它们逐一地区分,以便更清晰、更科学地人理论上来加以把握,从机时更加自学觉地掌握教学规律,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教语文远非认识几个字,会写几句话那么简单,因为识字写话的同时我们也便把文字话语所必然载的思想内涵一并传递给了学生。这就产生了选择。情感目标化,来自语言文字本身,而非外加,这是显而易见的。
  语文教学目标加强工具性自不待言,其人文性亦不容忽视,这是语文教育素质目标所由决定。
  二、情感渗透是教学目标导达的重用途径。
  
教学目标一旦认定,师生之间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随之围绕展开,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各种相关的教学方法各式各样,表现了目标教学模式共性中的个性,这是应该肯定值得提倡的。但无论导达的方式怎样变化,纯以知识传授、智力培育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视课本教材的人文因素和教师学生的情意因素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而想圆满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是不可想象的。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溢着师生们或高涨或低落、或积极或消极、或活跃或滞涩、或饱满或空虚的情感氛围,教学目标展示得当,得法,“为什么”的悬念设置巧妙,就会激发起学生“怎样学”的浓厚兴趣,就为下一步的成功学习创造了心理优势,其心切切,蓄势待发,自然有助于教育目标的顺利导达。情绪可以感染,教师以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崇尚、美丑的爱憎、目标的执着面向学生,这本身便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思维定势。
  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语文的作文教学,不管有无写作的素材,有无表达的欲望,全体学生都按同样的结构,写同样的文章,学生情绪受到严重压抑,尽管搜索枯肠,堆砌成文,终究兴味索然,但求过关,不思进取。过分强调技巧的训练,不问目的,不讲动机,这样的作文教学实践自然失败,叶圣陶先生说:“写通了文章而仅能像鹦鹉学舌一般说些什么,这尤其是毫无意义的事,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能写通,写来才有意义,”又说:“所谓善写,非为饰美,务切实用,工作所需,生活所遇,咸能畅达,斯为善矣。”这告诉我们要把作文训练同学对生活的感受亦即他们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有真实的效用,写作要讲情感,听、说、读何尝能例外?教学目标的认定旨在使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以后,产生一种内部的动力,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知识的储藏,驱使他主动积极地去完成有关的学习项目训练。动机的激发关键在教师的引导。一位小学教师在作文课上起了这样一个头:“今天我给每位同学介绍认识一位‘未来的科学家’。你们各自要保密,把这位科学家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认真详细地写成一篇作文。”然后教师请小学生们一个个地走上讲台去看——学生们无不惊讶纳闷:我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吗?继而,新奇而又兴奋的心情驱使着学生们马上投入到了美妙的遐想之中,这当然是写作技巧的训练,但更是一种心智的激发,一种情感的激励。
  导达是目标教学模式中主要的一环,教师无论是致力于导达流程规范有序,抑或潜心于导达方法的精彩纷呈,都该牢牢记住,语文教育的素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去发现、传播和创造生活的美。
  三、情感渗透须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目标教学模式始于目标,终于目标,把课堂一切教学活动置于有序的过程之中;而情感渗透的作用和功能是在目标的行进之中扒波助澜,顺流而上,不能相反,生拉硬扯,兴趣油然而生,动机明显加强,随之学习过程也就成了须理成章的事。但这不能理解为一讲情感,一切就都迎刃而解,哪有这样省力的事!实践操作中一定会有不少问题,我认为,选择好恰当的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
  (一)适时于,所谓时,就是切入时机的选择。说语文教学中情意因素无时不在,不等于说情感教育目标的落实具有随意性,完全不需考虑时机的选择。正好相反。教学目标的导达是一个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紧紧围绕目标:但目标的达成应是过程结果的显示,不可随意地人为提高。例如小说《药》,作者对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缺陷的针砭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而学生对此的理解只是在学习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以后才有可能,提前灌输必然囫囵吞枣,“食古不化”。教学是科学,也要讲规律。单元有内容目标的一定要求,课文当然也有人文思想的特定指向,《岳阳楼记》谈“忧乐”,学习《丑石》论“美丑”,“悠然见南山”里识“清浊”,“路漫漫兮”中辨“良莠”,情因文生,文以情导。如果不管内容的指向,时机的选择,为情煽情,即兴生发,那么教学目标的导达就无浊从谈起了。
  (二)合乎度。所谓度,就是一种量的规定。(1)动机虽好,过犹不足。教师固然需要激情似火,但也要让学生有如坐春风之感,张驰有效,方不失尺度。这不仅指的情感表现,也包括课文底蕴的开掘和阐发,有时浓墨重彩,渲染铺张,有时神龙见尾不见首,若有似无,这才是一种高明的导达。(2)留有余地,引而不发,教学忌“填充”,一切说得似乎都那么清楚明白,甚至再留不下任何联想思索的余地,情感教育成了贴标签,都清楚往往反而不清楚,诗歌的写作讲究构筑意境。如,青年抟泽东在一九二五年深秋的一天,站在那块不大的绿洲上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物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候,他对旧社会的否定不是现实的,而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不满和抗争,这种不满和抗争通过诗歌的文学样式表露出来,构成了意境。这种意境的赏析大可通过朗读深入体味,如果专一形诸教师的讲授,岂不乏味?再说,接受教育也有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倘若有的学生暂时接受消化不了,甚至持有异议,也应当允许有保留,尊重“主体”。(3)多点选一,突出中心。好的课文,其思想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则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有所选择,确保重点,以点带面。(4)素质为魂,目标为本。教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素质是核心。但一个个的教学目标是我们赖以达到这一理想追求的阶梯。坚定不移、踏踏实实地导向每一堂课,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得自心。所谓心,是对质的一种要求。情由心生,有感乃发,目标教育的情感渗透关键是要顺乎自然,合乎规律。因为思想可以“灌输”,情感无法强加。成功的教育必然来自师生间的交流,来自情感的升华。定位 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也只有通过合乎规律的导学才能顺利达标。目标可以提出要求,情感不能强求共鸣,目标有形,渗透无痕。这在我们教学实践中业已确证,无需赘言。
  认知是大脑思维活动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会不受到情绪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智力的多级组织者”,“协调思维活动的各种因素正同情绪相联系”,而无论兴趣、情绪或者态度,都属于情感的范畴,充分调动起情感所具有的调节、动力、感染、迁移等功能,就将能使目标教学这一模式不仅更趋结构完善、运行合理,更有利于教师的导学达标。而且,也必定会使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更受学生欢迎。因为,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诚哉,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