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肾脏病从湿论治探析

 红旗手666 2014-04-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艳芸,赵艳龙,马巧亚,张晓强,指导:孙万森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 属 院中医科,陕西西安710004)
摘要: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较长,湿邪是其重要的发病因素,
湿阻肾络是其重要的病机,从湿论治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思路方面论述慢性肾脏病与
湿的关系,以使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更加多元化。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湿;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关系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2008)0i一0045—03
慢性肾脏病(CKD)的界定是指尿成份异常、肾
脏病理改变以及肾小球滤过率(GFR)≤ 60mL/min/
1.73m 且病程不少于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以蛋白
尿、血尿、水肿等为主要表现。临床上包括了慢性肾
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
各种继发眭肾病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该病属中
医水肿、尿血、腰痛、虚劳、癃闭、关格的范畴。其病
因病机和治疗与湿密切相关。
1 湿为慢性肾脏病发病之因
1.1 肾与湿 肾内寓元阴、元阳,与膀胱互为表里。
元阴,又称真阴、肾阴,是人体阴液之根本;元阳,又
称真阳、肾阳,是人体阳气之根本,两者相互协调,
完成对水液代谢的调节。肾水受制于脾土,CKD
中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先天禀赋不足,脏器柔弱虚
损,肾之元阴元阳亏虚。这一点在儿童肾脏病中尤
为突出。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根;又肾为水
脏,主五液。肾水自身有调治功能,即《素问·逆调
论篇》称:“肾者水脏,主津液”。《医宗必读·水肿
胀满》云:“水虽制于脾,实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
阳寓焉。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
不从阳而精化为水”。形象地描述了肾主水的生理
功能及肾失制水而导致的体内水邪潴留为患的病
机特点。
1.2 肾病与湿《素问·水热穴论篇》说:“肾者,胃
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证治准绳》
日:“诸水溢之病,未有不因肾虚得之”。慢性肾脏
病其表现为水肿,疲乏,腹胀,便溏,病情时轻时重,
缠绵反复。或是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或是脉络受损
而成血尿,或是浊毒内停发为关格。然而,仔细分析
其发病发展的各-'F环节,湿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
作用。《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日:“岁土太过,雨湿
流行,肾水受邪。”湿气太过,脾土自伤,脾阳受损,
脾阳不振则不能“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灵
枢‘营卫生会》)。肾为阴中之少阴,位居下焦,亦是
湿邪易犯之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湿气
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说明湿邪也
是肾病的重要病因。肾藏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
之,湿邪伤肾则肾失封藏,可以引起精微不藏,精气
下泄,最终导致蛋白尿的发生。《医方考》中有“下
焦之病,责于湿热之论”;湿邪伤人导致水肿的机理,
《宣明医论》也有精辟的论述:“湿气先伤人之阳气,
阳气伤则不能通调水道,如水道下流淤塞,上流泛溢
必为水灾”。关于儿童肾病与湿的关系,《幼幼集成》
也有记载:“夫肿满之证,奚由脾土喜燥恶润,因中
气素虚,脾虚无火,故水湿得以成之”。先天不足,肾
水自虚,而发肾病。
1.3 湿阻肾络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一方面是脏腑
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湿从内生;另一方面是
感受外邪,湿自外受。随着近几年‘络病’学术的兴起,
探讨诸多脏器病变的病机时,人们更多地想从络病的
角度剖析其深层次的机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试图
从肾络受邪的角度揭示慢性肾脏病的病机 J,考察了
慢性肾脏病与湿的密切关系后,笔者提出慢性肾脏
病的病机也有“湿阻肾络”的方面,即湿邪致肾病为
肾络空虚,湿邪侵袭。湿从内生者,责之于肺脾肾三
脏功能失调,故《景岳全书》日:“凡水肿等证,乃肺
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
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
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
水无所主而妄行? ? 则总由阴胜为害,而病本皆归
于肾”。久病人络,湿滞日久,郁而化热,灼伤脉络,
而成血尿。癃闭与关格的发病也终不离湿滞日久,
伤及肾阳,反不能化湿,湿浊内聚,浊毒内壅,气机逆
乱乖张之理。湿从外受者,湿毒浸淫,内归肺脾,脉
络迂滞,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而成水肿。或者
感受外湿,或者湿热久羁,肾络为之阻遏,三焦为之
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湿热壅滞上焦,肺失宣
肃;壅阻中焦,脾胃失健;留滞下焦,湿热下注膀胱
则尿少而黄,湿热内扰于肾,肾失封藏,精微下流,
可见蛋白尿。肾失气化,水液不循常道,泛溢肌肤,
则肢体浮肿。
2 湿为慢性肾脏病进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
2.1 肾病进展与湿 CKD发病缓慢,呈慢性进展
过程,病情时好时坏,治疗有时非常棘手,这与湿邪
的致病特点极为相似。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
缠绵难愈,病情常反复发作,时起时伏。《杂病证治
准绳》云:“湿气人肾,肾主水,水流湿,从其类也”。
湿为阴邪,肾居下焦,为阴脏,同气相求,湿热之邪
收稿日期:2007—08—04
作者简介:任艳芸(1972一),女,陕西府谷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深蕴胶固于肾脏,难以消散,是本病病势缠绵难愈,
反复迁延的根本原因。湿邪为患,脏腑机能失调,
肺脾肾三脏为之所困,湿浊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之
证;杜雨茂[2]也认为本病其本为肾虚,其标为水湿、
湿热、热毒、瘀血,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湿阻肾络,
肾失气化,实则水湿泛滥,阻滞气机,升降失常。虚
则耗伤阳气,阳愈虚则水愈泛。湿羁日久,化生湿
热,湿热弥漫三焦,在上蒙扰轻窍,在中困脾为患,
在下蕴结下焦,证见头晕昏闷,胸腹痞满,恶心纳
呆,腰部酸困,小便频数,淋漓不尽等虚实夹杂之
证。
2.2 湿邪与它邪共患 湿邪日久,易合并感受它
邪。湿邪阻滞日久,机体正气渐衰,容易合邪致病,
临床常见有风湿相兼,伏于肾络,病情数变;寒湿夹
杂,困扰脾肾,缠绵难愈;湿热蕴结,下焦受阻,胶固
难解;湿毒互结,气机逆乱,传变迅速。清·石寿堂
在《医原》中认为:“湿之化气,为阴中之阳,氤氲浊
腻,故兼证最多,变迁最幻,愈期最缓”。一方面湿邪
为患,机体正气已伤,易受外邪侵袭,湿邪夹风邪、寒
邪、热邪入侵,是慢性肾脏病不断复发和加重的一个
重要因素口J。另一方面湿邪日久,还易变生它证,湿
邪闭阻气机,脉络不畅,久病气滞血瘀,瘀与湿邪互
结,胶结不解,更加重了治疗的难度。三是治疗过程
中频繁使用利尿药、激素和各种抗生素常劫伤真阴,
酿生湿热,阴虚内热与湿邪交互夹杂,肾络受损日
重,辩证治疗更是如履薄冰。黄文政【4 也提出湿热
自始至终贯穿于慢性肾炎发展过程中,也是慢性肾
炎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也有人 Jx,-j-原发
性肾小球疾病的证候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湿热与瘀
血相互夹杂者占明显的优势,这些证候与高脂血症、
血液高凝状态、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孙世竹等同
认为肾虚湿瘀是肾脏疾病慢性进展过程的中医病理
基础,抓住肾虚湿瘀的微观病理基础,将为临床肾脏
疾病的中医辨治提供辨证依据。张琪 认为,湿浊
也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并强调有形
之湿及重视无形之湿。
3 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
从CKD的发病与进展的过程来看,湿邪的作用
是非同小可的,所以,其辨治自然离不开湿。根据
“湿阻肾络”的病机,“治湿以通络”则成为非常重要
的治贝U。
3.1 湿从三焦论治湿邪为病,常常弥漫三焦,但
具体在施治时,须注重湿邪在上中下三焦的侧重,
湿在上焦者,常常为初感湿邪,蕴于肌肤,阻遏卫表,
肺失宣肃,多表现为头面部水肿,起病迅速,或可兼
表证,治疗多选用越婢加术汤,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等,药用麻黄、石膏、白术、藿香、豆豉、竹叶、杏仁、白
豆蔻、桔梗等,邪在上,主要选用清轻宣散之剂,从上
而解,则疗效较速。但在慢性肾病的进展过程中有
时因复感外邪,也表现为湿郁上焦的征象,也应从此
法而治。湿阻中焦,脾胃为之所困,枢机不利,升降
失和,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恶心欲吐,周身
困倦,全身或下肢水肿,湿热者有口苦,舌苔黄厚腻
等。当健运脾气,疏利气机,助湿而化,或者用辛开
苦降,醒脾燥湿之法,方选参苓白术散、黄连温胆汤
等加减,药用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枳壳、黄
连、赤芍、草果、槟榔等。湿邪阻于下焦,或由于肾阳
衰惫,或由于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肾阳衰微者
当振奋真阳,祛除阴寒湿邪凝滞,湿热下注者当清热
利湿,淡渗利湿,分清泌浊,振奋真阳则用真武汤等,
药选附子、肉桂等壮火以制水;清利湿热则多用八
正散、革蕊分清饮等,药用革葡、石菖蒲、黄柏、扁蓄、
车前子、白茅根等,
3.2 湿从脏腑论治体内水湿之邪的产生,总归于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从脏腑论治湿邪,主要从肺脾
肾着手,肺为水之上源,《素问》早指出:“开鬼门,洁
净府”宣肺而利湿,水邪从上而解,是所谓的“提壶
揭盖”法。《素问》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为湿困,失其健运,而成水肿,历代医家治湿从脾
论者最多,如朱丹溪提出 】:“大补中宫”。他强调“水
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
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
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脾虚湿困者,也可健脾与
燥湿同治,方选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五皮饮或实
脾饮等。然而肾对水液代谢有主宰和调节作用,水
肿之发病,“其本在肾”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
聚,故常见腰以下肿,四肢逆冷,怯寒神疲,舌淡脉沉
等,治当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选济生肾气丸或真
武汤加减治疗。
3.3 湿从合邪论治湿邪郁里,常易合并它邪同
感,湿滞日久,则易变生它邪。与湿邪兼挟致病者主
要有风湿、寒湿、风寒湿、暑湿、湿热、湿毒、湿瘀等,
风性主动,善行数变;湿性黏腻重浊;风借湿邪之粘
腻,湿借风邪之数变,两者最易相间而侵袭人体。此
时的肾脏疾病既有病性多变,又有缠绵难愈的特点。
治法应以祛风胜湿为主,外风者当用羌活胜湿汤加
减,常选用羌活、独活、藁本、细辛、麻黄、桂枝、荆芥、
防风、豕希莶草、青风藤、雷公藤等;久病人络,可用虫
类药以搜剔顽风,缓解络脉挛急,常选用穿山甲、水
蛭、土鳖虫、僵蚕、地龙、全蝎、蜈蚣等。寒湿为患者。
当把温阳与利湿药如肉桂、附子、茯苓、白术等为主
组成方剂,代表方如真武汤、肾着汤等。湿热显著者,
当分清缓急,下焦湿热者,当清热利湿,常用的药物
如石韦、瞿麦、通草、白茅根、半边莲、半枝莲等药物。
湿热在表,解表散邪,清利湿热,可用麻黄连翘赤小
豆汤;湿毒致病者,可加用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可
选用紫花地丁、连翘、蒲公英、板蓝根、白茅根、益母
草等。久病人络,脉络不通,瘀滞不行,湿与瘀互阻,
必须祛湿与化瘀同用,可用当归芍药散加味以化瘀
通络选生白术、茯苓、葫芦皮、泽泻、车前子、泽兰、益
母草、椒目、川芎、赤芍等药;如果发展到肾功能衰
竭,尿毒症期可出现湿浊血瘀,此时当化湿降浊,活
血化瘀,可用黄连温胆汤加益母草、泽兰、桃仁、红
花、大黄、赤芍等。同时应注意到本类疾病正气的耗
伤,根据情况适当补益正气。至于暑湿之邪常由于
慢性肾病在暑热之季感受而致,当以清暑祛湿之剂
图之。
总之,慢性肾脏病与湿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其发病与湿密切相关,其进展和湿亦步亦趋,它们之
间的关系正引起中医界的广泛重视,湿是发病之因,
又是进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如何研究二者之间本
质的关系,将给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带来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