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分享:动机阻抗。在咨询中,有些阻抗来自于咨询者的动机。有些求助者咨询的目的并非为了改变自己或解决问题,而是想让咨询师站到自己的立场上,证明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是正确的。有的在走进咨询室前,对自己的事情

 中外比上 2014-04-17
每日分享:动机阻抗。在咨询中,有些阻抗来自于咨询者的动机。有些求助者咨询的目的并非为了改变自己或解决问题,而是想让咨询师站到自己的立场上,证明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是正确的。有的在走进咨询室前,对自己的事情已经有了决定,像让儿子转学,让女儿出国,让孩子上辅导班等,其咨询的目的只是来寻求咨询师对其决定的肯定,当咨询师与他们一起讨论所要决定的问题,特别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时,他们就会表现出不耐烦或不感兴趣。有的把咨询当成了声讨别人的法庭,如,她自己对孩子是多么地用心教育,孩子是多么地不听话、不争气,老公是多么地不管孩子,不懂教育,一切问题都是该死的丈夫和不懂事的孩子造成的。若此时咨询师直接涉及求助者的责任问题,就很难使之心平气和地接受。
     有些求助者咨询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自己和解决问题,而是想证明自己的问题与众不同或者咨询师的“无能”。他们象斗鸡一样反驳咨询师,是想证实自己的价值,是想证明自己不改变是有理由的。每当咨询师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时,他们都会说某些方法人有用,对自己就不行,或一些道理自己早就知道了,再说也是无益的。这种阻抗来自于一些自命不凡,实际没落地的“理论家”。
   求助者不是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一定会产生阻抗。家庭教育中,有些母亲学习了家庭教育,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便强拉着丈夫过来咨询。这些父亲本身对家庭教育就存在误解,只是迫于唠叨才来,咨询很难进行。有些“被问题”孩子,是在父母的压力下前来“自愿”咨询。由于内心根本不承认自己有问题,甚至认为是父母有问题,本人根本就没有咨询的愿望,更谈不上改变。有的孩子先入为主,认为咨询师无非就是父母找来教育自己的,是父母的“代言人”,其内心深处把父母的负面形象移情给了咨询师,当然就会产生抵触。这种情况下,咨询往往只在表面徘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