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筋经、贯气诀

 一株小苗 2014-04-18
本文转载自耕余堂《易筋经、贯气诀 》

一、面部五行论

歌 诀

怒动肝兮声动心,鼻纵气促发肺金。

唇吻开撮振脾气,眉蹙睛注肾中寻。

五行之气,内合五脏,各有所主。肝合木,主筋;心合火,主血脉;脾合土,主肉;肺合金,主皮毛;肾合水,主骨。

五脏所通之窍:目为肝之窍,耳为肾之窍,口为脾之窍,鼻为肺之窍,舌为心之窍,其精华注于目。

五脏五色分面部为五岳:额颅为南岳,色赤;地阁为北岳,色黑;左颧为东岳,色青;右颧为西岳,色白;鼻准为中岳,色黄。

又眉侧生属肝木,鼻通清气属肺金,眼聚精华属肾水,舌司声音、发自丹田属心火,唇司容纳属脾土,耳司灵性属肾水。

凡一动之间,势不外屈伸,气不外收放。面上五行形象,无不与之相合,方得形气相兼之妙。故收束势者,气自肢节收束中宫。面上眉间舒,眼神收,鼻必纵,唇必撮,气必吸,声必噎,此内气收而形象与之合。展脱势者,气自中宫发于肢节,面上眉心皱,眼神出,鼻必横,唇必开,气必呼,声必呵,此内气发而外像开也。留心熟练,内气随外,外形合内,内外如一,坚硬如石。

方用引法,初以手拍之,次以拳打之,末以石代木棒击之,由轻而重,渐引见实,自不虑面上无气矣!俗学不悟,谓故作神头鬼脸,怪模怪样以惊人,岂通元达理之士哉!

二、聚精会神气力论

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矣。盖人之生也,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以成此形体。既生以后,赖后天水谷之津液以化精,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明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

故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借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夫乃知气力者,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武备如此,惟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会,是殚毕生之心力,而漫无适从也。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天地之气尽力一收,使在上之气,尽力归于下而不上散,上下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

即南林处女所谓:内实精神,(外坚筋骨)之说也。但须练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才能用于当前,无不坚实。不然,如炮中无硝磺,弩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欲求勇猛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此练形练气最吃紧者,谨之秘之,切勿妄泄,以遭天谴。

三、阴阳转结论

歌诀

阴转阳兮阳转阴,阴阳转结互有根。

欲知阴阳转结理,还向阴阳转处寻。

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接,出自自然。故静极而动,阳继乎阴也;动极而静,阴承乎阳也。推而至于四时,秋冬之后,续以春夏,收藏极而发生随之;春夏之后,接以秋冬,发生极而收藏随之。阴必转阳,阳必转阴,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穷,无有止息。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也,其势一阴一阳,转结承接,故必论哉。

高者为阳,低者为阴。仰者为阳,俯者为阴。伸者为阳,屈者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正者为阳,侧者为阴。势高者必落之以低,阳转阴也;势低者必起之以高,阴转阳也。若高而更高,无可高也,势必不连,气必不续;若低而更低,无可低也,势必不连,气必不续。俯仰屈伸,动静侧正,无不皆然。

间有阴复转阴,阳复转阳者,此一气不尽,复催一气以足之也。非阴尽转乎阴,阳尽转乎阳也。阴阳转接不断者,因此。明乎此,则转关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牵扯矣。盖势之滑快,气之流利,中无间断也。一有间断,则必另起炉灶,是求快而反迟钝也。

四、三尖为气之纲领论

凡事专一则治,以其有主宰,有统领,虽千头万绪之多,而约之尽归一辙。如行军有主帅运筹,治家有家长规范,方能同心协力,于事有济。练形练气,动关性命,气之统帅,气之归属,可不究哉!

头者,诸阳之首,领一身之气,头不合则一身之气不入。如势俯而头仰则阳气不入;势仰而头俯,则阴气不入。左侧俯势而头反右歪,则右半之阴阳不入;右侧俯势而头左歪,则左半之阴阳不入。侧仰势亦然。直起势头反缩,则下气不得上升;直落势头反顶,则上气不得下降。向右旋转而头反左顾,则气不得右入;向左旋转而头反右顾,则气不得左入。余类推。

三阴止于手之内,三阳起于手之背,为臂臑之气血往来之道路。指法之屈伸聚散,手腕之俯仰伸翘,一有不合,则气不入。如平仰手直出者而反掌勾,则气不入;平阴手直出者而或反掌勾手,气亦不入。阴手下栽者,掌翘则阳气不入;仰手上冲者,掌翘则阴气亦不入;平阴前荡者,腕勾则阴气不入;平仰侧打者,腕勾则阴气不入,余可类推。

三阳止于足之背,三阴起于足之下,为腿之膝胯血气往来之道路。足尖跟楞掌踝之伸翘,内外一有不合,则腿气不入。如仰势踢,脚尖若伸则阳气不入;俯势栽踢,脚尖若翘则阴气不入。起势直踢者,脚尖若伸则气不得上升;落势下坠者,脚尖若翘,则气不得下降。

五、过气论

落点坚硬,猛勇莫敌,全身之气,尽聚一处者也。然有用之而气不去,气去而牵扯不利者,不知过气之法也。

盖人之气,发于命门,气之源也;盖之四末,气之注也。而其流行之道路,总要无阻塞无牵扯,方能来去流利,捷便莫测。故上气在下,欲入上莫牵于下;下气在上,欲入下莫滞于上。前气在后,顺其后而前自至;后气在前,理其前而后自去。左气在右,留意于右;右气在左留意于左。

如直撞手,入气于前,若不勒后手,撑后肘,则气不得自背而入。如上冲手,下手不下插,肩不下脱,则气不得自胸而上升。分摆者,胸不开,则气不得入于后;合抱者,背不开,则气不得裹于前。直起者须勾其脚,直落者宜缩其颈。左手气在右脚,右手气在左脚。俯势、栽势、前探势,掀其后脚之根。举势者颠其足,栽磕者莫翘足,恐其上顶也。踢撩者勿伸脚,虑其下扯也。扩而充之,势势皆然。

总之,气之落也,归于一处;气之来也,不自一处。惟疏其源,通其流,则道路滑利,自不至步步为营,有牵扯不利之患矣。

六、刚柔相济论

势无三点不落,气无三点不尽,此阴转阴,中间一阳;阳转阳,中间一阴之谓也。盖落处进处是气聚血凝止归之所,宜用刚法。而间阴间阳是气血流行,宜用柔法。不达乎此,纯用刚法,则气铺全身,牵扯不利,落点必不勇猛。纯用柔法,则气不聚,无有归着,落点亦必不坚硬。应刚而柔,则聚而不聚;应柔而刚,则散而不散,皆不得刚柔相济之妙。故善用刚柔者,落点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过气如风轮,旋转走滚不停。如是则刚柔相济得宜,方能无气歉不实,涩滞不利之患。

七、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内外上下前后论

三尖为气之领袖,乃气之所归着之处。人但知此三处宜坚实勇猛,不知落点亦宜全身坚硬如石,方知不惧人之冲突,不虑我之不敌也。其所以坚硬者,则在逐节之骨节。骨节者,两骨间之空隙也,乃人身之壑谷,为神明所流注。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手有肩、肘、腕三节,腿右胯、膝、踝三节,左右相并共十二节,乃人身之大骨节,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赖乎此。如实沙袋,逐层填实,则虽软物亦可使之坚硬。然气落随势,有前后上下内外之分。

如:

侧身直势双手前攉者:肘心展气于前,气填于前;手腕翘于上,气填于上;双肩俱脱变凸,气填于后;前脚脖伸展,气填于前,脚前掌蹬,气填于脚掌中;后脚踝伸展,气填于后足跟;胯聚内收,气顶于外胯内。

侧身双手下势者:肘心气填于前,手腕气填于下,前肩下脱,后肩提起;前膝曲顶膝盖,前脚脖撅气填脖前,(外侧脚脖伸翘,外侧颠提膝提);后胯曲落,前胯颠提,后膝衍伸,后腿脚脖曲握,气顶后足根、踝。

正身前扑势者:双手侧立前打,肘心气填于中,手腕气填于外,肩聚脱,前膝盖前顶,气实于踝前并至脚掌;后腿脚脖曲握,气顶于后,后胯曲握,前胯挺而内气填实。

小四平两手平托:肘心气填于上,手腕气填于内,肩俱脱,膝分摆,气实外侧,脚脖内侧着力,脚外摆开,膝外开。余可类推。

八、三尖照论

练形不外动静,动贵气擎不散,静若山岳难摇,方能来去无失。每见俗学,动静俱不稳妥,盖未究三点之照与不照也。三尖相照则无东斜西歪之患;三尖不相照则彼牵此扯,必有摇晃之失。如十字势,左脚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脚尖,头照右手,则上中下一线,不歪不斜,身正必稳。侧身顺势,右脚前,右手前,头照右手,右手照右脚身必稳。余势皆仿此。

九、三尖到论

三尖到者,动静一齐俱到,不“此现彼后,此速彼迟”,互有牵扯而不到也。盖气之着人,落点虽只一尖之气则在全体。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自练不灵快,催人不坚刚,皆是有此失。练形者留意此三处,方为合窍。

十、擎停承论

歌诀

天地交合万物生,不偏不倚气均停。

千手万手常擎举,惟有和合一气通。

此交手诀,非练形也。

擎者:未交手先将中气吸聚中宫,腹满坚实,全体振动勃然,其势如行军未对之先,予将军士聚齐,号令严明,鼓其勇气,以待敌兵,使气有根,非空洞明亮也。

停者,使以交手也,落点不先不后,不偏不倚,阴阳均匀,停停平分,不多亦不少也。

承者:以交手落点之后,仍还原,候再发也。盖落点而不还原,气散而不聚,后无可聚,再发则无甚法矣!

故阴势阳出者,仍还原于阴;阳势阴出者,仍还原于阳。承住不散,生生不穷,虽千手万手,气总不散,更兼内丹,索成食气不绝,即不得食而真气充足,自无饿馁之患。古人名将,逾战逾胜,勇增百倍者,皆是此诀,非别有玄窍。

十一、咽肉色变论

此炼气练到成处,真气充足,由内达外,气聚血凝,自成一块之候也。

人之生也,禀赋虽一,而得气则殊。以五行有五形、五性、五色之不同也。故禀木气而生者,其形修长,其性多怒,其色青;禀火气而生者,其形尖而削,其性多喜,其色赤;禀土气而生者,其形短而厚,其性多郁,其色黄;禀金气而生者,其形方正而美,其性多悲,其色白;禀水气而生者,其形肥而润,其性多恐,其色黑。此乃五行之正,得之为正。尚有五形之偏,又各有五种。人各有得气之殊,故炼气之法,自是大同小异,皆在调平自身之阴阳,使之“阴平阳秘,其身乃治”,方为正法。

炼气练到至处、尽处,无以复加,则功德圆满,真气充足,气一收结,气止血聚。血者,华色也。气血不行,肌肤附气收贴于骨。五行真气尽显于外,各随所禀以呈,乃有黑、白、青、黄、赤五种颜色。其有一人而五色兼见者,此五气兼禀故杂见也。有遍体其冷如冰者,此真阳尽收中宫而不外达也。明于此,知咽、肉色之变也②,随气而来;色③之变也,随气而化,出于天然,无幻术也。

二、行气论

歌诀

任他勇猛势总偏,此有人无是天然。

直截横兮横截直,一气催二二催三。

攻由滑快归路远,守我安逸自牵连。

为问是何玄妙诀,只在行气一动间。

此交手认路之巧法也。手一出,气偏一面,不能面面俱着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无下力,我挑其下;下劈者无上力,我劈其上。斜正曲伸,无不皆然,此捣虚之法,攻其无备也。

我出手他若用此法,我不回手,惟转手头,催二气以打之;他若在变,我转手头,催三气以打之。此埋伏之法,出其不意,但须占其行气,方能入彀。盖彼气方来,其气未停,我乘而催之,则可东可西,无不左右逢源。其机只在一动,他动我即动,他自不暇为力。若待他不动而我方动,他方乘我之行气矣。其间不容发,学者切宜留心。

十三、得门而入论

语云:活有外门,非外门,乃门外也!

盖拳之催人,必进其身,方能迭人。如物之藏于室,不得其门而入,纵有神手,不能登堂入室,焉能探而取之?

拳之门在手,而手之门有三。手腕一也,此外大门也;肘心二也,此进一层,乃外二门也;更进一层,三门也。到此三门之地,以进内院,可以登堂入室矣!

故交手只在手腕者,则屈伸往来,任意变幻,无穷无尽,手捷者先得,手慢者吃亏,终不能催人。一点即到,着意肘心者,虽进一层,未即近身,亦有变化,不能操必胜之券。惟一跟住他之转根,不论他先出手,我先出手,只在此处留心,邀住他手,与他手粘连不离,随彼变化,我自任意挥使,无不如意,彼自不能逃我之范围。

十四、头手二手前手后手论

外门入手相交多失招者,以有十失。

未交手,不聚气于未然之先,空洞无物,气发不疾猛,一失也。

不知两手交拦胸前,以顾住上下之冲击,二失也。

未交手先用势,空隙显然,三失也。

闪势而进,不敢直入,舍近求远,劳而不逸,四失也。

进必上步,横身换势,宽不窄秀,五失也。

交手只在手腕,不知近身,六失也。

过头手不肯打,七失也。

二手救主,还不打人,八失也。

三手交拦,方免打中,九失也。

闪躲隔位,粘连不住,十失也。

有此十失,交手焉有不败。

未交手而聚气凝神,两手交拦胸前,看他哪脚在前,好贴近哪边身子,注意他转根,制住他膊根,此闪门之法,以待他之动静。我先出手,照其膊根一伸,头手即得,不俟二手。他先出手,我亦照住他膊根一伸即是,不必顾住他手而另觅打手,只在一冲打即成。否则,迟而有变矣。盖此法,乃“开寸离尺”之巧,照他膊根一寸,则手梢离一尺矣,又是截气捣虚之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迅雷不及掩耳者,此即是也。或遇捷手退晃打我,我不换手,不屈膊,催二气以打之,我击他左,他退左进右,我不回手,挪打他右膊根;或我击他右膊根,他退右进左,我不回手,挪打他左膊根。盖我在圈内,他在圈外,我以逸待劳,他以劳而动,我近他远,任其滑快,用之无不奇中。此乃前出之手连击之秘诀。间或亦有继以后手者,此用所当用,非强施也。若不当用而强用之,则动必横身失气,每见用此而迎人之冲打者,盖未知有此失也。

十五、点气论

似梦地着惊,似悟道忽省,似皮肤无意然火星,似寒侵骨髓打战悚,想情景,疾快猛,原来是真气泓浓。震雷迅发,离火焰烘,洪水波涌。欲学不悟个中窍,丢却别寻哪得醒?

着人肌肤,坚刚莫敌者,形也。而深入骨髓,截营断卫者,则在乎气。形之所着,未有不疼者,疼则不通,理应然也。能隔断血气之道路使不接续,能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可以分筋骨毙性命于顷刻,气之为用大矣哉!但须知其聚,明其发,神其用,方能入彀,如射之中的。坚刚形体(形整气正),不偏不倚,如矢之端直,簇羽均匀;会聚中气,神凝气冲,如开弓驰张,弓圆弦满,而其中之神勇,可串叶,可透七札,乃在撒放之灵与不灵也。故气发如炮之燃火,弩之离弦,陡然而至。熟理其词,自然有得心应手之妙,且勿作闲语略过。

苌乃周先生曰:

余谓此精神之至极,不为异也,盖神之所注,气即聚焉。气之所聚,神亦凝也。神气凝聚,象即生焉。象之所丽,迹即着焉。生者之神气助乎此,亡者之神气应乎彼,两相翕合,随结此形,故曰:“缘心生象”,又曰:“至诚则金石为断也”。

十六、练形论

练形者,又名展筋脱骨。骨为枝干,支撑人身;筋以连骨,不致脱散。故骨在内而筋在外,两相依托。骨有三百六十五节,筋有十二筋络,练形之首务,筋骨为先。盖筋骨不松活,筋道不舒长,欲屈而骨不能屈,欲伸而筋不能伸,往来牵扯,何以灵动便捷?练形之次序,先膊,次腿,次膊腿合练以练身。

练膊用甩轮法,十字交叉上下轮四法:齐往上攉轮一也;齐下劈轮二也;一先一后十字交叉递换轮搂转三也;一先一后十字交叉递换攉轮四也。

平轮二法:双手平抱胸前齐分齐合轮一也;双手平身直转身摽腿左右换轮二也。

斜轮一法:上手侧拉,下手仰托,往来运动。左右递换轮。

又:身一仰双膊齐攉外开,一俯双膊俱劈下。

练膊甩轮时,从肩间至指尖节节松活,莫坚硬壅气,手臂伸展,以灵以软为妙。轮至几轮,不必记数,总要膊起疙瘩色变青紫,手头指节满涨难过为度。如是练之,则膊之骨节自开,筋自舒长矣!

练腿有踢、提、坐、撒诸法:

踢足有三:一足住地,一足前跷踢起,前翘起之脚尖勾擎踢到下颌下,再落地复原位,另一足如法踢起,左右换踢,一也,此展舒腿后侧之筋骨也;一脚住地,另一脚横外摆踢,复原位,另一腿如法外摆踢,左右换踢,二也,此展舒腿内侧之筋骨也;一腿住地,一脚横往内摆踢,左右换踢,三也此展舒腿外之筋骨也。

提法有二:一脚住地,一脚勾尖,屈膝俯身往来左右走换提之,此单提法也;勾尖屈膝,提后膝起,提前膝落,左右递换起落提之,此提法二也。此二法,巧三折展舒腿之筋骨、脚脖、膝盖、腿根。

坐法有二:一腿前伸,脚跟着地,一腿后伸,脚背着地,直身,两腿伸直往下缓缓尽挨于地,一也;左腿横往左伸,右腿横往右伸,俱是横腿内楞着,直身缓缓坐挨于地,二也。此二法开挣展舒腿根之筋骨也。

撒法有二:扑身猛伸右脚,直左膊;换势猛伸右脚,直右膊,一也。以十字换踢,脚尖颠擎,二也。

十七、炼气论

气以心为体,心以气为用,

五行本一心,阴阳无偏重。

身下周一身,部位各不同,

前阳而后阴,仰轻而俯重。

阴还阴处结,阳还阳处动,

上本是阴胎,下却是阳充。

上下凝乎中,中气甚坚硬。

周上冲乎天,周下势如山。

左归须左转,右归须右牵;

前进若流水,上打如攀山,

落点似巨石,机发弩离弦。

气发若风行,气纳吞百川。

前奔星赶月,后退如蓬转。

指须勾连用,两肩如运钳。

上下一气结,民富国自安。

晓得此中诀,练之自无难。

嘱于后学者,此诀莫轻传。

凡一身之进退动静,以心为主。心,君也,出令者也。心无形,惟无形,故能形形而不形于形。以意知者也,以命门为辅,命门气之所以生,乃一身之枢纽,宰相也,传君之令也。以头倡率手足,头为众臣中之主事者,为总督元帅、钦差大臣之类,皆是也。手足庶尹百执事之类是也,故每一势之操纵收发,心先,命门为次,头又次之,手足则次而又次之。

神动天随,纯任自然,若一矫揉造作,则凿矣!操纵在手,变化从心,随机而动,人力不与。

-

十八、论头

头圆像天,为诸阳之首,为聚髓之海,为任督交会之所,统领一身之气,阴阳入扶全视乎此。此处合则一身之气俱入,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气之结聚落点有一定之处,不可不知。

正俯势为入阳气,头必俯而栽,气落额头印堂间。正仰势为入阴气,头必仰而掀,气落脑后风府间。正侧势为阴阳气俱入,头必侧而栽,气落头角耳上边。斜侧俯势为阴阳气斜入,头必俯而歪,气落头角日月间。斜侧仰势,头必仰而偏,气落枕骨近项间。直起式,不俯不仰不偏不倚不斜,为阴阳气直入,头必正而直,气来在正顶间百会处。直落势,颈缩则气必落在尾闾处前会阴穴。

又要知催气之法,方不牵扯。如仰势入阴气,下颏必掀,胸必仰,腹必鼓,手必举,脚必跷,则三尖一气,阴气必入矣。俯势入阳气,下颏必勾,背必弓,手必落,脚跟掀,则三尖一气,阳气自入矣。侧势阴阳气齐入,腮必掀,肋必提,一脚颠提,一脚落,一膊起,一膊插,则三尖一气,阴阳俱入矣。直起势阴阳上冲,头必顶,肩必耸者,跷尖提膝;不起耸者,颠尖伸膝,则三尖一气,阴阳俱入矣。

--

十九、论手

吴氏澄曰:手有五指,指有三节,而大指一节,阴栽大鱼际之内,像太极也。一手之数,共十五节;两手和数,共三十节,像一月三十日。

冬短下长,春秋持平故中指属心,主夏独长,火也;小指属肾,主冬独短,水也;食指属肝,主春木;无名指,主秋金,此二指等齐,春秋皆平也;大指属脾,主土,旺于四时,兼乎四德,独当一面。故四缺其一二,尚能持物,若无大指,则无用矣,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强制,自有天然之巧。其指法,研手,气落小指外侧;荡手,气落后掌,此二手五指并一片,指尖翻翘。余手俱宜五指圈散,罗列周围,指节勾握如拿,气方擎举不散。

如竖敌手,回勾手,大指与小指相对领气。水与土合,天一生水,得地五之土而成六也。

平阴手,平阳手,大指与中指相对领气,火必合于土,地二生火,天五之土而成七也。

仰置邀手,大指与食指相对领气,木必合土,得地五之土而成八也。

阴掤手,大指与无名指相对领气,金必合土,得天五之土,而成九也。

是金木水火无土不可也,知此,指之相合有一定不易之理,分毫有错,气即不入矣。

至于用法,则有九则。仰上攉挑,一也。俯下沉栽,二也。外勾外摆,三也。内勾包搂,四也。斜攉右上,五也。斜劈左下,六也。斜领左上,七也。斜摔右下,八也。直出直回,九也。四正四隅,兼以直出中路,又合乎九宫焉。

二十、论拳

拳者,曲蜷而不伸也。握固其指,团聚其手指之气者也。其攥法以大指对食指第三节横纹,四指卷紧握固一齐着力,必使分之不开,击之不散,方为合窍,此乃土贯四德、五行团聚之法。其用法亦有四正四隅、合之中宫九法,其气亦非满铺,落点有一定之处,随势体验,不可混施。

如平阴拳下栽者,中指二节领气;平阳拳上冲者,中指根节领气;侧拳下劈者,小指根节领气。不拘侧平,凡直撞出者,中指根节领气,二节中间平面领气。如展小天星的平侧直冲,小指根节、二节中平面领气。明乎此,余可类推。

二十一、论足

古人云:头圆像天,足方像地,以其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碾转如车行。无倾倒之忧,如地之镇静而不动,平稳难摇也。

其用法,有虚有实。有两脚一虚一实者;有两脚前虚后实者,后虚前实者;有左虚而右实者,右虚而左实者;有一脚之尖楞掌应虚实而虚实者。总之,不虚则不灵,不实则不稳。全虚者则轻飘不稳,有摇晃之忧;全实者则动移不利,有倾倒之患。虚实相济,方得自然之妙。

有伸跷,足尖伸而下入者,气下降而沉栽也;足尖跷而上勾者,气升上而飘浮也。

有横顺,有两脚齐横者,两脚齐顺者。有丁字步一脚横,一脚顺者。有八字步,两脚尖微往外开,如八字样,名外八字;双脚尖微往内扣,亦如八字样,名内八字。有雁行步,两脚半横半顺,排列一样,如雁行之齐也。

有摆轮,轮有半旋轮,侧栽车轮,俯仰无底筋斗轮。摆有内摆轮,外摆轮。

有洒蹬,洒脚后伸,蹬脚前撞。

有踢跺,踢脚前跷,跺脚横栽。

有拧捂,拧脚尖旋,捂交根添。拧催送一身之气,身去脚不去,则牵扯而气散,何以扶住前手之力。前手之气在后脚,后脚不随,身气不如,终只半勒,气不冲满。

脚为四肢百骸之舟楫,一身之领袖,稍有不合,全体之气俱不入矣,不可不细为区别。

侧势前扑者,雁行步,半斜半顺也。

十字手前探者,前微横,后全顺也,丁字步式。侧曳身者,亦丁字步,前步外横,后步颠顺也。小四平坠落者,八字步,尖往外开。直身上窜者,双颠步并齐展脚背,尖直竖也。

起纵步,一脚起,一脚落;前进者后步先动,后腿者前步先动。起要跷脚尖,落要伸脚尖。

挤步侧身前进者,俱横步。抢步正身前进者,前步微横,后步全顺,俱是后步先动,挤步前进,后催前也。

抢步仄身前进者,俱横步。抢步正身前进者,前步横,后步顺。俱是前步先动,抢进曳后,前带后也。

拉步,侧身后退者,两脚俱横;正身后腿者,前脚横,后脚顺。俱是后步先退,将前脚拉回也。

起纵横剪者,左剪先动右步,右剪先动左步。起,跷脚尖;落,伸脚尖。乱点无定步,两脚尖俱伸擎,点踏俱任意也。

纽摽步,轮旋,脚尖俱颠,落点外楞着力,推我后退,两脚尖颠擎。推我不到,分搂前栽,弓背磕头,两脚齐颠,膝硬退剪。

车轮步,伸尖直腿,不可勾脚以回气。

平趟步,两脚伸尖,猛蹬前窜。平身为法。

略拳大概以明变化。总之,以随势为用最妙!不乖其势,不逆其气。通其步法之用,斯得之矣!

二十二、中气论

中气,即仙经所谓之元阳,医道所谓之元气也。以其居人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练则为内丹,武练则为外丹。然外丹未有不借内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合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于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

人自有生以来,先天之神以化气者,气以化精。当父母媾形,精血初凝于虚危穴内。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一身之正中,称天枢,号命门,即《易》谓之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气赖之。此气灵明,发为五脏之神:心之神,肝之魂,肺之魄,脾之意,肾之精与志,全赖之主持,呼吸依之。吸採天地之气,呼出脏腑之气。呼自命门,而肾而肝而心而脾而肺而肾而命门,十二经,十五络之流通係也。

经络者,气血流通之道路也。人一呼气,血行三寸;人一吸气,血行三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一昼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昼夜行十丈,行阴阳各二十度,共计昼夜凡五十遍,周于身。自脏腑出于经络,自经络而入于脏腑,从此而生两仪,乃生肾而生骨。肾有二,左阴右阳。

肾属水脏,而主骨,乃生肾而长骨。水能生木;肝属木脏,而主筋,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长筋。木能生火,心属火脏,而主血脉,乃生火而生血脉。火能生土,脾属土脏,而生肌肉,乃生脾而长肌肉。土能生金,肺属金脏,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长皮毛。金能生水,肾属水脏,而主骨。五脏依次而长,六腑依次而生,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气妙合而成,形乃气之聚也,曲成百骸毕俱而寓:一而二、二而一。一二固不可须臾离者也。

武备如此,练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二者合一,其坚硬如铁,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蹬。若云敌人不惧,犹其小焉者也。

二十三、阴阳入扶论

练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练起。

督脉行于背阳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胸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二经下交会阴,上交龈交(会阳,应为百会),一南一北,如子午相对;又如坎卦,阳居北之正中,离卦,阴居南之正中,一定不易也。故俯势为阴势,却是为入阳气,盖督脉领诸阳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前也。仰势为阳势,却势为入阴气,盖任脉领诸阴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后也。

二十四、入阳附阴·入阴附阳说

以背为阳,太俯而曲,则督脉交任,过阳入阴,阳与阴附和也。太仰而弯,则任脉交督,过阴入阳,阴与阳附和也。阴催阳,阳催阴,循环无端,凡跟斗旋转势用之。

二十五、入阴扶阴·入阳扶阳说

以俯势入阳气,不将阴气扶起,则偏于阴,必有掀栽之患;仰势入阴气,不将阳气扶起,则偏于阳,必有掀推后倒之忧。故俯势出者,落点即还之以仰势,使无偏阳也;仰势出者,落点即还之以俯势,使无偏阴也。阳来阴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落点还原,所云停字,即是此法。推而至于屈者还之以伸,伸者还之以屈;高者还之以低,低者还之以高;侧者还之以正,正者还之以侧,以及歪斜纽旋转之往来,无不皆然,则阴阳交结,自有得心应手之妙,永无失差也。

二十六、阴阳并入·阴阳并附说

此侧歪之势也。侧势阴阳各居其半,故左侧势者,右边之阴阳并入,以左边之阴阳并扶之。右侧势者,左边之阴阳并入,以右边之阴阳并附之。

二十七、阴阳分入·阴阳分扶说

此平转开合势也。开胸合背者,阴气分入阳分;开背合胸者,阳气分入阴分。势分两边,故气亦从中劈开分入分扶之。

二十八、阴阳旋入阴阳旋扶说

此平轮势、纽摽势、摇晃势也。

势旋轮而不停,气以附之旋绕而不息,阴前入阳分,阳后入阴分,接续连绵并无休歇。左旋右旋,阴阳旋相入扶也。

二十九、阴入阴扶·阳入阳扶说

此直起直落、不偏不倚势也。

直身正势,阳不得入阴分,阴不得入于阳分,各归本位,上至百会穴而交,下至涌泉穴而聚,阴阳入扶只在两头也。

三十、阴阳斜偏十字入扶说

此偏斜侧身俯仰势也。左斜俯势,阴气自脊右下,提于脊左上,斜入左前阴分;右斜俯势,阳气自脊左下,提于脊右上,斜入右前阴分。斜劈势、斜邀手用此。左斜仰势,阴气自右腹下,提于腹左上,斜入左后阳分;右斜仰势,阴气自左腹下,提于腹右上,斜入右后阳分。斜攉势、斜提手用此

三十一、阴阳乱点入扶说

此醉形势也。醉形者,忽前忽后,忽仰忽俯,忽进忽退,忽斜忽正,势无定形,气亦随之,乱为入伏也。俱乱之中,随势而布,阴阳不相背,缪乱而却不乱也。

三十二、人身部位阴阳说

以上论人身之大阴阳,其入其扶如此。

至于手背为阳,膊外为阳,手之三阳经行于手背、臂之外也。

手太阳经起于手小指背,手少阳经起于手之无名指背,手阳明经起于手之食指背,皆上行臂外而走头也。

手心为阴,膊内为阴,手之三阴经行于手膊之内也。手太阴经止于手大指内侧,手厥阴经止于手中指内面,手少阴经止于手小指内面,手三阴经皆起于胸中而循膊内止于指也。

至于足背为阳,腿外为阳,足三阳经行于足腿之外也。

足太阳经止于足小指内、次指背;足少阴经止于足大指内、次指背;足阳明经止于中三指,三经皆循腿外侧而下于指背。

足心为阴,腿内为阴,三阴经行于腿足之内侧也。

足太阴经起于足大指内侧下,足厥阴经起于足大指内侧上,足少阴经起于足小指过涌泉穴,三经皆循腿内而上行。故其手尖之伸跷,肩肘之屈伸提落;脚尖之伸跷颠踏,膝胯之屈伸提落,虽用法无穷,而阴阳入扶自有一定,形合则气不牵扯,形不合则气必涩滞,逐处体体认,无遗纤细为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