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拳勇到国术——写在孙禄堂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之际

 eat飞 2014-04-19

武坛各宿在孙禄堂铜像前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吴彬、徐才、孙剑云、李杰和张耀庭

    清末时期,武术的文化地位十分低下,被戏称为拳勇或技勇等等,又由于受到义和团运动的负面影响,社会上一般将习武者视为几与匪同。直到民国初期,所有有关中国文化史的论述中都没有武术的文化地位。但是仅仅过了十多年的1928年,武术一一跃成为国术,从中央到各省市县,由政府出面建立的国术馆,从体制上确立了武术的社会地位,成为与国学并重的一大文化门类。其中,由李烈钧、张之江、钮永建和李景林等人策划并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在这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武术的文化地位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对不是仅仅靠着政府的行政手段就能取得的社会成效,更不是改个名字就能取得的社会效应,武术的文化地位与社会地位在这时的提升,还有其深刻的内外之因。


    如果把武术作为我们研究的主体,其外因是在中国固有文化被外来文化全面冲击与淹没之时,一部分国人仍希望在中国固有文化中寻求一块能够固守的领地,故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诉求。他们中的一些人,把这种期望寄托到武术中,为他们提供这种期望的根据是霍元甲吓走了奥皮音这一事件,由此催生了精武会。精武会的实际创办人为沪上五金业富商陈公哲。陈公哲不仅具有先进的体育思想,且与孙中山有着同乡之谊,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而且他竭尽家资发展精武会,精武会得以迅猛发展,为日后把武术提升为国术扩大了社会基础,其贡献甚巨。此外,由叶云莱和李存义等人在天津成立的中华武士会,在北方亦产生重大影响,在把武术提升为国术的社会基础方面同样具有重大贡献。


    其内因是出现了孙禄堂这位卓绝的武学宗师,他通过全面提升武术的技击与修身功能,进而揭示其道理,使中国武术的文化品位产生了质的升华,使之与道相合。为把武术提升为国术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文化支撑。


    孙禄堂倡导的文武并重、技击与修身兼融,与清初时的颜元、李恕谷所倡导的文武兼备、经世致用,内涵有所不同。孙禄堂倡导的文武并重、技击与修身兼融,不是仅仅停留在文武二者形式上的兼修,而是通过孙禄堂所构建的武学体系,揭示并建立了武与道之间的内在联系,且通过自己绝顶的技击造诣,极高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学理来印证其说,从而完成了对中国武术文化品质的改良与升华。因此,相形之下,孙禄堂的武学更为深刻,贯通文武两道的核心,使得当时的文化精英阶层和武艺精英群体皆能信服其说。当时的《大公报》载文说:“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


    孙禄堂对中国武学的全面提升,其雄谋大略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即技击理论与技能层面和武学文化层面。


    1、技击理论与技能层面。


    中国武术从l7世纪吴殳开始,明确地涉及到技击技能的核心现象,就是被吴殳称为神品的“因敌成体”这一现象。但长期以来,虽然偶有一些天才武艺家达到了这个境界,而对于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的原理和原则,尚未被完整地揭示出来。率先完整地揭示其原理和原则的唯有孙禄堂一人。孙禄堂揭示出“因敌成体”的机理是修为内劲,其原理是中和,其方法是极还虚之道,他总结、提炼出三害、九要、无极、太极、三体、动静、顺逆、圜研等技术法则,以及如何通过明、暗、化三层功夫的进阶,达到“凶敌成体”、“感而遂通”,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由此建立了中国武学的基础理论。并进一步提炼出了诚一、万法归一、抱元守一的修为原理,和实中、变中、空中的技击原理,以及刚球、钢丝盘球和皮球三种劲力结构。通过改进与重构,完善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技术结构和技术体系,建立了以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基础的完备内劲的技术体系,构筑了简易、圆融、完备的技击技术的功能基础与博综贯一、融合百家、不断创新的技术结构。为达到武学的终极究竟建构了阶梯。


    2、文化层面。


    孙禄堂指出,武术的作用,一方面在于技击制胜,另~方面更有复性、完德之功,提出了“复其本然之性体”,“志之所期,力足赴之”,“造就全知全能艺完人”等武学思想。  


    孙禄堂倡导哲武一体和体物不遗的,以武修身的学说,提出了“拳与道合”、“文武一理”的武学思想,将其所构建的武学体系提升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实践与检验体系。孙禄堂指出,其武学与儒家之诚中、道家之虚中、佛家之空中相表里。使武学成为提升生命力和生命质量的修身实学,并积极倡导以“刚勇和平”为主旨的中国武术的人格精神。


    一个新的武学体系要想被世人共认,就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来证明其正确性和效果的卓绝。因此,这个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体现在技击制胜上,二体现在修身复性上,这两者都须具有卓绝的实效体现。


    自二十余岁起,孙禄堂便云游南北,数十年间,他遍访各地武林高手,切磋较艺,所向无敌。这在当年大量史料中早有记载。因此,孙禄堂被当时的武林中人誉为天下第一高手,其人格被誉为“千秋金鉴”。孙禄堂通过自身崇高的道德修养和盖世的技击功夫,证明了自己所创建的武学体系,是一个建立在完备的技击技能基础上的、不断创新、不断融合、开放性的技术体系,使武学成为体物不遗、完备良知良能、文武兼融的修身实学。自1915年起,孙禄堂率先撰写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和《八卦剑学》等一系列武学专著,开创了中华武学新纪元。


    民国初期的国术运动,把中国武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孙禄堂先生则是中国近五百年来武学成就最高、武功造诣最杰出的中华武林第一人。在孙禄堂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表纪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