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不是瞧不起保健品,而是瞧不会

 静幻堂 2014-04-19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说穿了,不是瞧不起,而是不会瞧!由于不懂得营养对人体的作用,医生更短命。据一 项估计,在十几年前,美国医生的平均寿命只有58岁,远远低于普通人(70~80 岁) 医生在临床医学上的局限太大,只是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固有思维模式,让医生们把临床医学当成了医学的全部,岂不知,医学包括四个概 念,即营养医学、保健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那么,临床大夫在临床医学上根本没有研究营养医学和保健医学,或者说,他们不知道保健 品是什么,他们知道的只是药品,所以,他们怎么能接受保健品呢!殊不知,人类的生存延续靠的是保健品,而绝非是药品。保健品是什么呢?保健品就是五谷杂粮之食物中的精品。

医生怎么看保健品? 近日,健康时报联合国内最大的医生论坛丁香园进行了调查,共有1230名专业医生参与了调查, 认为保健品“还不错”的仅占6%,高达75% 的医生认为我国保健品市场“十分混乱”。 担心干扰治疗是主要原因 40%的医生认为保健品基本没什么用,更有24%的医生认为某些产品反而对身体有害。所以,有45%的医生的态度是“瞧不上”;49%的医生感觉“一般般”。 就医生自己使用保健品的情况而言, 31%的医生根本没想过用保健品;41%的医生“偶尔用”,25%的医生表示“坚决不用”。医生不认同保健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保健品影响治疗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某些保健品的夸大和不实的宣传,加上人们普遍有“是药三分毒”的理念,以至于不少病人放弃了规范治疗用药,把保健品当药吃,结果是花费昂贵还耽误了治疗。

有些脑卒中的病人,在康复的过程中放弃了效果明显且价格又便宜的治疗药物如预防血栓形成的阿斯匹林,而选择价格昂贵但对治疗没有什么效果的保健品,致使卒中复发。此外,如果患者向医生咨询某种保健品,30%的医生因为“不了解”而让患者自己决定;55%的医生则不向病人推荐保健 品;3%的医生避而不答;7%的医生对保健品“非常不满,叫患者"千万别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对病人有关保健品的咨询,就总是三缄其口。因为他面对五花八门的保健品,既不知道这些保健品的功能,也不知道它们与治疗药物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他认为对于治疗疾病, 药物的疗效是依据临床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而保健品的作用通常没有临床实验做支持, 或者只是一些理论推测,所以无法给病人明确的建议。 医生和保健品“不对路”不难看出,医生排斥保健品,主要是 担心干扰正常的治疗,尤其那些质量不合格的保健品。但其实医生相对于保健品, 原本就不存在“对等”关系

(《不生病的活法》第183页)。营养保健正在被认识。其实,在提高病人免疫力方面,很多医生并不反对病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使用质量有保证的保健品。调查显示,30%的医生认为保健品有一定的作用。甚至有3%的医生认为保健品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好选择,3%的医生“经常使用”保健品。有些医生已经认识到治疗疾病的武器不仅仅是手术刀和药片,还有合理的营养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慢性病患者吃一点保健品对身体有一定好处,术后不能吃饭的病人通过保健品补充一些营养素,对术后恢复很有帮助;对预防疾病而言,并不排斥保健品的作用。保健品必须是正规厂家生产 的、质量有保证的,而且仅限于保健作用,不能把保健品当成药吃。 中国保健品需练内功除了保健品“不治病”、对保健品“不了解”之外,医生反对保健品,还源于我国保健品自身的问题。调查显示,75%的医生认为我国的保健品市场“十分混乱”,没有一个医生认为“良好有序”,25%的医生觉得产品“良莠不齐”。接受调查的医生认为我国目前的保健品普遍存在夸大宣传(56%)和掺杂激素或药物成分(26%)的问题。此外,还存在无权威机构的认可和货真价不实的情况,此两项分别占16%和2%。对此,徐华锋分析认为,我国保健行品业自身的不成熟和市场的不规范,是导致医生对保健品“不感冒”的重要原因。受医生以治病为主观念的影响,我国很多消 费者在心理上对保健品的定位存在偏差,有着治病的诉求。这种情况在上文中已做了分析。

目前保健品的这种低信任度,是我国保健品市场非理性因素作用的结果:人们潜在的对保健品“治疗效果”的高期望值为一些保健品夸大宣传以及添加激素、药物等不规范行为提供了土壤;企业为了牟利而迎和消费者追求“治疗”效果心理所做的夸大宣传更是非理性的,不仅将保健品定错了位,误导了消费者,由于公众高期望值和保健品低效果的落差, 还使公众对保健品失去信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比如,为追求利润,很多企业把精力和资金主要用于迅速占领市场,而不是用 于产品的科技投入,使得我国很多保健品的科技含量并不高。西木博士指出,“中国企业家们如果不能在品牌和研发方面苦练‘内功’,那么面对国际上同类产品, 无论在品牌还是质量的比拼中,也许终究难逃短命的结局。”“不过,这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之初常常遇到的问题。保健品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也就20多年。随着人们健康知识的增加、观念的调整和纠偏、 企业生产和销售行为的规范,人们的购买行为也才会趋于理性,保健品的定位也才能最终回落到它应有的位置。而市场理性了,企业竞争才能有序进行,夸大宣传的行为也将会减少或消失,产业便得到发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