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健康人群如何保健

 大海之燕 2011-03-01
亚健康人群如何保健

克制教条灵活实践:亚健康人群如何保健(新浪读书配图)克制教条灵活实践:亚健康人群如何保健(新浪读书配图)

  一个人从父母那儿遗传了XX或XY染色体,从一个受精卵到桑果形胚芽,从小蝌蚪的形状到初具人形,经历了不同的胎儿阶段;出生后不同的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不同的高等教育水平;不同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不同的童年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不同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生活规律,不同的身体状况,由此也就产生不同的保健要求。至于生活中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不适症状,患有不同的急性和慢性的疾病,或处于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这显然不能用一个通用的原则去吃同样的药,去遵循同一个所谓的时髦保健理论,去执行同一个保健方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假如一把钥匙能开所有的锁,那岂不乱了套了?

  身体不舒服了,生病了,任何人都知道后果,只是没有医生懂得多而已。告知病人所患疾病的危害性固然重要,但这是医生的活儿,很多健康书籍纯粹成了教科书改编版,或者就引用死亡率、病死率,再加上简单的举例,这管事吗?或说这个病人不吃药、不看病就死了、就惨了、就残了,这样的语气不是健康宣传的方式和方法。

  正常人有不舒服症状自然要就诊,医生为其治疗是重要的,但是,医生给患者和保健者,把疾病的发生原理通俗的讲懂、讲通,告诉病人疾病该如何预防更为重要。对于医生来说,应该了解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性以及可能难以恢复的后遗症,但是给不学医的人说疾病的危害性远远不如及时正确处理和告知怎样预防重要。指望讲座和保健书籍就能看病,无疑是贻害百姓。

  传播健康理念,尤其是因人而异的保健方式,让每个人学会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生理内环境稳态的保健方式,才能维护身心的和谐。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也讲究了。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但人们仍然还是没有解决过多的热量摄入、不平衡的营养搭配问题。越来越少的运动、快速的生活节奏带来的压力,以及许多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下越来越花哨的“健康知识”铺天盖地,加之每个人吸收知识的习惯不同,容易对一些“保健”信息“各取所需”,容易接受传闻中时髦的保健观点。各种保健信息被“断章取义”商业化地传播很危险,这就迫切需要以正视听!

  一旦医学科学被教条地加以引用和实施,特别是再加上商业目的,这样保健的不良后果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贻害大众的。因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学医,学保健!医学科学讲究共性和普遍性的统计和研究,以利于指导临床医生的实践。学医者思维习惯的不同和处理不同案例的差异,造成了许多医生教条的思维模式,以医学共性去对待个体而不加变化,面对门诊病人开出同样的药方;造成了大众追捧同样的补品和食物,形成了不管什么疾病都只用什么药的习惯。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决定了医生的水平和学术层次,这也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最时髦的医学概念是循证医学,也就是经过科学统计验证,并加以规范指导治疗的医学。但是循证医学被以一种很“正统的”方式教条化,似乎门诊看病不是为了给病人解决症状,而是为了给循证医学统计收集更多的“标本”!部分知名“专家”不再去传授临床经验,而更多地专注于药商提供的用药信息,只会说药而不会治病。

  其实循证医学是一个科学的统计和带有指导意义的治疗原则,或者说是让医生思维习惯更加科学,措施更加规范,更加具备法律意义。但是,许多人由于相信保健常识和知识应用上的教条,门诊千篇一律的用药,每天千篇一律的定时定刻定量的服用着、其实没什么大用的保健品。一个营养学、药物学上的新发现,有时还是实验室科学家刚刚发布的动物研究结果,往往迅速就演变成一种时髦的食品或保健品,红极一时直至跟风者无数。使用并不对路的保健品,用自己的身体去验证时髦观点的人们,恰恰忘记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人体的个体化,就是因人而异的保健思路和保健方式。再者,病因治疗一直是所有疾病治疗的最高原则,不去除病因,何以治疗?循证医学再伟大,再科学,总不能忽略规范的诊治过程和最基本的病因治疗。

  对只有不舒服的症状而未进入疾病状态的这段时间,有人发明了一个新词:亚健康。其实,亚健康就是不健康,只是好听点儿而已,它代表的是一种失衡,身体调节的失代偿状态,它考验的是身体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身体素质好坏看的就是这种调节能力,而不看体力、块头乃至财富。当然,体能好、脏器功能好,也是身体素质好的一个方面。

  亚健康再进一步就是疾病前状态,从正常状态到疾病,从疾病到正常康复的保健还是要坚持个体化原则。就像儿科用药,应该计算体重后用药一样,成年人的保健健康的生活以及看病同样也需要个体化!可以问这样一连串问题:喝普洱茶、吃苦瓜真的就对每个人都有用?吃红薯就真的能抗癌?若说吃什么就补什么,那吃猪皮就补人皮?吃牛鞭就能壮阳?吃珍珠就能美容?胆囊炎就不能吃鸡蛋?鸡蛋的蛋黄不能吃?膝盖疼就不能走路?绿豆能够包治百病?

  很多媒体网站可以看到“疾病”的治疗新突破;也有这样的商家,说自己的产品多么多么好,什么“神”水能降压,能降低“三高”,用无所不能的推销方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圈子里,忽悠并加以“亲情关心”打动那些有病乱买保健品和器材的人们。什么什么仪器能降压能治愈中风脑血栓,许多人花了“银子”,没有找到康复的感觉,疾病并没有得到控制,那些仪器便成了摆设。

  大家都吃着同样的保健品,这叫保健吗?人们的保健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偏执的心理习惯?追随健康观点没错,但是践行着以讹传讹的健康知识,“奴才”式的“循规蹈矩”,每天早一片保健品(复合维生素),几颗白果(银杏),早一袋牛奶,晚一袋豆浆,真会有成效吗?刻板的实施只是一种“自我暗示”,一种群体跟风习惯。那些必吃一成不变的保健品,难道这不是偏食吗?这种“高级”偏食,吃不坏身体的保健品也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好处,倒是肝脏要整天忙碌处理(代谢)这些化学品。还不如自然饮食,该吃什么吃什么,身体会根据需要从肠道摄入,肝脏加工,再送往所需之处。补了那么多的钙片,肠道局部“认可”吗?是要主动吸收,还是通过高浓度硬是塞给肠道粘膜它去吸收?还不如正常饮食,喝点牛奶。每个人的保健要求不同,也有不同的保健品可以使用,千篇一律的保健方式,最终受伤的还是保健者自己。

  从正常身体生理健康状态到生理状态的失衡,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乃至同样的疾病不同的人,能服用一样的药吗?诊断标准能一样吗?体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人如果都是高血压,能服用同样的药物吗?运动后血压高和运动后血压降低、饮酒后血压高与饮酒后血压低该一样的服药吗?超重的人有高血压,血糖高的人高血压,血脂高的人高血压能同样治疗吗?性趣大减、体能大减通过补品就能解决问题吗?肥胖引起的脂肪肝,酗酒引起的酒精性脂肪肝保健能一样吗?

  诊治过程就是从群体中发现治疗疾病的规律,建立诊断和设计治疗原则,要像侦探一样发现蛛丝马迹考虑到细节,在每个个体中去解读,有所发现,再用一般规律去处理。个体化保健要求每个人对自己多一点责任心,行医者要熟读经典、熟知循证,又要建立个体化的诊治思路,就医者和保健者也要学会熟知自己的身体,真实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和生活规律,以及力图了解造成不适症状或疾病的原因。

  换句话说,既要灵活应用西医科学统计的循证医学,又要有中医的辨证施治的方法。中医、西医在这一点上似乎是共通的,没有矛盾,只是两者都不应该教条。中医和西医大夫都需要自身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也更需要思维方式的理性。不良的思维习惯会妨碍正确的判断,思路错了,那些所谓的“经验”就非常教条和不负责任了!

  西医科学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以及循证医学的科学统计也要科学地为个体服务,天然的中药和西药一样也有毒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古老的中医理论和中药需要挖掘和更为科学的研究,还没有到否定中医的地步,当然也不能夸大中医的疗效。

  很多人只要一感冒就用消炎药,而且要用高档抗生素,但其实普通感冒只要喝水休息就能好,不必“小题大做”输液吃药!患了普通感冒继发喉咙炎症,只要病人对青霉素不耐药,不是久病之人,不必都得使用高档抗生素,简单的青霉素就够了,为何用简单抗生素的人越来越少呢?药物总要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就不怕内脏“受伤中毒”吗?

  为了身体健康,认真诊断、克制教条、个体化保健、灵活地实践才是医者和保健者的正道。不能认为提倡“个体化保健”容易将问题复杂化,其实,个体化保健就是依据不同的身体和心理,采取因人而异的保健方式而已。

  说到因人而异,这也给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草菅人命”。医生不能对营养运动一知半解,营养学家不能对临床运动一知半解,而运动教练也不能对临床和营养停留在照本宣科阶段。如果医生能将思维更加严谨,更加从病人和保健者的角度出发,治疗措施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那才是造福百姓的积德之举!掌握循证医学,掌握症状的原理,掌握疾病的诊断标准,才能做一个探究病因的好医生。

  如果医生教条地执行循证医学,保健者和病人教条地理解医嘱,这就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不同人的生理特征的千变万化,临床实践因人而异,需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就医生而言,一方面循证医学越来越多的讲究统计结果,而使得行医者必须依法行医,也就不得不依证行事;另一个方面,切记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每个人的自身保健亦不能跟风和盲从,保健宣传也不能标新立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