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圈与圈外,墙与破墙,窗与窗外

 hnr360 2014-04-19

圈与圈外,墙与破墙,窗与窗外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个“圈”,人们总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圈子里,再在外头筑起高墙。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敢于破墙者都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艰辛,倘若那堵墙始终冰冷坚硬不为所动,那些曾经的“破墙者”最后放弃而归,也不能责备他们不够“锲而不舍”。
人类为什么会犯错误?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无知,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无耻。

好心干坏事就是由于无知,不知道我们采取某种行动后果是什么而犯的错误。也有大量的是坏心干坏事,就是由无耻导致的行为,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而且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人类历史上多数人的无知和少数人的无耻导致的灾难是非常多的。


 人类追求更好的生活有什么方法呢?大体概括一下就是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如何通过别人不幸福而使自己变得幸福,这是强盗的逻辑;第二种方式就是如何通过个人幸福而使自己变得幸福,这是市场的逻辑。

强盗逻辑不一定就是我们大街上看到的明目张胆的抢和偷,很多强盗逻辑是合法的,比如多印钞票,通货膨胀,它本质上就是强盗逻辑,进行的是财富的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它并不创造价值,而只是使一部分人受到损害,使另一部分人得到好处,这是合法的。后面我们还会讲到在当今社会中,很多强盗逻辑都是合法的。

  市场的逻辑某种意义上也是我看到的所有宗教的逻辑,几乎所有宗教坚持的一个观点就是如何与人为善,如何给别人带来快乐,最后回归到只有通过对人快乐,自己才能快乐。所以很多市场的逻辑和宗教的逻辑是一样的。

  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市场的逻辑首先承认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是正当的,但我们有这样一个自由竞争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你只有使别人幸福,自己才能幸福。而宗教更多强调的是人心本身的修炼,我本身要有一颗善良的心,通过做慈善事业去普渡众生,强调的是心,市场讲的是行为,论行不论心,我们看它的结果、看它的行为,不看它的目标,而宗教更多是论心不论行,你也可以说它是论行,但更多讲究的是心,看你的目标、你的出发点是什么。

一个企业为什么必须创造价值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私有产权和竞争,因为有私有产权,意味着任何人不能强制掠夺别人的财富,要获得收入只有通过和别人交换,别人愿意交换,就意味着你要给他带来更大的价值,并且还要竞争,竞争意味着你只有比竞争对手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价值,才能够在市场上站得住脚。

  两个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在于谁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多,或者说“消费者剩余”,如果一个企业给消费者创造的剩余是2,另一个是3,第二个就可以打垮第一个,并不一定他创造出的总价值更高。看一下中国这30年,为什么中国的产品遍布世界,不是中国生产产品的总价值比美国或欧洲的竞争对手更高,而是因为中国的成本更低,尽管质量不一定比美国的产品高,但留给消费者的剩余比美国企业生产的要大,这样我们中国的企业就可以打垮那些欧洲、美国的竞争对手,占据市场,这就是竞争的本质。

利润是责任。就是这个含义。并且我讲过,一个人在一个企业,有多大的能力承担责任,你才能够赚多大钱。比如你为十万人的企业承担责任,你可以雇十万个人生产,那赚的钱就多,如果你只能为一个人承担责任,可能你只能开一个小铺子,赚的钱很少,如果你一个人都承担不了,只为自己承担责任,那你就只能当个体户,或者是当雇员。所以企业家的能力在于你承担责任的能力。 

市场整个的创造和进步实际是企业家不断创造、创新的必然过程,我们理解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是判断未来的能力,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他要比别人看得更清楚,哪一个人判断未来的能力高,哪个企业家的能力就高,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判断未来,只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和别人不一样,企业家有更高超的判断未来的能力,如果未来判断错了,最后就要亏损,判断错误意味着你没有为别人创造价值。

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高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引导他,再其次是教育他,再其次是规制他,最糟糕的办法是与之争。

企业家靠什么发财?靠预测未来,对未来的判断。所以富贵不可能是固定的,有本事的人就可能聚集财富,没有本事的人,即使继承了财富,最后都会瓦解,这就是市场竞争的规律。

生活中的定律——破窗理论

要想引导一个好的环境,除了要维护外,还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在环境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

因此可见,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则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会被环境影响,但是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所以我们常常提到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它确实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行动起来!

“破窗理论”与细节暗示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

  后来,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

  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箱开始治理:车箱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

  还有一个被称为校园里的"破窗现象":班里新来了一个留级生,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学受到震动,学习气氛开始转好,有时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有的人或许不以为然,但是他的一句话--这个内容要考试--便会立即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留级生的话比老师的话还有效!这说明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

  将"破窗理论"中的玻璃换成人,它变成了另一种说法,也是我对"破窗理论"的触动:一个人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取决于他在一些细节上的表现。

  随地吐痰,暗示一个人缺乏必要的修养;

  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暗示一个人喜欢表现自己;

  穿什么样的袜子,暗示一个人的品位如何;

  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在暗示他不可信任;

  对任何事都怀疑的人,暗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对任何事都不满的人,暗示他是一个愤世嫉俗者;

  不贪小便宜的人,暗示他很正直……

  每件大事都由无数小事--也就是细节构成,将细节尽量做到完美,将来的结果才有可能完美。

环境是多么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不少“橡皮人”。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无梦、无趣亦无痛的城市生物。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如此“橡皮”?也许是受到不公平待遇,做得多,成绩好,可是升迁的总是别人,于是牢骚满腹,“橡皮”了。

除了从个人身上找原因,更应该从环境中找原因。根据这个“破窗理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一个团队中如果出现一个“橡皮人”,团队领导就应该思考“破窗”在哪里是他自信过了头受到挫折,还是真的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如果一个团队中不少人说怪话、发牢骚,这个团队所处的环境肯定出现了不止一个“破窗”,这更要从组织制度、团队文化和整体心态上找原因。找到了,赶紧把“破窗”补上!

“圈内”与“圈外”
 每个人都生活在“圈子”里。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形成大大小小的“圈子”,而每个圈子往往都有特殊的利益,并常常与圈外的利益相矛盾。那么,当“圈内”与“圈外”发生矛盾时,作为某个圈内的人该怎么处理?“内”“外”兼顾或者说忘掉“圈子”统筹考虑当然是最佳选择,就像阎世铎主席和张文康部长那样。

    “圈子”意识是非常有害的。很多不正常的工作作风和社会现象,如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行业保护主义等等,都是因为“圈子意识”在作祟。然而这种意识却大有市场,以至于很多“圈子”的人都觉得为“圈内”说话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出了违法乱纪问题,如足坛之黑,“圈内”的人也应该藏着护着。足球圈内对阎世铎表态的不满,那些老医生对张部长的讲话深表失望,即为明证。

    要摆脱“圈内”与“圈外”的纠缠,首先必须摒弃“圈子意识”,增强全局观念,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全局出发。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勇气。面对卫生界的吃惊和不解,张文康部长仍不改初衷,他又在不同场合多次重复自己的观点,并一再强调卫生行业要转变观念,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600万比13亿,即使“圈内” 暂时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因为有另外十几亿人的支持!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从小处看,存在一个个小圈子;如果放开眼界,都在一个大大的圈子里。地球正变得像村庄一样小,还怎么划分“圈内”与“圈外”呢?其实,如果每个人时时事事都从全局出发,整个人类的利益将最大化,每个人也将获得最多的利益。 

圈子之外 
是,是圈子;非,同样是圈子。

  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生与死,乐与苦等,举凡世间一切相对之法,都是一个个不同的圈子。

  佛陀说法,告诉世人,不要迷惑在圈子里;要认识圈子,要了解圈子。尤其,必须从圈子里发现一些什么;然后,才不会为圈子所转,更有机会突破圈子。

  由此可见,佛法于世间的相对法,是建立在认识、了解、发现,而后突破;也就是不舍相对法,辨知相对法,但不参予相对法。

  例如:

  善与恶,佛陀的理念是:如何使恶的转变为善,使善的更好;进而,于善的也应该清净,基于积善成福报,将来往生天道享受福报,待到福报享尽,仍须随未净之业而堕,故不究竟,不可执着。

  有所谓:

  凡所有功德,悉皆回向,方得清净。

  相对是圈子,绝对是圆满。

  认知相对,不沦于圈子里;了解相对,不参予任何一方,必能有所发现;久而久之,护持不懈,自有突破圈子的一天,入达绝对自在的殊胜之境。

在“圈子”中挣扎的人!
其实我们从具体的根源上来看,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自从随着由猿开始直立行走,自然之群就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社会形态,也就是现在所称为的社会“圈子”的东西。作为群体社会的正常运作和不断发展,在其规范和维持必要的约束力的同时,需要维系其正常的秩序以及个体间的关系,赖以支撑这所有一切的基础,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来讲,最基本的层面那就是制度了,它的范畴就包含了关于政治、法律等一些具有类似强制性社会制度;再者说往中间一些的层面是规范,什么是规范呢?整理归纳简短的解释为有一整套正规、齐全、系统的社会规范,这就是说这中社会规范并不一定象制度一样的具有硬性规定,而是依靠舆论和观念的力量,运用谴责和人际的隔离,致使违规者从精神和肉体上遭受惩罚的一种枷锁;而最深层的则是观念了,这是以地位和身份的高低卑微定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这样的层次就是属于根深蒂固的等级评定了,也是最为整个社会中阶层划分之后的标志了,犹如一道道带刺的铁丝网和不可逾越的深沟高墙,把各类群体“圈子”中的人物分隔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因为由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交织缠绕之中的完美结合,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互补的整体结构,这就是人们无论在明面上,还是在潜意识之中所尊崇的传统礼制!

也是在这样的约束之下,整个组成社会整体就形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小的“圈子”团体,就象一张巨大的网将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人都笼罩在里面,无法挣扎。只要你是这“圈子”里面其中的一份子,就不可能不受到它的影响和束缚。这种意义上的制约和掌控程度,不是说你有多大的才华,多大的本事和能力就可以与之抗衡和挣脱的了的,要想自己一生无悔、有所作为的话,那就只能顺应潮流的走向,否则坚持不妥协的执着抗争,等待的最后的结果将会是牺牲和毁灭。

一个人无论他生存于这个世界中的任何阶层,他与整个社会系统都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也就是说这就是所谓的“关系网”啊!触其一角而动全身啊!当然必然要面对的时候,肯定就会有诸多的牵制和顾虑这些潜在的因素制约,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的话,轻易做出莽撞的行为,会遭受到对方从四面八方的地方蜂拥而至的疯狂反扑报复的攻击,那样的结局就会使自己的处境变的非常的被动了,这其中不但需要考虑自己的实力,还要思量己方后台势力的强硬程度。

而什么才是这个社会最高层次的权威和规范呢?它是社会文化的凝聚和沉淀,渗透进了社会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各个方面,代表着掌控下层个体的荣辱悲欢的绝对能力,是绝对不可违犯和背叛的神圣铁律。这样的制约一旦出现触犯的结果,受到的处罚程度是非常残酷的,结局也将是极其悲惨的。

要想在这个社会圈子里呼风唤雨、游刃有余的八面玲珑,让自己的才华更加横溢,能力得到更加广泛的施展,要想真正的融入到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圈子里去,就不但自己要施展浑身解数、尽力而为,还得必须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这样的一套社会规范,把这样环境下所坚守的各种明潜规则,都能够完完全全的内化到自己的身体里、思想和行为当中去,还要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磨练或也可以成为“修炼”的过程,使自身的条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你周围的群体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接纳和包容自己,就得在平时为人要德性谦虚,始终谨慎小心、夹着尾巴低调做人,还要不停的提防和清除有可能阻碍和破坏自己前程的危险源,只有让自己爬上能够足以到决策核心的顶峰,才能挥洒自如,而这一切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了的历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