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學習自我改變,永遠不嫌晚!

 雅軒 2014-04-19

學習自我改變,永遠不嫌晚!

杜拉克九十幾歲還在為企業提供諮詢、查爾斯.韓第49歲轉換人生跑道、張忠謀54歲創業……,他們的故事都有一個共通處──讓人衰老的不是年歲,而是放棄自我改變。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有趣的事,都從60歲開始。 「對我而言,『退休』這個字眼不存在。」這句話,出自直到九十多歲仍在從事教學、顧問與寫作工作的彼得.杜拉克,格外有說服力。  

日本技術家學院榮譽教授上田惇生(與杜拉克相交逾30年、經手編譯逾40本杜拉克著作)在《一本讀通杜拉克》書中提及,「杜拉克常提到,自己60歲之後,有趣的日子才正要開始而已,還說他的生產力是在60歲之後才呈現飛躍地成長。」  

映照杜拉克近96年的人生,此言不虛。以教學工作來說,在1971年離開任教21年的紐約大學後,時年62歲的杜拉克去到了加州,任教於克萊蒙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直到92歲教完最後一堂課。以顧問工作來說,他九十多歲都還在為企業、大學、醫院、政府、非營利組織等客戶提供諮詢,住所的訪客也永遠絡繹不絕。  

至於杜拉克熱愛的寫作工作,更是在他邁入耳順之年後,生產力呈現飛躍性的成長。翻開杜拉克的著作年表,30歲那年,他的處女作《經濟人的末日》問世;往後大約30年間,他出版的著作約10本;直到65歲時,他完成的著作也不過是生平39本著作的半數而已。換句話說,從65歲直到95歲過世期間,杜拉克又完成了約20本著作,而且仍不斷激盪出許多深刻而新鮮的觀點。此外,他在《華爾街日報》長達20年、每月一次的連載專欄,也是從1975年、他65歲時開始的。  

在《杜拉克看亞洲》一書中,杜拉克談及了他一生中有幾個重要體驗,幫助他學習「如何隨著年齡的增長,卻不成為時間的俘虜」,還能讓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更有成效。  

1.建立目標與願景:杜拉克在聽到歌劇《法斯塔夫》(Falstaff)後深受感動,發現這竟是韋瓦第80歲時的作品,創作動機是:「因為我還沒有感到滿足。」自此,力求完美便被杜拉克奉為圭臬。  

2.敬業自重:菲迪亞斯(Phidias)是雅典「帕德嫩神廟」(Parthenon)屋簷上雕像群的設計者,當雅典會計官拒絕為任何人都看不到的「雕像背面」付錢時,菲迪亞斯說:「諸神看得見。」杜拉克認為,成功的人注意細節,不願只做平凡的事,而且凡事盡心盡力。  

3.三年學習計畫:《杜拉克超強學習法》指出,每一年,杜拉克都會設定一個新主題,並以三個月的時間密集學習;在此同時,他也會擬定為期三年的學習計畫。例如,三個月的主題學習可以是「中國明朝的美術」,三年的主題學習則是「精讀莎士比亞全集」,兩者同步進行。而這個習慣,他維持了七十幾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