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白水清风 2014-04-20
 


    锥画沙、印印泥:唐禇遂良云:"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唐蔡希综云:"仆尝闻禇河南(褚遂良)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险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  在平坦的细沙地上用尖锐的锥子划动写字,自然出现道道细深的划痕,而沙子在划痕的两侧隆起,形容善用中锋,笔毫虽软但运使如锥,虽笔画细瘦但劲健爽利,如用锥子画沙。

    印印泥就是古人寄送东西时,在包装盒封口上糊上一种特制的泥 再在泥上盖上章,起到封条作用,印盖下去,自然把泥压下去一定深度,呈现鲜明的印痕线,书法线条是写在纸上的,若笔力精到, 则笔画有立体感,线条边缘爽利如割,棱角分明,如盖印泥。

    锥画沙、印印泥是高层次中锋笔法,必须具备以下要素:中锋运笔;主要运用笔毫前端部分;疾、涩二法精熟。古代擅长此笔法的大家有张芝、钟繇、二王、褚遂良、怀素等,其中王羲之为最顶尖高手。


[转载]“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怀仁集王字圣教序】鲜明地展现了王羲之锥画沙笔法。



[转载]“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局部



[转载]“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怀素四十二章经局部

 

折钗股:姜夔【续书谱】云:“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钗是古代妇女用的首饰,是用金属所制,一般用两股簪子合成,很有韧性不易折断,将钗用力弯折而不断,其弯折处略呈圆弧状,由于力的作用,弯折内角处较金属的其它部分变得扁薄。折钗股形容笔画在转折处圆而遒劲,一气贯通,表现出很强的力感美。推而广之,所有遒劲的圆转圆折笔画皆可称为折钗股,这其实是锥画沙笔法的局部表现而已。


[转载]“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中的祸字,右边两个折肩可谓折钗股。



[转载]“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王羲之【圣教序】中的洞字,右部折肩可谓折钗股。


[转载]“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圣教序】中的物字,右部兜转可谓折钗股。

 

屋漏痕(壁坼路):怀素曾与颜真卿探讨笔法,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此比喻主要指章法。古代房屋墙壁皆为砖砌,错落有致,凹凸不平,若墙壁漏水,其下行痕迹必然是顺墙壁之势蜿蜒顿挫而下而非一贯直下。壁坼路也同理,墙壁的裂纹必然是顺砖砌的缝隙参差错落而行。比喻每行的字与字之间,从上至下要自然生动,顺势而行,而无排算子之弊,行与行之间的字也有错落感。有人认为屋漏痕专指竖画垂露的末端,如水滴下漏,令人喷饭!若屋漏痕真如竖画垂露之态,真、素二公又何须讨论?二公岂自喜于得此基本笔画乎?!或有人认为屋漏痕是指某些顿挫枯涩的笔画,亦非。联系素、真所论语境,是指整体笔势(主要指行草,怀素专擅草书)包括章法而言,若专指垂露或枯涩笔画,显然与语境不合,也过于低级。当然,不论屋漏痕还是壁拆路,皆须自然而非刻意造作。为何晋人(主要指二王)不论屋漏痕?盖晋人崇尚超逸自然,不论屋漏痕而屋漏痕自在其中也。

 

“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王羲之二谢帖



“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王羲之得示帖



“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王献之鸭头丸帖



“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王献之十二月割帖


[转载]“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冯摹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转载]“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王羲之丧乱帖


[转载]“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真解
颜真卿祭侄文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