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至今难得一个可以自己支配的周末。终于可以睡上个酣畅淋漓的懒觉,烹制一顿家人喜欢的美餐,露台上听着鸟鸣看看闲书,书房里闻着花香写写闲文……这是我最爱的生活。 这一篇檐子偷了偷懒(主要是自己写不出这种城市的精髓),文字部分摘取了易中天先生《读城记》里的描述。借用易先生妙笔生花的文字,和朋友们一起领略宽窄巷子的慢时光,也一起读一读易先生眼中这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成都。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罢,生活在城市之外的人也罢,城市都会是他们共同的话题。 “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 最让人难忘的城市。”但,准确地把握这些城市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说出它们 的魅力所在,却并不容易。中国有个性有魅力的城市很多。 中国的城市,是读不完的。城市为什么可读呢?当然是因为它有个性,有魅力。 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因此,就像喜欢品评人物一样,人们也喜欢议论城市。 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异说到底,也就是文化的差异。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说得白一点,就是“活法”。不同的 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活法。这些活法,就构成了文化。读城, 也就是读人,读文化。城市并不仅仅是房屋和街道、店铺和城墙。如果没有人,再好的城市也不过一座“死城”, 可读的是他们的“活法”。 而成都无疑是“最悠闲的城市”。成都悠闲,不仅因为它是物产极为丰富、 用不着太忙碌就能吃穿不愁的“天府”,还因为成都人有一种洒脱的性格。一个成 都人,如果身上的一千块钱花了九百,也不会着急,而会高兴地告诉你他还有一百。 这就是洒脱了。因为洒脱,不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这才有了那份闲心。有闲,有 趣,又有几个小钱,成都的茶馆里才会坐满了人。 成都现在虽然也有高档豪华、专供大款们摆阔的新茶馆, 但同时也保留了不少质朴简陋、专供市民们休闲的老茶馆。这些老茶馆,或当街铺 面,或巷中陋舍,或河畔凉棚,或树间空地,三五张方桌,十数把竹椅,再加上老 虎灶、大铁壶(或大铜壶)、盖碗茶具,也就成了市井小民的一方乐土。 环境场地如此简陋、质朴,又有什么好处呢?正如林文询《成都人》一书所言: “环境随意,场地简单,来往之人也就随意。”三教九流,会聚一堂,不讲等级, 勿须礼仪,大家便都很自在:或喝茶聊天,乱摆一气;或读书看报,闭目养神,互 不干扰,各得其所。话可以随便说,水可以尽管添,瓜子皮不妨满地乱吐,想骂娘 就大骂其“龟儿子”,岂不快哉! 这其实便正是成都老茶馆大得人心之所在。本来嘛,喝茶,又不是上朝,何必 要那么一本正经,行礼如仪?茶客进茶馆,原本是为了放松放松,休闲休闲,正所 谓“忙里偷闲,吃碗茶去;闷中取乐,拿只烟来”。你弄些迎宾女盛装接送,服务 生恭立伺候,害得茶客们眼花缭乱,手足无措,嘴上怕出错,心里怕挨宰,哪里还 能放松,又哪是什么休闲?而成都的老茶馆,可以说好就好在“随意”二字,因此 为成都市民所钟爱。即便发了财,当了“大款”,也仍有不少人爱进那简陋的、廉 价的、不起眼的小茶馆。 不过,成都茶馆的氛围虽然是随意的,沏起茶来,可是一点也不随意。第一, 茶具一定得是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头,谓之“盖碗茶”。三件头好处不少:茶碗 上大下小,体积适中,便于冲茶;茶盖保温透气,搅水隔叶,便于饮茶;茶船稳托 碗底,隔热免烫,便于端茶。三件头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第二,倒水一定得是 烧得鲜开的滚水,头道水只盛半盏,叫“养叶子”。等到干干的茶叶滋润舒展开了, 才冲第二道。这时,滚烫的开水从长嘴大茶壶中飞流直下,舒眉展脸的茶叶在开水 的冲击下翻身打滚,再沉于盏底,一盅茶汤,便黄绿喷香,诱人极了。这,就是成 都茶馆的功夫,成都茶馆的艺术。可见,成都的茶馆并非不讲服务,而是服务得十 分到位,没有一点虚套套。 成都人说话,就像他们喝酒吃菜,讲究劲足味重,凶起来凶过麻辣烫, 甜起来甜过三合泥。讲起怪话来,更是天下无敌手,相当多的人,都能达到“国嘴” 级水平。比如“文革”中流传甚广,讽刺当时没有什么电影可看的“段子”:“中 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搂搂 抱抱;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日本电影,内部卖票”,据说“著作权”便属于成 都人。不信你用 成都话说一遍,保管别有风味。 成都人说话,是十分“到位”甚至不怕“过头”的。比方说,红,要说“绊红”; 绿,要说“翠绿”;白,要说“雪白”;黑,要说“黢黑”;香,要说“喷香”; 臭,要说“滂臭”。总之,是要把文章做足,才觉得过瘾。 过什么瘾?当然是过嘴巴瘾。事实上,成都人说话,除了有事要说外,更多是 说着玩,颇有些“为艺术而艺术”的派头。后面我们还要讲到,成都人是非常爱玩 的。在成都,熟人见面,除问“吃了没有”外,多半也会问“到哪儿去耍”。但成 都人的“玩”或“耍”,又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必须同时伴以“吃”和“说”。 成都人的“好吃”,是连成都人自己也不讳言的。你和成都人聊天,只要说到 吃,即便再木讷、再疲惫的人,也会立马来了精神,眉飞色舞,如数家珍,而且恨 不得立即拉你上街去吃,或者立即做出来给你吃。的确,成都街面上饭馆小吃店之 多,简直多如牛毛;成都人烹调手艺之好,也可谓举世无双。如果说同样“好吃” 的广州人“人人都是美食家”,那么,“会吃”的成都人便“人人都是烹调家”。 吃在成都,也可以理解为“在成都吃”。 在成都吃,确乎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一是方便。成都的大街小巷,到处是酒楼、 饭馆、小吃店,随便走到哪儿都不愁没有吃的。二是便宜。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吃 饱吃好,真真正正的“丰俭由人”。三是精美。成都的菜肴也好,小吃也好,都相 当地讲究滋味和做工,并非一味以麻辣刺激青苔。成都的厨师,心灵手巧,善于思 索,勇于借鉴,肯下功夫,做出来的吃食自然精美异常。光是汤菜,就有“无鸡不 鲜,无鸭不香,无肚不白,无肘不浓”的讲究。最讲究的餐馆,则不但讲究“美食 美器”,而且讲究“美景美名”。坐落在成都西门外三洞桥旁的“带江草堂”,小 桥流水,翠竹垂柳,竹篱茅舍,野趣盎然。其名,系取自杜诗“每日江头带醉归”; 其肴,则有烷花鱼、龟凤汤、软烧子鲢等等。坐此堂,临此景,食此肴,真会顿生 “天子呼来不上船”之意。 当然,在成都吃,并不一定非上这些名店不可。成都可去的地方是何其之多, 好吃的东西又是何其之多啊!光是小吃,就品种繁多,数不胜数:油茶、麻花、撇 子,凉粉、肥肠、醒糟,担担面、铜锅面、师友面,蛋烘糕、蒸蒸糕、豌豆糕,三 大炮、叶儿粑、鲜花饼,珍珠丸子、小笼包子、糖油果子,你便浑身是嘴,也吃不 过来。 更何况,这些吃食的内容又是何等丰富啊!比如蛋烘糕,用糖就有白糖、红糖、 蜂糖几种,包馅则有芝麻、核桃、花生、樱桃、肉、菜等多种。所以,光一种蛋烘 糕,就够你吃一阵子的了。而且,即便是小吃,制作也十分讲究和精美。比如春熙 路龙抄手,就有原汤、炖鸡、海味、清汤、红油多种,而担担面则需用红油、花椒、 芽菜、葱花、酱油、味精、醋等作调料,好吃极了。“锦城小吃 甲天下”,这话一点也不假。 成都的名菜多朴实,通常不过东坡肉、咸烧白,甚或回锅肉、盐煎肉,普 通极了,也好吃极了。贵重一点,亦不过红烧熊掌、干烧鱼翅、虫草鸭子、家常海 参之类。可以说,大多数成都菜,主料都不稀贵。然而,配料、做工,却毫不含糊。 比如盐要井盐,糖要川糖,豆瓣要郸县的,榨菜要涪陵的。而且,用法也颇为多样, 光是辣椒,便有青辣椒、干辣椒、泡辣椒、渣辣椒、辣椒油、辣椒面等多种。因此, 成都菜的滋味,极为丰富多彩,据说竟有咸甜、麻辣、椒盐、怪味、酸辣、糖醋、 鱼香、家常、姜汁、蒜泥、芥末、红油、香糟、荔枝、豆瓣、麻酱等二十多种,真 是极尽调和五味之能事。有人甚至不无夸张地说,你就是给他一块干木头,成都的 厨师也能做出一道有滋有味的好菜来。 成都人好吃,也爱玩。 成都人的爱玩好要,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史书上屡有成都人“勤稼穑,尚奢侈, 崇文学,好娱乐”,或“好音乐,少愁苦,尚奢靡,喜虚称”的记载。陆游诗云: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至浣花溪。”所写即成都人游春之事。可见成都人春来踏青的传统,也是古已有之。成都人喜欢户外 活动。他们甚至是会把自家屋里的饭桌都开到露天坝里来的。 在吃与玩两件事上,成都人是从来不会亏待自己,也从来不会落于人后的。许多外 地人都发现,成都市内和周边,都有不少好玩可玩值得一玩的地方。这些地方其实 都是成都人开发出来的,而且成都人还在继续开发。这似乎也是当今中国的一个 “时尚”,——发展“旅游事业”。但是,别的地方开发旅游景点,主要是为了吸 引外地游客,赚外地人的钱;而成都人开发旅游景点却首先是为了满足本地需求, 赚本地人的钱,因为没有哪个地方的人比成都人自己更爱玩。那么,管他赚钱不赚 钱,咱们自己先玩一把再说。 的确,玩,在成都人的生活中,是相当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成都人 大多是些“顽童”和“顽主”。为了生存,他们当然也要工作。而且,和大多数四 川人一样,成都人既聪明能于,又勤劳肯干。干出来的活,就像他们做出来的菜一 样,既中看,又好吃。但是,在成都人当中,却很难找到什么“工作狂”。要他们 像日本人那样为了工作而放弃娱乐,那可比登天还难。他们宁肯少赚钱甚至不赚钱, 也要玩。如果你一定要他们工作,则他们便很可能把工作也变成了玩。 事实上,成都人是有本事把几乎一切事情都变成玩的。比如办丧事,在别的地 方是很苦的事,在成都人这里却是好玩的事。灵堂,一定要扯到露天坝里;音乐, 自然是不可或缺;因为守灵要熬夜,便“只好”多开几桌麻将;因为吊丧太辛苦, “当然”要备酒答谢,而且还要开“流水席”。于是,成都人的丧事,便在鞭炮声 中、麻将声中、猜拳劝酒声中和一哥哥妹妹”的情歌声中,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比过年还热闹,还好玩。 在成都人看来,赚钱固然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生活的目的。成都人总爱 说:“钱是赚得完的么?”当然赚不完。然而日子却是过得完的。谁也不可能真的 “万寿无疆”,有限的光阴显然比赚不完的钱更值钱。因此,应该抓紧时间享受生 活,而不是抓紧时间赚钱。钱嘛,有一点够用就行了,享受生活则没有够,因为那 要到生命结束的一天。 成都是一个闲适的城市。成都平原很富庶,所 以赤贫者不多;四川盆地很闭塞,所以暴富者也不多。成都的消费主体,是一些不 太富也不太穷的小市民。他们不用费太大的劲,就能赚到几个小钱,过上还算过得 去的小日子,当然也就希望不必伤太多的脑筋费太多的事,就能享受生活。这正是 那些成都小市民虽然赚钱不多,却仍要光顾茶馆火锅店的原因。在他们看来,赚了 钱就要花,花完了再去赚就是。但只要够花了,就行,不能为了赚钱耽误享受,也 不能为了享受丢掉洒脱。因为洒脱和闲散,才是真正的享受。 也许,这就是成都了:朴野而又儒雅。这就是成都人了:悠闲而又洒脱。因为 成都是“府”,是古老富庶、物产丰盈、积累厚重的“天府”。远在祖国大西南群 山环抱之中,躲避了中原的兵荒马乱,却又享受着华夏的文化福泽。那崇山,那峻 岭,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并没有阻隔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也没有使它变得 褊狭怪异,只不过护卫着它,使它少受了许多磨难少吃了许多苦头。那清泉,那沃 土,那一年四季温柔滋润的气候,则养育了一群美滋滋乐呵呵的成都人。老天爷之于成都,实在是厚爱有加。 (未完待续) |
|
来自: tangyanzxb > 《旅游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