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志愿者张贤臣的故事

 tuzididie 2014-04-21
●张贤臣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中里,给学生上课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周日下午,张贤臣又站在了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E301教室的讲台上,提笔在黑板上写下“作文中的审题”6个字,他突然有些不舍——上完这堂课,他就要出国培训去了,今后一年都无法再来“兴家”了,台下这些来自残疾人家庭的初三学生,要是有问题要问他,该怎么办? 

  来沪14年,在“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担任教师志愿者已13年,张贤臣尽心尽力关怀着每一个学生,从未缺过一堂课。“我只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他人的事情,这便是我的‘初心’。” 

  加入“兴家”源于感恩、感动 

  2001年,27岁的张贤臣作为引进人才,从安徽一所农村中学应聘调入杨浦区东辽阳中学。某一天,他从报纸上读到了“兴家”的报道,被校长房金妹的故事打动,更令他惊讶的是,和他在同一个语文教研组的刘光荣老师,正是房金妹的丈夫、“兴家”的教务主任。 

  是什么支撑着这对默默行善的夫妻?张贤臣心里浮出一个大大的问号,他向刘光荣讨来家庭地址,他要去见见房金妹。“当我推门而入,看到房校长平躺在床上,仰着头,一笔一画写着东西。她歉意地朝我笑笑,说抱歉没法起身帮我开门。”身体被禁锢,心灵却如此乐观、昂扬,张贤臣萌生了加入“兴家”的念头。 

  感恩,是张贤臣报名成为教师志愿者的另一动力。初到上海时,他连个落脚地都没来得及找,在学校的门房间住了两个月,和门卫师傅住上下铺,“江师傅很关照我,经常把家里烧好的饭菜带来给我。”还有刘光荣,他陪着初来乍到的张贤臣到学校周边“踩点”,哪里是菜场,哪里有超市。“我感恩这座城市,感恩这里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张贤臣说。 

  2002年起,张贤臣加入“兴家”。每个月,他都要抽出一天周末时间,来到位于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的固定教学点,给正在念初三的残疾人家庭子女上两节集体辅导课。刚开始那几年,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为了找租金便宜的房子,他搬了多次家,最远住到了浦东川沙,骑自行车单程要花近两小时。之后,无论是儿子年幼需要照顾,还是业余时间攻读硕士学位,张贤臣从未缺课、迟到。在他心里,“兴家”的事,永远被摆在自己的事之前。 

  张贤臣还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的情形,台下是30多个学生期盼的眼神,教室外,停着几辆接送孩子的残疾人车,家长们默默守候,不时望向教室。“天下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一样的。”张贤臣说,残疾人家庭的子女更是父母的全部希望。“我不好好教,对得起他们么?” 

  孩子毕业了 家长有问题还找他 

  “兴家”的学生来自各个区县,家庭背景不同,学习基础也参差不齐,张贤臣便征求大家的意见,根据学生的需求分专题来上课。课堂辅导的时间毕竟有限,张贤臣把自己的手机和电子邮箱留给学生和家长,叮嘱大家有问题随时找他。 

  他了解到有些学生自卑,对中考抱无所谓的态度,几次打电话去鼓励;他给家境不好、爱读书的学生送去课外书、文具;他发现学生作文有问题,用电话和邮箱,来回多次帮着修改。家长们信赖他,即便孩子已经从“兴家”毕业了,遇上问题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张老师:高二了,该选理科还是文科?能不能帮我找个高中数学补习老师?孩子们考了第一名,或是进了大学,家长们都会向张贤臣汇报。 

  小王是张贤臣2009年教过的学生,被患有严重耳疾的残疾人父亲拉扯长大,自己也有轻度听力障碍。开学没多久,张贤臣就收到了王爸爸发来的电子邮件,请他多关照自己的孩子,还附上了孩子的照片。看到照片,张贤臣想起来了,上课时,他曾点了小王的名字,但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子没有站起来,低着头,一脸胆怯。残疾人家庭的孩子大多性格内向,小王的问题更严重些,王爸爸说,孩子发脾气时,会拔头发,甚至用头撞墙,父子间根本无法沟通。因为担心自己去找张贤臣求助的事情被儿子发现,惹他不高兴,王爸爸不敢直接把张贤臣用电子邮件发来的学习资料转发给儿子,而是“包装”一下,谎称是自己找来的。 

  一边是正处在学习关键期的学生,一边是心急如焚但无计可施的父亲,张贤臣决定去家访。他利用双休日,带着复习资料,冒着风雨赶到小王家,“那是一套两室户,父亲和爷爷奶奶同住一间,儿子住的另一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可见这家人对孩子的期望值有多高。”张贤臣耐心地和小王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回到家后,他立即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复习计划,通过邮箱发给小王。家访后,小王的态度慢慢转变,“上课时,他的脸上有表情了,眼神也亮了起来,他已经放下戒备,愿意和我交流了。” 

  有一天,张贤臣又接到了王爸爸从世博园打来的电话,这回不是求助,而是报喜,小王如愿考上了一所理想的中专,父子俩正高高兴兴逛世博会呢。如今,张贤臣和王家父子还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他都能收到包括王爸爸在内的许多残疾人家长发来的祝福短信。 

  获悉缺老师 把好友推荐至“兴家” 

  在“兴家”60多位教师志愿者中,张贤臣是持续服务时间最长的老师。2004年,他获悉学校急需化学老师,便将好友——昆明学校的副校长、化学高级教师陆伟生荐至“兴家”,站上了义教助残的讲台。“在‘兴家’,是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坚持一学期不难,但要坚持13年,不容易。”“兴家”教务主任刘光荣说,像张贤臣这样的高级教师,外面邀请他讲课的多的是,开出的价码也很诱人,但他始终把“兴家”的事摆在第一位。下个月,张贤臣就要被派至国外接受近一年的培训,他特地请刘光荣调整教学计划,把自己的课提前上完。 

  在被问及为何坚持13年义教助残,张贤臣讲了一件小事,有一次他到杨浦高级中学听带教师傅陈小英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一名女生站起来发言,大方从容,讲得棒极了。“我一看,那不是‘兴家’的学生么,顿时觉得很骄傲。”张贤臣说,自己的付出,能使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朝好的方向有所改变,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我从中体验到了人生价值所在,慈善就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这13年,也是张贤臣努力打拼的13年,他从一个农村来的教师,成为东辽阳中学主持工作的副校长、杨浦区学科带头人。“每当我累了,想偷懒了,就会想想我最初加入‘兴家’时的‘初衷’,想想‘兴家’的这些孩子,他们那么努力,我又有什么理由懈怠?” 

  记者  徐轶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