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诱思探究作文评改

 采撷天下 2014-04-21

诱思探究作文评改
236600 安徽省太和中学 张健

作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作文教学改革的理论越来越深入,总观语文教学的报刊杂志,所刊载的作文教学的指导文章林林总总,作文指导的书籍五花八门,令人目不遐接,但面对学生作文的现状,绝大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只是为完成任务,应付考试,不得已而为之,谈作文就色变,写作文似挤牙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深深思考,作文教学怎么了,到底作文教学路在何方?
做为一名酷爱语文教学的教师,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方面苦苦探索,不懈追求,努力做一些大胆的尝试,现就个人的点滴做法,肤浅认识,陈述于下,就教于大家。
我一直有一个最基本最朴素的想法,作文即然是一种能力,就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寻求一套适宜的训练体系,就应该摸索作文本身的规律,循序渐进的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作文能力。基于这种想法,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严密的训练阶梯,着意于每次作文训练,扎扎实实的夯实基础。对于每一次作文训练,我都要求学生要切实训练好,做到练一次是一次,一锤一个印,每一次作文训练之后,使学生对本次训练题及有关这一类题,都切实有所认识,能够举一反三,融类旁通。因此,对于每次作文训练,我都严格的制定从“写作指导”,“具体写作”,“精心评改”的各个环节的具体方案。
白居易说过,“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割截”(《与元九书》)。如果说写前的种种指导重在“应当怎样写”,而评改就重在“不应当怎样写”;指导重在“怎样写好”,评改就重在“怎样改好”。在对待写和改的问题上,学生中常有以下的类型:自己喜欢写又喜欢改的是少数,会写会改的也是少数;自己喜欢写却不喜欢改的比较多,不大喜欢写,更不大喜欢改的也比较多。他们不喜欢改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没有学会改,没有养成修改的好习惯,就难怪他们“私于自是”了。如果说作文教学也存在“层层欠帐”的问题,学生修改能力差这笔帐,也算是一笔难讨的“三角债”了。如果各个学段的教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与修改能力,那么学生的写和改的状况就会大有改观。
刘勰说过:“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文心雕龙·附会》)。修改文章是艰难的,培养修改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我们中国人重视写文章改文章在世界上大概是最早的。培养爱写爱改的习惯等等,这些工作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写”上。写的活动大体只有两件事:起草和修改。“文不加点”也许只有极少数天才可以做到,应试作文非常完美能够得满分的至为罕见。可见,在写作训练中,评改是不可轻视,不可疏怠,需要认真严格进行的工作。学生的作文,即使在交教师之前自己认真改过了,满意了,教师也应以“起草”视之,而加以评改(含指导学生自评或互相评)。何况常有学生不大认真,不能自信,所交的还属真正的草稿!假若教师以粗疏对认真,学生尚且难以提高,而以粗疏对马虎,学生何有提高之望呢!
评改是十分重要的,评改是“教”的重要活动,“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评改则是为达到学生将来能够独立自改。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养成修改习惯,到底不会修改文章,也就谈不上形成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发展,只有在不断写、不断改、不断提高的要求中跃上新的台阶。如果重写不重改,就难以培养修改的习惯和能力,学生的作文就会在原地兜圈子,甚至会从原先的台阶上跌下来。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来造就。教师评改作文固然有帮助学生写好一篇篇文章的作用,可是归根结底是在教学生学会修改文章。
这里我要多说几句的是自己作文的评改的实践。如何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主要有这些方法:
一、详批细改,这种方法我们可称“全包办”。这种方法从教学态度上来讲,完全是应该可取的,但面对我们超员的庞大的学生人数,每周一篇的作文重任,完成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老师单方面的逐一对单个学生的作文进行辨识、评判,也不一定能对学生引起重视,形成老师认认真真写批语,学生草草率率看评语,力度不够,效果不佳,长期下来,形成学生对作文的疲沓、松散,没有任何激情。
详批细改用意是好的,至于效果又因人而异。教师的素养高,评改具有启示作用,并进而要求学生自改,终至写一篇成一篇,这是难能可贵的。反之,教师尽管详批细改了,学生并不怎么爱看,也不下动脑、动手继续修改的功夫,这种评改的作用就很有限了,至于领导有要求,教师只是为了对付“检查”,那就很难说有真正的详批细改。从作文卷面上看,教师评改要么仍是不详不细,要么即使是满篇红痕,而评改是否得当,对于学生是扶掖启示,还是处处否定而闭塞其思考路,那就难说了。
要求教师处理学生作文次次人人详批细改,在班级学生满员、超员,教师周工作量饱满的情况下,教师将不堪其重,所以是不现实的。教师次次人人详批细改,学生缺乏在教师指导要求下动手自改的机会,自改的实践甚少,也不利培养修改能力。详批细改只是培养修改能力的一种手段,教师若具有明晰的教学指导思想,就能因时因人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段。
二、全部由学生自批自改。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为“大松把”。并且仿佛在一名知名度很高的语文教育界的名人号召之下,发动学生来帮助老师搬走作文批改的大山,大力进行作文批改的改革。于是,一轰而上,大家都在倡改革之名,行偷懒之实,学生的自批自改不能使原作文有提高、有升华,找不出病文的症结。我们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大松把是骑自行车者的一种高层次的技术表现,实现大松把,至少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比如车技很高,路面很宽很平,无障碍物等等,那位名人有他个人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有他特定的教学环境,我们怎能都一下子达到“大松把”的境界。
学生自批自改。教师一个学期很少亲自看学生的作文,也很少指导组织学生自批互改,或者学生自批自改后,教师抽几本翻翻,即使有所讲评,却并不严格要求学生自己改好,每个学生写得如何,改得如何,教师不予检查,凡中无数。
语文教师不评改作文,工作是相当轻松的。如果这样,指望学生无师自通,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还有多少主导作用呢?如果说平时写作指导加强了,作文就可以不评改了,那么指导是否落实,学生是否长进,有何问题,教师并不清楚,这种写作指导就属于无的放矢。空洞的讲解,岂不成“作文秘诀”了吗?
学生作文是教师最容易把握的语言现实,教师不评改学生作文,怎样调查教学状况,改进与改革教学?又怎样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培养其主体性与创造性?说是加强语言训练,实事上却有练有训,有起草无修改,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有些学生中学毕业走向社会以后,语病多,写不通,写不顺,甚至连常用文章的基本款式也没有掌握住,不能说与教师缺乏严格要求,评改差没有关系。
有人把不评改作文称为教学改革。凡改革都应是兴利除弊,更好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不评改作文显然并非如此。也有人以某名人为例,作为自己不评改的理由。向名人学习不等于照搬其具体做法,名人有他的个性、环境和用意,学习名人的经验不实行“拿来主义”,没有“拿来”适合于自己实际的东西,却照搬了并不适合实际的东西,往往是徒害无益的。鲁迅先生常在躺椅上构思,打好腹稿以后起身写就,我们没有必要送给学生一张躺椅;海明威站着写作,我们不必要抽去学生的坐凳;爱因斯坦不喜欢背公式,说那些东西都在书本上,使用的时候再去翻查,难道可以让中学生也不去牢记公式或者不背诵文章吗?
认真修改是应当培养的一种能力,教师的作文评改就应该是扎实的,也能够活起来。
三、由学生互批互改。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单向沟通”。一则这种方法只能形成学生甲对学生乙,学生乙对学生丙在作文上的一厢情愿的认识和评判,并且若指导不力,往往会浮在面上,比如只能找找错字病句,对每一个每一类文题的选材、构思、立意、创新并无全面系统的认识。
基于以上认识,面对高中生的写作实际,我在平日的作文评改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第一步,走马观花。把学生作文收上来之后,全面快速的浏览一遍,区分出三六九等。
第二步,大刀阔斧。然后从各类作文中选出若干篇,大刀阔斧,精心评改,总结优缺点。
第三步,重点评讲。我自己把自己所采用的方法称为三步篮,在三步篮中最关键的一步也就是第三步,只有这一步才是实现命中篮圈,达到得分的目的。所以,在作文评改中的这一步,也是实现多向最优沟通,形成作文评改场,以其产生的强大磁场力,把学生紧紧的吸引,共同认识,分析、评判、总结、感受对这一文题的处理方法。
三步篮作文评改之法不是最佳之法,但对于我本人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上,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且逐步培养了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
自古至今,在漫长的写作史上,文学作品的修改留下了五彩缤纷的佳话,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文书的修改上也叠有繁丰生动的美谈。反之,不重视不讲究起草后的修改,以致贻害生祸者也往往屡见不鲜。最近,读了张志公先生的《春风化雨50年》,其中讲到1944年吕叔湘先生辅导他写毕业论文的事。关于吕先生的教学指导思想、治学作风和教法,写得生动感人。张先生说:“这位老师对弟子要求很严格,写出的文稿里一字之误都不放过,如果错得有点离谱,就会给予批评。同时又十分耐心,细致,负责,不辞劳苦,全面辅导”。“凡迈不过去的门坎儿,都只好靠先生排忧解难”,“每次经先生指点或修改的译法,无不在一词一句之外,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以后我当了老师,改我学生的文章,对此体会就更深了”。凡举以上之事例,都不属于中学生作文和中学教师评改的范畴,然而无不可以启示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评改对学生加强修改文章的教育和要求。前人、名人离学生是遥远的,教师评改的示范作用却是贴近的。学生懂得了修改的重要、修改的艰难,又从教师的评改中得到具体辅导,从而主动地不厌于修改,他们在写作上才能进入主体地位,这样的写作训练才算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训练。
写作能力的诸因素,也都是修改能力的因素。写和改的心理与操作方法不同,二者都统一在写作规律规范上。学生写得好的地方,他们自己一般不会不明白,要他们发现自己的毛病却不容易,教师评改作文为的是长善救失,而救失是主要的,能够像吕叔湘先生那样救失,学生的修改文章的良好心理、习惯就不难养成,修改操作也不难学会了。
如果要总结我这种方法所遵循和依托的教育原理。我想,这主要是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师为主导”的原理。学生作文是每一个学生认识个体,对同一个文题进行的不同的认识、分析、思考、判断、总结、提炼,从而用语言表述出来形成文章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而且只能有学生个体完成,任何包办代替不了,我们语文教师所能做的只有把这一过程思索的比较全面深刻和思索的比较单一肤浅,或者思索的比较偏颇错误的一一摆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择善而从,扬他人之长,避自己之短,而且他可以反思自己在思索过程中,为什么能柳暗花明,为什么会山重水复,并且在老师的指点和同学们的共同探讨之下,会进一步总结这一文题,这一类文题的一般写法,创新写法等等,使学生有一种大彻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产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主动参与的欲望。
在这种水到渠成的形势下,我一般要求学生写作文后记,或再写同一文题,使每一位学生对这一文题及这一类文题由零星散乱的认识,形成较系统全面的感受,真正做到一抢一个响,这样逐步训练,梯度前进,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会循序渐进的培养起来的。
我个人认为在作文评改中,宜把握以下原则:
(一)示范性 教师的评改是为学生作出评改的榜样,引导他们学会评改。
(二)规范性 教师的要求是严格的,操作是认真的,使用的符号合乎通例,批改的语言文字乃至书写都是规范的。如果教师的语言粗糙,书写草率,就没办法要求学生。
(三)激励性 多就少改。多批少改,只有在学生困难大,不能自纠时才“替他们说话”。尽量引发学生思考,激励指导学生自己改好。
(四)科学性 重视师生感情交流,又不感情用事;不冷嘲热讽,也不溢美滥捧。因才施教,循序渐进,因训练计划逐步提高要求,不姑息缺点错误,又爱护其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文风。
(五)开放性 评改出的作文适于并能够促进学生互相观摩切磋,有利于加强学生互励互督。对于个别写得很差或有较大问题的作文,当和学生个别谈话,保护其自尊心,不用于交流。
(六)辨证性 教师一般要给作文打分,打分要客观,既要参照评分标准,又要看学生个人的发展状况。训练的评分不应死搬考试的评分,可以用“变式评分法”:较差的学生用功了,有进步了,可以评给稍高的分;优生而不用功了,退步了,可以评给很低的分。从发展的观点评分,会有积极的影响。
(七)研究性 教育就是研究学生。评改中分类记录学生的写作情况,分析掌握常出现的毛病,便于研究学生,便于讲评,便于平时指导,进而总结经验,提高认识。
(八)计划性 评改要有计划,每次详改若干,略改若干,每期给学生改几次,每次怎样引导组织学生自改、互改,学生自改、互改后又怎样了解情况,都要预先考虑,才能掌握教学的主动权,也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改革作文评改,培养修改能力,是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面对大家一起探讨的作文教学老大难问题,敢问路在何方?做为一名才疏学浅,经验不足的语文教师,我要说:路在脚下。让我们共同努力,上下求索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