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益肾通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1例

 刘曦谦 2014-04-21

本文刊于山东中医23卷6期

[摘要] 目的:观察益肾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ol例)和对照组(97例),分别采用益肾通痹汤和赶痹冲剂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实验室指标(EsR、RF、CRP、IgG、IgA、IgM、补体Cs)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体征治疗组改善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o.01),治疗组治疗后上述7项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o.oI).对照组7项指标中只有EsR、RF、CRP、IgA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益肾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益肾通痹汤;疗效观察

类风湿关节炎(RA)是目前临床中的难治
性疾病。我们自拟益肾通痹汤治疗RA 101例,并
与旭痹冲剂治疗的97例作对照,取得满意疗效,报
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符合诊断标准的1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
对照组。治疗组101例中,男32例,女69例;年龄
18~59岁,平均36.64土6.3岁;病程2个月~25
年,平均7.64士6.6年。对照组97例中,男31例,女
66例;年龄19~95岁,平均37.6±5.6岁;病程1
个月~26年.平均7.94士5.6年。所有患者均有不
同程度的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及功能障碍等表现。
血沉(ESR)>40 mm/h,C一反应蛋白(CRP)>
20 mm/h,符合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标准。两组患
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分布等方面经统计学处

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诊断标准:诊断分期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Ⅲ和全国中西医结合类风湿疾病会
议修订标准[2]。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益肾通痹汤(药物组成:女贞子、旱
莲草、菟丝子、淫羊藿、青风藤、海风藤各15 g,鸡血
藤、白芍、桑枝各30 g,忍冬藤、生地黄各20 g,地龙、
露蜂房各12 g,全蝎、土茯苓、防己各10 g),水煎服,
日1剂,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旭痹冲剂(辽宁本溪
第三制药厂生产,批号950118,每包10 g),每次2
包,日3次,温开水冲服。两组均2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功能活动恢复
正常,主要理化指标结果基本正常;显效:全部症状
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

常工作和劳动.理化指标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症状、
体征基本消除,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明显进步.
主要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和治疗前比较各方面
均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4.1  两组临床疗效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n

临床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P

治疗组

101

13

44

37

7

93.07

<0.01

对照组

97

6

21

38

32

67.1

4.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   见表2。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着情况比较(X±S)

 

n

 

晨僵时间(t/min)

压痛指数

肿胀指数

功能指数(级)

双手握力(P/kPa)

15m步行时间(t)

治疗组

101

治疗前

47.39±11.45

12.64±2.16

12.61±1.57

2.75±0.68

7.93±3.67

29.75±5.53

治疗后

14.31±10.56*

3.17±1.85*

5.50±2.72*

0.83±0.46*

16.41±4.34*

16.08±4.86*

对照组

97

治疗前

49.48±16.32

12.05±2.47

11.92±3.53

2.26±0.52

7.57±1.81

26.27±5.36

治疗后

26.96±11.23*

4.39±2.23*

9.93±3.28*

0.85±0.67*

12.82±2.12*

20.75±5.1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3  两组治疗前后ESR,CPR,RF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见表3

                        表 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测定结果比较(X±S)

 

n

 

ERS(mm/h)

RF(P/mg·L-1)

CRP(P/mg·L-1)

LgG(P/g·L-1)

IgA(P/g·L-1)

IgM(P/g·L-1)

补体C3(P/g·L-1)

治疗组

101

治疗前

42.42±16.93

47.33±7.57

30.08±3.87

19.58±5.36

3.35±1.24

2.22±1.56

0.85±0.37

治疗后

16.77±10.55*

29.61±6.07*

12.16±4.25*

14.80±4.36*

2.51±1.41*

1.71±1.36*

1.07±0.7*0

对照组

97

治疗前

45.38±10.48

52.86±6.92

27.55±5.52

20.15±5.49

3.25±1.48

2.24±1.36

0.80±0.42

治疗后

26.39±8.94*

43.32±7.28*

17.37±3.88*

18.94±5.51*

2.97±1.95*

1.84±1.46*

0.89±0.38*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治疗组服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检
查无不良变化。对照组出现2例食欲不振,1例恶
心。
5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中医学历节风、鹤膝
风、骨痹、顽痹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当责之虚、瘀、毒
三个方面。虚即肝肾之虚;瘀为痰瘀互结,闭阻经络;
毒指湿热毒邪侵犯关节、肌肉、筋脉。笔者根据中医
学理论和临床实践,认为在此阶段肝肾阴虚为其发
病的内在基础,经络瘀阻是其病理变化的核心;治疗
应以滋补肝肾、宣痹通络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当代
风湿病专家焦树德教授提出,“寒湿之邪深侵入肾为
该证的主要病机。治疗大法当以补肾祛寒为主”[3]。
说明补肾在RA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益肾通痹汤
正是据此病机所设。方中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淫
羊藿、白芍、生地黄滋补肝肾,强壮筋骨;青风藤、海

风藤、忍冬藤、鸡血藤祛风除湿,通经活络;鸡血藤、
地龙、全蝎、鼯蜂房活血逐瘀、通络止痛,以改善关节
晨僵、屈伸不利;土茯苓、防己除湿通络、消除关节肿
胀。诸药合用可奏滋补肝肾、祛风除湿、化瘀通络之
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生地
黄、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青
风藤具有镇痛、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与
桎痹冲剂对比观察,证明益肾通痹汤有调节免疫,改
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阻止RA病理变化的形成
与发展等多种功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s].
1993.210~214.
[2]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6.456.
[3]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证卷(上)[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74~283.

作者单位:476100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外科

通信作者:张志明,Email:zhangzhiming20726@126.c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