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五代词家李煜

 西园倦客 2014-04-21
少时乡野无书可读,十余岁偶然拾得《唐宋诗词鉴赏集》,如获至宝,也是如饥似渴。流浪的二十余年来,一直带在身边不离不弃。从唐李白的“长亭更短亭”到五代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从宋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到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到韦庄的“语多时,依旧桃花面”。辗转逐世的孤旅中,夏日连绵的雨季里,虽然心事重重,但也因此有了一种相似的感怀离愁。在匆忙的日子里故有了一些诗意,有了一些感触。

仔细算来,感触最深的是后主李煜,除却《虞美人》而外,《浪淘沙令》是最喜欢的其中一首:“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此词读来,感触悠然心头,此情此景,为作者感伤而凄然,为作者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而钦佩。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李煜为宋代词风起到承上启下之作用。难怪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虽说如此,但寄人篱下的日子实为难过。记得后主每岁上贡,宋主傲慢之态,即便是千中挑一些上供的精品,在宋主眼里不过一普通之物而已。候在汴梁大殿叩拜侍召的李煜心中做何感想?即便每每如此伺候,也免不了宋太宗毒死的下场。李煜虽不擅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朝野称道。据传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成之后,教歌伎唱此词,不了把歌女感动的七零八落,不能自己,随即流行开来。宋太宗听到后,也很惊叹。后经身边“鬼胎”文人的解读和发挥,认为此词里暗含对当朝不满,有谋反之企图。太宗听了如此竟然,为了消除隐患,便差人赐毒酒让李煜回到了“故国”。其实宋太宗神经之急,文人不伤感过去,不儿女情长,何以有真性情?没有真情实感那成好词?也难怪,往往国君不过如此,政治也罢,敏感也罢,为了保住荣华富贵,谁还在乎本质本意呢?即便是一千多年的现在,也难逃此旧俗。那些无所谓的言语,也不都成为“敏感词”和“禁语”了吗?古代难做一个真情实感的文人,现在也更难矣。

后主总惜凭栏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