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求知》课例分析

 九怀春 2014-04-22

《论求知》课例分析

 潘世流

 

知识迁移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反过来能力的提高也促使对新知识的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支点,以提问为线索,以目标为中心,以训练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多角度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中能真正“跳”起来,“活”起来,真正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下面就以自读课文《论求知》为例,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品读。品读,就是独立对一篇课文进行篇章段落的准确把握。“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需要品读,不品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美;不品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手法之巧。品读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要求学生通过品读分析完成下列任务:(1)词语的注音释义;(2)文章三个部分的起止及大意;(3)标题为什么不能改“论知识”或“论求知的目的”;(4)板书的设计等等。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必须要亲自去动手动脑,而动手动脑的过程则是猎取知识与提高能力的过程,例如在概括段意中,有些学生概括为“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求知的作用”,有的则以此为括调动自己的创造思维,设计了板书:

 

 

                             目的

                     论求知  方法

                             作用

 

    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同时注重知识的衔接性,又可以回答第(3)个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如果题目改为“论求知的目的”则范围过窄,如改为“求知识”则“知识”与“求知”含义不同,范围过大。这样触类旁通,就真正达到了一举三得,一石三鸟。而熟记音义,又为下面的知识作了准备。

二、识记。落实字词和名言警句。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写来加以巩固及运用。先让学生把课文内自己以为应该要掌握和运用的雅词和名言警句圈起来,边圈边记,后让三位学生上黑板代表本组以竞赛方式进行听写和默写名言警句,听写的雅词则由推荐的学生范读。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锻炼了学生大胆负责培养口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听写完毕后,各组又请一至两名学生就一至五个雅词造句,鼓励他们造的词语越多越好,越准确越流畅得分越高,尔后教师公布综合评分标准,让学生集体修改,当堂评分,当堂宣布比赛结果。由于本课文名言警句较多,这种以竞赛方式来帮助学生识记词语和名警句,就抓住学生好动好表现好成功的心理,既能培养学生自学与参与能力,又发扬了他们集体智慧的合作精神,也为句子到段落的表达训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效果极佳。

三、精讲。精讲一段: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总之”这些层次分明的词语进行剖析与点拨,使学一明确总分的格式,充分运用课内外一些实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调动其思维能力。例如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提前于段首,那又是什么格式,效果如何等。在讲析论证特征时,以提问为线索,积极发掘和善于运用知识的连贯性及内在联系。课文以结构形式为线,用排比句式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后归纳总结。这是归纳论证法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会如何鉴赏这段层次清晰、句子整齐、语言纯美、哲理性强的美文,这鉴赏能力的培养也为下面段落表达训练作了准备。

四、表达。表达即是学以致用,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品读、识记和精讲中结构形式的掌握、论证方法的特征及如何体会语言美哲理强等鉴赏能力的培养都是为表达训练作好前提准备,我在课堂教学中既加强写法指导,同时,又遵循学生认识能力的规律,力求训练形式多样,努力形成“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课堂结构模式。

例如我以“求知可以逍遣,可以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等等为例,设计了“读书是……”“时间是……”“童年……,青年……,老年……”等题目,要求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主体作用,在仿写中创造,以桌为组训练造句练句,在创造中创新。结果有部分学生写得既亲切而又有哲理。不妨录几位学生的作品如下:

读书是发现未知的钥匙,是追求真理的阶梯,是走向成功的基础。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是磨灭记忆的凶手,是最公正的法官,是主宰一切的上帝,是历史也是未来。

童年是一个春天的童话,青年是一首浪漫的诗歌,老年是一个潭陈酿的美酒。

    总之,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定向、组织、启发、激励、纠错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支点,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强化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