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36篇:教研有感∣文言文复习课的提质增效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3-29

文言文复习课的提质增效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前几天,我到本市一所学校听了某教师执教的文言文复习课《马说》。教师以含有马的古代诗词作为导入,然后请学生解释标红色字的重点字词,解释之后就是识记词义,并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测学习效果;接着教师请学生对照原文进行自主翻译,先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然后看原文进行口头翻译,并通过个别抽查的方式检测复习效果;此后是联系写作背景,把握文意;最后是当堂训练,完成模拟训练题。在本节课上,教师展现了十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设计方面也是破费苦心,尤其是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评价,而且作为一节文言文复习课,教师在落实知识复习方面做到了一个“实”字。总之,亮点是很多的。对于文言文复习课,我个人也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将文言文复习课区别于文言课文的复习,要依据中考考试要求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文言文是中考试卷上的一类考题,课内和课外合起来是19分,题目难度适中,有些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识记。在复习的时候,要将课内文言文的复习和课外文言文的复习合二为一,将其整合为“文言文复习课”。文言文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要依据中考考试要求来确定。中考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对文章大意的把握能力、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简单分析能力、断句能力、对比分析文意的能力等,那么文言文复习课就要涵盖这些不同的能力。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文言文复习”和“课文复习”的差异,因为后者是不涉及断句和对比分析训练的。

二是将文言文复习课与新授课相区别,突出复习课的特点。复习课不等同于新授课,这应该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至少从时间上来说就不可能等同。如果按照新授课的模式进行文言复习,面面俱到地讲解各种琐碎的知识,我个人觉得达不到相应的复习效果。本节课上,教师给学生复习了《马说》的写作背景和文章大意,包括中心主旨、写作手法等,这部分内容是不应该出现在复习课上的。最简单粗暴的理由就是,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不会直接考查。深层的理由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复习课自然需要将这种能力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复习课的重点在于总结提炼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并注重迁移应用。尤其是总结提炼文言文答题的方法与技术,并进行强化训练。对于文意把握的选择题,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圈画重点信息的方式,迅速把握选项的易错点、迷惑点等,然后对照课文进行精准判断。比如“第三段从语言和动作两个角度刻画了食马者愚蠢而狂妄的形象”,学生就需要将“语言和动作”“食马者”“愚蠢而狂妄”等词语圈画出来,进行精准判断。同理,对于文言文翻译、课外文言实词意思的推断、相似文段的对比阅读等等,教师都要进行相应的方法指导。相比于课文复习时对知识“事无巨细”地复习讲解,这些内容更应作为教学重点。

此外,即使是课文复习,也应突出重点。一线老师总是很善良,担心学生的知识有遗漏,甚至觉得只要自己没讲到,学生一定不会做,这种“手把手教学”的思路在新授课中都不能过度存在,更何况是在复习课中?那些常见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的文言实词,不应该作为复习课的重点,例如“千里马常有”中的“常”字、“故虽有名马”中的“名”字,这些词不用教学生也能够掌握,还有“骈死于槽枥之间”中的“槽枥”是专有名词,考题中肯定不会出现。另外,文言虚词和语法知识不是中考考查的内容,对于这些知识,要注重通过文意进行理解,而不是要求学生识记。文言文实词中,那些常见的“古今异义”实词,才是复习的重点。例如“虽”“骈”“或”“食”“策”“通”等。对于这些词的复习,不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要注重知识的关联与理解。对于“策”,学生要能识记其本意,但在具体的语境中,“策”有时候作动词,有时候作名词,这就需要理解文意,简单的死记硬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再比如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通”字,也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联系生活中的常见表述进行理解,例如“不通人情”中的“通”,本意也是“明白”“通晓”。对于文言翻译,道理也是如此,不能面面俱到逐字逐句翻译,而是要有选择、有重点。

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文言文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摈弃那种“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学生识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复习模式,要通过设计问题、设计题目等方式进行复习,教师起到一个指导、点拨的作用。上述讲到的“死记硬背”式的复习,我觉得效果是很差的。当然,我不是反对识记,识记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但只有识记,那就叫死记。正确的做法是加强理解,不要通盘式的讲解。例如老师要求学生记住“千里马”象征什么,“食马者”象征什么,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等,这是毫无意义的。机械记忆式的复习,无异于拼命往学生脑袋中塞知识,似乎知识塞够了,学生自然就会做题了。在实际考试中,恐怕没这么简单。注重思维能力,注重理解与分析的训练,不断提升文言文复习的“思维含量”,才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四是创新复习形式,实现文言文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这条建议只提供给有条件实施的教师,不作为普遍要求。像《马说》这样的课文,在教材中有将近40篇,划掉那些不重要的篇目,剩下的也有25篇左右。每节课只复习一篇课文,效率是非常低的,因此要不断创新复习形式。例如可以将相似的文本放在一起复习,同时进行对比阅读的训练;将课文和课外同类课文进行对比,加强断句训练;将同类课文进行整合,形成专题等等。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参考我去年11月份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上的一篇文章《文言文复习的整合与提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