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下第五单元复习材料(答案版)

 蓝天白云任我翔 2014-04-22
八下第五单元复习材料(答案版)

与朱元思书

一.重点字词

(都、完全)净(消散干净) 共色(一样的颜色) (顺、随)流飘荡  任意(向东漂)西(向西漂)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左右、上下)里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绝无仅有) 缥碧(青白色) 直视无(障碍) 急湍(超过、胜过)箭  猛浪若(飞奔的骏马)皆生(使人有寒意)树 (凭借)(山势)(争着)(向上生长)互相(向高处生长)(向远处生长) 争高直指( 笔直向上、直插云天 )  泉水(冲击)石  (美丽的)鸟相鸣(互相和鸣)蝉则千(同“啭”,鸟叫声)不(穷尽) 无(停止) 鸢飞(至)天(……的人)望峰(平息、使……平息)心  经纶(筹划)世务(政务) (看到)谷忘(同“返”,返回)  (横斜)(树枝)(在上边)蔽  在昼(像)昏  疏条(稀疏的枝条)交映(互相掩映)

二.重点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极力追求功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5.争高直指,干百成峰。

(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

7.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富阳县到桐庐(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三.理解问答

1. 三峡》中与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的语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天下独绝”,并且重点从  两方面进行了描绘。(3分)

3.文中写出的富春江水的特点是清澈湍急

4.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 。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个含有该字的句子:远上寒山石径斜

6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分别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功名的人。

7.本文是从视觉听觉角度进行景物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特点。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2分)

8.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里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9.简单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写法。(3分)    

  该句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10.本文与《三峡》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本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以及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1.根据《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三篇文章内容对对子。(任选一道作答)(3)

两岸连山无阙处,百里江水皆缥碧    石潭上竹树环合,寒树间好鸟相鸣

1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说说富春江的山在哪里?水在哪里?

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译文)

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清响;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发出和谐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太阳。

五柳先生传

一.重点字词

(处所)人 (详细知道、详细了解)其姓字  (于是、就)(用、把)为号  闲静(安静)不求(过分)解  (领会)意   (特别喜欢)酒  (亲戚)(旧交、旧友)(有时)(摆)酒  (往、到)饮(就)(尽兴)  (希望、期望)在(一定)醉  (已经)醉而退(回家) 曾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去、离开) 环堵(四面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穿结(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簟瓢(经常)空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自娱(娱乐自己、消磨时光)  (稍微)(显示)己(志趣)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得失  以此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若人(此人、指五 柳先生) (辈、类)衔(酒杯)赋诗 

二.重点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是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做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不为贫贱而忧愁,也不热衷于功名利禄。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他)一去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4.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5.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6.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7.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8.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喝醉了以后就回家去,说走就走,一点没有舍不得的样子。

三.理解问答

1.出自《五柳先生传》中的成语是不求甚解,该文的作者是陶渊明

2.课文着力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品质?

安贫乐道,率真放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

3.我们学过的《饮酒》与本文塑造了同一位隐士形象,请你写出诗中最为生动地刻画这一形象的两句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箪瓢屡空”一句用了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的典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
 
作者用颜回的典故形容五柳先生,表现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道德情操。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五柳先生的兴趣爱好,并写出一个能完整体现他性格特点的句子。

兴趣爱好:好读书、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例句: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6.作者为什么“好读书”,又“不求甚解”?

  这与他不慕荣利的性格有关,他读书不是为了追求功名,而是一种求知的满足和精神的享受,反映出他率真自然的性格。

7.“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这两句不仅是五柳先生对自己生活情操与志趣品质的肯定与欣赏,同时也表现他对民风淳朴,人人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的理想生活的无比向往与不懈追求。

 

五柳先生传(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去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说走就走,一点没有舍不得的样子。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得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马说

一.重点字词

(因此)(即使)有名马  (只是、仅仅)(受屈辱、辱没)(在)奴隶人(仆役、喂马的人)之手(两马并驱)死 (用)千里(称呼、著称)也  (有时)(吃完)粟一石  (同“饲”喂养)马者  千里而(同“饲”,喂养)  (这)马也  (虽然)有千里之能  (吃)不饱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品质)不外(同“现”,表现,显现) (尚且、况且)(想要)与常马(普通的马)(相等、一样)不可得  (怎么)求其能千里  (用鞭子打)之不(按照、用)其(正确的方法)  (同“饲”,喂养)之不能(竭尽)其(同“才”,才能) 不能(通晓)其(意思 )(拿着)(马鞭子)而(面对)之 (难道)真无马(同“耶”,吗 )  (加强语气)真不(了解)马也

二.重点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衹辱于奴隶人之乐,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它)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得不识得千里马啊!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8.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三.理解问答

1.本文用了 托物寓意 的写作手法,表面上在谈马,实际上是在谈 人才  现象。千里马比喻 有才能的人  ,伯乐比喻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人 ,全文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
.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直接原因。(3分)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3分)
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③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6.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3分)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7.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1分) 

  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8.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哪一句话?(1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其真不知马也。

四.全文翻译

                                      马说(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得不识得千里马啊!

 

送东阳马生序

一.重点字词

(特别爱好、特别喜欢)学   (得到)书以观  (经常)假借(借) (亲自)(用笔)(抄写) (特别)寒 (结冰)坚  (不)(代抄书)(怠慢、放松) (完毕)(跑)送之  不敢(稍微、稍许)(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人多(把)书(借)余  (已经)加冠(指成年) (更加)(仰慕)圣贤之(学说、学问) (担心)无(大)师、名人与(交往、交游)  (曾经)(到)百里外  (追随)乡之先达(前辈)(拿)(经书)(请教)问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挤满)其室  稍降(言语)(脸色) (提出)疑(询问)理  俯身(弯下身子)倾耳(侧着耳朵)以(请教) (有时)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愈(周到) (等、等到)其欣悦   (所以)余(虽然)愚  (终于)获有所闻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穷冬(隆冬)

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 四( 同“肢”、肢体) 媵人(服侍的人)(拿)(热水)沃灌(浇洗)  (用)(被子)拥覆  (住)逆旅(旅店)  (每天)(两次)(给……吃)  同舍生皆(同“披”,穿)绮绣(华丽的衣服)戴朱(帽带)(用珠宝)(装饰)之帽  (腰上系着)白玉之环  右备容(香气)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若神人  (旧絮)袍(破旧)衣  略无(毫无、一点没有)慕艳(羡慕)意   (因为)中有(足够)乐(……的事)不(觉得)口体之(供养的东西)

二.重点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我)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对抄书)也不敢放松。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客舍里,店主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7.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

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三.理解问答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的是鼓励马生勤奋学习,然后有所成就。

2.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本文写天气的寒冷,其目的是什么?

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

4.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

1)余幼时即嗜学。(2)慕圣贤之道。(3)以中有足乐者。

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6.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1)幼时抄书之辛(2)成年叩问之难(3)从师奔走之艰(4)住读生活之苦

7.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8.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9.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四.全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对抄书)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店主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