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沈容圃 同光明伶十三绝图卷 25.7×105.3
同光名伶十三绝
早在乾隆年间,安庆人高郎亭即率“三庆”戏班进京为乾隆皇帝演贺寿戏,此后,相率而至的有徽州盐商江鹤亭组织的“春台班”、徽(调)昆(剧)艺人合成的“四喜班”以及以徽剧演员为主的京城王府大班“和春班”,史称“四大徽班进京”——这就是京剧的前身。从1790年到1802年之间,是徽剧的成名阶段,经过约60年的发展,到同治初年(1862年),已形成众所周知的“京戏”,但“京剧”的正式名称尚未出台,它经历了“安徽人演”、“北京人看”、“上海人命名”的这样一个传播阶段。
徽剧,通称皮簧戏,徽剧进京后,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在艺术形式上进行革新,成为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京剧由皮簧戏演变而来,大致经历了两次合流:秦徽合流与徽汉合流。徽班自乾隆年间进京后,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等各个腔调,很快压倒秦腔。秦腔班的演员有些加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合作的局面。徽班在徽调的基础上吸收京、秦两腔,在京师取得了主导地位。作为一个剧种的二簧调开始取代昆曲,独尊剧坛,风行一时,成为京剧形成的最早萌芽。道光年间,湖北演员余三胜等入京,使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第二次合流。湖北的西皮调与北京的二簧调结合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京师梨园出现一番新的气象,领班的主要演员的行当有了改变,其主要演员由旦角变为生角,演出的剧目改以老生为主,且都是唱功戏和唱做并重的戏。在由皮簧戏过渡到京剧的过程中,起了重要变革作用的名伶有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被人们赞为“三鼎甲”、“老生三杰”。程以声情并茂取胜,张以直率奔放独树一帜,余则以曲调优美深受欢迎。三人在唱念上各带乡音,形成徽(程)、京(张)、汉(余)三大流派。
光绪年间,旅居北京的安徽皮簧班到上海演出,以悦耳动听的京调取胜老派安徽皮簧班,人称“京戏(剧)”。“京戏(剧)”一名,遂由上海传至北京。
就在新戏南北传播之际,诞生了众多皖籍京戏演员,他们的演艺事迹乃至舞台形象,由时人和后人记述、描绘下来,载入史册。其中,尤引人瞩目的文字记载当为《皖优谱》,人像绘画首推《同光名伶十三绝》。 193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皖优谱》的书,书中收录了172位活跃在京、沪、皖等地舞台的戏曲演员,辑录了自乾隆以来皖籍昆曲、徽调、皮簧艺人的经历和各曲种间的磨合、发展历史。书作者是曾任安徽大学校长兼安徽通志馆副馆长的程演生,程酷爱京剧,先后在京、沪、皖等地结识了杨小楼、夏月润、梅兰芳等知名演员,从文献、口碑和自己接触梨园界的经历入手,因而有了这部戏曲史书。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清同治、光绪年间13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合称,以光绪年间画师沈容圃所绘彩色剧装写真画而得名。 话说清光绪年间,北京廊房头条东口路南,有家“诚一斋”店铺,在店铺匾额上彩绘有一幅戏装画像,名为伶界“十三绝”,为市井画家贺世魁所绘。图中的13人都是乾隆、嘉庆间负有盛名的高腔演员,他们的名字在老一辈票友之间口口相传,有玉顺、霍六、沙四、开泰、连喜、才官等人。遗憾的是这幅图像毁于庚子之变,图中的13位演员也因缺乏文字记录,没有留下文献史料而成为传闻。沈容圃所画的后“十三绝”,有别于贺世魁的前“十三绝”,同(治)光(绪)年间,这后13位演员在演技上确实够得上“绝”,是时人公认的京剧先导。沈容圃当年描有这13位名角的单幅彩绘。本文所附一幅是群英荟萃的场面,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专家考证,当为后人临摹沈氏原作,由各个单幅拼凑而成。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一幅中国工笔重彩肖像画,画家以写实手法,选择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大名鼎鼎的13位京剧演员。对照文献史料,这13位演员自左至右是: 1.郝兰田(老旦),饰《行路训子》中的康氏;2.张胜奎(老生),饰《一捧雪》中的莫成;3.梅巧玲(旦角),饰《雁门关》中的萧太后;4.刘赶三(丑角),饰《探亲》中的乡下妈妈; 5.余紫云(旦角),饰《彩楼配》中的王宝钏;6.程长庚(老生),饰《群英会》中的鲁肃;7.徐小香(小生),饰《群英会》中的周瑜;8.时小福(旦角),饰《采桑》中的罗敷;9.杨鸣玉(丑角),饰《思志诚》中的闵天亮;10.卢胜奎(老生),饰《空城计》中的诸葛亮;11.朱莲芬(旦角),饰《琴挑》中的陈妙常;12.谭鑫培(老生),饰《恶虎村》中的黄天霸;13.杨月楼(老生),饰《探母》中的杨延辉。
名重一时的“同光十三绝”,皆为同治至光绪朝活跃在舞台上的各行名角;这13名演员驰名京师,声播海内。其中程长庚、卢胜奎、谭鑫培尤为突出,三人曾一度共事,他们一起为我国京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相关链接 《同光名伶十三绝》图中的三位京剧名师 程长庚(1811—1880)名椿,字玉山(一作玉珊),堂号四箴,祖居徽调石牌腔之发源地安庆府怀宁县石牌镇。他幼入徽班坐科,后随父北上,经保定入京,以主演《文昭关》、《战长沙》显露头角。从道光、咸丰至同治年间,长期主持三庆班并任主要演员。他继承了徽班兼容并蓄的传统,冶徽调、汉调和昆腔等多种声腔于一炉,为京剧艺术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之称。其铜像矗立在安庆莲湖公园内。
卢胜奎(1822—1890)外号“卢台子”,安徽人,文士出身。因爱好看戏,加入程长庚主持的三庆班,并深受程器重。他唱功稳定淳朴,以念白与做功见长。尤善扮诸葛亮,被誉为“活孔明”。善编剧,三庆班所演本戏多出其手。所著不少优秀剧目,仍流传至今。
谭鑫培(1847—1917)本名金福,堂号英秀。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幼年随父到北京习艺,学老生。入三庆班后,演武生兼武丑。为班主程长庚所器重,收为义子,并让他兼武行头目。早年常与卢胜奎配戏,受卢影响颇多。清光绪六年(1880年)程长庚去世后,谭脱离三庆班,自组同春班。他博采众长,对老生唱腔进行改革,创造了细腻婉转的新腔,自成一派,人称“谭腔”。1900年后,其演技更加成熟,每场演出必产生轰动,人以“伶界大王”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