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进化,特别是在亚洲东部的进化,在考古界,国际主流认识与中国主流认识是有很大差异的。中国根据自己的考古发现,认为在亚洲东部的人类的进化,是独立的本土化的进化进程。但国际学者多持疑义,认为在脑容量、骨骼和DNA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分析和证明。同时认为,人类的早期农业文化,东、西方具有类似的发展模式和进程,但在时间上西方比东方早约2000年。 作为物种,人类发源于非洲东南部,是人类学者的一般认识。700至600万年前,东非出现直立行走的猿类,称为直立人,脑容量400至500立方厘米。250万年前,东非能人制造石器,脑容量630立方厘米,至180万年前消失。170万年前,出现新型直立人,脑容量800立方厘米,从北非分离出来向北漫游,深入行进到欧、亚北纬40度的地区(现葡萄牙顶端到北京一线),称为穴居人。80万年前,非洲、欧洲出现前人,比直立人颅骨凹处更大、鼻子和颧骨也更接近现代人。60万年前,欧洲出现海登堡人,颅骨又高又圆,脑容量1000立方厘米。25至10万年前,尼安德人替代海登堡人,散布在欧洲大部分地区至西伯利亚,但未到印尼和中国,脑容量1520立方厘米。67至41万年前,周口店北京(直立)人,脸短面宽、前额低平、眉骨粗大、下颚很大、没有下巴,脑基底核发育不全,脊髓管宽度为现代人的四分之三(无法精确控制呼吸和交谈)。欧洲人不是尼安德特人的后裔,亚洲人也不是直立人的后裔。15万年前,东南非出现与现代人骨架相仿的新人种智人(形成现代人的体型),7万年前迁出非洲,取代所有其他人种。5万年前,智人打造了至少6种风格不同的石器(塑造了现代人的行为)。上述认识至少没有回答,为什么仅从东非,一次次地产生新的人种,而唯有这新人种又能一次次地替代世界各地的其他人种,成为地球的新“主人”? 中国早期人类活动的情况及国内考古界的认识。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从现有的考古年代推定,在东亚人类的进化是连续性的,其石器的使用和发展也存在存续关系,人类的进化,应当是独立完成的。 在晋西南黄河沿岸及汾河流域,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古人类遗址,地层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早于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元谋猿人约10万年。匼河石器的制法主要是锤击法和碰砧法,也有砸击法,石器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太三棱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多用石片加工而成,也有由石核制成者(如石球等)。砍砸器分单面刃和双面刃两种,刮削器则多为单面加工,即从劈裂面向背面加工而成。石片大多宽短。 元谋人遗址和牙化石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属早期直立人,牙齿粗硕,齿冠唇面除接近颈线的部分较为隆突外,其余部分较平扁,有明显的汤姆氏线,唇面沟及浅凹面,舌面的底结节发达,占舌面的二分之一,应为直立人的一个新亚种,早于“蓝田人”、“北京人”等猿人。伴随元谋人牙齿出土的,还有17件石制品,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同时遗址证明元谋人学会用火。 蓝田人遗址和化石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发现较完整的人头盖骨、下颌骨和三枚牙齿化石,还有石器和动物化石,距今110万年前到70万年前。化石为30多岁女性的头骨。眉嵴硕大粗壮,左右几乎连成一条横脊,眉嵴与额鳞之间的部位明显缩窄,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展。头骨高度很低,骨壁厚度超过北京人,脑量只有780毫升,亦小于北京人。与北京人、爪哇人头骨相比较,蓝田人头骨各部分的厚度基本上都位于它们的变异范围的上限。考古学家把蓝田人分类为“早期直立人”,把北京人分类为“晚期直立人”。在遗址中发现石制品三十四件,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法,石片一般未经第二步加工即付诸使用。加工技术粗糙,器形多不规整,对原料的利用率也较低。与蓝田人伴生的动物有明显的南方动物群色彩,年代应属中更新世早期。除蓝田外,这种石器在丁村遗址、合河文化、西侯度文化和三门峡市等地点中也有发出。上述地点均位于“汾渭地堑”及其邻近地区,表明大尖状器是这个地区旧石器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蓝田只发现一件石球,制作粗糙,与丁村、合河、三门峡市等地点发现的比较接近。黄万波认为,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人”,但其故乡在秦岭以南。因为那里的地质构造是黄土,根本不适合原始人类居住。中国的气候是冰川间隔冰川,蓝田人是某一个时期气候变暖后,从三峡地区迁移过去的。因为在发掘工作中,他们找到的都是南方动物种群,有熊猫等几十种。 70至2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的情况,不再赘述。在桑干河流域和汾河流域,13万年前的丁村人比北京人的石器制作有了明显进步,10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文化遗物包含的3万余件石制品。位于大同盆地西南的朔州峙峪文化,距今约2.75至3万年,遗存大量的石制品和各类动物的牙齿、用火遗迹和石镞。石镞的出现,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弓箭。吉县柿子滩文化的石制品非常丰富,之外发现了两处岩画。 根据考古新发现的一般认为,人类农业文化发生和发展的最早地区是亚洲西部。在西亚地区发现14700年前人类居住的村庄,包括环形小屋、磨削工具、壁炉和黑麦种子。12800年至11600年前,地球出现冰河期。在约旦河谷发现11000年前黏土建造的谷仓、在叙利亚发现人类将蛇、鸟、农场动物和抽象符号刻在石头上(接近原始文字)。直到10000年前,西亚仍领先于其他地区,但在中国发现石铲,在印度发现散落的石器,在智利发现装满树苗的小屋,在伊朗开始养殖山羊。9000年前,在西亚,驯养欧洲野牛为奶牛,驯养野猪为家猪,农业完全替代了采集业。人工种植的谷物,在10500年前传到塞浦路斯、土耳其,在9000年前传到了巴基斯坦,在8000年前传到了希腊、伊拉克南部和亚洲中部,7500年前到达埃及和欧洲中部(到巴黎盆地后,停止传播),6500年前到达大西洋沿岸。6000年前,牛拉犁使种植和驯养融合在一起。 在东半球北纬20度到35度和西半球南纬15度到北纬20度的地带,人类约在6个地区独立地发展了农业文化。除上述西亚地区以外,还有:1、10000年至9500年前,长江流域开始种植水稻(7500年前完全人工种植),8500年前,黄河流域种植粟(6500年前完全人工种植),8000年至7000年前,开始驯养野猪。2、在西半球,10200年前秘鲁人工种植南瓜,8500年前开始种植花生,7500年前放牧美洲驼。9000年前墨西哥开始人工种植玉米。3、在9000年前,印度河流域开始种植大麦、小麦和驯养绵羊、山羊,7500年前驯化了瘤牛。4、7000年前新几内亚种植香蕉和芋头。5、在撒哈拉东部,9000年至7000年前,驯化了牛和羊。 中国早期农业文化的基本状况。根据考古新发现,湖南省澧县的彭头山文化遗址,在14000年前开始食用野生稻谷,11600年前出现已普遍使用陶器(比西亚早2500年)的碎片,10000年前种植野生稻,9500年前野生谷物和人工种植共同存在,8500年前人工种植完全替代野生种植。彭头山文化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有地面式、浅地穴式建筑遗迹和以小坑二次葬为主的墓葬。出土遗物中石器大多数都是打制的大型砾石石器和黑色细小隧石器,与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传统区别不大。陶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胎厚而不匀。9000年前,河南贾湖遗址开始种植稻和小麦(半地下小屋及小屋之间的磨石和土葬,与西亚相像),在陶器上出现符号。8000年前赤山遗址发现的狗、猪完整骨架,是中国驯养的最早记录。7700年前长江流域已有稻田,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已储存大米和竹、木制品,到6000年前水稻完全人工种植。渭河流域在7000年前,开始由狩猎向农业转化。6600年至6400年前的姜寨遗址(临潼县城北临河东岸),是半坡类型(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聚落遗迹遗址。居住区略呈圆形,中间为一块广场,所有房屋都围绕广场形成一个圆圈,门户也向中央开。房屋分为地面建筑、半地穴和地穴式三种。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还有许多骨器及黄铜片、黄铜管金属物。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彩陶器中有葫芦形鱼鸟纹彩和刻划符号。乐器有一个吹孔陶埙、二音孔陶埙和卵形陶响器。 人类从西亚地区开始走向文明,绝不是偶然的。贾里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说,地球约有20万种植物,有几千种可以食用,有几百种可以人工种植。人类消耗的热量一半以上来自上述人工种植的植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稻、大麦和高粱等谷物),在它们处于未被进化的野生状态生长时,有32种在亚洲西南部和地中海盆地,6种在东亚地区,美洲中部有5种,北美洲和撒哈拉以南各有4种,南美和澳洲各有2种,欧洲西部仅有1种。野生小麦和大麦只需一个基因突变就能被驯化,而类蜀黍进化为玉米,需要几十个基因突变。地球148种大型哺乳动物中有14种被驯养(1900年前),其中7种原产于亚洲西南部,东亚有5种,南美1种,其他地区则没有。是否可以说,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更易产生人类的农业文化和文明。反过来说,上述6个独立发展的农业文化地区中,最终没有产生人类文明地区(西半球和新几内亚)的主要原因,也许是缺少相应的自然资源。 早期农业文化中的东、西方的异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的本质分野是,石器是打凿的还是研磨的。从考古的情况看,西方石器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石斧,东方为石铲或石片,这或许与人类生存环境和可利用资源有大的关联。越向西,使用石器和石材就越持久;越向东,使用土、陶的就更普遍。应当说,在东方考古发现的石器及使用石器的方法,比西方要晚、要简陋,但这并不意味着证明东方开化的更晚或更原始。依据东方使用陶器历史的久远,不能想象落后的生产工具(石器)能够支持先进的生活器皿(陶器)。因此,大致可以逻辑地推断,东方文化似是以竹和木器为主、石器为辅的文化。只是由于考古证据的缺失,难以实物证明罢了。按照现有的考古发现,西方文明源头的西亚与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相比较,东、西方文明,先后都经历了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道路,种植和驯养、建立居住群落和建筑、发明原始文字系统和祭拜祖先。所不同的是,这一过程在时间上西亚比中国早2000年,并早6000年建造大型圣坛。但东方比西方早7000年制造陶器,早1000年建立大型坟墓(祭拜祖先形式,东方一般是坟墓,西方则是圣坛。饮食方式,东方以煮食为主,西方以烘烤为主)。问题是,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真的是西方文明的直接源头吗?西方学者一般认为:西方文明产生于西方文明圈的侧翼丘陵区(西亚两河流域),逐步西扩形成环地中海文明(包含埃及文明),经从希腊等到罗马帝国时代的进步,最终形成现代意义的西方文明。这样梳理西方文明的脉络,无非是想证明西方文明在人类历史的整体进程中,除公元2世纪到17世纪的1500年之外,一直处于全球领先(或主宰)地位。将考古成就为某种价值观服务,将历史演绎的符合西方文明所需的样子,难以说是客观的。反之,我国的历史学家针对西方学者历史观点的偏见,令人遗憾地祭起了具有民族主义浓郁偏见的历史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