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世纪前的信史

 频凡的王世平 2014-04-23

18世纪前,关于人类历史最为久远的文字证据(信史),是中国的《五经》、印度的《吠陀》和希伯来的《圣经》,以及至多能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的希腊荷马史诗。自19世纪20年代法国破译埃及古代铭文起,随着不断的考古新发现,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文明历史向前推进。那么三个世纪前的人类文明的文字记载,即信史是什么呢?

一、五经。

“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书的合称(在乐经散迭之前,应为六经),是中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长期作为官方指定的教科书,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无可替代。

《易经》又称《周易》,列儒家经典之首,是占卜之书,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伏羲始作八卦,史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等非信史。《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64卦(每卦六爻)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10篇(《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 、《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又将其合称“十翼”,用来解说“经”的内容。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记述了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和商周史事材料。诗书礼乐虽是儒家的典籍,但战国各家也多传习。西汉定《易》、《尚书》、《诗》、《礼》、《春秋》为五经;东汉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旧唐书·经籍志》概括五经的内容:《易》以纪阴阳变化;《书》以纪帝王遗范;《诗》以纪兴衰诵叹;《礼》以纪文物体制;《春秋》以纪行事褒贬……。《庄子·天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书经》也称《尚书》,最初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才称为《尚书》,意谓上古之书,是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的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汉初,秦博士济南伏生求得壁藏其书28篇,因以汉代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今文尚书》现存29篇,其中大部分是商、周的遗文;但有少部分为战国时期的托古之作,旧时谓之伪作,如《尧典》、《皋陶(yáo摇)谟》、《禹贡》、《洪范》等(虽为战国时的著作,其史料价值仍是很高的)。《禹贡》记述了战国以前的黄河、长江流域的山脉、河流、土壤、物产等情况,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地理志。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西汉时曾在民间收集到用战国文字书写的先秦本《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今已失传)。现存本《古文尚书》经清代学者考订,认为是晋朝文人伪造的,因之称为《伪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诗经》又称《诗三百》,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沿用至今。

《礼经》又称《仪礼》、《士礼》,是西汉编定的春秋战国时代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和儒家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据近人的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国前、中期。《礼记》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春秋经》又称《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春秋》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年)共242年间的史事。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也叫做《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以《春秋》为纲,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二、吠陀。

吠陀,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吠陀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吠陀”,分别是:《梨俱吠陀》(“赞诵明论”),《娑摩吠陀》(“歌咏明论”), 《夜柔吠陀》(“祭祀明论”),《阿达婆吠陀》(“禳灾明论”)。更广义的说法,还包括解释四吠陀的《梵书》、《森林书》、《薄伽梵歌》、《奥义书》及经书。此外,还有吠陀支(明论支节录),即6种与学习吠陀有关的辅助学科:式叉论(语音学)、阐陀论(音韵学)、毗耶羯那论(语法学)、尼禄多论(语源学)、竖底沙论(天文学)、劫波论(仪轨学)。这6种学科散见于吠陀文献本身,也有的有专书论述。广义的吠陀也被称为“吠陀文献”。

《梨俱吠陀》最古,其大部内容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大概已经形成,全部编成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因此,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梨俱吠陀时代或早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大体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阿达婆吠陀》则最晚集结完成;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后期吠陀时代。著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被称为吠陀梵语。

《梨俱吠陀》,是献给雅利安诸神“智慧之诗”的总集,从敬畏与冥想写到世俗的生活,展现了早期吠陀时代的生活情景,其中还有对雅利安人的描述。公元前2000年中叶,雅利安人部落出现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说当地人是黑色的野蛮人。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与哈拉帕时期的居民不同,没有城市,依畜牧为生。向神祈祷的主要内容是愿神赐牛,养牲畜为了取得乳汁并用它制成乳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以后,学会用牛拉木犁耕地、收割谷物时使用镰刀和灌溉。《梨俱吠陀》已经提到丈量土地,父亲是一家之,一夫一妻制是当时的主要婚姻形式。社会已经出现不同行业,行业还未成为固定和世袭的。在《梨俱吠陀》的末卷里,第一次提到社会地位不同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四个等级。后三吠陀是对《梨俱吠陀》部分神曲的复述和发展,是它的派生作品。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梨俱吠陀》10卷,1028首神曲,共有10552颂。《娑摩吠陀》2卷,基本上集《梨俱吠陀》的颂而成,它的1549颂中,除75颂外,余皆见于《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分《黑夜柔吠陀》与《白夜柔吠陀》 2集,“黑”谓本文与释文(梵书)分辨不清,“白”谓本文与释文区分清楚,此书韵文和散文混合,其散文部分开梵语散文体裁之先河。《阿闼婆吠陀》20卷,730首神曲,共6000颂。前三吠陀的神曲,绝大部分是祈神祭天的颂诗和赞歌;《阿闼婆吠陀》神曲,是《梨俱吠陀》咒语部分的发展,多是神秘巫术,吉凶咒语,间有科学思想,古印度医学,即起源于此。

  三、希伯来圣经。

希伯来圣经(Hebrew Bible),犹太教的启示性经典文献,内容和旧约全书一致,但编排不同,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和诗文三部分,总共24卷(小先知书在希伯莱圣经中算一卷)。律法书和诗文中的诗篇被伊斯兰教列为经典文献之一,但穆斯林认为其中包含错误,是因为曾有人篡改其中章节内容。希伯来圣经最基本的部分是摩西五经(Torah),犹太教教徒往往相信这五经就是先知摩西所作,当然总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或许也是先知写作的一种方式;不过多数人认为摩西五经应该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只不过他们的名字都归结到了摩西,因为摩西完成了其中绝大部分篇幅。

现代主义自由派的说法是希伯来圣经的四源说,即由雅威派、上帝派、申命派和祭祀派历经五六个世纪完成圣经的JEDP理论。这种新派理论因此被王明道称为“不信派”,并遭到了以范泰尔为代表的基督教辩道家们引经据典、有理有据的有力驳斥。

1、律法书:《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2、先知书:前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尼希米-以斯拉记》;后先知书——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和小先知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

3、诗文:《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路得记》、《以斯帖记》、《历代志》、《耶利米哀歌》、《但以理书》。

不要说18世纪以来的考古新发现,仅吠陀和圣经的存在,所谓四大文明古国惟华夏文明保持延续没有中断的论点,就难以站得住脚。何况所谓四大文明古国提法的本身,也难以站得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