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 氏 烫 样

 cocosyl 2014-04-23

  所谓烫样,是指在图样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制作的一种建筑模型。中国建筑群的布局多由个体建筑组成一个庭院,多座庭院组成一座大建筑群,在空间组合上注意建筑物错落有致,左右对称。烫样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立体模型。


  “雷氏烫样”,是指生活在明朝晚期至清朝末期的一个雷氏家族,他们祖祖辈辈从事皇家建筑的工程设计工作。在清代,凡是皇家宫殿园林的兴建,在选定地点后,首先由内廷按着皇帝的建筑要求提出方案,然后由负责建筑设计的样式房设计绘图,并制作出烫样(立体模型),呈请皇上首肯后,交由算房估算工程的用工、用料和费用,最后施工兴建。雷氏世家自明末清初至清末一直从事执掌绘制、设计样式房的工作,因而被人们称为“样式雷”、“样子雷”或“样房雷”。
  雷氏世家是从第一代先人雷发达来京开始的,年代大约在明崇祯年间,一直到清末的第七代雷廷昌,都供役于清宫样式房,雷家七世九人对清代皇宫园林建筑都有大小不等的贡献。
  “雷氏烫样”的绘图多为皇家园林、陵寝等建筑设计图,属于保密范围,不得外传,到一定时期后销毁;所以,清代初、中期的有关图样很难见到。现存的多为同治、光绪年间的,道光、咸丰年间有少部分。样式房技术性很强,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对于一切图样模型都认为是神秘的,不让他人看见。对于清后期没有销毁的图样、烫样,据雷氏后代说,是对官物慎重,实际上到民国年间,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些物品的贵重性,便居为奇货保存起来。民国19年,失去生活来源的雷氏子孙穷困以极,为生计所迫,终于四处求售图样。就这样,这些“秘密”才公诸于世。北洋政府政要朱启钤先生对近代北京城的改造建设做出过贡献,后来致力于中国建筑的考据学研究,自费成立了专门研究古建筑的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对雷氏子孙四处求售图样,朱先生甚感不安,便急迫地向文化基金会提出购存这些资料的建议。文化基金会采纳了朱先生的建议。此后,北平图书馆先后在雷宅购得零星图样,在五洲书局、群英书社、东华阁等30余个书社斋阁购得2000余件图样。此外,“中国营造学社”也一直致力于搜集散落市面的样式雷图样,并转交北平图书馆。到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图书馆收购雷氏资料的工作基本结束,共收藏样式雷图样12,180幅册,烫样76具。其中,圆明园图样2,720幅册,颐和园、香山、静明园等园林图样840幅册,其他园林、寺庙、王府公第及内外檐装修图3,450幅册,陵寝图样4,820幅册。1937年,北平图书馆将购存的76具烫样寄存于历史博物馆,后来转交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原上海东方图书馆搜获了散落市面的一小部分图样,后来归属不清楚。综上所述,现存样式雷图样,北平图书馆占总量的为四分之三,故宫博物院约四分之一,散落社会上的只有极少量。样式雷烫样原进呈部分和雷氏家人后来出售的部分均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雷氏烫样”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更新,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工艺和材料的使用也随之而变。因而,在使用的器具方面也随着发展阶段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传统技法的精髓始终贯穿其中。
  清康熙、雍正年间,烫样的主要材料是蜡,把蜡在锅中煮化后,定成所需的蜡块,再用刻刀雕刻成皇帝要审阅的建筑形式,最早称作“蜡模”。到了清乾隆年间,京城大兴土木工程。皇宫、圆明园、北京内外城门的重建,需要大批设计图和模型小样。从乾隆年间开始,烫样的材质逐步从原始的“蜡模”改用草板纸为主体材料。当初做烫样的器具主要是火炉及铁制刀、钩等数十种器具。另外是草纸板、立粉、涂料、纸张、浆糊、木料等。自嘉庆年间起,烫样又有进一步发展。根据模型比例的大小,如大的模型内部的骨架又加入了木条,由于添加了木质结构使模型更加坚固,同时也使用了猪皮胶。
  现在我们看到的“雷氏烫样”基本上全部是清道光、光绪朝雷氏第七代作品,很多大型建筑模型都有木制成分。工具有:刀、尺、笔各种烫熨铁制工具、火炉等。材料:纸张、草板纸、浆糊、猪皮胶、涂料、立粉、木料。
  制品及作品:《故宫角楼》、《法华寺》、《圆明园九州清宴》的总体制作,修复“北海画舫斋”样品,“京城十六门”等。
  “雷氏烫样”是一门工艺古建艺术,它融民间文化、宫廷艺术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雷氏世代为清代的建筑,尤其是皇家园林、陵寝等建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所留下的这些建筑图样、烫样,也成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的瑰宝。
  “雷氏烫样”图品种多样。按设计过程可分为粗图(或草图)、精图(或详图)。精图又可分为平面图、局部平面图、总平面图、透视图、平面与透视结合图、局部放大图、装修花纹大样图等等;按图样的比例分,有一分样,二分样、五分样、寸样、二寸样、四寸样等。这些比例的含义是实物的一丈在图样上作几分或几寸。例如,一分样即相当于实物的一丈在图样上作一分,即比例为千分之一,二寸样即五十分之一。也有装修大样与实物等大的;按用途分有进呈图、留底图、改样图等。在现存的样式雷图样中,最大的图样有长3米左右的,最小的只有6厘米左右。它和今天建筑设计图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其中的平面图,这种互相结合的表现方法是很有科学性的。
  样式雷制作的烫样是雷氏的又一独特创造。这种模型的屋顶和两面山墙一般是用质地松软容易加工的白松和红松木制做的,再涂饰颜料。屋顶上的瓦垄是沥粉后再上色,墙身是分片安装的。建筑物上的内檐和外檐装修,如门窗、隔断、各类花罩则是用一种纸板制作的。这种纸板是用元书纸、麻呈文纸之类的纸一层一层地粘贴在高丽纸上,共贴十几层,晾干后就形成一种较硬的纸板。制作时,按照图纸的要求,按一定比例剪裁制作,并用一种特制的小型烙铁熨烫成型,“烫样”一名也由此而得。在样式雷的烫样模型中,除了房屋建筑外,还包括其间的山石、树木、花草、水池、船坞以及庭院陈设,样样俱全。模型的屋顶可以灵活取下,以便洞视内部。模型中还注明室内物件的置放位置、室内装修要求。虽然建筑模型在唐、宋两朝已开始出现,当时叫“木样”,但那时的模型很简单,且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样式雷制作的烫样要复杂得多,也标准得多,它们是按一定比例制作出来的。雷氏烫样的构件可以灵活取下,所以,建筑可随时随意拆卸、安装,修改房屋及房屋内的布局。中国建筑群的布局多由个体建筑组成一个庭院,多座庭院组成一座大建筑群,在空间组合上注意建筑物错落有致,左右对称。烫样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立体模型,所以,通过烫样,可以直观地看出建筑物是否符合我国传统的建筑审美观。
  “雷氏烫样”对于研究建筑学、建筑史、考古学等有很重要的价值, 从样式雷的草图到正式图以及修改图样,可以研究清代工匠的工程设计思想、设计过程,也可以了解一些皇家园林、陵寝的设计变化及修改过程。
  其次,为研究、修复园林古迹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圆明园等处实物已被八国联军烧毁,现今实物荡然无存。借助样式雷的图样、烫样可以考求遗迹,而且可以进行一些修复工作。颐和园、香山、北海等处也多次查阅有关样式雷图,为整修、写园史提供了依据。
  再次,为了解有关园林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有力证据,故宫、三海等处,用样式雷图样与实物相印证,可以了解其历史变迁情况。同时,样式雷资料的公开,也为陵寝地宫的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对于陵寝地宫来说,这些工程当时自然是秘密的。现在则可根据这些陵工图进行公开的研究,这对于建筑学、考古学及风水学等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