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万物的尺度”,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后的今天,这句古希腊智者的名言竟然有了如此来势汹汹的复活,几乎成了立在我们时代上空的唯一信条。那么亚里士多德指出的这句话给自身带来的困境是如何被解决的呢?——如果人是万物的尺度,那么人也是这句话本身的尺度,也就是说你相信它就对,你不相信它就不对,那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奇怪的是,在我们的时代这种逻辑矛盾不存在了。因为我们接受一个漂流的世界、一个完全个人化的世界,我们不相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也不需要什么普遍的真理。真理只是一种共识,人并不总是需要共识,只有在共同面临某种必要时才如此,比如当全人类面临宗教冲突带来的灾难时,便需要关于宗教多元论的共识。 人是万物的尺度,所以对于任何事物,你可以这么相信,但它不必是如此;它不必是如此,但你可以这么相信。当年智者的这一句话致使苏格拉底用一生去辩驳。人是万物的尺度,还有正义可言吗?没有正义的灵魂是健康的灵魂吗?现在可以看到也会有一个时代不需要去谈论正义,而只需要谈实用;至于灵魂的正义,那也得有人相信有灵魂这回事啊。 因此,这是一个独善其身的时代。每个个人对每个个人负责。共同的价值标准已经没有可能。你或者传统或者前卫;或者认为一切都是假的,或者认为一切都是真的;或者认为上帝存在,或者认为上帝死了。一切都是虚妄,没有哪一种比另一种更虚妄或更真实。除了法律所禁止的,什么都可以做;必要的时候如果达成了“共识”还可以修改法律。——自由回到了启蒙时代的概念,只是他们奉为神圣的法律也失去了其权威性。苏格拉底勇敢地承担他自己并不认同的法律判决的行为会被认为是愚蠢的。怎么可以如此认真?人只能是一个玩世不恭者。一方面生活于其中,另一方面又不必当什么是真实的。正所谓人生如梦,你在梦中,但你知道这是一个梦。 尼采说世界的痛苦源于大自然分裂为个体的事实。但看我们这个时代就知道在一种最为彻底的个体化的状况下,人依然可以安然的生活,而根本不觉得是什么痛苦。他们甚至自豪的认为这表明人的成熟和自信。因为一切被认为是实在的东西都只是人为创造来规定人自身意义框架的外在的参造物,以一种异己的存在在我们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帮助我们行走;而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脱离它们,独立行走了。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为虚无主义,但也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为自由,因而也更为混乱。 似乎波德莱尔的时代仍未过去:“一长串送葬的人——政治家,恋人,资产者。我们大家都在吊丧。” 人是万物的尺度 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出现了一批收取学费,教授修辞学、论辩术的职业教师。这些教师自命为“智者”,意思是说他们是智慧的教师。他们没有学校,以雅典为活动中心,巡回各邦,在奥林匹亚赛会、泛雅典娜节等希腊盛典上发表演说,开展辩论,解答问题,训练青年们的演说和诉讼的能力。严格地说,智者并不是一个观点统一、前后相继的统一哲学派别。他们的观点往往相互冲突,彼此不同。但是,他们也有一致的地方,就是他们研究的课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他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不是自然,而是社会,是人们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智者的最主要的代表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 1.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80年—前408年)是阿布德拉城邦人。他原来是一个木材搬运工。有一次,德谟克利特遇见他,交谈之后,对他的智力感到惊讶。由于德谟克利特的鼓励和帮助,他开始学习哲学。他是第一个收费的教师。学生入学时,约定先付一半学费,待学成并打赢第一场官司后再付另一半学费。有一次,他向一个叫优安塞隆的学生收另一半学费,这个学生说:“我还没有打赢一场官司。”普罗泰戈拉马上说:“不行,如果我跟你打官司,我赢了,你必须付给我钱,因为我赢了;你赢了,你也必须付给我钱,因为你赢了。” 普罗泰戈拉的著作有《论神》、《论真理》和《论相反论证》等。《论神》开头第一句是:“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如问题晦涩、人生短促等。”他的这些话触怒了雅典人。他的著作从抄录收藏的人那里收集起来,在广场上当众烧毁。他自己也被驱逐出城邦。他在去西西里时,由于乘船沉没而身亡。 普罗泰戈拉留传下来的最主要的哲学名言就是在《论真理》中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他这里说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觉。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风本身无所谓冷热。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 普罗泰戈拉的这句哲学名言在当时具有反传统的意义。在当时的希腊,传统观念是以神为万物的尺度;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是好还是坏都是由神决定的。普罗泰戈拉在怀疑神的存在以后,让人取代神的地位,这在希腊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和性质并不以人是否感觉它们和感觉他们怎样而发生什么变化。他把事物的性质,如冷热,看成是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事物性质的客观性,这就很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