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学派,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间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自称有智慧的人,实际以智慧为本钱,爱财不爱智。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不仅教授知识技能,也教授参政治国本领。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和安提丰。 智者学派的积极意义在于:1.在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逻辑学等方面作出了贡献;2.关注人类自身的问题,批判迷信、蔑视权威、高扬个性、鼓吹怀疑,引起了思想的解放;3.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色彩激发了苏格拉底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具有过渡意义。 消极意义:感觉主义、相对主义的倾向,往往歪曲真理、玩弄是非,从而成为诡辩论者的代名词,破坏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没有认识到客观的标准是不可回避的。 今天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的思想。 1 普罗泰戈拉据说是第一个自称为“智者“的人,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1.1 人是万物的尺度 最早见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中:“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我们认为,他这里说的是“人”是指单个的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因而可以理解为: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 在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理解为: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 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普罗泰戈拉的这个命题对于破除神话传统,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从他开始把哲学的中心由自然转向人事和人本身。另一方面,该命题表达了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否定了事物和真理的客观性。因此受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批判,黑格尔从哲学史角度出发,肯定了这个命题所表达的思想之主观能动性。 1.2 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这一命题可以看作普罗泰戈拉的方法论原则。在他看来,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就是你所感知的那个样子,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提出与任何理论相对立的说法。这对后来的怀疑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高尔吉亚高尔吉亚是一位出色的政治活动家和演说家,他针对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发挥自己的雄辩术和逻辑推论,提出了与巴门尼德完全相反的三个命题。 2.1 无物存在 如果有某物,那么它有三种可能:存在、非存在、既存在又非存在。首先,如果该物(是)非存在,那就意味着它既(是)存在又非存在。这是不可能的。 设若该物存在,那么该物要么是永恒的,要么是生成的。1.如果是永恒的便是无限的,那就不在任何地方。2.如果它是生成的,那它要么从存在中生成,要么从非存在中生成。这两种都不可能。既然存在不是永恒的又是生成的,更不是既永恒又生成的,所以存在不存在。 最后,前两者情况皆不成立,由它们合成的第三种可能自然也不成立。因此得出结论:没有此物,即无物存在。 2.2 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 首先,我们所思想的东西并不因此而存在。 其次,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是真实的存在,那么,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 高尔吉亚用此论证来批判和否定巴门尼德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这一命题。 2.3 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高尔吉亚对语言和存在作出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语言不是主体和存在物,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不是存在而是语言。既然存在不能变成语言,即使我们认识了存在,也不能告诉别人。 2.4 浅谈高尔吉亚的“反论证“ 我们无法考察,高尔吉亚是在何种意义上作出这样的推论。究竟是因为他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反存在论的思想呢,还是说他仅仅想要借此发挥自己卓越的雄辩术? 显然,从内容上看,高尔吉亚的论证具有明显的怀疑论色彩,从形式上看也是牵强附会的。我们或许无法同意它的论证和结论,但至少可以认同它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在客观上揭示了主体与客体、语言与存在的矛盾,运用逻辑推论和抽象概念训练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推动了哲学思考的深入。 小丑的狂欢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