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对高平有特殊贡献的外乡人

 牛九 2014-04-24

 

 历史上对高平有特殊贡献的外乡人——朱载堉

对高平有特殊贡献的人——朱载堉

精天文更精音律,是世子也是哲人——题记

                                  李 津

老早就想写写朱载堉,几次动笔又撂下。老早想去河南沁阳朱载堉故里看上一眼,知晓那里有座朱载堉纪念馆,几次都未成行。动笔未成是朱载堉乃“河南草灰”,不是咱高平人,为他写文章树碑立传,会招来本土人的非议。搁在嘴边上的话随手就会来:放着那么多高平巨匠你不写,非要写什么河南人?

高平历史上的确是出现过许多“人物”。姑且放下他们是否“巨匠”不说,官,实在不大,事,没什么伟大。古长平的历史长河里,作为舞台,历史上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登台表演过,比如廉颇、赵括,冯亭等,这些妇孺皆知的人物,都不算是高平土著人,充其量是个过客。有几个被现代发现并沾沾自喜以为能够炒大之人,像祁贡、毕振姬、田逢吉等,可翻翻他们的生平事迹,这些满清时期的官,实在没什么过彩之处。其中祁贡的官最大,也不过做到了从二品。毕振姬的文章假号“西北之文”,其实也不是什么惊世之作。那祁贡曾与叱咤风云的林则徐同朝为官,本能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人林则徐主张禁止鸦片,抵抗英军的利舰,而我们的祁大人却是个主和派。据闻还镇压过义和团,手上有老百姓的鲜血。有关他是“好官”的故事,倒有些见诸了文字,不看尚好,一看不得了。说那祁大人在广州做官,带着本乡的厨子,因为离不开山西的“浆水臊子饸饹”。当厨师告老还乡时,祁大人送给厨师一辆马车。那厨师不高兴,乘车回家一路走一路骂,咱给你老祁做了一辈子饭,没想到最后什么也没捞着,只“赏”给一辆破驴车,小气、抠门。厨师回到高平后,愤恨地拿起榔头,去他的恩惠吧。几榔头下去,厨师惊呼起来,原来祁大人赏他的车,竟然是银子做成的。只不过外表抹了黑漆,遮人耳目尔。厨师感恩戴德,求秀才们写了篇文章,为祁大人歌功颂德。当我看到这则动人的故事时,不禁想问问,一介厨师,祁大人就赏赐一辆银车,那,祁大人的身价到底是多少呢?他的银子,恐怕不止是那点儿俸禄吧。

再想想孝义村他的陵寝之豪华之奢侈,柱子上都敢雕龙画凤,可见富可敌国,与和珅等差不多吧。这样的官、这样的人物,不能再为他浪费笔墨。

至于另外一个“清官”毕振姬,号称毕阁老。虽未查到朝廷封赐尊号的真凭实据,也未见国史的记载,高平人反正是称谓毕阁老的。毕老爷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一样的令人难琢磨,他文章之中,总是“之乎者也”老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的老宅和陵寝倒不像祁大人那般显赫,外表看上去能号称清官。不料后来人挑挖水管,居然在地下挖出了毕大人的元宝,还是他做官时国库中的官银。呜呼,如此说来,这老毕是个清官,不好说了。

另一位也号称“阁老”的人物田逢吉,是个武将。他的宅子修得像座堡垒一般,有护城河有瞭望塔,他的后院住所,光沙石台阶就垒起几人高,没有飞檐走壁本领的人,是很难进入田大人卧室的。这样的宅子说明了什么?心虚!为啥心虚?定是为官之时,为非作歹做过坏事。在田大人的故乡,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说田大人竟然与太后有一腿,小皇帝登基后,老田怕要他的老命,提前告老还乡,在老宅院修起了炮楼,就是怕大内高手、御前跨刀侍卫等锦衣卫们找他麻烦。那田大人日日夜夜担心,害怕得要死。一日接到京城的旨意,要他进京。田逢吉田大人走走停停,心想完了,进京之时,就是要他老命之日也。越想就越不能活了,半途之中,这位田大人吞食金扣而亡。这位爷衣裳上缀的,都是金子做成的扣子,说是清官,也难自圆其说了。后来他的坟茔被盗,“地下”工作者们挖掘了一卡车(解放牌的),由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提前步入了小康社会。冤屈的是,田大人死得实在冤,他没想到那道旨意不是皇上的,而是太后想他了,让他去京城叙叙旧,而已。没料想却把一个兵部侍郎,活活给吓死了。

这些人物提不上桌面,长平之战那些人物都是些了得的风云人物。但咱也不能写,诸位想想吧,廉颇三年抗秦,高平人得到了什么?四十五万颗人头被砍,不是那廉颇让秦军恼羞成怒,又是哪个!赵括就更不能说了,他纸上谈兵落下了骂名。近代有人为他翻案,说赵括是代赵王受过。但是,中国人说话好说但是,但是之前的话都是虚假的,但是之后的话才是真话,但是你赵括不管怎样,都是败军之将,这个没错吧?胜者王侯败者寇,所以不足言兮。冯亭就更不能提了,整个是卖地求荣的主,韩王让他把上党十七城交给秦国,平息战火了事,他冯亭为自己要价码,赵国给了他个侯爵,就把上党给了赵国,他是引发了长平之战的罪魁祸首,是高平人最不能饶恕的人。

那,这些人对高平没做过什么特殊的贡献,我这个好大喜功之人,写点什么呢?

我想到了——朱载堉,他不是高平人,却对高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外乡人未必就不热爱高平这片热土。

你看赵匡胤是河南人,打下大宋江山以后,他第一个把高平从小乡郡的地位提拔到了郡县的级别。今天的高平城,那是在赵匡胤的开宝二年迁来的,之前长平村你去过,王报村的古泫氏城你也知道,那才多大的地方啊!宋太祖赵匡胤对高平有恩,因为他在高平战斗过,完成了他由士兵到将军的转变。当上皇帝以后,自然让那高平县令杨咸彬修丹河、筑围墙、修瓮城、开学馆,干了好多高平人干不成也记不得了的好事。

朱载堉出生在比宋代晚一个时期的明朝,乃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10岁时就被封为世子,是郑王朱厚烷的继承人。可怜那朱载堉命运坎坷,他老爸得罪了皇帝,他自然也早早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再说朱载堉究竟为高平做过哪些特别贡献之前,我们还得先看看他的家族兴衰史,朱载堉要是一帆风顺,他不会远离中原,不远千里上太行山去高平的。朱载堉的父亲朱厚烷有性格有特点,一是生活朴素、节俭,《明史》本传说他“自少到老,布衣素食”。诸位,这绝不是什么好事,注定与官场格格不入。二是为人刚直不阿。要说这是一个美德,但是……但是你要明白:凡是政治老师教育你的东西,生活中必须反过来去做。老师说是美德的东西,你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那注定要倒大霉的。性格决定命运!“刚直”这个美德,给郑王带来了灭顶之灾。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兄弟郑王实在看不下去了,劝皇兄不要沉湎于成仙得道的幻想中。郑王的好心刺痛了皇帝,嘉靖帝将郑王削去藩王爵位,勒令搬出王府大院。那郑王不贪污,手里没积蓄,这一下子,年仅十五岁的朱载堉如坠深渊,在父亲被软禁以后,只好投靠亲戚何塘过日子。何塘家境也不富裕,靠教人算术为生,甥舅俩就在在宫外筑土屋栖身,教朱载堉学起了天文与数学。

朱载堉一次去参加一位富豪家的酒宴,对方看朱载堉衣着寒酸,看也不看朱载堉带来的礼物,直接把他安排到了下座,大家都是交杯换盏,大吃二喝,朱载堉的桌子上既无酒也无肉。贫富之差别引起的人情冷淡,深深刺伤了朱载堉的心,朱载堉回家写了一首曲儿,叫《富不可交》,劝说人们不要把比自己有权势的人当知心朋友,因为人家总把你下眼去看。朱载堉认为“一切向钱看”破坏了道德秩序,以拜金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肯定是导致“公道事儿灭净”之源泉。朱载堉在他的《商贾调·黄莺儿》中写道:“孔圣人怒气冲冲,骂钱财豺狗畜生,朝廷王法被你弄,纲常伦理被你坏,杀人仗你不偿命,有理事儿你反覆,无理诉讼赢上风……”

大起大落的人生,往往使人大彻大悟。朱载堉由此看破红尘,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音乐家、物理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散曲家。是与徐霞客、李时珍齐名的一代科学文化巨匠。他是算出北京地理位置是北纬39o56′,东经116°20′第一人。朱载堉创造的“新法密率”,是音乐史上最早用等比级数平均划分音律的。他著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辩惑》、《嘉量算经》等书,算得上都是精品力作。隆庆皇帝继位后,恢复了郑王的爵位,朱载堉又一次贵为藩王,他本可以重归富贵门,但朱载堉拒绝继承王位,一门心思搞研究和创作,被民间冠为“布衣王子”。有人在他的故居勒石立碑,称赞他:精天文更精音律,是世子也是哲人。

我们现代制造和使用的乐器,都是用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这么评价朱载堉“在中国人中,有一个王子叫朱载堉,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远在大洋彼岸的德国人知道朱载堉的天才,他哪里知道朱载堉的勤奋,除了刻苦学习书本知识以为,朱载堉更多的是进行实地考察。为了这个“十二平均律”,朱载堉多次来到了山西高平。

他来高平不是参观长平之战遗址的,也不是为了品尝高平的面食,而是上了羊头山。

朱载堉上羊头山干什么呢?

寻找羊头山的特产——秬黍。

找秬黍干什么?以定黄钟。

朱载堉为什么非要到羊头山寻找秬黍呢?

因为早在七千多年前,有一位神农氏就在羊头山顶拨响了琴弦。这位神农在羊头山发现并耕耘五谷。秬黍正是那五谷之首。神农就是被后来人尊为的炎帝。神农炎帝是历史上音乐第一人、也是发明五谷第一人,由此成为华人的祖先。而作为他的后人,朱载堉自然选择了羊头山。朱载堉不信佛不信道,只崇拜老祖宗炎帝。他上羊头山,一有拜谒始祖的愿望,二是他经过实地考察,发现那沐浴过神农圣灵所托的羊头山秬黍,颗粒饱满,大小均匀、个头硕大。朱载堉做过这样的实验:取羊头山最大黑黍八十一粒,用糊或胶涂尺上,纵累成尺,恰八寸。朱载堉由此醒悟道,“刘歆、苟勖所造律,度量衡不佳,是无佳黍也。”而“上党羊头山秬黍,佳者纵累八十一枚,横累百枚,皆与营造尺八寸相合”。然此佳黍,亦自难得。又一年,八十二三粒不满八寸。又一年,七十八九粒已满焉。

唐《黑暗转》唱到: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八种才能成栗谷,后人才有小米饭……

而今我将歌词改一下:“王子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三年等来秬黍现,后人才有音律传……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对高平有特殊贡献的人”。朱载堉的音乐贡献,不止惠及了高平人,而是泽被了全球。朱载堉发明“十二平均律”是惠及天下,更是阳光普照。可你别忘了,正是他的考察散记《羊头山新记》,是今日高平申报炎帝故里的唯一铁证!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不可代替的历史文献。在这篇文章里,身为数学家的朱载堉没对羊头山的风景感兴趣,也没对高平的渊源历史借景抒情,他异常详细地记录了羊头山上所有的神农遗址:像五谷畦呀、神农城呀、神农井呀,包括庄里村炎帝陵,朱载堉都一一测量,哪儿到哪儿多少步,朱载堉都做了准确的记载:“羊头山其巅有石状若羊头,觑向东南,高阔皆六尺,长八尺余,山以此石得名焉。石之西南一百七十步。有庙一所,正殿五间,殿中塑神农及后妃、太子像……殿西稍北二十步,有小坪,周八十步。西北连接大坪,周四百六十步。上有古城遗址。谓之“神农城”。……城下六十步有二泉,相去十余步。左泉白,右泉清。泉侧有井,所谓“神农井”也。……又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间祷雨辄应,赐额曰:“灵湫”。盖浊漳水之源也。庙中塑如神女者三人,旁有女侍,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山之东南八里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拓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当然,这位老兄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有他的困惑,在文章结尾,朱载堉说湖南有个炎帝陵,高平也有炎帝陵,两冢相差千里之遥,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啊?我们佩服朱兄所取得的音律成就,但他是个研究天文和音律的,上古文化不是他的研究课题。这个困惑说出来很简单,炎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古帝王氏族,前后传了八代。挂在我们嘴边的“八辈祖宗”,就缘起于炎帝时代。

朱载堉这篇文章,1994年成了高平团池乡领导手中的无价之宝,一位老农很不情愿地借给乡领导看看,说是古籍,只许看看,马上得归还。那聪明的乡领导口头答应,悄悄使人骑了嘉陵摩托车,一下子去复印了好几份。

于是就有了山西电视台的报道——高平发现炎帝陵!好家伙,炎帝陵呀,老祖宗的陵寝,这还了得。中央台马上新闻联播。接着大幕拉开:千名记者奔山西、全国炎帝文化学术会、中央四频道、中央七频道纷纷走进高平,放歌羊头山、中国· 高平农耕文化节,一幕接一幕……

今日的羊头山已非同昔比,可我们的朱哥还在幕后。河南沁阳那座不起眼的灰色四合院里,朱载堉故里还在念着高平,楹联这样写道:“丹水杨翰墨十二等律历算闻四海,九峰隐名宦七疏让国高风仰九州。”头一句就说,丹水河畔是他造就“十二等律”之宝地。

话说回来,打造出炎帝故里之首功,不是咱高平人。饮水思源,应该感谢人家河南人朱载堉才是正理。

我们应该时常想起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恩惠的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在那头若隐若现的人,是他们给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2011111

拜谒河南沁阳市朱载堉纪念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