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平羊头山

 白水清风 2015-08-21

       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朱载堉曾到处游历

巍巍太行山,雄姿展奇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晋城优美的自然景观,久远的历史积淀赋予了晋城市深厚的人文内涵围棋源地石头传奇太行山水、雄奇壮美明清古堡村落奇观古建瑰宝艺术奇葩、原始生态奇幽妙景,一切尽在老晋城

● 9号窟为何整体完全移位? 

●造像曾经至少在万躯以上?

● 羊头基座造像碑有多罕见?

 

    “泫氏,二汉,晋属上党郡治,有羊头山。”《魏书·地形志》中的这句话,是高平羊头山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与之相对应,羊头山顶有一座著名的造像塔,塔座被雕成头尾清晰的伏羊状,羊背上驮着一块平面呈方形、四面皆有佛龛的造像石,其上覆盖着一块四注水式的石质屋顶,经专家判定凿于北魏时期。

     因有造像塔而名羊头山,还是因整座山的形状类似羊头而得名……尽管众说纷纭,但羊头山的名气叫响于北魏时期,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专家推断,北魏太和年间(477年-499年),羊头山已有较大规模的佛教活动。

     如今,散布在南面山坡上的石窟、佛塔及清化寺遗迹,即证明了当年香火的旺盛。这些建造于北魏至隋唐年间的佛教遗物,奠定了羊头山在佛教文化传播和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堪称晋城独一无二的国之瑰宝。2006年,这座石窟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记者探访了羊头山。

奇人盛赞羊头山

       “羊头山在今山西之南境泽潞二郡交界,高平、长子、长治三邑之间……山高千余丈,磅礴数十里。”这段文字,出自明朱载堉的《乐律全书·羊头山新记》。

      说起朱载堉(1536年-约1610年),其经历颇为传奇:他是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早年从舅父何瑭习天文、算术,后因皇族内讧,父获罪,锢之凤阳,遂筑土屋于宫门外,独居19年,专研乐律、数学、历学。奇的是,父死后,他不肯承袭爵位,而以著述终身,成为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羊头山新记》,正是他游历上党、考察羊头山秬黍与汉代律历发展关系时所写的游记。

      由晋城市区出发,沿207国道向北驱车近60公里,顺着道路两边“羊头山风景区”的标志,很容易就将车开至羊头山下。羊头山正面高峰凸起,左右山脉前伸,形如箕掌。由神农庙向西,顺一条砂石岩铺就的步道登山而上,石刻造像就分布于山腰和山顶。

      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不同,羊头山上没有大面积裸露的陡直岩面,而有许多小型的沙石岩体,分布在半山腰至山顶之间,羊头山石窟就雕刻在这些沙石岩体上,现存洞窟9个,摩崖龛像3处。此外,还有石塔6座,造像塔一座。在半山腰的清化寺遗址主殿,还存有三尊唐代石雕佛像。“石窟”是石窟寺的简称,是属于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其特点就是依山崖、巨石开凿而成。“石窟寺最早起源于印度,为僧侣们修行的场所。”晋城市博物馆馆长张广善说,“大约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了‘毗诃罗’和‘支提’。”“‘毗诃罗’是用来供佛、讲经、辩论,进行佛事活动的石窟。在这样的洞窟里,往往左右还开凿有小的洞窟,供僧侣们居住、诵经、修行使用。”张广善说,“‘支提’是佛学传入中国后,被逐渐中国化的新型石窟,也就是带有雕像或佛塔的石窟。由于佛教中的石窟从印度传来时,本身就具有寺院、塔庙之意,人们便把石窟叫做石窟寺。”

石窟群散布山上

     羊头山现存石窟9个,其中包括四十余洞窟和多处摩崖造像,总计造像至少在万躯以上,因此羊头山又有“万佛洞”之称。

     张广善说,羊头山石窟的具体开凿年代,专家考证后认为大致可分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至二十年间(486年-496年)、北魏晚期(约516年-534年)、北齐至隋时期 (550年-618年)、唐中期四个时期,“其中第二期北魏晚期,是羊头山开凿洞窟的高潮期。”

      沿着沙石岩铺就的石梯向上攀,没多久,出现一座小巧别致的石窟,这就是凿于唐玄宗时期(713年-755年)的1号窟。窟内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七身组合,佛像面相丰圆,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施降魔印,右手施说法印。佛的莲座下还有两个供养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两旁的菩萨一个头戴花冠,身体直立;一个头束高髻,身体扭动成“S”形。两侧天王身着甲胄,脚踏鬼魅,威武十足。

     距1号窟不远处的2号窟,是凿于隋唐时期的石窟,佛和菩萨均体态丰腴。有趣的是,菩萨还出现提胯扭臀的现象。

     再往山上前行,石窟的佛像面相变得清瘦起来。原来,这就是羊头山上的北魏石窟群。规模最大的当数5号窟,开凿于一块东西长的巨石之上,东崖面开凿一小窟,南崖面开凿一大窟和一大龛。整块巨石上遍布小龛,开凿者见缝插针,不放过一块空余地方,这种雕凿手法就是羊头山石窟的特点。石窟中部的大龛内,雕有释迦、多宝两佛并坐像,形象古朴,宽肩细腰,身体硕壮,双手施禅定印。虽然佛像头部已被凿毁,但它却是羊头山石窟最早的龛像之一。

       张广善说,北魏太和年间开凿的石窟均为摩崖龛像。除5号窟的大龛外,还有三处龛像也开凿于这一时期,均分布在5号窟、6号窟。北魏早期的龛均作圆拱敞口式,一般不雕饰龛柱和龛楣,龛内多为一结跏趺坐佛,佛两侧各有一胁侍菩萨,造型古拙。

      5号窟顶部有两座唐代石塔,石塔中间有一大佛作跏趺坐式,可惜头部不复存在。东面和南面的洞窟平面均呈横长方形,四角攒尖顶,三壁三龛,造像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佛作馒头状高肉髻,身体修长,面相长圆清瘦。菩萨像头有束髻、扎宝缯两种形式。遗憾的是,不论是佛或菩萨,已很难找到完整清晰的头像。

      在5号窟的左前方,一块高大厚重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石碑高4米、宽1米,碑身满雕佛像,据说共有小佛像2240余尊,被称为“千佛碑”。碑底雕有龛5个,南面一龛较大,雕一佛二菩萨。左右菩萨袒露上身立于莲座上。此碑从造型风格上看,是典型的北魏风格。千佛碑的背面有六排规则的窟窿眼,据说是盗贼曾试图将该碑盗走时所凿,多亏当地百姓保护,盗贼才未得逞。

     3号、4号、6号、7号石窟,依山势依次分布在5号窟的前后,形制大体相仿,只是规模略小。8号窟、9号窟分布在羊头山西峰之巅。让人奇怪的是9号窟,在前往寻找的步道上,看到一长方形石窟倾倒在路边,原来就是被当地村民称为“油篓洞”的9号窟。而据有关专家考证,“油篓洞”属误传,应为“游履洞”,是北魏时期为纪念炎帝曾游履羊头山而凿。窟内共雕小佛龛百余个,每行间都刻有供养人。9号窟四角攒尖顶,顶中间雕饰直径40厘米的莲花,但不知是何原因,竟像无根之草,倾斜90°,整体完全移位。

僧徒善众雕凿而成

      提起石窟,人们自然会联想起北部大同云冈石窟和南部的洛阳龙门石窟。巧合的是,不论是从开凿时间,还是从地理位置上看,羊头山石窟均居于二者之间。

     “进入北魏时期,晋城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会。”张广善说:“北魏时期崇尚佛教,国都由平城(大同)南迁,晋城是必经之路,与佛教有关的建筑此时不断出现在晋城各地。”他介绍,太和十七年北魏孝文帝由平城南征迁都,就是经羊头山一带抵洛阳的。迁都洛阳后,北魏官员亦常冬居洛阳,夏还平城,频繁往来于两京地区,晋东南正是这一交通线的重要中转站,两京地区的佛教和石窟造像,对于羊头山石窟的开凿无疑产生了较大影响。因而,羊头山石窟兼具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特点并不足为奇。

      被称为石窟寺的石窟,一般与寺庙并存,是佛教思想和艺术的载体。据明朱载堉《乐律全书·羊头山新记》的记载可知,羊头山的清化寺, 建自魏孝文帝太和之岁,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重建。史料记载,北齐、隋间的高僧慧远曾在清化寺弘扬佛法,清化寺便是当时闻名遐迩的著名寺院,羊头山石窟很可能就是清化寺的附属体。

     “其巅有石,状若羊头。覻向东南,高阔皆六尺,长八尺余,山以此石得名。”明朱载堉在《乐律全书·羊头山新记》中,对羊头山得名进行了形象的描摹,却也勾起人们的不少疑惑。

      在羊头山巅“秦高岭”上,记者见到了这座以伏羊为底座的北魏造像塔。以羊头为基座的造像碑在全国极为罕见,据说与始祖炎帝神农部的羊图腾崇拜有着密切联系。造像塔高2.2米,由砂岩雕凿而成。基座是头南尾北、一只角弯如环,俯卧于地的大绵羊。羊背上驮着一块方形的造像石,造像石四面都凿有佛龛,皆为一佛二弟子。图中佛像结跏趺坐,几乎占满整个画面。两位弟子身材瘦小,立于佛龛的两个斜角。

     对于造像塔,我省作家谷峰在《高平发现炎帝陵》中认为,在竖立的巨石上顶长方形石板或石料,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有多处发现,被一些考古学家称为“日石文化”,认为是新石器农耕文化的祭祀性遗存。有分析认为,羊头山造像碑顶部的这块石头,可能是炎帝部族羊图腾崇拜的产物,只是北魏时期被移植到了造像碑顶部。

     到底是何人主持雕凿了羊头山石窟?从羊头山石窟洞窟规模均不大的现状来分析,张广善排除了与官府有联系的可能性,“应当出自当地僧徒和世俗善众之手。”

“布施者姓名:王春、马状生、李沙门、李儿、屠毕文、李尊伯、李廻等、邵惠来。天保八年九月。”在羊头山3号窟5号窟,至今仍留有当年布施者的题记,其中3号窟还留有具体的年份落款。“天保”为北齐文宣帝年号,天保八年为公元557年,有力地证明了3号窟为北齐至隋时期所凿。尽管不是北魏时期雕凿,但其雕刻风格与北魏石窟一致,故民间雕凿羊头山石窟,当无疑议。

            (本文曾刊登于2013年8月23日《山西晚报》23版)

 

  沁水,出上党谷远羊头山,东南入河。——《说文》

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上党地区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主要为长治、晋城两市.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其东部、东南部是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南部为王屋、中条二山,与今河南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其意即此。

烟雨羊头山

  羊头山位于高平市北丹朱岭群峰之中,这里天华物宝,集旖旎的自然风光与丰厚的人文遗存为一身。此地“羊头夕照”曾是古时高平八景之一,而“炎帝故里”又是近年来大放异彩的中华瑰宝。日前,我和同事在清灵净爽的烟雨中游览了这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初踏羊头山麓,最先看到的是松柏掩映中的千年古刹神农庙。拾阶步入其间,只见殿宇巍峨,翘檐翚飞,前后两院,肃穆幽深。前院院心有雕龙嘴吐泉水自“九华池”流入相传神农涤草的“洗药池”中,凭栏可见水举莲花,鱼戏碧草。大殿内供奉的便是相传人身牛首的中华始祖姜氏炎帝,只见他岿然端坐,气宇轩昂,头顶祥光辉耀,面前香火缭绕,一派的神圣氛围。殿外顶檐廊柱上楹联高悬,一对为:“尝百草替膻腥羊头山下立耒耜人文肇续神农民  教蚕桑调药石丹朱岭前开日中薪火传庚华夏族”;另一联是:“创人文神韵千秋朗朗乾坤凝正气  开物理功垂万代泱泱华夏展雄风”。山门过厅山墙旁立有近年出土的弥足珍贵的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所刻“六龙唐碑”,镌刻着“此山炎帝之所居也”,其时“遍陟群山,备尝医草,界斯一所,获五谷焉”。

    配殿及两厢庑廊间布满展品文物。文献典籍详述炎帝于此播谷米立民,尝百草疗疾的开天辟地的历史功绩。文物碑拓中有刻于明万历39年(公元1611年)的“炎帝陵”碑。碑碣实物有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墓志铭,勒有“泽州高平县神农乡”等字。图片更是详尽展示了羊头山神农城,下台村神农中庙,关村炎帝行宫,庄里村炎帝陵,以及炎帝亲耕的五步畦,手掘白清二泉等众多传说胜迹,在此不能赘述。只想要说的是,随着今日旅游开发的敛财效应,全国有多地纷争“炎帝故里”,然惟此地言之有物,且源远流长。

    随后的登山宛如接受壮丽风光的洗礼,蜿蜒而上的山径石阶把人带入又一处自然与历史的画廊。只见山上奇石嶙峋,植被蓊茸,熏风轻柔,古松虬劲,灌丛遮岩,乔木蔽日。野生的杏,桃,苹果及核桃等嘉木硕果累累;柴胡,忍冬等药材随处可见;鲜红的玛榴果,带刺的沙棘子伴着五彩斑斓的野花簇拥在我们身边;间或有墨紫的,金黄的大花蝴蝶在眼前翩翩起舞,尽展一派生机勃勃的瑰丽景象。人在风涛与绿浪的涌动中行进,宛若置身于仙境,虽小伙香汗淋漓,姑娘娇喘吁吁,但无人不有舒畅释然之快感。

    点缀在崖边坪上的是四十余处上溯自北魏以来的佛教石刻造像。现开发了八处,有石窟,有壁龛。千万尊佛像既有北魏时瘦身飘逸的九天菩萨,又有盛唐间丰腴雍容的三世佛祖;既有祥光四射中的飞云仙子,又有力士脚踏下的昂首瑞兽。但它们大多风化及盗毁严重,其中一座千佛碑,一米见方,高约4米,四面雕凿佛像达2240余尊,雕饰造型独特精美,据说国内也罕见,但就是这奇珍异宝的背面竟有新凿的石窝数排,几乎被文物贩子断作数段盗走。

    登上“炎帝祭天坛”,可鸟瞰山脚下的炎帝祭祀广场。远眺那规模宏大的建筑,般般设计都含蕴着深邃吉祥的寓意,一字一图都讲述着神秘传奇的故事。导游小姐还为我们遥指此处的藏风得水、五行不缺,什么傍山面水太师椅啊,虎踞龙盘卧神龟啊,顺势望去,无一不是活灵活现,演绎的直叫人拍案称奇。

    最激动人心的是登上羊头山顶。西眺发鸠山,“精卫填海”的凄美故事产生在那里;身边的北魏石塔,则造型浑厚拙朴,历千年风雨的剥蚀而岿然屹立。石塔塔基是就地施材,用整块砂岩雕凿的一只羊。它面南而卧,绵憨安详,羊头山山名也出源于此景。导游小姐说:羊头朝高平,它叫声为“咩”,所以高平人就说:“咩们高平吃十大碗。。。”然而羊尾北对长子,羊就是吃在高平,屙在长子了,因此长子人话音为:“屙们长子炒饼。。。”我们都会心一笑。

    想来在神农庙里,导游小姐曾指着大雄宝殿前背驮石柱的石狮子说:“摸了狮子头,快乐永长久。”大家都摸了摸。在这山巅,她又说:“摸羊头,发洋财。”众人又挤上前摸了又摸。其中有个赌棍,虔诚地把羊头捧在怀中,不停地摩挲,竟然热泪盈眶,几欲下跪。又一片笑声荡起在美丽的山峰上,笑声中洋溢着我们心中的一句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午间于古城“泫氏大酒店”品尝过地道的高平芥末鸡,圪桃肉后,我们离开了那里,完成了一次自然与文化的朝圣之旅。走时我没有忘记带上在细雨空蒙的山谷里捡拾到的一首小诗。

    诗云:

    青峰古刹九州魂,佛祖千年守至尊。

    开泰石羊迎远客,丹河润笔写新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