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鼻烟壶(上)(专辑)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4-24
(2)传统文化瑰宝-内画鼻烟壶
(3)老北京的小玩意儿—鼻烟壶

(4)鼻烟与鼻烟壶--陈君远

(5)老北京的“玩意儿”:鼻烟壶

(11)老北京鼻烟即将绝迹-- 王晓溪








老北京的鼻烟壶
它质料精美,题材丰富,集多种民族传统工艺于一身,是中国所有艺术的缩影;它曾是身份的象征,从皇帝、王公大臣、达官贵人到文人雅士莫不以拥有它为荣。洋烟卷的诞生,结束了它的广泛使用;它在销声匿迹了近百年后,重出江湖。它就是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鼻烟壶。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中说,晴雯偶感风寒后高烧不退,头疼鼻塞声重。贾宝玉命麝月:“取鼻烟来,给她嗅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了关窍。”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翻盒扇,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晴雯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脑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爽快!”这里讲的就是鼻烟壶。

老北京的鼻烟壶

  北京鼻烟壶,即内画壶,集我国烧瓷、玛瑙、料器、玉石、水晶雕琢、金漆镶嵌、雕漆、景泰蓝、象牙、竹木雕刻、金属工艺、书法、绘画等各种工艺技术于一身,成为我国工艺美术的一个浓缩的结晶。

  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末中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并在密封蜡丸中陈化多年后制成的。鼻烟有黑紫、老黄、嫩黄等不同颜色,味道有酸、膻、糊、豆、甜五种,以酸为佳。

  相传鼻烟是1581年被意大利人利玛窦带进中国的。闻鼻烟是嗅其芬芳之气,借以醒脑提神、驱秽避疫。闻鼻烟有驱寒冷、治头痛、开鼻塞、明目、活血等药物作用。康熙、乾隆年间,闻鼻烟风行一时,从最高贵的帝王到最底层的贫民,“无论贫富贵贱无不好之,有类于饮食睡眠,不可一日缺其事。几视为第二生命,可一日无米面,而不可一日无鼻烟;可一日不饮食,而不可一日不闻鼻!”在清代,鼻烟壶的制作也随之达到了黄金时代,应运而生的瓷制鼻烟壶几乎囊括了所有瓷器类别,斗彩、粉彩、五彩、祭红、抹红、珊瑚釉、茶叶末釉、墨彩、珐琅彩、青花、釉里红、哥瓷、雕瓷、刻瓷等等,无所不有。造型最多的是爆竹筒式,也有方形、扁方、葫芦形、圆形、瓜果形、双联、人物形等。1950年以后,国人基本上不再用鼻烟了,但在一些古玩店仍可买到鼻烟壶。

摘自《精品购物指南》

(2)传统文化瑰宝-内画鼻烟壶

内画鼻烟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的工艺品种,自清嘉庆年间内画鼻烟壶制作以来,历经近二百年,是中国艺术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烟壶,发祥于京城,为当时皇宫贵族、达官贵人所拥有。清末民初时期“京城四大内画名家”之一的叶仲三,被称为现代“京”、“冀”两派内画的创始人。建国后,北京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内画工艺有了明确的师承关系。目前国内主要有“京派”、“冀派”、“鲁派”及“粤派”四大流派。


内画在承袭了叶氏内画风格的基础上,也融合了其他各内画流派的艺术风格和现代绘画的艺术手法,形成了全新的现代京派内画艺术。


其主要特点是选料精细、材质精美、结构严谨,笔法细腻;富有派别特征、画意生动、用色古朴、清新淡雅,给人以高雅独特的艺术享受;造型富有古风古韵,多以传统题材、历史故事为主,内容丰富多彩。


画鼻烟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巧美观的艺术神韵被海内外誉为“鬼斧神工”般的艺术珍品。内画鼻烟壶,反映了烟草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烟草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它以中国画为基础,承袭了国画的精髓,拓展了国画的创作空间;内画鼻烟壶小巧别致,做工精美,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在京瑞的朋友如果对鼻烟壶有兴趣,可以去北京古玩城看看,这里的鼻烟壶算是比较全比较多的,还可以近距离感受一下北京的古玩文化。

内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们以玻璃、水晶料为壶坯,用特制的变形细笔,在口小如豆的瓶内反手内绘精妙入微的画面,作画时,气收于丹田之中,力发于手腕之上,精细之处非目力所能及,可谓鬼斧神工,所以被誉为奇特的、瑰丽的、富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中国内画的产生源于内画鼻烟壶,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四百年前鼻烟传入中国后,鼻烟壶已经令人如痴如醉,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创制了内画壶这一新的更令人喜爱的工艺品种。发展至今不断发扬光大,使这一传统内画艺术品品种已有内画鼻烟壶、内画摆件、内画佛珠、内画酒具、肖像内画壶、内画打火机、内画香水瓶、摆件等。 
  中国内画鼻烟壶的有以下三个主要流派: 
  1)京派内画鼻烟壶 
  京派画大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内画作品具有很强的"文人味",内涵深远,意境无穷,笔力严谨,画风苍劲有力。 
  2)鲁派内画鼻烟壶 
  鲁派画常选用的题材有水浒一百零八将、百骏、百兽等,其作品粗犷豪迈,风格泼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冀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色 
  冀派内画的选题以人物肖像见长,特别是婴戏图和百子图最能反映出冀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点。另外.在临摹中国古代名画也颇见功底。冀派内画的主要特点是立意深远,气韵生动,布局巧妙,线描设色浑雅丰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3)老北京的小玩意儿—鼻烟壶



鼻烟壶,简而言之,就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而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中国鼻烟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汲取了域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被雅好者视为珍贵文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中外人士珍爱收藏的对象。

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系将烟烘烤、去茎、粉、发酵并加入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嗅服。鼻烟17世纪期在欧洲开始流行,后期传入中国。中国最初并无特制容器,自清代道光年间由宫内养心殿造办处特制鼻烟壶,壶盖内附小细匙,以便舀取烟粉。咸丰、同治以后,官办作坊用贵重材料制作的鼻烟壶显著减少,多为玻璃、瓷制品。这时民间作坊的产品大量出现,造型较单调,装饰图案中出现历史人物、戏剧情节、市井风俗等题材。清末出现内画壶,在玻璃或水晶烟壶磨砂的内壁上反画人物、山水、花鸟等,堪称精品。

从存世遗物中,顺治程荣章造的铜雕云龙鼻烟壶二十余件鼻烟壶,是最早的鼻烟壶。康熙对西方工艺品情有独钟,他吸纳了一批通晓玻璃烟壶制作和画珐琅的西方人,于紫禁城内制作鼻烟壶。鼻烟壶艺术在乾隆一朝达到极盛。玩赏收藏鼻烟壶成风,盛入鼻烟的用途渐至其次。乾隆时鼻烟壶成了斗富显示身份的东西。

当今内画鼻烟壶四派均起源于北京,其中京派的历史最为久远。北京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王朝的皇都,也内画鼻烟壶的发祥地,百业兴旺人才咸集,经济文化的发达,蕴育出内画鼻烟壶艺术有着必然性,内画画工们汲取京都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地形成诗书画印并茂的京派艺术风格。 京派内画以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为代表。

(4)鼻烟与鼻烟壶

东四牌楼东“东合芳楼饽饽铺”旁边还有一家“东文美斋饽饽铺”,开业较晚,各种糕点做工精良,但也很有名。为了扩大营业项目,那里还代买鼻烟和鼻烟壶。

清代,北京鼻烟盛行于宫廷和上流社会。随着吸闻鼻烟习俗在民间流传,清末民初,鼻烟店和鼻烟加工开始增多。

鼻烟与鼻烟壶

北京的鼻烟店主要集中在前门大栅栏、隆福寺、鼓楼、崇文门外大街等地。较著名的有鼓楼大街的汪正大、谊兰和,前门大栅栏的天蕙斋、崇文门外大街巾帽胡同的公利和、公益和等鼻烟店。北京的鼻烟店,除去正当的门市营业外,还做外埠批发业务。

1929年,北京鼻烟的产量达到2150斤。1937年日本侵占北平后,鼻烟产量和销量下降,鼻烟店大部分停产或歇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的鼻烟店仍然一蹶不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鼻烟生产有了转机。1956年初,北京从事鼻烟业务的商家有3户,从业人员14人,资金22909元。11月公私合营后,有和丰、公利合、聚昌垣、天蕙斋、宏兴、公益和、德和等8户,其中德和已经歇业,实际营业的只有7户,从业人员36人,资金28016元。

1960年3月,北京市专卖事业公司将烟叶、烟丝、鼻烟商家合并成公私合营烟丝加工厂,继续生产经营鼻烟。

北京的鼻烟店中以天蕙斋最为著名,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清道光年间,一位姓杨的满族人在前门外大栅栏东口路南开办聚兴斋鼻烟铺。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杨氏之子杨运峰继承聚兴斋后,生意有了发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聚兴斋失火,不久,杨运峰集资在原地盖起新房,改名为“天蕙斋”。

天蕙斋的顾客很广泛,有官僚、商人、京剧界人士和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京剧界人士,除女角外,绝大部分演员都是天蕙斋的老主顾。当年京剧名伶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等都是这里的常客。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人还赠送给天蕙斋一幅“香妙心情”的巨匾。

天蕙斋为了方便北京城的顾客,特将西四牌楼的西文美斋饽饽铺和东四牌楼的东文美斋饽饽铺作为代销店。天蕙斋的鼻烟不仅行销全城,而且行销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上海、陕西等地。

天蕙斋自制鼻烟,分为10级。抗日战争爆发后,天蕙斋同福建薰烟加工商家失去联系,只得在北京薰头遍。北京薰制鼻烟的成色远不如福建好,生意虽然能维持,但无法与过去比。新中国成立后,吸闻鼻烟者日渐减少,天蕙斋的生意日趋萧条。1960年,天蕙斋并入大栅栏聚庆斋糕点铺。1970年正式撤点。

鼻烟是舶来品,但鼻烟壶却是地道的中国发明。明代时,鼻烟开始从国外大量流入我国,一般是用大玻璃瓶装的,重量从四两至一斤不等。国人为了携带和吸食方便,一般把鼻烟放在盛药的小瓶中。到了清代初年,国人吸食鼻烟风大盛,开始出现了以硬木、贵重金属、珍贵野牛角制作的鼻烟壶。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满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野外生活的时间很长,所以要求鼻烟壶必须坚固耐用,强调实用性。这也是早期鼻烟壶的重要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鼻烟壶逐渐由实用品发展成为工艺品和欣赏品。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成为鼻烟壶生产的鼎盛时期。

清代,鼻烟壶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辽宁、西藏、内蒙古等地,其制作工艺走得是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素面到加彩、加雕的过程。鼻烟壶一般为大中小三类,以满把抓的体轻壳薄者为上品。其料质有水晶、翡翠、玉石、玛瑙、象牙、犀角、牛角、珊瑚、珐琅、瓷、铜、玻璃料等。加工工艺有内画、浮雕、阴刻、阳刻、套色等。可以说,鼻烟壶是中国书画、雕刻、镶嵌及玉石、瓷器、珐琅、漆器等艺术、工艺的集大成者。

鼻烟壶中用玻璃制作的为最多。玻璃制鼻烟壶也被称为料烟壶。清康熙朝发明了一种套料制作工艺,就是在白地或藕粉地上再套上红、蓝、黑等其他颜色。在白地套以红、蓝两色则成为红、蓝、绿、黑四彩,这种套法也被称为单套。还有一种重叠套法,如在白地上套红色,在红色上再套蓝色。套料鼻烟壶以康熙、乾隆两朝制作的为佳品,其他年代也有精品出现。如苏富比1995年春季拍卖会推出的一件清晚期白地套红金鱼及小鸟纹玻璃鼻烟壶,以120750港元成交,而1997年推出的一件清代玻璃胎画珐琅彩鼻烟壶竟以167万港元成交。

鼻烟与鼻烟壶

我国是制瓷大国,故瓷制鼻烟壶也非常盛行,数量也很多。瓷鼻烟壶以清乾隆年间制造的为上品。道光朝时以绘制蝈蝈图案的瓷鼻烟壶也很名贵。瓷制鼻烟壶种类很多,有三彩鼻烟壶、青花鼻烟壶、红彩鼻烟壶、珐琅彩鼻烟壶等。

曾有人评论中国清代制作的鼻烟壶:“小小的鼻烟壶,集历代文化艺术精华于一炉,没有一项中国艺术工艺中能集这么多工艺变化于一身”。因此,早在19世纪末欧美艺品收藏家,就开始注意中国鼻烟壶的集藏。

当今内画鼻烟壶四派均起源于北京,其中京派的历史最为久远。北京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王朝的皇都,也内画鼻烟壶的发祥地,百业兴旺人才咸集,经济文化的发达,蕴育出内画鼻烟壶艺术有着必然性,内画画工们汲取京都鼻烟与鼻烟壶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地形成诗书画印并茂的京派艺术风格。京派内画以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为代表,当今京派首屈一指的为刘守本先生。

鼻烟是把优质的烟草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加入麝香等名贵药材,或用花卉等提炼,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烟味分五种:膻、糊、酸、豆、苦。因为鼻烟放在鼻烟壶里容易发酵,所以一般把它用腊密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开始出售。

(5)老北京的“玩意儿”:鼻烟壶

鼻烟壶,简而言之,就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而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中国鼻烟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汲取了域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被雅好者视为珍贵文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中外人士珍爱收藏的对象。

  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系将烟烘烤、去茎、粉、发酵并加入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嗅服。鼻烟17世纪期在欧洲开始流行,后期传入中国。中国最初并无特制容器,自清代道光年间由宫内养心殿造办处特制鼻烟壶,壶盖内附小细匙,以便舀取烟粉。康熙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的玻璃、铜胎画珐琅等各种鼻烟壶,开辟了一项工艺美术的新门类。清宫造办处经常做鼻烟壶的作坊有玻璃厂、珐琅作 、玉作 、牙雕作和镶嵌作;壶盖、勺由镀金作或牙雕作配制。咸丰、同治以后,官办作坊用贵重材料制作的鼻烟壶显著减少,多为玻璃、瓷制品。这时民间作坊的产品大量出现,造型较单调,装饰图案中出现历史人物、戏剧情节、市井风俗等题材。清末出现内画壶,在玻璃或水晶烟壶磨砂的内壁上反画人物、山水、花鸟等,堪称精品。20世纪70年代后,内画壶发展迅速

  吸鼻烟的习俗,源自烟草发明者印第安人。意大利人大约在14世纪选用上好的烟叶、掺入薄荷、冰片等药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陈化,经数年而生产商业化的鼻烟。

  汉人吸闻鼻烟始于明代。明末鼻烟进口甚少,仅广东一地有人吸闻。康熙开放海禁,西方传教士携带大量的鼻烟和盛装鼻烟的玻璃瓶。吸鼻烟渐成风尚。西方诸国相率进贡鼻烟和玻璃制的鼻烟瓶,先是葡萄牙,接着是英国、法国等国家。乾隆皇帝常以鼻烟赐赏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袭,渐渐地吸鼻烟成为社会时尚。

  鼻烟壶是专门盛装鼻烟用的,为了便于携带,一般大小如一包香烟。从存世遗物中,顺治程荣章造的铜雕云龙鼻烟壶二十余件鼻烟壶,是最早的鼻烟壶。康熙对西方工艺品情有独钟,他吸纳了一批通晓玻璃烟壶制作和画珐琅的西方人,于紫禁城内制作鼻烟壶。鼻烟壶艺术在乾隆一朝达到极盛。玩赏收藏鼻烟壶成风,盛入鼻烟的用途渐至其次。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技艺: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荡匏、镶金银、嵌螺钿、贴黄等等都用在了鼻烟壶上。乾隆时鼻烟壶成了斗富显示身份的东西。

  当今内画鼻烟壶四派均起源于北京,其中京派的历史最为久远。北京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王朝的皇都,也内画鼻烟壶的发祥地,百业兴旺人才咸集,经济文化的发达,蕴育出内画鼻烟壶艺术有着必然性,内画画工们汲取京都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地形成诗书画印并茂的京派艺术风格。 京派内画以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为代表。(来源自:百度百科)

(6)老北京的鼻烟店

清代,北京鼻烟盛行于宫廷和上流社会。随着吸闻鼻烟习俗在民间流传,清末民初,鼻烟店和鼻烟加工开始增多。

  北京的鼻烟店主要集中在前门大栅栏、隆福寺、鼓楼、崇文门外大街等地。较著名的有鼓楼大街的汪正大、谊兰和,前门大栅栏的天蕙斋、崇文门外大街巾帽胡同的公利和、公益和等鼻烟店。北京的鼻烟店,除去正当的门市营业外,还做外埠批发业务。

  1929年,北京鼻烟的产量达到2150斤。1937年日本侵占北平后,鼻烟产量和销量下降,鼻烟店大部分停产或歇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的鼻烟店仍然一蹶不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鼻烟生产有了转机。1956年初,北京从事鼻烟业务的商家有3户,从业人员14人,资金22909元。11月公私合营后,有和丰、公利合、聚昌垣、天蕙斋、宏兴、公益和、德和等8户,其中德和已经歇业,实际营业的只有7户,从业人员36人,资金28016元。

  1960年3月,北京市专卖事业公司将烟叶、烟丝、鼻烟商家合并成公私合营烟丝加工厂,继续生产经营鼻烟。

  北京的鼻烟店中以天蕙斋最为著名,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清道光年间,一位姓杨的满族人在前门外大栅栏东口路南开办聚兴斋鼻烟铺。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杨氏之子杨运峰继承聚兴斋后,生意有了发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聚兴斋失火,不久,杨运峰集资在原地盖起新房,改名为“天蕙斋”。

  天蕙斋的顾客很广泛,有官僚、商人、京剧界人士和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京剧界人士,除女角外,绝大部分演员都是天蕙斋的老主顾。当年京剧名伶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等都是这里的常客。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人还赠送给天蕙斋一幅“香妙心情”的巨匾。

  天蕙斋为了方便北京城的顾客,特将西四牌楼的西文美斋饽饽铺和东四牌楼的东文美斋饽饽铺作为代销店。天蕙斋的鼻烟不仅行销全城,而且行销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上海、陕西等地。

  天蕙斋自制鼻烟,分为10级。抗日战争爆发后,天蕙斋同福建薰烟加工商家失去联系,只得在北京薰头遍。北京薰制鼻烟的成色远不如福建好,生意虽然能维持,但无法与过去比。新中国成立后,吸闻鼻烟者日渐减少,天蕙斋的生意日趋萧条。1960年,天蕙斋并入大栅栏聚庆斋糕点铺。1970年正式撤点。

民国时期北京的鼻烟铺


(7)【京城旧影】行将消亡的鼻烟”_黄城根下

 现在听说过 “ 鼻烟 ”的人很多,吸过 “ 鼻烟 ”的人很少。 “ 鼻烟 ”虽说也是烟草制品之一,但与香烟的数量比较微乎其微,其寿命亦行将消亡。【京城旧影】行将消亡的“鼻烟” 【1887年托马斯·查尔德拍摄的北京-清代的一家鼻烟店天增号”】

“ 鼻烟 ”是以质量较好的烟叶,晒干后和入必要的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封容器,经一定时间的陈化,即可应用。不需燃点,单以手指粘上烟末,轻轻由鼻孔吸入。据说是由意大利传入中国,在老北京曾一度很繁荣。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记载:“ 吕宋国所产烟草,本名淡巴菰,又名金丝薰,余既详之前卷。近京师又有制为鼻烟者,云可明目,尤有辟疫之功。”《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道:“ 宝玉使命麝月 ,取鼻烟来,给他闻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快了。”茅盾先生在小说《子夜》中描述:“ 杜竹斋两个鼻孔里都吸满了鼻烟,正闭了眼睛,张大着嘴,等候打喷嚏。”

 鼻烟在清康熙时宫廷皇族,已盛用鼻烟,至雍正年间,使用鼻烟之风气更甚。当时皇帝宴会,诸王贝勒大臣以下,皆赐鼻烟与鼻烟壶,以示圣恩广大。“清代官吏,嗜好鼻烟,不可须臾离也。”据说雍正皇帝根据鼻烟是用鼻子来闻的特点,命名为“鼻烟”,至此,鼻烟开始有了中国名字。【京城旧影】行将消亡的“鼻烟” 后来,鼻烟越传越广,不仅大臣府宅人等,连中小衙门中的人、甚至民间都闻起鼻烟来。清末民初,北京鼻烟铺达到顶峰,集中在前门大栅栏、隆福寺、鼓楼、崇外大街等地。其中以大栅栏的“天蕙斋”最著名。
【京城旧影】行将消亡的“鼻烟” 天蕙斋门面不大,但生意十分兴旺。其原因是这里的鼻烟质量高,特别讲究好料、细制。
 卷烟兴起之后,鼻烟日渐衰微。新中国成立后,吸闻鼻烟者日益减少。 公私合营后,生意日趋萧条。如今“鼻烟”已经被旱烟、纸烟代替,最终将被社会淘汰。

  烟铺的门前颇讲究,图为“北豫丰”门面是牌楼式,是北城地安门、鼓楼一带有名的烟铺。主要卖旱烟叶,水烟丝、鼻烟等。图中门前的幌子,中间是木制烟叶模型,其余都是布制的,上写生产优质烟叶的地方。

(8)百年鼻烟益德成:黄金易得,鼻烟难求

“黄金易得,鼻烟难求”,可想而知,鼻烟是何等的珍贵。  

  古典名著《红楼梦》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古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写道:次日,王太医又来诊视晴雯,另加减汤剂。虽然稍减了烧,仍是头疼。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她嗅些,痛打几个喷嚏,就通了关窍。”《红楼梦》中所提及的鼻烟,正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人利玛窦传教士带入中国的“洋烟”。在当时的宫廷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金易得,鼻烟难求”,可想而知,鼻烟是何等的珍贵。

  百年老店

  鼻烟传入中国初期,只限于宫廷、士大夫和达官显贵使用,一般老百姓只闻其名不见其物。其用途一是当作贵重物品赠送亲朋好友,二是以嗅闻鼻烟来招待宾客,表达相互的友谊和尊敬。清康熙四十九年,第一代鼻烟传人张国成于天津创办了“益德成”,开始制作鼻烟。益德成”鼻烟为纯烟制品,掺入天然植物花香,呈烟和花的混合香气。其做工极其细腻、讲究,每道工序均为手工制作,用料和制作方法非常独特。首先,把原烟叶去梗,磨成粉末状;经过九次发酵之后,再使用新鲜的茉莉花香熏;最后是至少数十年的酵藏陈化。如此下来,鼻烟成品需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才能上市出售。正是因为其严格的操作程序,才保证了鼻烟高品质,当时,“益德成”在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地区都有很高的口碑。其生意也日渐红火,成为当时全国销量最高的字号,并开设多家分号。在“益德成”几代传人的不懈努力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以吸闻鼻烟为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益德成”自身也成为我国鼻烟制造资格最老、规模最大的老字号企业之一。

  “益德成”新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传承了256年的“益德成”被迫停止生产。这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百年老字号,在鼻烟界影响深远,其停产令无数“老烟民”和收藏鼻烟壶的人叹息不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给鼻烟带来新生。为了让鼻烟像鼻烟壶文化一样,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更多的人体验传说中鼻烟的神秘,为“益德成”鼻烟开创一番新天地,“益德成”第五代传人张园麟,肩负着家族使命和对鼻烟的热爱,决意把停滞了近30年的“益德成”鼻烟手艺重新拾起。几经努力,“益德成”这个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终于又重新恢复生产。“益德成”不仅继承了百年传统,更勇于创新,“益德成”北京分店以一种更崭新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2012年,“益德成”分号已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在韩国、日本、美国等地也刮起了吸闻鼻烟的风潮。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逐渐重视,不断出台加强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相关政策,人们也对鼻烟这个“老玩意儿”产生了浓厚兴趣,使“益德成”当家人更加有信心将鼻烟文化发扬广大。如今,不仅那些吸闻过鼻烟的老一辈是“益德成”的常客,年轻一代也开始慢慢接受鼻烟。更具创意的是,“益德成”独具匠心地将传统茶文化与鼻烟文化结合,让顾客在品茗的同时,享受鼻烟带来的舒适。目前,张园麟携手第六代传人马卫东,正不断为“益德成”开拓新局面。

  做健康产业

  在中国,鼻烟也叫“闻药”。古时,人们经常利用当地的烟草治疗疾病,它的神奇效果已经被证实,《南越笔记》曾记载鼻烟的功效:“驱寒冷,治头眩,开鼻,无烦”。“把健康随身携带”。这句广告语,是“益德成”传递给市民的健康理念。“益德成”生产的鼻烟对神经和呼吸系统有益处,嗅之气味醇厚、辛辣,有诱人的香气,具有明目、提神、醒脑、避疫、活血的疗效。“益德成”鼻烟符合中国人体质,主要原料是烟草和中药,不用点燃、无烟、无污染。鼻烟不含大烟、吗啡,长期吸闻不会上瘾,无副作用,长期吸纸烟的人,可以通过吸闻鼻烟达到缓解烟瘾甚至是戒烟的目的。在众人翘首企盼下,鼻烟回归了。在各国都在潜心研究和开发不燃烟草制品的大背景下,鼻烟回归无疑是新一轮的“健康保卫战”,而“益德成”鼻烟无疑将引领一种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断超越

  第六代传人马卫东从第五代传人张园麟手中“接棒”之前,“益德成”主要以生产烟草型鼻烟为主。烟草型鼻烟对过敏人群不适用,这对部分易过敏人群来说是个遗憾,马卫东一直希望能研制出适合所有人吸闻的鼻烟。从事传统医药行业三十多年,创办了一家生物制剂企业,开发的希勒玛鼻烟获国家四项发明专利,身为“益德成”第六代传人的马卫东,将鼻烟这项濒临灭绝的技艺完整地传承下来并不断创新。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鼻烟和鼻烟文化,马卫东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所有人吸闻的纯药理性鼻烟。终于,他不负众望,成功研制出的纯中药鼻烟,男女老少皆可吸闻。这无疑是鼻烟事业的一大创举。

(9)北京风物志|北京的鼻烟(壶)

鼻烟是享受物,和香烟一样,玩法有高有低。三百年前,北京人普遍爱闻鼻烟,到了近代才被香烟取代。要玩鼻烟,主要就是两种东西,其一是烟粉,其二是烟壶。所谓的「闻鼻烟」,就是轻捻鼻烟壶里的烟粉,一抹,一吸,心旷神怡。

烟粉能说的不多,现在也已经不多见。这鼻烟本是西洋玩物,是明代传入中国的,随后国人加上自己的创造,逐渐流行开来。做鼻烟粉的流程,跟窨茉莉花茶差不多。先取上等烟叶,磨成细细的粉末,之后用茉莉、欧朴、麝香等香料熏窨,让香料的香气与烟叶粉末合二为一,烟粉就做得了。旧时候有一批名贵的烟粉名为「大金花」,相传是来自于欧洲某国一艘沉没的轮船,其中运载的烟叶在海水中浸泡数年,后打捞上来晒干、制粉,气味清冽绝伦,非人工所能炮制,所以名噪一时。这「大金花」烟粉是不是真的存在,已经难以考证,但多少可以看出,过去对高档烟粉的追捧,是有点神乎其神的。

有了烟粉,就要有装烟粉的鼻烟壶。好烟之人,一般也就有了收藏烟壶的癖好。而这烟壶有些也做得极为精妙,所以也有不少藏客,其实是不闻鼻烟的。但是好物件总不能一直藏在家里,总要拿出来和「烟友」们显摆显摆。这样就应运而生了一种「无烟烟粉」,里面并没有什么烟叶成分,主要是荷叶、金银花等一类香气独特的草叶,研磨成粉,也可以像鼻烟一样闻吸,也于身体无害。后来,有一些希望戒烟的烟客,也会改吸这种「无烟烟粉」。

鼻烟壶的种类非常多,按质地材料分,有玛瑙壶、玻璃壶、翡翠壶、陶壶、料壶、瓷壶等等,各有各的讲究。顾名思义,这种分法是按制作烟壶的材料来分的,除去瓷壶之外,鉴别好坏无非是亮点,材料质量和手工工艺,都大同小异。有朋友提到「内画壶」,那一般都是玻璃壶,这种工艺历史不长,十九世纪末才有,就不细说了。这篇文章里,主要说说瓷壶。

瓷壶往大了说,也分成两类,其一是「五彩瓷壶」,另一种是「青花瓷壶」,很好理解,这是根据用色的不同区分的(往细了说的话,还有很多,在此不表)。「五彩瓷壶」是在平瓷上的工笔重彩,做工之细令人叹为观止,多是官窑出品,民窑鲜有佳作。康熙、雍正、道光年间的物件最好,到现在也都是有价无市,一件难寻。壶上的图案,大多是历史典故,又多与戏剧相关,比如「霸王别姬」、「花子教歌」、「三顾茅庐」等等。也有纯粹的景物,比如「九秋白菜」、「五鸡四舌八条腿(五霸强)」等等。还有就是民间传说,比如「天师五毒」、「钟馗捉鬼」等等。这「五彩瓷壶」上的图案,无非就是几类,有时为了讲一个故事,要做一套瓷壶,总共几只,也是很常见的。除此之外,就是西洋壶,上面画着的是西洋故事。

后面就是「青花瓷壶」,这里专指「青花白地」瓷壶,就是在白色的平瓷上,纯用蓝色作画,别的都不算。主要分三种,第一种就是「景物壶」,上面画的是山水、花鸟等一系列作品,种类繁多。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第二种,就是「戏剧人物」壶,这壶面上画的都是一出出京剧的经典场面,如果是票友,可以一眼分辨出来。这壶是《甘露寺》,那壶是《击鼓骂曹》,这个又是《空城计》,好玩得紧。之后第三种就是「谐意壶」,题材多是取自一些诗词,里面有大讲究。比如柳宗元有一首《江雪》,里面有一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康熙年间官窑烧过一批「独钓寒江」壶,这里注意的是这个官窑出品的「孤舟蓑笠翁」,是用左手钓鱼,故名「寒江左钓」。而民窑的仿品,都是右手钓鱼,也就是「寒江右钓」,高下立判,也就不值钱了。鼻烟壶本来就小,这讲究的地方就更在细微之处,必须多加注意。

看了前面这两段,想必您也能看出来,这鼻烟壶的发展,和京剧演员分不开,其中一大部分的作品内容,都和京剧有关。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的老北京,这鼻烟壶的最大一部分买主,就是京剧演员们。而每个京剧演员自己的收藏,往往和自己的艺术品位紧密相关。李红春先生是关戏宗师,只要见到关羽图案的烟壶,必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闻鼻烟的流程也简单,用手指沾一点烟粉,均匀抹在「鼻烟窝」里,慢慢吸入。这里不是说把烟粉吸到肺里,而是让烟粉附着在鼻孔内部,这样香气持久,提神醒脑。切忌重嗅猛吸,那样就体会不到鼻烟的乐趣了。

老北京的鼻烟铺子,大多在大栅栏一带,最有名的是「天蕙斋」,不知道现在是否仍在营业。印象中是在内联升对面,过去的「妇女儿童用品商店」,上面有个牌匾是「大栅栏食品市场」,再往里有一个小招牌,写着「天蕙斋」。这「天蕙斋」创办于道光年间,是最有名的老字号。几年前的价格大概在50-80块钱一两,现在估计也已经涨价了。除此之外,淘宝网上也有卖烟粉的店铺,不过都是西洋货,也有不错的东西。

买鼻烟壶,还是得去琉璃厂、潘家园这种地方,但和其他收藏艺术品一样,都是水深。如果买这玩,或者就是闻烟用,没必要花什么大价钱。如果准备投资,则最好先成为一个「行家」再说。说实在的,现在闻鼻烟的人很少,您随便拿出一个鼻烟壶,已经是「逼格高」了。

近些年有些研究指出,闻鼻烟和鼻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但也有人说,闻鼻烟的危害比吸香烟要小。这里我不是专业人士,不能妄下评断。我个人玩鼻烟也非常少,所以并不是特别「在行」,只能随便说说,帮各位看官做个简单的科普。若有谬误,还请指正。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翁偶虹的《北京话旧》,感谢阅读。

(10)老北京民间玩意儿之鼻烟

鼻烟是清乾隆年间由西洋商船上的海员、商人、传教士们传入中国的。最初鼻烟被作为药品,认为有祛湿、提神、驱寒等功效,被装进药瓶中,所以后来的鼻烟壶造型大多像药瓶。鼻烟是清代三百年间,上至皇室贵胄、下至庶民百姓极其普遍的一种嗜好,鼻烟壶亦因此而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和炫耀身份财富的标志。清代的鼻烟壶主要产区是广州、北京、山东博山以及内蒙、辽宁、西藏等地。内蒙以银器等金属工艺鼻烟壶为主;辽宁盛产玛瑙,以玛瑙鼻烟壶为主;西藏亦以金属工艺鼻烟壶为主。能够制作鼻烟壶的材料很多,有金、铜、银、瓷、料、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翡翠、水晶、木、竹根、木变石、漆器、葫芦、果核等,人们可以根据各自所好广泛选择。鼻烟壶的造型除了扁瓶式外,还有知了、象、狮、荷花、钟、人物、鱼、鸡、灵芝、茄子、蜡烛等形状。鼻烟壶的纹饰有山水草木、花鸟虫鱼、瑞禽珍兽、亭台楼榭、喜鹊报春、凤穿牡丹、马上平安、榴开百子、鲤鱼龙门、猫蝶连年等。另外壶面上的文字也寓有吉祥之意,如"福禄寿"、"喜"、"事无不可向人言"、"风去在掌中"等。鼻烟壶体积微小,乃为掌中之物,便于携带,可以随时地取出把玩欣赏,令人爱不释手。

中国鼻烟壶集中了中国绘画,书法、雕刻、镶嵌及玉石、瓷器、料器、漆器、珐琅、金属等工艺于一体,博采众长,自显奇姿。

民间玩意(北京鼻烟)

(11)老北京鼻烟即将绝迹


民国时期北京的鼻烟铺




老北京鼻烟壶

如今一些年轻人喜欢闻鼻烟
 老北京又一种传统“玩意儿”即将消失——截至昨天,正宗北京“鼻烟”全市已经不到300斤,而销售单位只有一家。 
  “'鼻烟’尽管代表了一种文化,但是不宜高调宣传,而是应该让它低调地进入博物馆。”25岁的韩硕,一名鼻烟爱好者,北京民俗协会的会员。据他介绍,在北京还有一群年轻的爱好者组成了“鼻烟文化圈子”。 
  10年前的货仍在卖 
  本市只有不到300斤 
  “大栅栏食品商场”隐匿于大栅栏路北的大商场之中。昨天下午,在这家不大的门脸里,两三名外地顾客在鼻烟柜台处向售货员询问着北京鼻烟的知识。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中,加入麝香等名贵香辛药材,或用花卉等提炼,用时以手指蘸上烟末送到鼻孔,轻轻吸入。
  柜台位于商场里头的一个小角落里,墙上挂着“天蕙斋鼻烟铺”的匾额,一旁的文字介绍中说天蕙斋鼻烟铺诞生于1821年,1960年并入大栅栏聚庆斋糕点铺,1998年重新在大栅栏食品商场挂匾开业。 
  柜台里摆放着20余包鼻烟,既有一斤装的纸包鼻烟,分为“茉莉熏”和“桂花熏”两种,也有一两装的塑料袋包鼻烟,价格为每两36元。 
  曹秀英,1990年调到这个商场,现在是该商场上级单位北京金城信恒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仍然主管商场业务。她说“大栅栏食品商场”是北京目前唯一卖北京鼻烟的店铺。这些鼻烟还是1998年上的老北京鼻烟,目前只剩下不到300斤。 
  工厂传人难寻觅 
  “鼻烟铺”申请中华老字号 
  鼻烟的生产单位是“谦益和鼻烟加工厂”,但是曹秀英说这个工厂在1998年已经消失了,而传人也难以寻觅了。不过在她的文件夹里,还保存着这家工厂一位老师傅郭恒益1993年写的材料。这份材料上说天蕙斋是北京最早生产鼻烟的,1968年被迫停产,由于许多吸鼻烟的老同志有需求,1986年郭师傅退休后重搞鼻烟加工厂,但销路并不好。另据食品商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谦益和”曾经就是天蕙斋的厂子。 
  曹秀英同时还保存着一份“振兴老字号工程 '中华老字号’申报书”,其填报日期为2007年3月7日,申报的老字号就是“天蕙斋鼻烟铺”。不过,目前申报还没有结果。 
  提到当时申报的原因,曹秀英说主要是这个字号的历史符合了申报条件,同时他们觉得鼻烟虽然已经不再流行,但终究是老北京的传统玩意儿,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历史文化,“我们觉得还是应该保护的”。 
  “过去闻鼻烟的都是有身份的” 
  在曹秀英保存的申报书以及其他材料里提到了鼻烟是在清顺治年间从欧洲传入我国的,自此北京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喜欢吸鼻烟,清末民初曾经是鼻烟的黄金时期,除了达官贵人,像谭鑫培、余叔岩等梨园“大腕”也酷爱鼻烟。同时,从鼻烟还衍生出其他的手艺和文化,例如鼻烟壶。 
  谭鑫培的一位后人说,当时谭酷爱鼻烟并由此喜爱收集和把玩鼻烟壶,曾经为了从一名贵人那里换得一个高档的鼻烟壶,宁可免费唱双出。而余叔岩为了能拜谭老爷子,四九城地淘换烟壶,最终凭着艺术水准和烟壶打动了这位梨园泰斗。 
  “那个时候吸鼻烟都是有身份的人”,这位后人说由于当时鼻烟非常普及所以鼻烟壶更值钱,鼻烟并不值钱。 
  鼻烟DIY 
  年轻人的乐儿 
  尽管鼻烟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在北京仍然有不少年轻人喜欢鼻烟,并经常吸鼻烟,25岁的小北京韩硕就是其中一位。他说是受姥爷影响,喜欢上鼻烟的。开始只是对“吸”比较感兴趣,但后来发现鼻烟的背后还渗透着鼻烟壶文化、中医文化,于是“我就离不开它了”。 
  韩硕说他们这些喜欢鼻烟的人是不会在公开场合闻鼻烟的,“有一次我在公共场合吸了一下鼻烟,我一同学冲我说了一句话,吓我一跳:呦,哥们儿,还吸毒呐。”现在,他们经常是一些网友聚会的时候才以吸会友。 
  韩硕的一位邻居曾经是天蕙斋的伙计,留给了他一份鼻烟方子。在这份方子里,除了烟叶,还写着犀角、沉香等众多高级药材,“鼻烟里烟的成分并不多,更多的是中药成分,而且不同配方的鼻烟有不同的疗效”。 
  为了研磨鼻烟,他们特意买了中药铺的打粉机,有的时候也用小石磨。与北京一些摊贩卖的外国鼻烟相比,韩硕说老北京鼻烟更讲究中医的养生,而不是纯粹的过烟瘾。据他说他们吸鼻烟的人都是喜爱但不上瘾。 
  “鼻烟不宜高调宣传 
  应该进入博物馆” 
  尽管酷爱鼻烟,但是作为北京民俗协会会员的韩硕认为鼻烟不适合高调宣传,而应该低调地进入博物馆,作为一种历史纪念加以保存和展示。韩硕说,一方面鼻烟的消费群并不大,生产和销售的厂家更少,另一方面很多人对鼻烟不了解,很容易利用鼻烟进行违法的吸食活动。但是它毕竟代表了一个历史,值得以一种历史纪念品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其背后的文化。“鼻烟的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没有必要去刻意强求,”韩硕说。而一位医学专家说,鼻烟对身体健康到底有什么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他并不建议大家过多地吸食,“毕竟里面有烟草”。(来源:北京青年 作者:满羿) 
  老北京的鼻烟店 
  清代,北京鼻烟盛行于宫廷和上流社会。随着吸闻鼻烟习俗在民间流传,清末民初,鼻烟店和鼻烟加工开始增多。

  北京的鼻烟店主要集中在前门大栅栏、隆福寺、鼓楼、崇文门外大街等地。较著名的有鼓楼大街的汪正大、谊兰和,前门大栅栏的天蕙斋、崇文门外大街巾帽胡同的公利和、公益和等鼻烟店。北京的鼻烟店,除去正当的门市营业外,还做外埠批发业务。

  1929年,北京鼻烟的产量达到2150斤。1937年日本侵占北平后,鼻烟产量和销量下降,鼻烟店大部分停产或歇业。**战争胜利后,北平的鼻烟店仍然一蹶不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鼻烟生产有了转机。1956年初,北京从事鼻烟业务的商家有3户,从业人员14人,资金22909元。11月公私合营后,有和丰、公利合、聚昌垣、天蕙斋、宏兴、公益和、德和等8户,其中德和已经歇业,实际营业的只有7户,从业人员36人,资金28016元。
  1960年3月,北京市专卖事业公司将烟叶、烟丝、鼻烟商家合并成公私合营烟丝加工厂,继续生产经营鼻烟。

  北京的鼻烟店中以天蕙斋最为著名,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清道光年间,一位姓杨的满族人在前门外大栅栏东口路南开办聚兴斋鼻烟铺。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杨氏之子杨运峰继承聚兴斋后,生意有了发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聚兴斋失火,不久,杨运峰集资在原地盖起新房,改名为“天蕙斋”。

  天蕙斋的顾客很广泛,有官僚、商人、京剧界人士和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京剧界人士,除女角外,绝大部分演员都是天蕙斋的老主顾。当年京剧名伶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等都是这里的常客。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人还赠送给天蕙斋一幅“香妙心情”的巨匾。

  天蕙斋为了方便北京城的顾客,特将西四牌楼的西文美斋饽饽铺和东四牌楼的东文美斋饽饽铺作为代销店。天蕙斋的鼻烟不仅行销全城,而且行销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上海、陕西等地。

  天蕙斋自制鼻烟,分为10级。**战争爆发后,天蕙斋同福建薰烟加工商家失去联系,只得在北京薰头遍。北京薰制鼻烟的成色远不如福建好,生意虽然能维持,但无法与过去比。新中国成立后,吸闻鼻烟者日渐减少,天蕙斋的生意日趋萧条。1960年,天蕙斋并入大栅栏聚庆斋糕点铺。1970年正式撤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