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宫十大画家 禹之鼎画选

 率我真 2014-04-24

画面右上角禹之鼎隶书题:“放鹇图”。左上角录王士禛诗一首,并题:“庚辰长夏雨后,大司寇王公顺久寓京师,检诗为题,命绘放鹇图,仿佛六如居士笔意,漫拟请政,恐神气闲畅,用笔高雅不及焉。禹之鼎。”“庚辰”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禹氏时年54岁。前后隔水有王氏门生王原、史夔题2则。此幅作品是禹之鼎晚年人物肖像画的精品之作,表现的是清代著名文人王士禛因久客京师思念故里而放鹇出笼的故事情节。

此图绘书画家王原祁庭院赏菊情景。王氏方脸长须,身着长袍,持杯端坐,神态悠然自得,气度雍容华贵。榻前精心栽培的盆菊和身旁放置的书籍、字画,反映了主人公的爱好和雅兴。图中人物用细线勾勒,淡墨微晕,脂赭烘染,色彩鲜亮细润,容光焕发,形神毕肖,富有立体感,是融没骨法、江南法、白描法于一体的集大成者。衣纹线条也兼取多家之长,有飘洒的兰叶描,也有顿挫有法的钉头鼠尾描,既有变化,又有质感,为禹氏晚年画杰作。画中自识“广陵禹之鼎敬写”。钤“慎斋禹之鼎印”等印。卷后有祖畲、唐蒽诏题记。曾经朱屺瞻收藏。

本幅自题:“甲申初冬广陵禹之鼎写。”钤“禹之鼎”白文印,“慎斋”朱文印,右下角钤“逢佳”朱文印。甲申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禹之鼎时年58岁。禹氏50岁以后寓居京城,此时正是他画史上的盛年,其技法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予以己用。

本幅绘李图南肖像,卷首王翬 隶书 题:“听松图”。下钤“耕烟散人”印。款署:“广陵禹之鼎写照。”下钤“禹之鼎”、“慎斋”印2方。末款署:“岁次丁丑小春上浣为简庵先生布景。耕烟散人王翬。”下钤“石谷子”、“王翬之印”印2方。左下角钤禹之鼎“必逢佳士亦写真”印。前后隔水钤有“颐寿堂印”、“觯斋”、“范阳郭氏珍藏书画”等收藏印多方。 图中人物出自禹之鼎手笔,山水补景为王翬所绘。山水清逸,玉树临风,湖山幽远,李图南坐于树下石上,神态安详宁静。据图上王翬题可知此图创作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画中人面相清俊,年纪尚轻。禹之鼎在创作此幅肖像画时年届50岁,正是其创作高峰期。两位大师之笔融于一图,构成了一幅古代肖像画的艺术精品。

此图是禹之鼎为王士禛创作的又一幅画像。王士禛廉洁奉公且诗名远扬,深得文人推崇,故而禹之鼎多次为他画像。蚕尾山是山东泰安东平湖上的一座小山,景色绮丽,素有“小洞庭”之称。王士禛曾多次游东平湖,因喜爱东平的湖光山色,便把南海之行的诗文和后几年的诗文编在一起,以蚕尾山之名命为《蚕尾集》。

图中的东平湖充满着诗意,湖面波光鳞鳞,几只飞鸟滑过水面。远处的蚕尾山在月光的照耀下委婉而绵长。王士禛坐于船尾,尽情观赏着东平湖的风光。船内几案上放满了诗人随身携带的书卷,从而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情性。

款题:“溪边古路三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念堂先生属写东坡诗句,此先生三十初度小照也。漫拟李营丘法,岁戊寅嘉平月,长安客窗分袂作。慎斋禹之鼎。”钤印“禹之鼎”(朱文)、“慎斋”(白文)、“醉酒”(朱文)。戊寅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禹之鼎时年52岁。 画中立于溪边的男子名叫乔崇修,“念堂”是他的字。乔氏家族为当地望族,书香世家。念堂的父亲乔莱(1642—1694年)字子静、石林,号画川逸叟,著有《易俟》一书。从画题中“此先生三十初度”句可知,乔崇修此时刚过三十而立之年。图中依照苏东坡诗《纵笔三首》中“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的诗意,绘古木苍虬,念堂于溪边独立。

画面桃红柳绿,春水潺潺。图中的主人翁是位年近花甲的朝廷命官。他头戴草帽,右手拈须,左手向背,站在河沿正视前方,人物形态极为传神。旁有两童侍立,一童持杖,一童背书卷。图左侧是郊外,草庐茅舍,城廓依稀,花木正茂。远处是一片桃花林,一农夫在田中赶牛耕作。背景是一派春意盎然、农事正忙的景象,把春天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画家无论是在构图、笔墨技法,还是敷色染彩上,都体现出极深的造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