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临邑开展了以“让书籍陪伴一生,让精神滋养精神”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全县教师共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海伦·凯勒的事迹震撼了师生,很多家长也加入了阅读的队伍,形成了全县十几万师生、家长共读一本书的火热局面。 我在临邑县大力推行建设书香校园工程,各校设计出了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读书规划,建立了与学生成长相适应的读书体系,并加大投入,为学生配齐配足图书。我还依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精选了70种图书,为全县400人以上的小学各订购了5套。 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临邑今年为办学规模在50人到100人的教学点投资30万元,以每生5本书的标准配备图书,让每个教学点的学生有更多的图书可阅读。临邑大力推行电子图书进校园后,又广泛吸收社会捐赠图书,大大丰富了师生的阅读资源。 2011年临邑教育局投资30万元,为全县所有的教室配备了书橱,把学校的图书放到教室,放到走廊,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读书环境。 我们确定每年的第三季度是临邑县的“读书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大家评选出读书明星,分享读书成果。广泛深度的阅读,使校长能静下心来,研究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教师把读书学习当做了一种工作责任、一种职业追求、一种生活态度。 如今阅读已经成为我们临邑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因子。 童喜喜:我愿成为一只萤火虫 2009年的一天,我在新教育人那里听到一句妙语:读书是穷人除了造反之外唯一的出路。的确,在我了解阅读的价值之后,才醒悟到阅读对我成长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我的童年,正是全家最为拮据的一段时光,父母的收入主要用于资助叔叔姑姑们求学成家,家里电视都迟迟未买。只因父母的工作单位是供销社收购组,也就是俗称的破烂收购站,我没事就乱翻那些破旧图书,一来二去竟迷上了阅读。 不仅读,我还信。成年后本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偶然读到《月亮与六便士》,这部长篇小说讲一个从未被任何人看出有绘画天赋的男人,40岁突然抛弃一切去绘画,最后成为画家。许多人认为小说说的是假的,我却信其意义之真。于是辞职写作,于是人生之路因此改变,于是有了今天被人称为作家的我——有趣的是,多年后我才知道,这本书恰恰是根据画家高更的真人真事改编的。 但是,即便新教育让我深知阅读之重要,即使新教育一线教师的阅读推广行动让我震撼,我仍心有余悸:毕竟我是写书的,推广阅读,尤其是开展与自己作品相关联的校园活动,总让我自感底气不足,百般不情愿。 心病还需阅读医。朱永新老师《我的阅读观》一书改变了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