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又作“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科。因为在修习四念处时,要以身为所缘之境,所以将此四种归为一类。所谓“念处”,或者“念住”,是指修行者将心专注一境,在精神专注的状态中,以佛教的认识方法去观察事物。 四念处具体是指: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身念处是指“观身不净”,修行者在专注一心的修行状态中,观察到众生所禀受的色身,都是不净之物,由此而产生厌离之心,谓之身念处。 受念处是指修行者在修行时观“受”是苦。“受”有领受,感受之意。即要求修行者认识到众生于心理和情感上的种种苦乐感觉都是苦。苦的感觉为苦,自不待言,乐的感觉为什么也是苦呢?因为佛教认为世事无常,乐的感觉更是短暂,不能长久,处于生灭变化中的事物都是苦,所以苦受为苦,乐受也是苦。 心念处是要修行者观心无常。即众生识心,时刻处于念念生灭之中,实无常住,此称为心无常。 法念处是要观法无我。所谓“我”,是指自身的常一主宰。佛教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即所谓“诸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离开了因缘,也就没有世事万物之存在,所以诸法并无常一之主宰。万物如此,众生也是如此,众生由五蕴和合而有,离开了五蕴,也就没有众生的存在,因此众生并无自主自在之性,这就是所谓法无我。 《大智度论》卷十九中说:“有众生多念乱心颠倒故,著此身受,心法中作邪行。为是人故,说四念处。”这就是说,由于众生以颠倒之心来看待此身,执于身为乐,由此在心中产生种种念头,为此佛教要说此四念处法。 四念处以身为所缘之境,这是因为佛教认为,芸芸众生部以颠倒虚妄计执,错误地以“身”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的缘故。佛教认为,众生以世界为“常、乐、我、净”,这是一种“颠倒”虚妄的错误认识。由此错误的认识而产生种种贪欲等心理,导致众生堕于轮回。佛教要人修习四念处的目的,就是要众生断灭这些颠倒虚妄的错误认识,以符合佛教教义的方法来认识和观察世界和事物,从而建立起佛教的世界观。 另外,在修习四念处时,还可结合对“四谛”的认识来进行修行。例如,在修习身念处时,可结合苦谛,使修行者认识在所有色身都是行苦相所显现;修受念处时可结合集谛;修心念处时可结合观灭谛;修法念处时可结合道谛而行。 据《法门名义集》等认为,对四念处的解释,佛教大小乘各派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些大乘佛教派别所说的四念处,是指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