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民俗文化---掼跤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4-24
摔跤,北京人称其为“掼跤”,从事此业的人称其为“撂跤”,是古已有之的一项活动。明代摔跤在民间广泛流行,清代最盛。清末时京师善扑营设左、右翼,京人俗称“东、西营”。东营在东城区的大佛寺宪政处,西营在西四旃坛寺禁卫军营,称为官跤场。跤手称作扑户。

  北京的私跤场则为民间习武表演所用,由私人出资主办,这些私跤场多设在庙会处。在私跤上摔成头等的跤手,有机会由各旗保送善扑营试艺“挑缺儿”,挑上缺儿的人被称为“他希密”,是善扑营的后备力量。等到善扑营的扑户出缺短员时,他希密再由堂官监视试艺,挑中者为三等扑户,以后渐升。

   到如今虽历经百余年,但摔跤这项群众喜爱的体育健身运动,始终没有中断,“文革”前在牛街,在西交民巷,在天坛公园,在东单体育场都有它的足迹。眼下北京城的不少地方还都有跤场:宣武体校的体育场、北京站邮局的健身俱乐部、牛街办事处的露天体育场以及地坛、天坛、燕山……等等都有京城跤手的身影。北京目前参与摔跤的人数仍在千人左右,基本上是老的传帮带,小的学钻研的趋势。

    虽说摔跤是民间的一种自发活动,但这里的跤却不是无规无矩地瞎摔,而是由技艺高超者任“庙头”(即裁判兼教练),由庙头“配份”(根据体重而分出轻重量级的对手)。赛后,再由庙头说“绊子”(进行评述和指导)。 

  北京跤场上的名人不少,前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就曾是一位扎过驼毛绳,穿过螳螂肚的练家子,他的兄弟张百松更是拿过京城前几名的好跤手,还有那“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儿香”的相声演员李嘉存,早年也活跃在牛街跤场上。

    这些照片是我去年在南锣鼓巷胡同节上拍摄的。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爷子今年七十多岁了,老当益壮啊。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这身板跟铁塔似的。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将军也是爱好者啊..........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老北京民俗文化----摔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