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北京人称其为“掼跤”,从事此业的人称其为“撂跤”,是古已有之的一项活动。明代摔跤在民间广泛流行,清代最盛。清末时京师善扑营设左、右翼,京人俗称“东、西营”。东营在东城区的大佛寺宪政处,西营在西四旃坛寺禁卫军营,称为官跤场。跤手称作扑户。
北京的私跤场则为民间习武表演所用,由私人出资主办,这些私跤场多设在庙会处。在私跤上摔成头等的跤手,有机会由各旗保送善扑营试艺“挑缺儿”,挑上缺儿的人被称为“他希密”,是善扑营的后备力量。等到善扑营的扑户出缺短员时,他希密再由堂官监视试艺,挑中者为三等扑户,以后渐升。 北京跤场上的名人不少,前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就曾是一位扎过驼毛绳,穿过螳螂肚的练家子,他的兄弟张百松更是拿过京城前几名的好跤手,还有那“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儿香”的相声演员李嘉存,早年也活跃在牛街跤场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