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款识小议

 另一种平静宋霞 2014-04-24

书法款识小议

 书法款识,也叫书法的落款。款识一词,古人说原先有两种意思:“款,刻也;识,记也”。初时,款识一说专门用来解释钟鼎彝器上的铸刻文字,后来被引申为书画作品上的题名和落款。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题名和落款所占的比例很小,看上去并不起眼,在整幅书作中只不过是附属品,但它的地位很重要,写得好能使整幅作品增色。反之,如果写得不好,不仅不能为整幅作品附丽,相反还会起到破坏作用。关于这一点,很多人不以为然,但作为一个书法作者,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款识在书法作品中的地位,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序与跋。款识有时可以用来说明作品所赠与的对象,有时可以用来说明作品正文的出处,有时可以用来说明作品正文文意,有时可以用来注明作者的姓名、字号、籍贯及创作时间、地点等。款识的文字组织要紧密,要“言简意赅”。据传,书法款识出现在魏晋以后,魏晋以前的书法大都还没有具名的意识。比如两汉时期四百多年间的碑版石刻,真正署名的很少,除了《西岳华山庙碑》、《西峡颂》、《熹平石经》等少数碑版有作者的署名,其他的作品都没有作者的署名。自魏晋以后,书法作品中的题款形式才真正开始被确定下来,书家们也才有了自觉署名、落款的愿望和习惯。此外,书法款识的出现还为日后书法作品的艺术鉴赏、真伪考证、文物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元、明、清以后,书法款识又得着了大步发展,使书法作品在迈向艺术化、市场化的进程中,更加臻于完整和完美。

关于书法款识题写的方法和位置,古代人和现代人有所不同。古人尺牍一般情况下首、尾都具款,所不同的是,晋人的款文常常与正文大小无异,而宋元以后的款文与正文相比,常常略小于正文,尤其是作者的署名,故意写得小一些,这里面有一层对受书人表示敬意的意思。

比如:(图1)王羲之《孔侍中帖》、《王献之群鹅帖》,首尾都具款,且款文与正文一通到底,字体大小无异。

                书法款识、章法之小议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再如:(图2)柳公权《蒙诏帖》首尾也都一样,起首处具了款,末尾处也具了款,款文与正文也是一通到底,字体大小也一样。

                                  书法款识、章法之小议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又如:(图3)康里子山《草书尺牍》,同样在首尾都作了具款,但其款文与正文相比,字体大小也一样。

                             书法款识、章法之小议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图4)五代杨凝式《卢鸿草堂题跋》中的落款则更是别有一格,只具款,不署名。

                              书法款识、章法之小议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有的书法作品,其款识则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款通常用来题写撰文者自己的姓名,后款通常题在文章的后面,用来题写作品所书写时间。

如(图5):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的开头款,题作“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而在《书谱》末款则题作:“垂拱三年写记”。

                                  书法款识、章法之小议 - 无果苦生 - 储篓斋

 

又如米芾在他的行书名篇《苕溪诗帖》中,开头款题作:“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芾”。而在《苕溪诗帖》的末尾,同样款上了作品所书写的时间:“元佑戊辰八月八日作”。

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上款通常用来题写受书人名称或受书单位名称,为了表示尊敬,上款措辞时一定要用敬辞。不具受书人名称或受书单位名称的书法作品,通常就不写上款而只落下款,又叫做落单款。单款通常是用来题写正文的出处、作者的姓名、字号、作书的时间地点等,为了表示自谦,下款措辞要用谦辞,如在称谓上常用“愚第、学生”等。在有望他人多多指教时,则常用“拙笔、拙书”等。

落款书体的选择,一般说来要以 “比正文书体轻松、流畅”为原则。比如,正文是隶,落款书体可用楷、行、草;正文是篆,落款书体也可用楷、行、草;正文是楷,落款书体可用楷,也可用行;正文是小楷,落款书体一般仍可用小楷来完成。正文是行书,落款书体可用行、草;正文是草书,落款书体也可用行、草。值得一提的是,落款书体选择的原则,除了要考虑“比正文书体轻松、流畅”的原则外,还要注意一个“古不及今”的问题,即落款书体不要早于和老于正文的书体。可是,行书很特殊,它是落款的万能书体,不管正文用什么书体来写,一般都可以用行书之体来落款。由此可见,大家一定要在行书上面狠下工夫。

正文和落款都写完后,下一步的事情就是钤印,印有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钤两枚以上印章时,须一朱一白。钤三枚以上印章时,须朱白印互用。印章按印文内容可分名章和闲章。凡印文内容是作者姓名、字号、籍贯的,都称之为名章。凡印文内容是诗词句类、文章句类、肖形印、吉语印的都称之为闲章。钤两枚以上印章时,印与印之间应该空出一定的空间,不要两个章子紧靠在一起。起首印通常可钤盖在作品正文的右上角,但不能盖在高于正文的上方。下款之钤印,通常可顺着款文直接钤盖,也可在款文的左侧择善而用之。但不能钤盖在低于正文的地方。用印的大小也须注意,一般说来是“印小文大”,也就是说印要比款文小一些。多印同用时,印章大小不可太悬殊,要尽量协调一致。钤印所用的印泥,需要用专门的书画印泥,不可随便使用劣质的印泥。

落款的纪时纪年方法,通常用的是农历纪时纪年方法。然而,由于我国的文字发展的历史比较悠久,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会有许多不同的纪时纪年方法,由于我们的现代人不一定都知道,所以,我们在书写纪时纪年文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词的正确性。

比如,书法作品在纪年的时候,有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两种方法,但书法家纪年大多喜欢用干支纪年即农历干支纪年的方法。农历十二个月,古代在纪月时有各种不同的叫法。有的是用节日、节气来称呼的,称一月为“献岁、始春”等;有的是用四季花卉名字来称呼的,如“杏月、梅月、榴月、荷月”等;有的是用四季名来称呼的,如“孟春、仲夏、新秋、暮冬”等。此外,很多书法家喜用民俗节日纪日,而古人的纪日称呼,与今人有很大相同。如正月初七称“人日”、正月初九称“天日”、正月初十称“地日”、正月十三称“上灯”、正月十八称“落灯”、二月初一称“中和日”、三月初三称“重三”、四月初八称“浴佛日”、五月初五称“端阳节”、七月初七又称七夕。

 古代纪日还有一些特殊的叫法,如称每月初一叫“朔”;称每月的十五日为“望月”;称每月的十六日

为“既望”;称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日”。在唐代,朝廷的官吏每月有三次休息的机会,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称上旬为“上浣”,称中旬为“中浣”,称下旬为“下浣”。

在古代,我国还有一些民俗节日,所用的称谓也与今天不同,称夏至叫“长至日”;称冬至叫“亚岁、至短日”;称七月初七为“人日”;称七月初八为“毂日”;称七月初九为“天日”;称七月初十为“地日”等。

 

 落款称谓的问题。书法艺术具有多功能性,有用于互相交流和观摩的功能,有用于授受和馈赠的功能。尤其是有了馈赠功能的存在,款识中的称谓问题也就自然出现了。加上中国又是一个文明古国,重礼节、重门第、重辈分,所以称谓关系相当复杂。

比如,与祖父同辈同脉的人一般称“太老伯、太老叔”,与祖父同辈非同脉的人一般称“太世伯、太世叔”。与父亲同辈同脉的人一般称“老伯、老叔”,与父亲同辈非同脉的人一般称“世伯、世叔”。有姻亲的与祖父同辈的人一般称“太姻伯、太姻叔”,与父亲同辈的人一般称“姻伯、姻叔”。若是世谊兼姻谊的,则根据辈分称“太世姻伯、太世姻叔”,“世姻伯、世姻叔”等。对平辈则称“兄”,如“仁兄、世兄、我兄、吾兄”等。对晚辈则称“贤弟、贤侄、贤婿、贤契”等。还有一些通用的称谓“公”、“先生”等,“公”是对尊长或平辈的敬称,亦为上对下的敬称,也为对丈夫之父的敬称。至于“先生”,则是一般的敬称。

称谓如果出现在信首,通常还要加其他相应的敬语:对父母称 “父母双亲大人膝下”;对老师称“××夫子函丈”;对其他长辈称“尊前、侍前、侍右、钧座、侍座”,如“叔父大人尊前”。对女性长辈称“懿座”,对女性平辈称“妆次”。对尊者,可常在称谓后面加“大鉴、台鉴、钧鉴、尊鉴”等,如“××总经理大鉴”等。对平辈可常称“××吾兄阁下、××吾兄如晤、××吾兄执事”等。对晚辈可常称“足下”。此外,书法作品常常会参与一些婚寿喜庆活动,在落款中还常会用上一些相关的颂词和颂语。如贺新婚时可用“××琴瑟之僖、××鹊桥竞渡”等。如贺寿辰时可用“××先生寿域广开、××太老夫人寿元无量、××先生华诞之僖”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