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改之下:语文,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

 怡蘭轩 2014-04-25

重庆市南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曾令锡(408400) 
我们的教学,数语文教学问题最大,内中又数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尤其大。中国的语文教学,真正算得上成功的,一是古代私塾教学,二是当今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从小学高年级阅读和作文教学起,语文教学开始堕落,到了中学,堕落到无可救药。 
中学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阅读。阅读,最大的问题是不读。 “不读书,只做题”,听讲和做题占据了全部学习时间,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的总毛病。 
中学语文教学要向古代私塾教学回归,向小学识字教学学习。回归和学习的起点是对语文、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性质功能的重新认识。 
语文,是保证孩子多读书多背书的学科。 
语文而不多读书多背书,不如不要语文。 
语文的使命在增长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内收的“听”“读”,由“言”及“意”的转换;外放的“说”“写”,由“意”及“言”的转换。——“言”、“意”转换的本领,即语言能力的实质。 
高水平语言能力的标志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运用规范和运用效果的一种敏锐的特殊感受力,是一种内在的良好语言反应机制。有了语感,表达错误能一眼看出,“弦外之音”和个中深蕴能一下味出,腹中思绪能冲口说出或随手写出。 
语感的形成,只有“华山一条道”,那就是,无限量接触活的语料,无限量存储活的语言运用范例模型。这只有一个办法:读书,背书,大量的读书背书。 
读背的功夫到家了,作者的思想、思维方式、谋篇布局方式、遣词造句方式,等等,蕴藏在作品里的一切自然发生从作者到读者的转移,并且内化成读者的一种心理结构,到用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地起作用:句子一串串泉水般汩汩“涌”出,——而不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生硬“挤”出。这时候,语感有了,能力成了。读得多背得多的人,受到的情感和审美熏陶就好,言风笔韵自会分外不一样。 
有研究表明,语感的形成,大致得背200篇左右的文章。有人统计,中国古代书生参加“高考”(殿试),必背的经书是407179字,还要看数倍于此的注释和其他文史作品。 
人的优良成长需要多读书多背书。学好任何学科,都需要多读书多背书。可是,别的学科相对做不好这一点,或者不读不背,或者读不多背不多,于是学校就专设“语文”这一学科,来加以弥补和保证。语文的特点和优势在此,其存在理由亦在此。——语文,或许一开始就为了保证人多读书多背书而存在。 
教学反对“死记硬背”可能没错,但“死记硬背”反对到语文头上,就大错而特错了。语文,天生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 
语文课,是孩子读书背书的时间。 
语文课而不多读书多背书,不如不要语文课。不读书不背书的语文课,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系统地浪费时间和生命。 
不要把读书背书的希望寄托在课外,那是注定要落空的。学好语文,不指望语文课。但学校教学好语文,只有靠语文课。学校语文,希望在课堂。读在课堂,背在课堂,一切任务完成在课堂。语文课堂学语文,不是“主渠道”,是“唯一渠道”。在今天的学校里,语文课是孩子读书背书的唯一时间,语文课再不读书背书,孩子就没时间读书背书了。 

读书背书,不要只在语文课上布置,号召,让学生“下去完成”。—— 他“下去”了,就可能什么也不做了。就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读,让学生背。就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读得多背得多。 
读,背,这是没有含糊的。有时间读,有时间背,这是最关键的。读背是孩子自己的事,保证读背时间是老师的事。时间保证了,不读不背是孩子的错,没有时间读背是老师的错。最能得到保证的时间,只有语文课。让孩子在老师的直接监督与指导之下,用“公家”的时间,读书背书。 
读书,背书,这是语文课的常态;讲析,做题,这是语文课的变态。语文课上,少讲析少做题,绝不是损失;滥讲析滥做题,占用了读书背书时间,简直是犯罪。语文课,彻头彻尾,本来就应该是货真价实的读书背书课。 
讲析,做题,这是语文课空洞烦闷的根源。这样的课,从教师方面看,又费力,又讨厌;从学生方面看,又难过,又无益。 
人人在学,人人学有所获,这就是合格的语文课。在此基础上,让课堂充满快乐,使人爱上语文课,对语文课充满期待,学有所乐,便是好课了。课课有得,到课有收获,缺课有损失,这就体现了语文课的独立存在价值。语文课用来读书背书,就可以保证课的独立价值并有希望成为好课。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多读书多背书。 
语文教学,首先不是讲析课文“意思”。教学课文,是借此范例学习语言,不是掌握内容。跟数理化不同,不是文中有个什么“标准答案”,要由老师讲析出来,教给学生“掌握”住。“语文性教学课文”,核心任务是积累活语言材料,存储语言运用模型,成就语感,掌握语言。这就得靠读背语言材料本身。 
语文教学,也不是教授语文知识。“作者生平”,“修辞辨析”,这些“知识”没有害处,但于语文素养的形成没有实质性作用。判断和修改病句,不是凭语法“知识”,而是凭语感,——根据曾见过的“约定俗成”运用先例,“感觉”不通,然后照例修改。欲知先例,也只有读背语言材料本身。 
语文教学,更不是做题。大量习题,与语文素养没有关系。做题,除了浪费青春以外,再没别的好结果。做题能出语文素养,绝对是神话。习题害人,只做习题害死人。学好语文,多做题不如多读书,多听讲不如多背书。认认真真做一百套题,不如随随便便读一本书。 
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多读书多背书。素养啊,应试啊,一切寓于读书背书之中。读书背书这件事做好了,一切自然有。——如果还没有,也再没别的好办法。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是诵读。 
基本教学方式,跟语文本性一致,无非读背二字。读书,背书,这就是语文教学“四字真言”。 
诵读,一是吟诵,二是背诵。如果不诵读,等于不教学语文或乱教学语文。 
吟诵,吟,吟咏,朗读,放声的读,动情的读,读得“摇头摆尾”。 
“娑婆世界,耳根最利”。“决定人成为什么人的,是他看到的东西,更是他听见的声音。”“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的唯一方式。”“朗读是提高学习力的最好途径”。“朗读是培养高级语言能力的基本方法”。 
默“看”不懂的,朗“读”却能,这很奇妙。因为朗读,默看硬读的艰难和生涩得以消失或缓解,连贯流畅的朗读,让文意和思维变得连贯流畅。语调也是一种奇特的语言,富于乐感的朗读作为一种音乐化语言,能为人的理解提供强大而温暖的助力。人有一个特殊器官,使人在听话时感应和进入讲话者的思维。人学会说话,是用耳朵听会的,不是别人教会的。文学化语言、抽象语言,这些高级语言,只有在海量倾听中才能掌握。 
“吟”本身就可以成为阅读目的。琅琅上口,感觉舒服,过瘾,是享受。这还不够? 
文章兴讲不兴吟,这是第一天大怪事。文章如歌曲,——见过歌儿兴讲不兴唱的吗?通常我们只让孩子“看看课文”,——仅仅“看看”而已就够了吗?一定要“吟”。歌儿是“唱来舒服”(没有“讲来舒服”的),文章是“吟来畅快”。在吟诵中,唤醒阅读的兴趣,体验阅读的快感。如果自己 “吟”文章,而不是简单“看”文章或者听别人“讲”文章,直接感受个中妙趣儿,爱语文的人会多起来。不吟,不品,不识个中滋味,读背的兴趣不会起来;而不读不背,语文素养一定落空。 
“多读”,一是“看”的总量要多,博览群书(朱永新说,小学,初中,高中,各读100本)。“读过好书300本,不会成功也会成”。据说,毛泽东读过的书起码有1024种,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读过的书是20多万本,成功学大师陈安之三四年间读书超过2000本。 
二是就一书(文)而言,“吟”的遍数要多,反复“吟”而至于自然成诵,达到不思而得。有人主张,一篇文章,要吟50——100遍(还有说吟1000遍的),至少50遍。“熟读爱文50遍,语感不成也会成”。 
在广泛的大量“看”中遭遇自己喜欢的作者及其喜欢的作品,拣这些喜欢的作者的喜欢的作品,反复吟念至于自然成诵,即为“吟诵”。——必须吟诵,“吟”而“自然”成“诵”。切勿硬背,死背。念一句,背一下,当时看似能背了,一转身就忘了。这样背书,既费劲,又无益。人累,根本记不牢。最主要的是,这样根本无助于成就语感。 

语感直接来自诵读。诵读过程就是语感形成过程。离开诵读,没有任何别的办法可以培养成语感。 
孩子喜欢读背的文章就是最好的课文。 
现行语文教材,是导致讲练式教学方式的根源之一。教材的存在,使人误以为“读书”就是学教材,凭着“精讲”“多练”,就能一了百了;薄薄的几本,也为讲深练遍提供了可能。这种教材,用不着论其好坏。第一,它不可能好;第二,它就是再好,全读全背,也不能指望靠这点量把语文本领“培养”出来。 
教材的课文,若不是被逼无奈,没几人愿意读或多读。寥寥几篇,应对千差万别的阅读口味,不讨好是注定的结果。连看一看都不情愿,还指望靠它长本领,只能是天方夜谭。 
课文的一切作用只能通过实际读背才能实现。课文不被读背,等于废纸。天下文章皆可为课文,文章之为课文,第一标准是读者爱读爱背。读背是孩子的事儿,决定谁作课文天然是孩子的权利。必不可少的,经典作品,直接就是课文。经典直接作课文,比任何“小猫叫,小狗跳”的课文都好。把作品拿到课堂上来,孩子们根据喜好自主选择,读,背。老师指点和帮助他们进行“语文性读背”:不识的字要识,好词佳句与美文要吟诵,且仿着练习运用。大家可共学一文,也可各学各文,然后交流心得。 
转变语文教学方式,教材变革是一个突破口。取消固定教材,只提供书或书目,规定读背量。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一种情势,讲析不完,做题也不凑效,强迫着只好变“讲练式”为“读背式”。 
语文教师,是管理孩子读书背书的人。 
语文教师而不让孩子多读书多背书,不如不要语文教师。 
读书背书的是孩子,老师管理孩子做好这件事。管理者要做的,一是组织,二是监督,三是帮助。 
孩子不读书,不背书,或者读不多,背不多,这就需要老师的安排布置,指挥号令,使他读了,背了,一步步往下走,读得多,背得多。安排布置,指挥号令,使他读了,背了,一步步往下走,读得多,背得多,这就是老师要干的事,要起的作用。孩子就这样,老师让干的事,他干;别人布置的,他可能不理。老师干了这事,干好了这事,起到此作用,够了。而且只有老师才能干好这事,起到此作用,其他无人可代替。 
布置号令了,孩子仍然可能不读书,不背书,或者读不多,背不多,这就需要老师去监督,检查、验收、督促。监督,检查、验收、督促,使得他读了,背了,读得多,背得多,这就是老师要干的事,要起的作用。老师干了这事,干好了这事,体现了这个价值,够了,其独特作用显现。 
孩子无法读背,不会读不会背,不知道读什么背什么,或者读得不容易背得不容易,读了背了不会用,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准备条件,推荐指点,释疑解惑。帮助,准备条件,推荐指点,释疑解惑,这就是老师要干的事,要起的作用。老师干了此事,起了此作用,变不能为能,不知为知,不易为易,苦累为轻松,学习轻松容易而有效率,够了,教师的存在无可替代。 
因为你的存在,孩子做了一切,做好了一切,做得高高兴兴,心甘情愿,轻轻松松。师的存在,让孩子的读背得到了保证,做了该做能做的,做好了该做能做的,做得轻松而愉快,这就是教师的独立存在价值。 
一篇课文,花掉三四节语文课,如果孩子该读没读,该背没背,或者读无所获,背得苦累,则这课断不是好课,这老师也不是好老师。 
无条件坚信读书的价值高于一切。 
多读书,多背书,这作用是暂时看不见摸不着的,唯有坚信,照做,最终才见好结果。 
坚信读书背书的价值不低于课文讲析,坚信读书背书的价值不低于语文知识讲授,坚信读书背书的价值不低于做题,坚信读书背书不妨碍升学考试。没有任何讲析的价值超过读书背书,没有任何语文知识的价值超过读书背书,没有任何习题的价值超过读书背书。读书多背书多,就算无助于升学考试,至少无害于升学考试。不读书,不背书,读书少,背书少,语感一定成不了,语文素养一定不能提高。 
只有不读书不背书的人才不知道读书背书的意义,只有读书少背书少的人才不知道多读书多背书的价值。读书少背书少,一定成不了真人才。 
学语文,能多读多背的绝不少读少背,别人不要求读不要求背的也要读也要背。 
刚当教师的人怀疑读书的作用,要讲析,教知识,做题,尚且可以理解;当了若干年教师的人还如此,就实在不可理喻了,——你顽固坚持那样做已经多年了,结果又怎样? 
从内心确信读书背书的价值高于一切,把语文切实当作孩子读书背书的学科,把语文课变成地地道道的读书背书课,把读书背书真正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基本方式,把语文教师变成管理孩子老老实实读书背书的人,语文、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独立存在价值就可望百分之百显现。 
教学,原本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不用刻意玩什么花样。读书,背书,就这么老老实实做下去,就对了,功德无量。讲台不是教师玩花样的舞台,学校是孩子踏踏实实读书背书的地方。 
人,一生光阴,读书,背书,或许只在“读书”时(“上学”期间)。中学,可能是孩子一生中读书背书的最后时光。中学再不读书背书,就来不及了,这一生,就完了。 

作者联系:02371430626   
  13594567520 


 曾令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