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万小时定律

 云端磐石 2014-04-25
 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每天3小时练习10年或每天10小时练习3年。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导  语

在《论语·子路》篇有这样一句话:“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据毛子水的疏注:“期月”的“月”应是衍文。古以一年为稘,但经传多用作期字。期或作朞。《尧典》:“朞,三百有六旬。”《说文》引书朞作稘。

所以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讲就是:“如果有人用我,一年就可以做出一点样子了,三年便有成绩。”

孔子什么时候吹这样的牛B的呀?《史记·孔子世家》说得很清楚:“卫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所以孔子喟然叹曰,说了这番急于表白心迹的话。所以这跟吹牛无涉。

其实,“三年有成”不仅是孔子这个当年丧家犬的信心而已,也是必须做到的“庄严承诺”,因为“三载考绩”(三年一考核)嘛。

《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传:“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为什么是“三载考绩”呢?

《汉书·食货志》: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

“三年耕而余一年之畜”,本是农耕社会的自然经验,后来在儒家学说里被理想化,成为官吏政绩考察的期限,经过三考之后,始定官职之升降。其实现在很多考核也是以三年为限。如初中/高中/硕士/博士的年限。但是“三年有成”有什么“科学根据”吗?



说法来源

    作家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写了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数》,其核心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理论依据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定律——10000小时定律。他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就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10000小时定律,对“天才”作出了的诠释,对天才的奥秘作了深刻的揭示。即所谓“天才”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取得的,而后天的学习、训练必须是一个自觉的、刻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10000小时以上的时间。10000小时定律再次昭示我们: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语)   

朋友们,让我们丢掉幻想、放弃侥幸、克服浮躁,以10000小时为起点,老老实实地训练自己、提升自己,用汗水的结晶将自己铸造成“天才”,为人类为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一万小时定律观点及成功代表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它不是一种能按照任何法则来学习的才能。天才这个字可以推测是genius(拉丁文)引申而来的,是一个特异的,在一个人诞生时赋予他守护和指导的神灵。”

    康德认为,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跟科学不同,“一切科技是人们能学会的,在研究与思索的道路上按照法规可以达到的,但人不能巧妙地学会做好诗。在科学里面最伟大的发明家和最辛勤的追随者和学徒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获得美术天赋的人和他们却有种类上的区别。”

    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说,毕加索就是一个天才。他在会说话之前就会描画。10岁时,他就能画石膏像素描,画得像任何地方的美术老师一样好。“视觉艺术的天才儿童比音乐的少得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较不真实。其间的差异或许因为音乐比绘画更独立自主。耳朵可以独立地发展;眼睛的发展则有赖于人对看到的对象的了解。虽然如此,毕加索是天才儿童毋庸置疑。”

    《纽约客》专职作家格拉德威尔则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艺术领域也不例外。他总结出了一个10000小时定律。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0000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好像大脑需要这么长时间,以吸收达到精通需要知道的东西。

    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上世纪90年代初在柏林音乐学院作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比如比尔·盖茨,他在西雅图上初中和高中时,由于得到了9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幸运的机会而得以累积了他的10000小时:早在1968年,上八年级的时候,他就读的私立中学购置了一台最早的一批可以直接连接到大型计算机上的电脑终端机。小时候他家挨着华盛顿大学,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一台更高级的计算机。到盖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大学辍学去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0000小时。

    莫扎特6岁就开始作曲。但是心理学家麦克尔·豪说,按照成熟的作曲家的标准,莫扎特小时候的作品并不突出。他小时候的作品可能是他父亲记下来并做了改进的。莫扎特童年的很多作品都只是对别的作曲家的作品的重组。他直到21岁才写出堪称伟大的作品,到那时他刚好已经写了10年。

    “天分不是唯一重要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智商超过120,你就跟智商达170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一样大。”克里斯托弗·迈克尔·兰根的智商高达195(爱因斯坦是150),但他只能在密苏里乡下的一个马场工作。他为什么没有成为火箭科学家或脑外科医生?

    因为他成长的环境:一生中没有人帮他开发他的天分,他只能依靠自己。富家子弟奥本海默毒害他的物理老师未遂后,只被判了缓刑和接受心理分析,兰根小时候则经常遭受继父的毒打。

用一万小时定律警示自己!

我国早就有“铁杵磨成针”、“十年磨一剑”、“勤能补拙”的至理名言。
    古往今来,人们对那些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总认为他们是天才。比如,有人说文学巨匠鲁迅是天才,而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更多的人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是天才……,可是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一万小时定律再次昭示我们: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语)

我们可以不及别人聪明,但我们不可以不努力。实践证明,即使是一个智商一般的人,只要付出10000小时的努力,也可以作出非凡的成绩,正所为勤能补拙也。

同样对有些急于成名成家的人也是一种警示,可以看看自己下的功夫到了10000小时没有?

让我们丢掉幻想、放弃侥幸、克服浮躁,以10000小时为起点,老老实实地训练自己、提升自己,用汗水的结晶将自己铸造成名至实归的“书法家”。3年、5年、10年后再来本吧,定会有更多更美的景象!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大脑。你的思维制约了你,你觉得自己是普通人不是什么天才,但是如果反过来想呢,也许效果大大不一样了呢,人类最厉害的不是行为而是思维。思维上的多元化你就能利于不败之地。但是又怎么能成为天才呢,10000小时定律就这个目的,一个钢琴家需要从4-5岁开始学习,要在这方面有造诣,如果他平均1天3个小时训练,10天就是30个小时,100天就是300小时,1000天就是3000个小时,3333天就是10000小时。这需要你消耗10年的时间才能早钢琴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又为什么钢琴家方面又有高低之分呢,实际上还是这10000小时的概念,10000小时在我认为只不过是成为天才的基础。这要就体现热爱钢琴和不热爱钢琴的区别了,热爱钢琴的人他会在10000小时的基础上进行另一个更严格的10000小时的训练。但是不热爱钢琴的人可能会达不到10000小时或10000小时就感觉到满足了,这是他的瓶颈就出现。所以要热爱你的行业,这是你生命的原动力。

有些人觉得人生短暂为什么,因为他想做很多事情,但是又需要很多时间,但是寿命制约了他。所以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又是不确定性的我个人认为人本身就是不确定性的。回到交易也一样的,如果你打算为交易付出10000小时,那你在这个行业就能生存下来;如果你热爱交易,你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天才。



一万小时定律 - 小结

人们都羡慕那些成就非凡的弄潮儿,可是有没有想到,他们其实大多数也和我们一样是平常人,其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肯花一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和学习积累,所以才水滴石穿,终成正果。如果人们也想像那些杰出人物一样出类拔萃,就先别埋怨自己没有机会,不逢贵人,怀才不遇,而是先问问自己功夫下得够不够,有没有付出过一万个小时的努力。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开窍,有这一万个小时的苦练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师、巨匠,至少也会成为本行业的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0000小时定律再次昭示我们: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语)   

朋友们,让我们丢掉幻想、放弃侥幸、克服浮躁,以10000小时为起点,老老实实地训练自己、提升自己,用汗水的结果。

现在我已经在路上了,如果你做好准备就准备启程吧,因为我们人生短暂,有很多事情让我们去用汗水的晶将自己铸造成“天才”,为人类为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一般人以为天才是偶然发生,流畅而不受阻的闪亮才华,其实,天才也必须耗费八至十年光阴来学习他们的特殊技能,绝无例外。要成为专家需有顽固的个性和坚持的能力。每一行的专业人士,都投入大量心血,培养自己的才能。意思很简单,一句话:“天才也需努力。” 文章《拿出一万个小时来》告诉我们不管自己是不是天才,都需要把时间用在学习上。 文中的作者在念大学时,修日文,他除了上课外,还上补习班,买了很多的教材书。还比他的室友早上起床早半个小时。但是,最终室友能持续四年,而他只能持续不到一个月的努力,就在说:“算了吧,我看我是没有学日文的天分。” 我觉得作者的想法跟大多数的人一样,总在自己本来有兴趣学的事情上,对自己说过多少次“哎,我看我没有天分,还是算了吧”的话。从这一点看来,我们的种种小挫折,并非没有天分,而是没有持续贡献。 我有时也会这么想,我非常喜欢玩电子琴,而且也买了它。每天晚上有空余时间就会炼。但是不过一个月,总觉得自己怎样学还是不会的。于是怀着这样的意念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