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万小时定律这是英国作家拉德维尔在《异类》一书提出的,他说“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其实这句话也是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要想取得成绩,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成就的大小跟你在这个行业内付出的汗水是成正比的,世上没有什么天才,我们所谓的天才,只是比我们更专注、更努力而已,你一天学习四五个小时,而别人一天集中精力学习十几个小时,那么成果自然不同。 就像孔子,从一个社会底层的小子,成长为千古圣人,也是靠一生不懈努力的结果。 十五六岁,应该是孔子在季氏家中打工的时候,他认识了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所以坚定了学习的信念,通过《孔子世家》我们可以看到,三十岁时,他给齐景公分析了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可见他通过十多年的学习形成了一套治国理论,四十多岁孔子在学问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事业上受挫,阳虎篡取鲁国政权,陪臣执国命,孔子在家待业,以教学为生,弟子越来越多,到了五十岁,阳虎被赶下台,孔子开始出仕,先后担任中都宰、司空主持了夹谷会盟,实施墮三都计划,计划开始很顺利,后来因为三桓反对,鲁定公没有坚定支持,导致墮三都计划以失败收场,五十六岁担任大司寇,成为鲁国实质的国相,上任三天诛杀鲁国名人少正卯,用了三个月推行礼制,鲁国的形势大好,接着齐国担心鲁国发展起来通过送乐女挑拨孔子与鲁国高层的关系,季恒子三日不朝,于是孔子知道自己在鲁国的政治生涯到头了,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六十多岁的时候,本来寄希望于在卫国发展的孔子,看到在卫国没有什么机会,感叹“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接着十年间,孔子流转于各国之间,看到了各国政治混乱、战火纷飞,有志之士纷纷选择隐居,而他依然坚持教育学生,并时刻关心鲁国的命运,到了七十岁,孔子返回鲁国,一边作为鲁国的顾问,一边开始着手整理诗经、易经,并且做了《春秋》,说“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七十三去世。 从孔子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一生的道路很长,所有有些事我们不要着急,要耐下心来,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越是着急越容易犯错,我们看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才找到方向,到了四十多,执政理念和思想才成熟,到了五十才有机会施展才华,而且因为老板的思想局限,五十六岁就被迫下岗,六十多还在各国求职,而孔子流传至今的成果,都是七十之后才完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