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四年行天下10

 隐士的书屋 2014-04-25

 

太极四年行天下10

网帖  一代鬃狮


        大概是在1955年吧,国家体委武术处的几位“专家”,决定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重新编排,突出太极拳的群众性和健身性。于是产生了天朝第一部由朝廷体育主管部门编审的统一武术教材——简化太极拳,由于其全套共有24个动作,故又称24式简化太极拳。最酷的是:这套拳在套路创编时,还参考了苏联体操专家的意见。 


       当时李雅轩前辈觉得有问题,上书提出不能这样搞。一年后,李雅轩前辈在1956年3月四川省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二次会议上就提出议案,议案第一条就是:“鉴于当时之太极拳教师大都练硬拳出身,以致用意用劲混杂不纯,长此以往,必致以误传误,不到数十年,就要将几千年来先辈长期经验发明创造出来的太极拳真味失传的可能。”并在该议案第六条中再次强调了他的担忧:“恐不到数十年,吾们的先辈苦心发明创造出来的太极拳体育就要经吾辈们的手将他失掉了,岂不可惜。” 


        老前辈不幸言中了:由24式太极拳发端的竞赛标准直接主导了中国当代太极拳的发展方向。现在无论是24式简化太极拳,或者48式甚至各种“传统太极拳套路”,都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采用了许许多多的外在标准,如腿要多高,手要多长,时间均匀,高矮一致,整齐划一,甚至于添加些高难动作和舞蹈动作,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和表演性。


         漂亮是漂亮了,可哪里还是太极拳呢?


        时至今日,杨式太极拳基本处于崩溃状态。我说崩溃肯定又有人说,你看公园里最大的队伍就是打杨式拳的。你们觉得那些是杨式拳,或者持只要练得高兴出不出功夫无所谓观点的朋友,我很真诚地说一句,请你们不必再读我的文字了,我的东西不适合你们,你们没必要读我的文字来让自己不愉快。虽然建议你们不要读我的文字,但我还是要说一句,你想让太极拳真正对你有帮助,还就得练出太极拳功夫,即使你没想过要跟人动手。


         杨式拳会不会崩溃,就看年轻人喜不喜欢,反正我当初所住的上海,基本是陈拳一统年轻白领的天下了。陈拳怎么样,我以后《拳架篇》也许会说,也许不会说,我目前还没决定。但杨式拳的崩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已经演变成一种老年拳了。


        怎么办?用杨式拳练出太极拳功夫,只有用功夫才能说服人。怎么练出太极拳功夫?简化太极拳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当然你得练真正的简化太极拳。什么是真正的简化太极拳?安般念加邓氏猫步就是真正的简化太极拳。


        说起李雅轩前辈,不得不提起前辈提出的“大松大柔”观点。李雅轩前辈最初练的好像是少林拳。师从杨澄甫宗师后,看样子是下了大工夫练太极拳的,晚年在成都提出大松大柔的观点,既是一生练拳的总结,也是告诫后人少走弯路。可惜,听得进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时至今日,估计更没什么人相信了。各大太极拳论坛上,充满了各种质疑声:有说要松而不懈的,有说要松中带紧的、紧中有松的。甚至我刚进贴吧时还看到这样的言论,摘抄如下:“太极不练力,空谈太极功。练力有方法,不可成僵劲。先练自身力,再把兵器用。木人水缸来,沙袋石锁功。若只强筋骨,手脚已足够。”我当时看了以后都以为自己走错门了,进了举重吧了。


        大家知道李雅轩前辈当年怎么说的吗?他说:整天想着松还松不下来呢!还去紧?


         我有一位网友,林墨根老师的再传弟子,很年轻,应该四十岁不到吧。原来在温哥华,后来去了美国西雅图,在微软公司工作。去年参加了西雅图举办的推手大赛,得了冠军。奖金200美元,扣除40美元报名费,多少赚了点。据其他参赛和观战的网友说,比赛结束以后,其他赛手和裁判都纷纷围着他,再次和他试手,最后无不佩服。


         我们来听听他怎么说:
         松和掤是相关的。具体练习有两个方面(狮子按:这里用两条路径比较好。网络用语,我们不能太计较。):一个是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产生掤劲,二是先掤着然后松下来。前者的问题是很难有人坚持下来,往往是练一段时间后就产生怀疑继而放弃,但好处是一旦火候到了掤劲开始产生就发生质的变化,而且这种掤是很纯粹的太极掤劲。后者的好处是练习者很快就能产生感觉继而练出劲来,但坏处是这种掤实际上不是真正高质量的掤,而这种掤一旦练出来就很难真正松下来。


        他还说:
        关键还是两点:一是方法,二是信心。很多时候是有了方法(虽然这个方法不是最快的)但是没信心,还有就是有信心但没方法。我从开始练到体会到松沉劲用了整整12年,如果不是我对我师父讲的坚信不疑的话是做不到的。

         有人说了我想说的,我就不必再罗嗦了。



        想当年,杨澄甫宗师过世后,群弟子都已功夫大成,一时散落中国各处,倒也是群星璀璨。李雅轩前辈为躲避战乱,去了成都,倒也因祸得福,颐养天年,为太极拳界留下大松大柔。在一班弟子学生中,从现有资料来看,老人家估计是很不喜欢林墨根前辈的,林墨根前辈的拳应该是不正宗的。万没想到,恰恰是林墨根前辈继承了老人家的衣钵,扛起了大松大柔的旗帜。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位前辈,去了台湾的“五绝老人”郑曼青前辈。杨澄甫宗师生前应该挺喜欢郑曼青前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郑前辈执笔的。后来郑前辈搞了个杨式拳三世七,其实也就是三十七式的谐音和了古韵,没办法,老人家学问大。这也是引起了在香港的杨守中前辈的不满,不承认郑曼青前辈的拳是杨家的。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估计现在杨家人不会再认为郑曼青前辈的拳不是杨式拳了,这不开派对都跑去台北开了。


        年轻的时候读历史,读到唐朝那一段,才知道阿倍仲麻吕是日本人。以前一直奇怪为什么李白要写诗念叨他,原来这个日本人在唐朝也是一个朝廷的公务员啊,官还不小,好像还当过什么节度使。再读下去还发现,有个叫高仙芝的将领,在西域打了不少仗的,居然是个高丽人,具体是朝鲜人还是韩国人,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再一看,还有波斯人、突厥人都在朝廷做官啊,有些人官做得挺大的。我的天哪!那时候应该就有普通话了吧?否则唐朝天子一上朝不就整个一个七荤八素啦!


         原来唐朝是这么的华夷不设防的呀!这么乱哄哄滴,居然搞出了一个大唐盛世,着实让小的我想了很久。

         现在练拳的人,最喜欢找正宗,最喜欢以传统自居。凡是动作像杨澄甫宗师的就是好的、正宗的,凡是不像的就是歪门邪道。唉,基本又是一群“两个凡是”派了。


        其实太极拳练得对错根本不在拳招动作,而是看每一动是否都按拳谱要求去做。从现有资料看,杨澄甫宗师的拳架跟他老爹杨健侯也不一致么,到底谁正宗呢?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以正宗加传统自居的人,连拳架好坏都看不懂,还整天在那唧唧歪歪,这种正宗传统有什么用啊?这种人放到民国初年,估计就是一帮不肯剪辫子的老古董。


        以前看着有人称林墨根老师为杨式拳第一人,心里也是老大的不服气。但我现在特别尊敬那位老人。当杨澄甫宗师的弟子们群星陨落之后,独立撑起大松大柔的旗帜,成为黑暗中的一支灯塔,为后来人指明航向。真的不容易!当那支灯塔熄灭以后,天边只剩几颗昏暗的星星,乌云已经越来越浓。也许杨式拳也在经历轮回,回到当年杨露禅前辈走进北京城的那一刻,谁知道呢?



       安般念据说是东汉末年安世高传入中国的。说白了,就是关注呼吸,按原意直译应该是入出息念。可是中国古人比较有文化,在翻译上讲究信雅达,于是称之安般念,可能很多人觉得言简意赅,也就沿用了这种叫法。这种叫法,在我看来,和雷达、哲学这些词一样,早已是中国人的东西了。


       安般念是很古老的修炼方法,古老到在佛陀之前就已经有了,那应该至少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佛陀为什么最推崇这种练法,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不过,我觉得一种好功法,最起码一点:安全。如果没有高人在旁指点就出点偏差,那就有点悬乎。如果想惠及大众,这种练法还必须简单。设想一下,一种练法动则写出一本书,那在两千年前要流传推广,那是不可想象的。


       安般念原来是修行中,修定用的。我在太极拳的练习中看到,定力强的人,如果你把身法要求告诉他,他即使打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也能打出太极拳的味道;而那些没有定力的人,你让他把身法要求背下来,他也一定把拳打得神散而形散。神散加形散就是董英杰前辈说的火煮空铛,到老无成。


        当然,修定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过,如果做不到安全、简单,我也是不敢随便讲的。我可不是徐福,骗了始皇帝,可以拐带三千童男童女去海外开拓殖民地。有朋友问练这个可不可以,练那个是不是同样有效果?我的回答是:郭云琛前辈可以半步崩拳练出功夫,什么都是可能的。不过,如果您练了半天觉得不出功夫,不妨把我的《师承篇》再从头看一遍。


       《师承篇》罗里罗嗦讲到这里也差不多了,有些故事没讲也不要紧,可以在以后的《拳架篇》中再讲。我呢准备休息一段时间,安安静静地练练拳,也思考思考以后的文字怎么写。对我讲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练练安般念和猫步,当然没兴趣不练也没关系,就把我写的当演义野史看。实在觉得我在胡说八道,把我写的打印出来再打个叉,倒着贴着墙上,告诉弟子不要学我坏样也是可以的,只要能让大家心平气和地练练拳,怎么样都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