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北大——校园记忆无非吃食

 木立 2014-04-25

【注】作者本人为07级北大校友,在北大呆了7年了。所有描述均出于个人回忆。若有不符,你来咬我。


版权所有,欢迎分享,若需转载请联系本人。

完整版原文链接http://www./story/3QExuvu1TEo/ 

请脑补《舌尖上的中国》音乐和解说阅读本文。


红楼飞雪,一食英杰。长歌曾刷夜,爱国进步民煮科肴。

从迈入北大的那一刻起,你的心和胃,都至少有一个在吃的路上。除了知识文化和鸡屁埃,除了讲座社团和鸡啊伊,除了处于马洛斯需求底层的Wireless PKU,你要活下去,就必须要吃。而在你或短或长的北大生涯中,你的记忆和你的身体,必然刻下了北大的烙印,并着那滚滚的香气和味道,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吃在北大,吃的从来都不是寂寞。那是你匆匆的相遇和每日的例行公事,也是饥不择食馋虫上脑时脑中释放的多巴胺。等多年以后你谈论起博雅塔下未名湖畔的日子,教授们的谆谆教诲或许你已忘记多半,但提起学一的鸡腿和博识的煎饼,或许还能想起那舌尖上的求学岁月。

第一集:《食堂的馈赠》


少时懵懂,步入北大,你的每日生活便由食堂定义了大半。北大的食堂,物不一定美,但价廉是必须。遥记七年前,简单4块钱便可在学一饱餐一顿,5块5的康中咖喱鸡简直就是奢侈的享受。虽然校外的煎饼,已从3块涨到5块,白领的工作餐已脱十奔廿,但在北大的食堂,还是能够为囊中羞涩的学子们提供理想的吃食。

虽然北大食堂已然被校外大爷大妈占领揩油到拥挤不堪,一大盘一大盘勾满厚芡的炒菜和食堂大妈万年不变的欠钱脸时不时会毁掉食欲。但勤劳而智慧的北大学子们依然能在七大食堂数百种菜品中,寻觅到那为数不多的抢手货。食堂是慷慨的,食堂的馈赠,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需要一次次失败的尝试后才能得到结晶。

在清晨的北大,早起的鸟鸣带来了新一天的气息。信息科技学院的小A早早起床,希望在一到三节的计算概论之前抢到学一的冬菜包和火腿蛋。睡眼惺忪的排队人群中飘来的香味让人精神一振。

偶尔,在不需要早起的早晨,乘着初夏早晨带有绿色气息的晨光,在面食部排上十五分钟的队,买到热腾腾的豆腐脑配香脆的黄桥烧饼,再沿窗坐下。舌尖触到冰糖芯的那一刻,一整天的心情由此开启。(喔,今天deadline呢。who cares)

中午的北大食堂,人山人海。学生们纷纷从教学楼中鱼贯而出,揣着饿虫奔向筹划已久的午餐。然而,在康中,没有课的闲人们,早已将收银机左边的队伍站满。那是等待一日里高潮的时刻,当一满盘喷香诱人的金黄烤鸡腿,轻盈地撒上最后一抹辣椒粉放上柜台的时候,人头开始攒动,那是5块5的梦想与等待,是食堂的馈赠中最香脆最油腻的一种。

或者在农园的锅仔柜台,小巧玲珑的锅仔载着香浓的汤水和金贵的排骨,一个个搁上等待已久的餐盘,就着米饭囫囵吞下也别有风味。女生们则会走向最左边的柜台,在小巧玲珑的陶罐里乘上山药猪脚汤——若是不够,在南侧排上两块透着奶味的黄金糕,八毛钱的甜品,夫复何求。

晚餐的家园会一直开到八点。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和工作,脚步便不必那么匆匆了,唤上三两个朋友等一锅麻辣香锅,坐着啜酸梅汤和绿豆汤的同时,等待着大妈叫到你收银条上写下的号码,顺带再多要两碗饭。

家园那头的滚烫冒菜也已出锅,顺手在隔壁窗口点一份水煮鱼,麻辣透彻,是一天最想家的时候。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在北大并不单调。可以走着吃,可以坐着吃,也可以屯着慢慢吃。除去十一点不到就在学五排开长队的家属老大爷老大娘们疯抢的馒头,学子们显然更追求其多变的一面。

来自山东的小B这一周第三次游荡到学校西侧,排在了物美入口的煎饼队伍后。黏腻的大豆淀粉液在滚烫的饼铛上熟练地摊开,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香脆可口的饼皮。方圆五里,这是唯一一家还算正宗的山东煎饼,而生菜搭配薄脆的组合代替传统的大葱,更富现代性的逼格。

传说中的博实煎饼。不要打错字了,不是PhD煎饼。等等,这个生菜是哪里来的?
不过,关于煎饼,在北大还有另外一段传说。在北大的腹地,人来人往的博实路,一间小小的主食厨房曾经是“煎饼”二字的代名词。秘诀,就在于它的手制辣椒油——香气四溢,同时以咸鲜的质感挑动着舌尖,让人忍不住在滚烫时就入口。稍微奢侈的食客,大多是本科高年级的或砖院研究生男,会多加根火腿肠,再买上一份拌满麻酱的凉皮,一热一凉,不输鸡腿的高卡路里搭配尽在于此,秘而不宣地昭示着与青涩告别的渐凸的腹部。

学一的菜团和包子,学五的花卷,或者餐饮中心不知哪个角落产的三无面包,康饺的剩菜馅饺子……在这么多主食中,值得为它排队的,还是面食部4块一碗的刀削面。此面浇头出于何处,没人愿意溯源;是否人工切削,也不太有人在意。只知道一碗刀削可以解决大半天的体力供应,当实打实的淀粉团在体内被淀粉酶分解为糖的时候,你的胃在告诉你,兄弟,今天你待我不薄啊。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繁忙的学习和生活,给北大的同学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压力转化为食欲的时候,需要有东西来承载它。这是每一个北大人都经历过的百爪挠心,但在夜幕降临时,那一个个小小的拐角房间,总能将你的思味之身,用粗暴而温柔的方式填饱。

中文系的小C最爱的还是麻辣烫。她热爱养身,也爱瘦身,但却总为夜里经双课对脑力和体力无情的剥夺所烦恼。这时她总会走向麻辣烫的摊子,那有些昏暗的白炽灯光照着挤得满满的麻辣烫锅,肉丸串和鱼豆腐泛着诱人的光。“给我烫两个白菜,一份粉丝吧。”
她委婉地用眼睛扫了一眼面前的串,看了看旁边狼吞虎咽的男生盘中的一大把串。

而小C的男友却对小白房情有独钟。小白房,全天候售卖小吃和夜宵的食堂分营业点的昵称,是由临时板房搭成。小白房的菜色时有变换,类型与街上的小吃摊比较相似,价格也稍高。但在夜里,卷饼、灌饼和面条小煲的香味,总让小白房变得拥挤不堪。最最杀人的还是手抓饼,酥油浸透的面饼在高温铁板上蓬松开来,加上点睛的沙拉酱和培根,压力转化的食欲,恐怕让人欲罢不能啊。

而说到加餐的魅力,又有谁会忘记南门外的傣家香糯的菠萝饭和夹带着南国风情的米线?傣家小妹讲的傣语和长裙下的婀娜身姿一样神秘,就像黑三剁和肉酱米线中的可口酸菜一样神秘,就像盛着过桥米线偌大的砂锅和五色配菜的竹篓一样神秘。在蓝印花布的桌面上,夜里的食欲被扑灭的瞬间真是妙不可言。

至于隔壁的亲亲一家人每况愈下的大盘鸡,或者南门小区里地沟油和苍蝇齐名的老蜀人,大概也是转化的记忆里长存的一隅吧。夜最撩人,也最挠人,吃多少不重要,而是食物如何填满焦躁不安的考前空虚。

第四集:《食街的味道》

学生生活虽然不丰裕,但腐败是必不可少的。社团活动,朋友聚会,答谢师长,都离不开下馆子。自2008年畅春园食街建好以来,此处便成为了北大人频繁光顾的地点。而在此开店的店家,也会莫名其妙被“食街buff”所困,多少店家来来走走,屹立不倒的,则成为了食街的传奇。

西南门外的何贤记,门口挂着的吊炉烧鹅总让人路过时驻步。窄而深的店里,汤味飘香,也让来自南岭以南的学子感到宾至如归。叉烧油,芥菜绿,加上陶罐里的煲汤,经过一整天的熬制,汤白如奶,温暖身心。

而喜爱文艺情怀的小D,则喜爱与闺蜜聚于食街內街的小吊梨汤。翻牌点菜,别致的虾球,香甜的梨汤,加上一尾活灵活现的干酪鱼,便是一餐简单的小聚。竹荪捞饭的清汤每次都会喝干净,大概是因为其分量的含蓄所致吧。


食街的快餐店开了又关,屹立不倒的幸福工房或许与其他店家都不同。一场卫生风波没能掀翻小店,反而让头发花白的台湾老板被北大所识。他带有台味的普通话和礼貌微笑,和店内手绘风的装潢一样,大概是为普通的卤肉饭添了一些13格吧。季节的芋圆和豆花甜品,虽甜不腻,也是下午茶的好去处。食街街尾的没名儿生煎,从这里起始,已在京城开了数家分舵。上海的正宗生煎头朝下的一面烙得金黄,咬开之后滚烫的汁水四溢,不知道烫到了多少北方学子一贯大口吃包子的嘴。


当然,在食街屹立不倒的,除了可爱的口碑店家,剩下的就是以量取胜的硬货了。金源福牛和呷哺连锁,价低过瘾是其共同之处。喝着啤酒大啖涮肉的同时畅谈人生理想,此生此景,也只有同窗二字可以诠释。

第五集:《刷夜的秘密》


夜,是一个丰富的词汇。北大的夜,并不静谧。辩论队的准备,争论声声直至凌晨;社团腐败,杀人游戏玩至深夜;考试临近,佛脚抱遍,浓咖啡陪伴至天明的时光,也颇让人怀念。“每一个睁不开眼睛的早上”,都有“论文coding到天亮”的辛酸,而抚慰学子的胃的,除了食物,还是食物。

小西门外的八点半到两点,是喧闹的,也是充溢着直接而浓厚的香味的。烤串的火焰上,是滴油的肉筋和洒满孜然的翅中,浓烟和PM2.5齐飞却不会令人在意。三步以外的马路中央,炒粉车上的煤炉起劲地燃着,一个鸡蛋几丝猪肉,伴着老干妈和生抽酱油的浓烈味道,将白花花的宽米粉染成浅褐色。小E和哥们这个月第三次来到小西门外,显然是社团活动后的小会加八卦。矮凳上几个一米八的汉子窝在那里,回想着老丁烤串还在露天的时代。

而真正学习的,和三国杀的,居然能够井水不犯河水地在KFC安然共处。十米外的24小时磁福餐厅,正有一大帮同学等待着一个小时之前点的菜。不过,这都不重要。酥脆的干煸土豆丝也好,和安静的夜并不搭调的干锅茶树菇也好,都只是杀人游戏的点缀罢了。真正需要食物的人,不会在磁福出现,磁福提供的除了饭桌,别无他物。

反而南门之外的深夜食肆,更能为学子的胃带来抚慰。南门的翅客墙上,还留存着挑战“变态辣”成功的壮士们的签名。狭窄的店面,白色的灯光,烤翅在铁钎里装在不锈钢盘里送上,等着围坐着的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它们一抢而空。茄子、鱿鱼、骨肉相连,还有涂上酱料的馒头片,老板时不时接上一两个外卖电话,那是宅一族们的呼唤。

第六集:《异域的调和》


北大是一所国际化的大学。走在校园里的电动车党大多来自高丽,而打扮精致的娇小美女们则来自扶桑。近年来,也不乏金发碧眼的交换生,他们或许中文还不利索,但在吃食上已为北大吹来了一阵异域之风。

新开业的意面工坊也好,占据黄金地带却让人每每怀疑其销售额的Subway也好,对中国学生来说只是点缀罢了。但曾经勺园的韩国餐馆,却是来自思密达的同学们的常访之地。辣酱炒年糕和海鲜饼算是价廉物美之选,而石锅拌饭若是亲自去吃,也能吃出高冷的韩国味道。大概是中关村和五道口的韩餐竞争颇为激烈的原因吧,正宗而廉价的韩国快餐也颇是一个合适选项。

而日餐——高级的自然无法染指——则多存在于外卖单上。有多少学子曾打过那个熟悉的电话,点过满腹餐厅的猪排饭:干净整洁的饭盒里码着白米饭和细心炸过的猪排,淀粉虽然有点多但不影响口味。他们恐怕不知道满腹在哪里(在西苑和颐和园路东口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小门面里),但不影响从外卖小哥手里接过饭盒时的满满期待。

(大肚满腹日本料理,在一个类似于城中村的地方,但是确实好吃不贵么么哒。)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的澳门豆捞,也不知道多少人真正吃过双子座、Nova或者园咖啡号称正宗的西餐。合利屋的招牌每天还摆在学五门口,不知道北大的异域风情,在学子眼中是怎样的存在。不过,尽管店面挪了三次地方,自从诞生以来一直不变的还是阿牛与仙草的优惠盖章券。在师兄师姐们回忆起当年门口10米多长一直蜿蜒快到小西门的队伍的时候,可能还会记起奶粉冲兑的奶茶里沉浮的仙草,还有用塑料小勺在杯子里捞酥软红豆和酥脆花生的时光。

第七集:《我们的中关村》


北大,是北大人的北大,更是中关村的北大。北大的学子们会相约走出校门,拥抱中关村三桥的汹涌车流,中关村的人们也会假装出示证件溜进北大,用太阳卡在食堂里就着棒碴粥大吃特吃整份学一辣子鸡。

我们会出没在北四环边的吉祥馄饨,咬开大个的馄饨,露出还算大颗的虾仁,下肚的时候有几分虾皮紫菜汤的鲜香。或者是猪肉玉米馅里的甜玉米粒,三鲜馅里的香菇,多花两倍的价钱,得到的也是不错的享受。

我们会出没在青年餐厅旗下的方圆烤鸭店,偶尔会有的半价烤鸭,也并不与昂贵的全聚德或者大董有太大差别。楼下的金缘茶餐厅则又是一个自习圣地,配上花果茶与小点心果腹,此时只需屏蔽三桌外的打牌声即可。我们也会出没在对面的鲜芋仙或者铁锅一居,拎着中关村购物中心的战利品在此歇脚。

过了北四环,展现在眼前的便是平日所触及不到的繁华街景。它们是中关村,是白领的地界,也是我们学生的现在与未来。南京大排档的芋圆和天皇包也好,麻辣诱惑浸在香油里的水煮鱼也好,小红番薯厚砂锅里的三杯鸡也好,并不是什么触不到的奢侈与美味。只是经过欧美汇楼下抬头张望金钱豹的人声鼎沸,估计还是会生出对未来的期待和奋斗的理想。


这是一个和谐共融的画面。社会即大学,大学即社会。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