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一个中药安全事件引发的采访 云南白药毒性事件从肇始到主动公布有毒成分,路线大概是这样的: 地方监管部门发现云南白药含毒→患者起诉→职业打假人王海介入→港药监署禁售→中国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发文要求公示→云南白药正式公示含有毒成分 以上过程都是在媒体的关注下发生的,因此每一次都变成了公众事件。如果根据一些媒体的总结,从2007年开始的话,那么已经持续7年多了。近日因云南白药官网登载一篇未署名文章,以“阴谋论”提示整个事件的始末,事情又进一步复杂化。 如何跳出“阴谋论”和“媒体大战”来看中医中药,2014年4月23日,蝌蚪五线谱记者约访了协和医院中医科副教授尹德海。 约访尹德海 2014年4月22日,星期二 记者经过两天的联系,终于在上午10:30左右联系上了尹德海,我问他是否关注“云南白药毒性事件”,他说,关注了一些,但由于工作忙,没有去细看情节和细节。因为记者此前已经联系过多个机构多个专家,他们有的开始答应接受采访,后来因故又推辞了;也有直接拒绝的。所以,为了顺利进行采访,记者建议:“让我们跳出阴谋论和媒体大战吧,就从科普的角度来谈‘中药的毒性’和‘毒性中药’。” 没想到,尹德海爽快答应了。因为当时他在坐诊,所以把时间约在了第二天的上午九点半。 背景:为什么约访尹德海——另一个中药毒性事件回溯 根据网络检索,记者发现尹德海曾经在2000年前后就发表过“客观看待中药马兜铃酸毒性”的学术文章。 “马兜铃酸毒性事件”发生在比利时,据说当时比利时有一个很著名的中医减肥诊所,自己研制处方,制作了一种可以减肥的中成药,在比利时进行治疗。1993年前后,比利时的医生发现部分不明原因的肾功能衰竭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都曾有过服用该诊所中药进行减肥的经历。由此拉开了马兜铃事件被关注的序幕。 经过医学机构分析并确证,其中有两种中药成分“广防己”和“厚朴”为致病因素。 到2000年,比利时因服用该减肥药丸致肾损害的患者达105例,其中43例进入终末期肾衰,接受肾移植或透析治疗。随后,一个专有名词“中草药肾病”被正式命名——中草药有了“病因”的恶名。 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所有含马兜铃酸中药下架的命运。英国、日本、马来西亚…… 就连香港、台湾这些华人文化的地区也对马兜铃说“不”。 可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尹德海写了多篇“客观看待马兜铃毒性”的学术文章,并公示了他和他的研究机构在白鼠身上的试验。 从“阴谋论”的思维来审视这些论文,看不出任何尹德海为某些利益集团说话的嫌疑。 采访尹德海 2014年4月23日,周三 上午9:30 我们按照约定,来到了协和医院门诊大楼的七楼中医科,因为人太多,所以采访改到了会议室。 记者一见面就重复了昨天的观点——让我们跳出“阴谋论”和“媒体大战”的框架,以科普的角度,单独来谈“中药的毒性”。 没想到,尹德海是以这个观点开头的——所有的药都是毒。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药。中药西药都是如此。 如果某种广告宣传它无毒无副作用,如果是真的,那这种东西就不是药,而且肯定是虚假广告。说得极端一点,我们每天吃的米饭也存在副作用,吃多了就会消化不良,总是吃不够就会营养不良,关键看你怎么吃啦。 采访一:关于比利时马兜铃事件再评价 尹德海依然认为,按照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式,比利时的马兜铃酸事件是“诊治的失误”和“服用的失误”——不是中药本身。 这个失误在于,“错误地超剂量服用”以及“错误地超周期服用”。 中药是讲究辩证的,为什么中医治病在患者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要换单子,换处方,也是这个道理。比利时出现的事件,如果放在我们这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不仅如此,在尹德海的学术论文里,将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进行了罗列,这些药物很早就已经认识到其毒副作用,在中医的临床应用中规定了它们的最大用量,必须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 可是,国外各国都将马兜铃酸列入禁止进口名录,在尹德海看来,有些“草木皆兵”了。 关于中药毒性,尹德海讲了一个例子。 细辛属于马兜铃酸属的,马兜铃酸属还有很多,比如广木香,但是细辛是最典型的。细辛在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有问题,它就是一个毒药,但是它的疗效非常好,散寒止痛的效果非常明显。现在我们在临床上还在用。但是细辛没有出过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对它的毒性已经可以掌控,把“毒”成功利用成“药”。因为已经知道它的毒性,所以用的量就很小,所以有句话叫做“细辛不过钱”。现在已经限定了一个安全的量,就是3克。 而木通,它的毒性,药典也有记载。一次性最大量不能超过6克,但是对它的认识就滞后了,以前看到它的一些好的效果,比如哺乳妇女通乳,也就是催奶。当然剂量也不能太大,太大就会造成患者肾功能衰竭。 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国外的使用就更加难免出现问题了。 尹德海说,他之所以在马兜铃酸事件出现之后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是因为发现这个事件有扩大化的趋势,似乎造成了所有中药都极度不安全,似乎服中药很容易造成肾功能衰竭,这种趋势是不利于中医中药的发展的。 有人把它妖魔化——一次吃10克木通,就会造成肾功能衰竭。尹德海认为这个结论是证据不足的。因为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有多种。我们在动物实验的时候就可以质疑这些观点,在动物实验中,出现肾脏损害与马兜铃酸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有关,只有达到一定的剂量和一定的用药时间才可能出现肾脏损害。 采访二:好中医和胡万林区别是什么? 记者接着问:你强调中药毒性,在公众看来会不会让人怀疑你和“杀人医生胡万林”类似呢?好中医和胡万林区别在哪里呢? 尹德海迟疑了一下,没有直接回答我的提问,他从中医的理论这么回答我的——中医讲求辩证,只有极致的病例采用极致的药物。这与中药以偏治偏的理论体系非常有关。老百姓知道的中医名言大概就有“重病用猛药,乱世用重典”。 胡万林首先违法了,他不具备行医资格。 其次胡万林的问题在于他没有把中医学通,没有学现代医学伦理,他不该拿人来进行试验。 如果单从医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放在古代,也许胡万林今天的行为能为学界留下一些案例。但是时代不同了,现代的医学体系和人们的认知已经不允许他这么做了。在古代,有许多极致的医疗案例,今天的人们看来那会觉得惊世骇俗。可是现在的人们再也不能那么做了。 好中医和胡万林的最大区别在于,好中医要熟知毒性,谨慎用药,但是又要敢于冒险。 尹德海告诉记者,作为医生,他是一个积极主义者,绝不应该甘于做一个平安医生。其实每一次治疗都是一次冒险,作为好医生,你要能把握好度,要在安全范围内去冒险。 为了平平稳稳,不出事,一切以病人的态度来施诊,这样的平安医生其实是自欺欺人,既耽误自己,也耽误病人,最麻烦的是,它对中医学进步百害无益。 当然平安医生也与现在医患关系紧张不无关系。如果医生在存在威胁的境况下行医,一点不正常就会被大呼小叫,哪个医生还敢为了“医学精神”冒险呢? 采访三:中药的命运——如何适应现代社会? 对于中医药的整体命运,尹德海是持悲观态度的。 因为西医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基础之上的。西药以终极成分、分子构成、试验观察为基础,这是现代人们认可的方式。毕竟现代人和古代人不一样了。探究本质的科学精神已是现代人最认可的至高精神原则,而大众对知情权的要求也不满足于中医药永远局限于“秘方、祖传”之类的描述。 可是我国的中药成分表述依然停留在老套的方式上:比如某某中药所含成分为甘草、当归等等,这不是西药的方式,西药的方式要求你必须进一步讲清楚,起作用的那个成分是什么,分子式什么。 那么我们中医可不可以这么做呢? 完全可以。当然,如果按照西医的方式去搞清楚终极有效成分,本身就到了西医的范畴。又有什么不好呢? 如果搞清终极成有效分有困难,我们可不可以先把一些正在广泛使用的中药中成药,按照实验观察的方式去操作呢。比如在多大范围内,多少人,通过多长时间的治疗试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有了这样的一些报告,相信任何人哪怕知道这种中药有风险,也会心里有底了。中药要继续走好,乃至走向世界,必须朝着西药的方式去做研究。 否则,我们只能对中医的未来持悲观主义态度。 记者手记:一组图看中医生存现状 故宫,世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它的前面是天安门广场。 北京一号线地铁天安门东站往东一站是著名的王府井,再往东一站是东单。 东单往北大约100米,就是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有多牛,这恐怕不用我多说吧。 可能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只提示一下,多少大人物在这个医院里看病,也经常在央视《新闻联播》里听到这样的新闻。记得吗? 这一下明白了吧。不会怀疑我是在为它做广告了吧。 通俗一点说,协和医院,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它的官网是这么描述的:北京协和医院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临床医学研究所,是卫生部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之一…… 医院建立于1921年,这样算下来就有93年历史了。经历上个世纪的二战、抗日、解放战争……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医院的历史。 记者本以为,协和医院门诊楼的第七层同样会人潮拥挤。但是当对比一楼、二楼、三楼以后,是不是发现这里人数稍少一些? 千万不要被文字误导了——在楼道里面,医生门诊办公室门口,人已经不少了,只是“拥挤度”稍低一些。 这栋楼总共是八层,中医只有一层,和西医相比,中医在这栋楼只占1/8,如果拿整个协和医院所有部门综合,分母还要增大,中医的比值还要更小。 中医式微?——这个仅仅是记者的联想罢了。 中医被西医打败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很多书籍已经介绍过了)——这些图仅仅算记者做的一个注脚吧。 海外博览:《大长今》——联想之外的再联想
而各类中医典籍,是保证大长今登顶韩国当时医学最高殿堂的基础。通过这个电视剧,可以看到,整个韩国当时的医学体系全部都是采用的中医。 徐长今是韩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她生活的年代相当于中国明朝。 现代的韩国,医药体系当然也是西医了。他们的美容整形已经世界闻名。 另外,韩国和日本,按照“西医体系”的做法,推进中医中药走向世界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三个国家的中药出口市场份额比,中国占比最少。 中医药的真相:中医如何谈中药?西方怎样看中医? 本文阅读提示: l 中国籍科学家Wendy在美国:两个白人同事对中医的态度 l 中医,在美国就是补充与替代医学 l 哪些问题卡住了中医在美国的接受度 l 中医中药的国际形象真相:神秘、亲切,但是没有官方认可 l 中医当自强 l 小贴士:老妈妈都能看懂的中医术语 l 记者提示:虚假中药广告最爱拿国际认可说事 美国人的中医中药观 中国籍科学家Wendy在美国:两个白人同事对中医的态度 因为中医毒性问题,作为媒体人,立刻想到美国人对我们中医的态度,也想到美国严格的FDA 对中医的态度。Wendy是记者的亲戚,中国人。学分子生物学专业的。她先是南开大学本科毕业,然后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奖学金得以进入宾州大学继续留学,获得宾州大学博士学位。至今在宾大Wistar癌症研究所工作。 于是和她打了越洋电话,想让她帮我问问美国人,尤其是白种人对中医的态度。之所以强调白种人,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特殊的中国文化影响,完全是西方文化体系之下的“西方人”。 周末,和Wendy再次通了电话。她对我交待的这个“作业”非常有兴趣。并且也立刻问了问周围的同事朋友。这个话题也引起了她的同事们的兴趣。 她们研究所的一位秘书叫Iris,一个六十多岁的白人老太太,她丈夫因Herpes zoster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及神经剧痛,在西医西药多次治疗仍然没有彻底断根的情况下,有朋友向她推荐了中医。据说在针灸和中草药的双重治疗下,效果非常明显。 而Wendy的 “老板”(研究项目负责人)Jim是癌症手术外科大夫,他会对术后疼痛不止的病人推荐他信得过的针灸师。他的经验表明,针灸对于缓解甚至消除疼痛很有影响。 当然,我作为一个媒体人,绝不仅仅是局限于了解这两个个案。于是希望她帮我提供美国人或者美国这个国家对中医的态度。Wendy发来了一个网站链接。上面有美国国家卫生健康研究总署(NIH)下属的补充与替代医学研究中心有关中医的介绍内容。 中医,在美国就是补充与替代医学 ——美国官方机构“国家卫生健康研究总署”下属的“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官网上对中医的态度 官网地址:http://nccam./health/whatiscam/chinesemed.htm
1.针灸——这已经越来越被认可; 2.太极和气功——这是中国道家文化和修炼身体的方法,当然也有医疗作用; 3.中药——在中医理论的框架之下,中药是独立的医药体系。一般认为它的副作用小,但是它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证实。它需要有中医医师的指导才可以使用。 哪些问题卡住了中医在美国的接受度 1. 中医并没有得到美国官方的认可——它仅仅被作为替代疗法。 2. 中药被作为营养品看待——由中医开出的中草药,不必列入美国FDA监管局监管。但是美国当局提醒对中国中草药必须保持安全性的警惕。 3. 中国中医在美国容纳接受中医的州里开设诊所,也需要通过考试及领取从业执照,但与美国对常规西医师的考试、资格审核与从业资格的认证不同。 4. 至关重要的是,中医还没有被列入美国医保项目。美国人用中医看病治疗,必须真金白银地自己掏腰包。对中医接受程度高的州如新泽西州,有些医疗保险公司对他们认可的针灸师,能够给病人报销针灸费用的50%。 以上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医是按照中国古老的传统哲学思想以及医学理论建立起来的。这套体系并没有被现代医学所证明所认可。 不过,在安全性上,美国人认为针灸、太极和气功是安全的。当然针灸的“针”必须是卫生无菌的。至于中草药,本来是可以信任的,但是由于近些年出现药物的毒性污染、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它的安全性受到了质疑。 中医中药的国际形象真相:神秘、亲切,但是没有官方认可 除了这个网页的信息,据Wendy介绍,美国人对中医的态度是神秘、亲切,但是又敬而远之。西医不好治疗的疑难杂症,美国人会想到古老的中医。(当然美国人还会使用印度的一些古老医术。) 据估计,1997年以来,美国约有1万名中医从业人员,每年有超过100万名患者; 而根据2007年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CDC)下属的国家健康采访调查(NHIS)机构的报道,其中包括一个全面调查美国人使用互补替代医学情况的调查, 结果表明大约310万美国成年人在被调查的过去一年内使用过针灸; 美国人看针灸师的数量在1997年到2007年之间增长了两倍。根据2007年NHIS,约230万美国人练习太极拳和60万人练气功。 中医当自强 我们之所以把这个网页做如此精细的介绍,是希望:让公众看到美国官方机构对中医的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了解 “中医国际影响力”的真实面目;了解中医的国际地位究竟是怎样的。 其实,之所以告诉公众美国对中医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想对国内中医药研究机构提个醒: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自己的文化环境和中国语境里得意洋洋。“云南白药毒性事件”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必然的阵痛,根据中医的国际地位现状,完全有可能再出现别的“某某甲中药事件”“某某乙中药事件”。 但愿我们这一次的工作,能让公众明白中医中药的国际地位真相,而另一方面也能提醒中医药科学家们,“中医中药国际化——同志仍需努力”。 Wendy最后说,中药的现代化,不应该由中国以外的国家来做吧。 小贴士:老妈妈都能看懂的中医术语 有些信息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可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幕:母亲拿着姐姐邮寄过来的一瓶维生素,面对着那些“洋码子”无可奈何。我们确实不应该把科普想得太简单。白居易不是说诗歌要写给老太太听得懂吗?做科普为什么不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中医的洋名字叫“TCM” 中医,美国人的单词词汇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这三个单词对应的中文意思分别为:“传统”、“中国”、“医学”,简称TCM。 英语惯于将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便成为这个概念的简称。当然TCM还可能是别的概念的简称。但是在医学领域里或语境里,应当可以认为:只要是英语国家,TCM=中医。 为什么这么笨拙地把TCM翻译出来呢,我们不妨看看另外一个故事。 篮球运动员“马布里”刚来到中国,就被记者提问时喊道:马布里,马布里。他问记者这是我的名字吗?记者告诉他,是的,这是你的中文名字。然后他将这个中文发音反复说了好几遍。可见一个名字到了另一个国家,虽然发音接近,但是已经变化了好多。其实他的英文名字叫做“Stephon Marbury”,全部用中文替代的话,应该叫做“斯蒂芬-马布里”。(好像“马步蕊”更适合这个单词的发音)。此后,马布里在中国姓马了。 所以,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中医,在美国叫什么。 FDA:一个在全世界确实很牛的机构 FDA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Food=食品,Drug=药物,Administration=政府,管理者。) FDA 是美国政府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DHHS) 和公共卫生部 (PHS) 中设立的执行机构之一。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及马利兰州罗克威尔城,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 主要职能为: 负责对美国国内生产及进口的食品、膳食补充剂、药品、疫苗、生物医药制剂、血液制剂、医学设备、放射性设备、兽药和化妆品进行监督管理;可以说该机构与每一位美国公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另外,FDA也负责执行公共健康法案,包括公共卫生条件及州际旅行和运输的检查、对于诸多产品中可能存在的疾病的控制等等。 在国际上,FDA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与药物管理机构之一。其它许多国家都通过寻求和接收FDA的帮助来促进并监控本国产品的安全。 FDA下设: 1. 药品局 2. 食品局 3. 兽药局 4. 放射卫生局 5. 生物制品局 6. 医疗器械及诊断用品局 l 国家毒理研究中心 l 区域工作管理机构 即6个局,1个中心和1个区域管理机构。 编者注: 其实,从FDA的中文名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上看没有什么特殊吧。但是因为美国的国际地位,反是FDA认可的事情,基本上可以看作全世界都可能会被认可——同理,反过来,中医没有被FDA认可,或者可以认为,中医在全世界还没有被认可啊。 美国FDA官网链接:http://www./default.htm FDA官网长的是这个样子:
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首页长的是这个样子:
记者提示:虚假中药广告最爱拿国际认可说事 曾经见过有许多广告,动辄拿“某某中药受到某某国家或某国外专家的关注,他们表示什么中药有什么疗效”——我们希望,如果不是科学确证,这样的游戏该结束了——因为在中医没有整体被该国认可之前,一切对中医的肯定性的观点,都只能代表某个专家个人观点,或者也只能代表某个机构的研究成果! 据中国籍科学家Wendy介绍,某些中药广告,拿国外专家认可说事的时候,过分夸大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中发现其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细胞水平或动物水平的实验中所产生的实验数据)。我们需要知道,当国外专家用这种思路进行研究的时候,与常规西医药物研发的思路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受中草药有效思路的启发而已),这种思路研究下去,的确有可能找到某种或一些有效的化合物,但是制药商最终想要的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大规模生产能够经得起FDA监管的这种化合物作为药物。 而那些还停留在细胞水平或动物水平的研究结果,与药物被FDA批准上市还相去甚远,国外进行这种研究的目的可并不是开拓某种中药的市场,相反他们是借用某种中药药效来研发“西药”。 如果国民有这样的起码常识,中药广告拿国外专家说事这样的把戏也不会有人盲目迷信了。 中医中药科学家们,虽然中医的治病方式接近于现代医学(近年来提出的“个性化医学”(Personalized Medicine,即是对同种疾病的治疗,其用药种类与剂量也因人而异),因而与占主流地位的现代西医(对同种疾病所有病人的治疗都是一种药物一种剂量)的做法截然不同,但我们应该借助于科学昌明时代下现代科学的研究工具,一方面继续加强对中药疗效的研究,同时加强对中药疗效的机制性研究,借鉴西药的研究优势与精确评估优势,充分展示中医中药的疗效优势,寻求中医的崛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