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天衡 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上海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温州师范大学教授。 作品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曾先后在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印系列展览。并被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 出版有《中国篆刻大辞典》、《韩天衡画集》、《韩天衡书画印选》、《韩天衡篆刻精选》、《天衡印话》、《天衡艺谭》等专著近百种,《中国篆刻艺术》出版有日文本。 篆书对联 规格138cm×34cm×2 置身须向极高处 举首还多在上人
韩 天 衡 书 法 大 事 记 ■1956年,师从郑竹友先生学习书画篆刻。 ■1961年,在温州师从方介堪先生攻研书法篆刻。 ■1963年,师从谢稚柳、陆维钊、方去疾等先生。 ■1979年,撰写并担任艺术指导的电影《书法艺术》开拍。 ■1980年,执笔《中国篆刻艺术》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同年撰写并担任艺术指导的电视片《篆刻艺术》开拍。 ■1984年,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同年编撰《历代印学论文选》(上、下册),由西泠印社出版。 ■1986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同年,被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五百精英名人录》。 ■1987年,《中国印学年表》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1990年,作品在日本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 ■1993年,当选西泠印社副社长。 ■1995年,《中国印学年表》获首届中国辞书评比三等奖。 ■1997年,被授予上海市最高文化艺术奖项——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白玉兰奖)。 ■2001年,获中国书协颁发的“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 ■2003年,历时15年主编的《中国篆刻大辞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2006年,出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 ■2009年,由《书谱》社35周年海内外571家专业机构署名问卷公布为“最受尊敬的篆刻家”及“三十五年来最杰出的篆刻家”。《篆刻三百品》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三等奖。 ■2010年,被专业媒体评为“2009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 ■2012年,首届《书法》杂志论坛被评选为当代30家优秀范本书法家之一。 放 胆(附墨拓、边款) 规格6.5cm×4.5cm 韩天衡写印稿
老来境界全非昨 卧看萦帘一缕香 ——韩天衡近作赏读 ■ 张伟生 在书画篆刻家韩天衡身上,有着许多令人敬佩的特点:他的勤奋努力,他的聪慧天资,他的博学多才,他的清醒理智,他的乐善好施……然而,在他的从艺生涯中,还有一个值得骄傲的特点,就是勇于自我否定,永不满足地探索、汲取和锤炼,催己奋进。 在否定自我中自我完善,这是多么可贵的治艺精神!这是一种超越于技法法则之上的艺术境界!这境界,就是艺术升华的灵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文学艺术是如此,书画艺术亦是如此。 韩天衡的书画篆刻艺术雄肆浑厚、阳刚堂皇,兼具洁莹雅驯之美的自我风规。读韩天衡的作品,每一个阶段和时期,都会有一种新鲜的、值得令人回味的东西呈现在你的眼前。 在韩天衡的近作中,又透露哪些新的信息?寻绎着他的创作轨迹,不难发现他的艺术追求正在向着一个更为深邃、更为崇高的境界拓进,这种艺术境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诗心文胆”的艺文观 这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核心。韩天衡认为,书画篆刻艺术之所以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所以能在广大读者中产生美的共鸣,不仅仅在其外在的形式感,更重要的是蕴涵于笔墨线条刀法中的文化意韵,这种意韵具有哲学的思辨,具有情感的色彩,具有理想的意境,引人入胜,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诗心文胆,是书画篆刻艺术中至高的文化品格,艺术家具有诗一般的境界和情怀,具有丰厚的学识和文化素养,下笔自然如神。清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曾提出,艺术应该“有金石气,有书卷气,有天风海涛、高山深林之气”,作品气息的雅俗,决定了作品格调的高低。在韩天衡的近作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情怀处处驾驭着其奥妙无穷的笔墨造型线条,比如他的篆刻新作,秉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竭力追求鸿蒙天然之趣,字法、章法、刀法一任自然,大气磅礴,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如2012年镌“日有憙”、“自强不息”、“龙吟”等印,都在方寸之地的经营中,融入了宇宙天地的大千世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意境。 近年来,韩先生对“道”与“艺”的关系又有了更深的体悟。他认为:“道”和“艺”体合无间,“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所以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都必须遵循至高无上的“道”。庄子曰“虚室生白”、“唯道集虚”,在艺术作品的表现中,就是要善于经营好虚实空灵的关系,让作品在虚实中传出动荡,在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二、“化一生万”的启悟观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特殊的个性,但又有其相通的共性,共性因个性而存在,个性因共性而发展。韩天衡先生提出了“马蜂窝”理论,他认为:所有的文学艺术就好比是一个马蜂窝,书、画、印是其中紧邻着的一个个蜂穴,尽管彼此隔开,只有纸一般的薄壁,但如果懂得渗透、打通,便相得益彰。如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书法和篆刻亦如此,尽管三者表现形式各异,但艺术审美规律是相通的。把篆刻中精妙的元素渗透到绘画、书法中去,就具有清新感,把书画里精妙的元素渗透到篆刻中去,也有同样的复合、化合效应,各臻其美。 近年来,韩天衡尤其专心于将其多年来积累的广博学识,融会贯通于他的艺术创作中去。他于2012年所镌刻的“味外心绪”印,在内容上表达了他“画外求画”、“印外求印”的理想追求。化一生万,核心是融通。没有广博的学识,就失去了融通的基础;仅有学富五车的知识,没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可能实现化一生万的理想境界。这其中,艺术家的悟性是至关重要的。韩天衡经常告诫学生,悟,就是要悟出万物之中的内核奥秘;悟,就是要悟出各类事物相互间共同的秩序规律,个人的艺术风格也就存在于你的悟性和化境之中了。 韩天衡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手法多变,面貌纷呈,赏读他的近作,你能感受到,以小展大、以平取实、以简求健正逐步成为这一时期他艺术审美上新的追求。如最近几年,他尤爱书写小册页,字虽小,但从其萧散洒落的线条和圆浑敦实的字态中,足以感受到他那“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豪迈气概。韩天衡于书法五体俱擅,以往用笔的大起大落以及结字的欹侧取形、挫涩取势,正逐渐向平实规整的方向过渡,这在他的楷书和隶书中尤为明显。 三、“四世同堂”的创新观 韩天衡认为,艺术的推陈出新,同科学技术的革新不一样。科学技术是新的替代旧的,是摧枯拉朽式的颠覆性更新,艺术则不同,艺术是借鉴、继承,是在传统基因上的培育,所谓“文脉不断,新意迭出”。艺术的新貌中要有遗传的因子,有家族的脉息,即可谓“四世同堂”。 本着这样的观念,2012年,他集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与弟子张炜羽一起,对三百年来中国篆刻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作了条文缕析的梳理,考证并评陟各流派印风的特征,出版了《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这本著作不仅在学术上填补了印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在实践上为篆刻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指明了方向。 在创作实践方向,韩天衡总是把他的创新探索坚定地扎根于对传统的借鉴上,他的许多作品,在技法上有着“四世同堂”的基因传承,而创作理念构思,却是极具个性的,对之其戏称为“新古典主义”。近年来,他的绘画在奇崛的形式构成中,又平添了元人的妩媚和宋人的精致;他的书法在流畅中逐步趋向平正,米字的欹侧又融入了苏字的丰腴、晋人的淡定;他的篆刻不断地在秦汉印中挖掘新的矿产宝藏,充实并强化其独树一帜的“韩氏”风格,如2012年所制“老大努力”朱文印,取法铸印的刀法,配之以率意的篆文,精巧中透出古意,耐人寻味。 陆放翁诗云:“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萦帘一缕香。”赏读韩天衡先生的书画篆刻艺术,我们能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至少懂得了这样一个至理:艺术不仅能通过形、神、意、趣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能表达和彰显艺术家的精神境界。艺术品格调的雅俗,源自于作者艺术境界的高低。韩天衡“诗心文胆”的艺文观、“化一生万”的启悟观、“四世同堂”的创新观,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本质,这种理念和艺术境界,无疑是其书画篆刻艺术风格成熟和完美的灵魂,是其艺术创作始终充满勃勃生机的根本动力。于是乎,我们能在赏读韩天衡先生的新作中,时时获得心境的升华,并品味到他那极具个性和创意的,且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所散发出来的缕缕馨香! (本文有删节) 篆书临《周友簋盖铭》中堂 规格138cm×70cm 唯十又二月,既生霸。戊午友作朕文,王母釐姬宝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韩天衡书法创作
名 家 集 评 沙孟海:天衡同志治印,根底深厚,刀法精熟,加上刻意创造,变幻多姿,为现代印学开辟一新境界。反复玩赏,赞仰无已。 天衡同志治印,基础厚,功力深,前后获读所作,善思量,多创意,心仪久矣。天衡春秋正富,游刃恢恢,绚烂之至,乃开新境,继承发展,属望无穷。翻纸数四,率墨志佩。 陆俨少:天衡抉藩秦汉,独创新调,不欲蹈前人一步,遂能超轶侪辈,俯视群流。 刘海粟:天衡刻印之妙,古不乖时,健而能软,使小松(黄易)再生,奚冈复作,当敛衽而避。 商承祚:天衡所作朱白相兼,琳琅满目,叹观不已,如非九折臂,曷能臻此? 李可染:天衡同志印章钤样三方极佳,圆厚生动,结构不凡,将为拙画增加胜色,实不胜欣喜,感激之至。我因见此佳作,另生无厌要求,拟请再赐刻三印。兹托便带去印八方,石上我又写上印语。我之慕大作,故有此无厌之求,实不胜感激。 谢稚柳:金龟玉钮开秦汉,宋叠元朱又一时。皖流浙派风靡体,肯为吾闲真本师! 王北岳:韩天衡先生印,似以盘搏为主,附以刀法之奇崛,自然高古。东坡云“以奇取正”者是也。廿年前弟亦用此法脱出师门,惜未能更立面貌耳。又韩先生印中有木刻意味,与魏极为相同,大陆作家苏白,即似由此脱出,而终未能,可知一艺之成,天分、人工必当配合得宜方可有成,若韩氏者即此中豪杰耳。 程十发:我爱天衡之印,食古而能化今,非三代、非今世,独具雄、变、韵之长。雄者气格壮伟之谓也,变者立异出新之谓也,韵者回味无穷之谓也。读其印作,以盘错搏扬为宗旨,以奇反正,奇中寓平,动中寓静,一反故常,自成面目。 唐云:铁木之外,别有一天。 高二适:百折江流九折文,篆村墨石解纷纭。几时才见韩生笔,伯乐亲题冀北群。 向爱元人瑶碧堂,脔龙雕虎势披猖。谁提证圣斋前过,江海都为百谷王。 启功:铁笔丹青写太虚,纵横肯綮隙无余。周金汉玉寻常见,谁识仙人石上书? 韩天衡书法篆刻作品展示 韩天衡篆刻创作进行中 隶书琴伴衣无联 规格68cm×34cm×2 行书《心经》横幅 规格30cm×60cm
安 且 吉 (附墨拓、边款) 常 继 双 印 (附墨拓、边款) 燕 处 超 然 (附墨拓、边款) 翠 (附墨拓、边款) 淡 泊 (附墨拓、边款) 登 岘 亭 (附墨拓、边款) 飞 龙 在 天 (附墨拓、边款) 缶 龛 (附墨拓、边款) 归 朴 (附墨拓、边款) 虎 牛 肖 形 (附墨拓、边款) 老 大 努 力 (附墨拓、边款) 柳 浪 (附墨拓、边款) 龙 吟 气 象 万 千 (附墨拓、边款) 如 意 (附墨拓、边款) 石 癖 (附墨拓、边款) 寿 且 康 (附墨拓、边款) 鼠 肖 形 (附墨拓、边款) 同 宽 (附墨拓、边款) 万 法 归 一 (附墨拓、边款) 王 昭 君 (附墨拓、边款) 问 刘 十 九 (附墨拓、边款) 养 吾 心 (附墨拓、边款) 玉 炉 寒 (附墨拓、边款) 长 乐 (附墨拓、边款) 蒸 蒸 日 上 (附墨拓、边款) 中 国 梦 (附墨拓、边款) 中 庸 (附墨拓、边款) 壮 骏 入 神 (附墨拓、边款) 行草横幅 规格35cm×68cm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诗三首。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韩天衡世纪公园留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