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岁学书法,6岁习篆刻,沙孟海称他“为当代印学开辟一新境界”

 昵称61560146 2022-05-02 发布于浙江

2022年4月27日《书法报》第16期12版

责编:印兆麒 邮箱:sfbs26@163.com

转载文章请标明出处


图片

不逾矩不
——《韩天衡评传》序
■王琪森


  在当代中国艺界,韩天衡无疑是代表一种艺术的取向和一面创作的旗帜,并由此构成极具历史语境、时代意义与审美引领的“韩天衡现象”。当我在开笔撰写这本《韩天衡评传》时,正逢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韩天衡曾真诚地袒露心声:“我真正是新中国培养的艺术家,对此我是心存感恩的。”正是从这个参照系上来看,韩天衡所取得的不凡成就与独特建树,不仅是属于他个人的,而且是属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图片

《韩天衡评传》 王琪森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韩天衡从4岁发蒙学书法,6岁习篆刻,至今已逾70多年,他取法正脉而具传承谱系,师从名师而深入堂奥,是一位精研传统、功力精湛而又善于变汇通融、开拓创新的标志性人物。因此,他的翰墨丹青、金石篆刻及等身著作,才能彰显出宏大的时代精神和先进的美学指向。由此也佐证了书法篆刻大家沙孟海当年对韩天衡的评价是富有启迪意义的。沙老早在1975年给周昌谷教授的信中就肯定韩天衡“为当代印学开辟一新境界”。而今40多年过去了,韩天衡不仅在印学、更是在艺界开辟了“新境界”。从2016年起先后在浙江、湖北、上海、云南、山东、广东及澳门等地举办的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70年书画印展,就成为当代中国艺苑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同时也彰显了一种源于生命的勃发张力与虔诚艺事的澎湃激情。

图片

韩天衡印屏

  韩天衡不仅在书法、绘画、篆刻上取得了全方位的突破,在艺术理论、学术阐述上著述迭出,即使在策展讲学、设帐授艺、收藏鉴赏上也成就非凡。历史地看,海派书画艺术崛起于清末民初及20世纪30年代,涌现了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沈曾植、赵叔孺、吴湖帆、刘海粟、张大千、徐悲鸿、潘天寿、沈尹默等一批大师群体,从而使海派书画艺术衔华佩实而绚丽芬芳,文采风流而精英辈出。应当确认,韩天衡是相当有幸的,他在从艺之初及其后的探求登攀中,得到了上个世纪海派书画最后一批艺术大师如方介堪、马公愚、谢稚柳、陆俨少、刘海粟、郭绍虞、陆维钊、唐云、程十发等亲炙指导、教诲帮助,这就奠定了他高蹈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再加上他自身的坚毅专注、刻苦勤奋及多方取法、锐意变通,从而使他具有了新一代海派书画艺术家那种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强盛的活力、创造的能量及领先的觉悟,构成了一种打通“马蜂窝”效应,从而游艺于各个领域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韩天衡 意与古会 1983年

印文、边款、印石

  海派书画一代宗师吴昌硕曾在一首诗中写道:“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韩天衡的“马蜂窝”效应,正体现了他先进的艺术思想,高瞻的哲思理念,独特的审美意识,为其建构了“韩氏艺术系统”。从韩印、韩书、韩画到韩论、韩著、韩藏,形成了艺界所瞩目的“韩流滚滚”现象,这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贡献与时代性的文化创造。为此,韩天衡把他从艺七十周年后的个人艺术大展分别题以“不逾矩不”与“守正求新”,这既是一种大道之行的宣言,一种正大气象的呈现,也是一种诗心文胆的昭示。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观照,是艺术创作的助推器。每一位从艺者都想有所创新、有所超越,但必须致敬传统,师法前贤,才能从此岸到彼岸,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韩天衡至八十多岁,还清醒地自称“老学生”,把每一次办展都看作是“再出发”,他曾深有感触地讲:“循矩而又不囿于矩,在肯定中作智性的不屈不挠的否定,才能使艺术生命常青。也就是不守旧、不自缚、不懈怠、不信邪、不逾矩不。”这可谓是对文化自信的深层解读和积极践行,从本质上诠释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即“通天地、成人格、正人论、显人文”。韩天衡正是以他的艺术创作、理论思考、学术著作传导了强盛的正能量、浩然的大情怀与高远的大追求,这对当下文艺界在某些方面所存在的浮躁之气、功利之求、市侩之俗、怪诞之作、虚无之习、趋时之风具有荡涤之用与抵制之效。

图片

图片

图片

韩天衡 千秋万岁 1999年

印文、边款、印面

  仰望海派艺术的天空,星光灿烂、大师荟萃。前、后海派领袖赵之谦、吴昌硕,均以书画印“三绝”名世。但客观地讲,他们在艺术理论及学术专著上,都涉足不多。我们不必苛求前人,巨人的存在已为后来者站在他们的肩上提供了平台。历史的发展,也正是以各领风骚展示时代性的进步。韩天衡的可贵与独到,就是他能智慧地站在巨人的肩上。为此,他一手丹青刀笔,一手著书立说,构建了他创作与理论的两极,使之双峰并峙。从《中国印学年表》《历代印学论文选》《篆刻大辞典》到《豆庐艺术文综》《豆庐十论》《韩天衡印谭》等100多种著作,是极有理论建构意义及学科建设作用的。因此,可以这样确认:韩天衡在当代艺术界,除了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高度成就外,亦建立了自己的理论系统与学术高地。

  我与韩天衡相识已有40多年,有幸见证了他从一名青年书法篆刻家到海派书画篆刻领军者,再到当代书画艺坛大家的嬗变。也有缘领略了他在金石、翰墨、丹青、理论上的标新立异、华彩艺苑。我曾写过《中国艺术通史》,那是从原始艺术起源写到清末艺术的历史梳理与艺术巡礼。我也曾写过《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评传》, 翁主要生活在清末民初,我生也晚,主要是拜读缶翁雄健豪放、气势磅礴的金石书画及他那些真实质朴、生动传神的诗章,还有史料信件、题跋文献、轶事传说等。而在今天,我为同时代的韩天衡立传,一切都是鲜活共时而零距离的,既无历史的遥远迷蒙,也无岁月的阻隔遗忘。但我清醒地意识到:这既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幸运,但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严峻。因为时间会产生美,从时空形态与传记范式来讲,有些是需要历史沉淀与时光陶冶的,但我想只要以求真务实、客观公正为经纬,力争做到不负时代、不负艺苑、不负传主、不负读者。

图片

韩天衡 草篆《山中杂诗》

  岁月芳华,时光菩提。我与韩天衡结缘是在1975年,当时我借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筹办书法篆刻展,韩天衡应邀作为篆刻作品评委参与工作。当时我21岁,他35岁。从此,我敬他为师,他尊我为友,在一条艺聚群英的大河上涛声相闻,在一座笔墨金石的长廊中春秋相望。韩天衡是颇重友情与艺缘的,他的不少书画篆刻展、艺事活动乃至个人寿宴,都邀请我参加,他的书画篆刻作品集及几部重要的理论专著均题字相赠。为此,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理想与追求,他的勤奋与刻苦,他的思考与向往。西谚云“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古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的光环是璀璨的,但为此承受的磨难、艰辛与历练,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曾患过严重的腰椎疾病,发病时人不能直立与平躺,晚上睡觉是把自己绑在弯曲的躺椅上,一小时起来活动一下,让腰积水流掉一点,否则的话疼痛如刀割。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放下刀笔,并以其为止痛药,坚持创作与著述,依然憧憬着诗与远方。

  2019年上海市文联组织创作《海上谈艺录丛书》,为当代海派文学艺术名家列传,我应邀撰写了《金石书画铸春秋——韩天衡》。但由于该书受整套丛书文字不能超过10万字的限定,写得很简略。特别是该书的时间节点是写至2009年,当时他年近七十。如今10多年过去了,他依然笔耕不辍。更具有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的是他于2011年的早春二月,以“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博大胸襟和家国情怀,无偿地捐出了自己收藏的历代艺术珍品及自己创作的艺术精品1136件。2013年“韩天衡美术馆”在上海文化古镇嘉定正式开放,为上海打造了一张瑰丽的文化名片,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艺术欣赏、陶冶的温馨园地。更令人称道的是韩天衡还将国家奖励给他的2000万元,捐献出来创立了“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用于发展公益文化事业,支持民众艺术活动。同时还创建了“上海韩天衡艺术教育基地”,用以传承振兴民族优秀传统艺术,使之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韩天衡 蒸蒸日上 2012年

印文、边款、印石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的建立,标志着韩天衡个人的创作著述与艺术活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也显示了韩天衡走出个人艺斋后作为一个“公共艺术家”的社会职能和历史担当。同时可见这十多年的岁月如歌、春华秋实,韩天衡以创作的冲击力、生命的强健力、艺术的旺盛力,全景性地示范了绚美壮丽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韩天衡自云:“八十二岁的老朽,务必不畏年衰,不惧病疾。生为兹,老为兹,这是吾生命意义中的唯一期待。”世间所有的相约相遇,都是因缘际会。人生所有的相守相知,应是理想信念。

(文有删节)

图片

韩天衡 行书 · 明代吴彬刻石题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