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用菌栽培技术--辅导6

 老刻刀 2014-04-26
食用菌栽培技术--辅导6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757 更新时间:2009-08-11【字体: 
  第六章 食用菌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随着食用菌周年化生产的实行和栽培规模的日益扩大,食用菌的病虫害也日趋严重,已成为生产中非常突出的问题。食用菌病虫害会造成栽培上不同程度的减产和产品质量的下降,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菇农的经济效益和种菇积极性。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较之其它农作物的病虫害更为困难,主要是因为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本身有利于病虫害发生;而且杂菌和害虫往往发生在培养基质内,与食用菌的菌丝体混合生长在一起,防治措施不当,会两败俱伤。

   

  食用菌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用药时一定要选用高效、低毒和环保的药剂,防止对人体或食用菌本身造成危害。因而,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努力改善食用菌的栽培环境,减少和杜绝病虫害发生的机会,建立以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体系。

  第一节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食用菌的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两类。侵染性病害也称传染性病害,主要包括竞争性杂菌、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竞争性杂菌。

  一、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1.竞争性杂菌,简称杂菌,其特点是污染培养基质,在基质上与食用菌菌丝竞争生长,争夺养分和生存空间,并抑制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导致菌种制作失败和栽培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在生产上,防止杂菌污染极为重要。

  ⑴竞争性杂菌的种类

  细菌: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欧文氏杆菌

  酵母菌:红酵母、橙色红酵母、黑酵母、竞争性杂菌的种类

  放线菌:白色链霉菌、湿链霉菌、粉末链霉菌、诺卡氏菌

  霉菌:青霉、  木霉、曲霉、  脉孢菌、毛 霉、根霉、鬼伞

  ⑵杂菌污染的主要原因

  1、料瓶(袋)制作不当  如原材料受潮发霉、培养料含水量过大、装料太满或料袋扎口不紧等。

  2、培养基质灭菌不彻底  表现为瓶壁和袋壁上出现不规则的杂菌群落。往往是由于灭菌时间或压力不够;灭菌时装量过多或摆放不合理;或高压灭菌时冷空气没有排净等。

  3、菌种带杂菌  表现为接种后,菌种块上或其周围污染杂菌。此类污染往往成批出现且污染的杂菌种类比较一致。

  4、接种操作中污染  此类污染常分散发生在菌种培养基表面,主要是由于接种场所消毒不彻底,或接种时无菌操作不严格。

  5、培养过程中污染  灭菌时棉塞等封口材料受潮,或培养室环境不卫生、高温高湿等均可导致封口材料受潮而发生污染。

  6、出菇期污染  出菇室环境不卫生,或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尤其是采完一潮菇后,料面不清理,很容易发生杂菌污染。

  7、破口污染  灭菌操作或运输过程中不小心,使容器破裂或出现微孔;或由于鼠害等使菌袋破损而造成污染。

  ⑶防止杂菌污染的措施

  1、选择地势较高、通风良好、水源清洁、远离禽畜舍等污染源的场所作菌种厂和栽培场地。

  2、把好培养基和栽培袋的制作关。选择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培养料,用前暴晒2~3 d;含水量要适宜,料要拌匀;当天配料要当天分装灭菌;并擦净容器上黏附的培养料。

  3、培养基质灭菌要彻底。保证灭菌的压力和时间;装量不能太满,容器之间要有孔隙;高压灭菌时排放冷空气要完全。

  4、严格检查菌种质量,适当加大接种量。选用无病虫害、生活力强、抗逆性强的优良菌种。

  5、接种场所消毒要彻底,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灭完菌的料瓶(袋)应直接进入洁净的冷却室或接种室;接种动作要迅速准确,防止杂菌污染。

  6、搞好培养室和出菇室的环境卫生,改善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培养室和出菇室用前要严格消毒,培养过程中要加强通风换气,严防高温高湿。

  7、定期检查,发现污染及时处理。污染的菌种要立即销毁。对污染轻的栽培袋可用浓石灰水冲洗抑制杂菌,或用75%的酒精注射污染处,均可控制病菌蔓延;然后,将处理的栽培袋置低温处隔离培养。如杂菌发生严重,可将污染料灭菌后掺入新料中重新利用,也可将其深埋或烧毁,切忌到处乱扔或未经处理就脱袋摊晒。

  8、生料栽培时,为了抑制杂菌,可加入1%~2%的石灰来提高培养料的pH值;为了降低杂菌基数,培养料要充分发酵。

  二、真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一)褐腐病

  又称白腐病、湿泡病、疣孢霉病。主要危害双孢蘑菇、草菇、平菇等。

  1、病症 只感染子实体,不感染菌丝体。子实体受到感染时,表面出现一层白色棉毛状病原菌菌丝,菌柄肿大成水泡状畸形,进而褐腐死亡,故又称湿泡病。如子实体未分化时被感染,则分化受阻,形成不规则的组织块,表面有白毛绒状菌丝,组织块逐渐变褐,从内部渗出褐色的汁液而腐烂,并散发恶臭气味。

  2、病因 病原菌为疣孢霉。疣孢霉的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休眠数年,首次侵染主要来源于土壤;菇棚内的再度侵染和病害蔓延,则主要是病菌孢子通过人体、害虫、工具或喷水等渠道传播的。出菇室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时发病严重,10℃以下极少发病。

  3、防治措施

  ⑴ 出菇室应安装纱门、纱窗,出菇室、床架及用具应严格消毒,彻底杀灭病菌及害虫。

  ⑵ 覆土要消毒。覆土进行巴氏消毒:60~70℃保持1 h。

  ⑶ 培养料要经后发酵处理或进行巴氏消毒。

  ⑷ 栽培季节要选好,第一潮菇出菇期避开25℃以上的高温季节。

  ⑸ 栽培过程中发病,应停止喷水,加强通风,降温降湿;若发病严重,应及时销毁病菇,并清理料面,也可采取昼盖夜开方式尽量降低棚温,以抑制病菌危害。

  (二)褐斑病

  又称干泡病、黑斑病、轮枝霉病。主要危害双孢蘑菇和平菇。

  1、病症 褐斑病蔓延很快,对子实体具有很强的侵染力,菇蕾受害后,形成质地较干的灰白色组织块,不能分化形成菌柄和菌盖。子实体感病后,病菌菌丝能侵入子实体的髓部,使菌柄异常膨大并变褐,菌盖发育迟缓,子实体呈畸形而僵化,菌盖上还产生许多不规则的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并凹陷,凹陷部分呈灰色,充满轮枝霉的分生孢子,但菇体不腐烂、无臭味,最后干裂枯死。

  2、病因 病原菌是菌生轮枝霉、菌褶轮枝霉和蘑菇轮枝霉。轮枝霉主要存活于土壤及空气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左右,低于12℃时生活力很弱。其分生孢子可黏附于土壤、工具、人体及昆虫上,所以,首次浸染可能是由于土壤和空气中存活的病原菌孢子萌发所致,而发病后的迅速蔓延则是通过人体、工具、昆虫甚至喷水所传播的。当出菇室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大时易发病。

  3、防治措施 参照褐腐病的防治。

  (三)软腐病

  又称蛛网病、湿腐病、树状轮枝霉病。主要危害双孢蘑菇、平菇和金针菇等。

  (四)褶霉病

  又叫菌盖斑点病或头孢霉病,是主要发生在菌褶上的一类病害。主要危害双孢蘑菇、香菇和平菇。

  (五)猝倒病

  又叫枯萎病,主要危害双孢蘑菇、平菇。防治措施:参照褐腐病的防治。

  三、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一)细菌性褐斑病

  又称细菌性斑点病、锈斑病。主要危害双孢蘑菇和平菇。

  1、病症 病菌只侵染子实体的表面组织,不危害菌肉。被感染后,菌盖表面出现小的圆形或椭圆形褐色(铁锈色)凹陷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有一薄层菌脓,发出臭味,当斑点干燥后,菌盖开裂,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菌柄上偶尔也发生纵向凹陷斑块,但菌褶很少被感染。病菇形态变化不大,也不会引起腐烂。

  2、病因 病原菌为托拉斯假单胞杆菌。此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培养料、覆土材料以及不洁的水中均有,在1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5%时,病菌非常活跃,通过人体、气流、虫类和工具等渠道广泛传播。常在春菇后期,逢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特别是菌盖表面有水膜时极易发生。

  3、防治措施

  ⑴菇棚、床架、用具等要用2%的漂白粉彻底消毒,尤其原来发病较重的菇棚更应彻底消毒;同时,菇房应安装纱门、纱窗防虫。

  ⑵培养料和覆土材料应按要求进行发酵或消毒。

  ⑶使用清洁水源,喷水后加强通风,降温降湿,避免菌盖表面长时间存有水膜。

  ⑷发现病菇及时摘除,并在料面撒一层石灰粉,或用每毫升含100~200单位的农用链霉素或600倍的漂白粉液每两天喷一次;发病较重时,先清理料面或覆土后再喷药。

  (二)干腐病

  干腐病又叫干僵病,主要危害双孢蘑菇。

  1、病症  发病的子实体畸形,菌柄基部稍膨大,菌盖歪斜,呈苍褐色,生长缓慢或停滞;病菇不腐烂,而是逐渐萎缩、干枯僵硬。

  2、病因  病原菌是一种假单胞杆菌。一般认为病原菌是沿着蘑菇菌丝传播的,同时,土壤、气流、水滴、人体、害虫和工具都可传播此病菌。干腐病多在秋菇上发生,在潮湿的菌块上发生严重。

  3、防治措施  发病后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区与无病区之间菌丝的连接,病区内喷淋2%漂白粉液后用薄膜盖严,防止传播;其余可参照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

  (三)金针菇褐腐病

  1、病症 子实体感病后,在菌盖、菌柄上形成不定形的褐色斑点,然后腐烂。有时很多病斑连成片,包括菌柄均变为黑褐色,质软,不能直立,有黏液,最后整丛菇变褐腐烂。

  2、病因 病原菌为欧文氏杆菌。金针菇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较大,当温度超过18℃,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特别是子实体表面处于水湿状态时易发病,蔓延快。

  3、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其余可参照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

  四、病毒性病害及其防治

  病毒具有很强的侵染性,体积极微小。主要危害双孢蘑菇、香菇、平菇、银耳等食用菌。病毒感染会使培养料中的菌丝退化,产生各种畸形菇,造成严重减产。

  (一)病毒病的种类

  1、双孢蘑菇病毒病  目前已从病菇中分离出多种病毒,它们的形状、大小差异较大,有球状、杆状、棒状等,它们能单独或混合侵染。双孢蘑菇病毒寄生于菌丝体、子实体或担孢子上,被感染的菌丝退化、变褐、柔软,无菌丝束,不能形成子实体,严重时形成无菇区。

  2、香菇病毒病

  香菇病毒颗粒有球状、杆状和丝状。香菇菌丝被感染后,出现“退菌”现象,形成无菌丝的空白斑块;子实体生长阶段,形成畸形菇,开伞早,菌盖薄。

  3、平菇病毒病

  平菇病毒球状,被感染的菌丝生长速度减慢;菌柄肿胀近球形,弯曲,表面凹凸不平;菌盖边缘波浪形或具深缺刻,有的菌盖很小或无盖,只在子实体顶端保留菌盖的痕迹,后期产生裂纹,露出白色的菌肉;菌盖与菌柄表面出现明显的水浸状条斑。

  (二)防治措施 

  1、选用耐(抗)病毒的优良品种。

  2、保持出菇室卫生,安装纱门、纱窗,防止害虫传播病毒;及时清除废料,并彻底消毒;出菇室、床架、器具等用前应进行熏蒸或巴氏消毒。

  3、培养料进行后发酵处理或巴氏消毒。

  4、发现病毒的菇棚,必须在子实体散发孢子前及时采收,防止病毒通过孢子传播。

  五、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生理性病害又称非侵染性病害。在食用菌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不良的环境条件,如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使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阻,产生各种异常现象,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

  (一)菌丝徒长

  有些食用菌,如双孢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等常出现菌丝徒长现象,表现为菌丝持续生长,密集成团,结成菌块或组成白色菌皮,难以形成子实体。

  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栽培管理不当,如出菇室高温,通风不良,CO2浓度过高等均不利于子实体分化,引起菌丝徒长;二是培养料中含氮量偏高,菌丝进行大量营养生长,不能扭结出菇。

  防治方法:培养料不应过熟、过湿;栽培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加强菇棚通风,降低CO2浓度,适当降温降湿,以抑制菌丝生长,促进子实体形成;选择适宜配方,并及时划破或挑去菌皮,多喷水并加大通风以促进原基形成。

  (二)菌丝萎缩

  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菌丝、菇蕾、甚至子实体停止生长,逐渐萎缩、变干,最后死亡的现象。

  主要原因  :一是培养料配制或堆积发酵不当,造成营养缺乏或营养不合理;二是培养料湿度过大,引起缺氧,或培养料湿度过小;三是高温烧菌引起菌丝萎缩;四是虫害,覆土和培养料都能带入害虫,当虫口密度大时,会造成严重危害,使菌丝萎缩死亡。

  防治方法:选用长势旺盛的菌种;严格配制和发酵培养料,对覆土进行消毒;合理调节培养料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加强通风换气;发菌过程中,尤其是生料栽培时,要严防堆内高温。

  (三)子实体畸形

  在双孢蘑菇、平菇、香菇、灵芝等的栽培过程中,常常出现子实体形状不规则,如柄长盖小,子实体歪斜,或原基分化不好,形成菜花状、珊瑚状或鹿角状的畸形子实体。

  主要原因:出菇室通风不良,CO2浓度过高,光线不足,温度偏高;覆土颗粒太大,出菇部位低;机械损伤;病毒危害或农药中毒等均能导致子实体畸形。

  防治方法:针对上述原因,创造最适宜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四)死菇

  指在无病虫害情况下,子实体变黄、萎缩、停止生长,最后死亡的现象。

  主要原因:出菇过密,营养不足;出菇室持续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氧气不足;覆土层缺水,幼菇无法生长;采菇或其它管理操作不慎,造成机械损伤;或者使用农药不当,产生药害等均可引起子实体死亡。

  防治方法:根据上述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改善环境条件,正确使用农药等。

  (五)着色病

  幼菇菌盖局部或全部变为黄色、焦黄色或淡蓝色,子实体生长受到抑制,随着继续生长表现为畸形,如菌盖皱缩上翘,严重影响商品质量。

  主要原因   

  一是低温季节使用煤炉直接升温时,菇棚内CO浓度较高,子实体中毒而变色,菌盖变蓝后不易恢复;

  二是质量不好的塑料棚膜中会有某些不明结构和成份的化学物质,被冷凝水析出后滴落在子实体上,往往以菌盖变为焦黄色居多;

  三是覆土材料中或喷雾器中的药物残留及外界某些有害气体的侵入等,也可导致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找出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生产过程中,不可乱用农药。

  第二节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以及食用菌干品贮藏期间都会发生虫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子实体品质,有效防治各种害虫是保证食用菌栽培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之一。危害食用菌的害虫主要有昆虫、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等,应针对害虫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昆虫类害虫及其防治

  危害食用菌的昆虫主要是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和等翅目中的一些害虫,其中以双翅目害虫种类多,数量大,寄主广泛,危害最为严重;双翅目害虫主要集中于菌蚊科、眼蕈蚊科、瘿蚊科和粪蚊科等。

  (一)眼菌蚊

  又名菇蚊、菌蛆等,危害平菇、凤尾菇、双孢蘑菇、草菇、木耳、银耳、香菇、猴头菇等多种食用菌

  1、形态特征 幼虫蛆状,乳白色,半透明,头部黑色发亮,成熟幼虫体长5~6 mm,幼虫期一般为11~14 d,经4~5次蜕皮后化蛹;蛹初为白色,后渐成黑褐色,长2~2.5 mm;成虫为黑褐色小蚊,体长1.8~3.3 mm。

  2、生活习性 成虫有趋光性,活动性强,寿命一般为3~5 d;在13~20℃下能正常生活和繁殖,完成一代需21~22 d,菇房内一年可发生多代。每只雌成虫产卵250粒左右,卵产在培养料的表面、缝隙或子实体上,经3~5 d即可孵化为幼虫。

  眼菌蚊

  3、危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培养料、菌丝体和子实体,造成菌丝萎缩,影响发菌,使菇蕾、幼菇枯萎死亡。幼虫在10℃以上开始取食活动,蛀食子实体的菌柄和菌盖,形成许多蛀孔,虫口密度大时,一个菌柄内可有二、三百条幼虫,蛀食木耳后出现烂耳。成虫不直接危害子实体。

  4、防治方法

  ⑴ 搞好出菇室内外环境卫生。安装纱门、纱窗,防止成虫飞入;及时清除废料,以减少下季虫源;出菇室使用前要彻底消毒,每100 m3空间可用敌敌畏1.5 kg,或用硫磺(5 g/m3)多点烟熏,密闭2 d后再用。

  ⑵ 培养料处理。培养料需要进行堆积发酵,二次发酵处理后效果更好,以彻底杀死其中的虫卵和幼虫。

  ⑶ 人工捕捉。初发时,可进行人工捕捉,集中杀灭。

  ⑷ 灯光诱杀。利用眼菌蚊成虫的趋光性和趋味性,在菇房安装黑光灯或白炽灯,灯下置一盆废菇液,盆内加入几滴敌敌畏或松节油,诱集并杀死成虫。

  ⑸ 药剂防治。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的药剂进行防治。出菇前有菌蛆大量发生时,可用喷有800倍敌敌畏药液的报纸覆盖培养料进行熏蒸,24 h后揭除;出菇后有菌蛆危害时,用药一定要小心,可喷0.1%的鱼藤精或150~200倍的除虫菊等低毒农药,此外还应加强通风,调节棚内温湿度来恶化害虫生存环境,达到防治目的;在采完一潮菇后,可用0.6%的敌敌畏、0.1%的鱼藤精、2.5%溴氰菊酯或20%杀灭菊酯乳剂2000~3000倍液喷洒菇房四壁、棚顶、地面和床架杀虫。

  (二)中华新蕈蚊

  主要危害双孢蘑菇、平菇等。

  (三)嗜菇瘿蚊

  又叫菇蚊、菌蛆等。危害多种食用菌,双孢蘑菇、平菇、银耳受害最重。

  (四)蚤(zao早)蝇

  又名菇蝇,粪蝇,菇蛆,主要危害双孢蘑菇、平菇、银耳、木耳、大杯蕈等。

  二、食用菌害螨及其防治

  螨类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是食用菌害虫的主要类群之一,统称菌螨,又叫菌虱、菌蜘蛛。螨类繁殖力极强,一旦侵入,危害极大。菌种制作以及双孢蘑菇、草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猴头菇、黑木耳、银耳等栽培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螨类危害。

  螨类可以直接取食菌丝,造成接种后不发菌,或发菌后出现“退菌”现象;在子实体生长阶段,菌螨可造成菇蕾死亡,子实体萎缩或成为畸形菇、破残菇,严重时,子实体上上下下全被菌螨覆盖,污损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和加工质量;它们还危害仓贮的干制菇、耳;菌螨还会携带病菌,传播病害。

  螨类个体很小,成螨的体长仅有0.3~0.8 mm,分散时难发现,需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螨类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在18~30℃的栽培场所,湿度大时最容易引起螨类危害。螨类主要通过培养料、菌种或蚊蝇类害虫的传播进入菇房。危害食用菌的螨类很多,其中以蒲螨类和粉螨类的危害最为普遍和严重。

  螨类防治措施:
1、环境卫生 培养室及出菇室周围的环境要卫生,要远离培养料仓库、饲料间和鸡棚等,以杜绝菌螨通过培养料侵入的机会。

  2、培养料处理 发酵时,堆温要升高到58~60℃至少维持5~6 h,提倡进行后发酵处理,可较彻底地杀灭螨类。

  3、出菇室消毒  出菇室应保持洁净,使用前每100 m3空间用1 kg敌敌畏和1 kg福尔马林进行密闭熏蒸,杀虫灭菌,杜绝虫源。

  4、菌种检查  要严格检查菌种,避免菌种带螨。可用放大镜检查瓶口周围,如发现菌螨,菌种切不可使用,需用高温杀灭后废弃;其余尚未发现菌螨的菌种,需在播前一、二天用50%敌敌畏药液熏蒸杀死菌螨。

  5、发菌期药剂防治  发菌期间,如发现菌丝有萎缩现象,需用放大镜仔细检查,发现菌螨后要及时喷药杀灭,喷药宜在室温较高、菌螨集中在料面时进行。可用0.5%的敌敌畏全面喷洒料面、床架、墙壁及地面,密闭熏蒸18 h;如仍有菌螨,需在菇床及其周围再喷一次敌敌畏,但每次用药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450 g/m2,至多喷2~3次,以免引起药害。双孢蘑菇菇床上一旦发生菌螨,需在覆土前彻底杀灭。

  6、诱杀法防治  菌螨危害较轻时,可利用糖醋液或肉骨头诱杀。螨类对肉香特别敏感,可在菇床上分散放置一些新鲜肉骨头,待菌螨聚集到骨头上后,将骨头投入开水中烫死菌螨,骨头捞起后继续使用。蘑菇覆土层有菌螨危害时,可用糖醋药液诱杀,即用醋3份、糖2份、白酒0.5份、敌敌畏0.5份,水4份配制而成,调合均匀后,将纱布在药液内浸透,然后覆盖在覆土层上,待菌螨聚集到纱布上后,放进沸水中杀死;纱布拧干后,再继续使用,逐渐将菌螨全部杀灭。

  7、出菇期防治  子实体生长期不可喷药,危害较轻时,可用诱杀法防治,或在一潮菇采收后处理;如菌螨危害严重,可停止出菇管理,用敌敌畏密闭熏蒸菇房。

  三、食用菌线虫及其防治

  线虫属于无脊椎动物门的线虫纲,主要危害双孢蘑菇、草菇、木耳、银耳、香菇、平菇等食用菌,严重影响其产量。危害食用菌的线虫种类很多,多数是腐生性线虫,少数半寄生,只有极少数是寄生性的病原线虫,常见的腐生性线虫有嗜菌丝茎线虫和堆肥滑刃线虫。

  (一)形态特征

  线虫是一种体形细长(长约1 mm,粗0.03~0.09 mm),两端稍尖的线状小蠕虫,肉眼看不到。虫体多为乳白色,成熟时体壁可呈棕色或褐色。

  线虫防治方法:

  1、搞好出菇室卫生,并控制好环境条件  消灭各种媒介害虫,防止线虫传播;出菇期间要加强通风,防止菇房闷热、潮湿。

  2、培养料处理  要注意培养料堆制场地的环境卫生,并提高培养料的堆温;培养料还需后发酵处理,以彻底杀死其中的线虫及虫卵;控制好培养料的含水量,防止培养料过湿。用于平菇栽培的生料,可用2%石灰水浸泡24 h杀灭线虫。

  3、耳木处理 段木栽培木耳时,可用1%石灰水(上清液)或5%的食盐水喷洒耳木,每隔10 d喷一次;或在地面上撒施石灰。

  4、覆土材料处理 覆土最好进行巴氏消毒,也可在使用前一周用敌敌畏熏蒸。

  5、使用洁净水源 拌料和管理用水要使用自来水或洁净的井水、河水,防止被线虫污染的水喷到菇床和段木上。

  6、药剂防治 如发现菇床局部受线虫侵害,应先将病区周围划沟,与未发病部分隔离;然后病区停水,使其干燥,也可用1%的醋酸或25%的米醋喷洒。

  四、软体动物及其防治

  危害食用菌的软体动物主要是蛞蝓,俗称鼻涕虫,属软体动物门的蛞蝓科。常见的有野蛞蝓、双线嗜粘液蛞蝓及黄蛞蝓三种。各种食用菌均会受害,以平菇、草菇、双孢蘑菇、香菇、木耳及银耳受害较重。

  防治方法:

  1、搞好菇房内外的环境卫生 清除蛞蝓白天躲藏的栖息地;菇房地面或周围撒一层石灰。

  2、菇床保护 在菇床周围撒一圈0.5~1.0 cm厚的石灰粉,以阻止蛞蝓爬入。

  3、人工捕捉 晚上9~10点是蛞蝓集中活动的时间,可进行人工捕捉;也可用5%的食盐水或5%的碱水滴杀。

  4、毒饵诱杀 可用多聚乙醛300g,砂糖300g,敌百虫50g,豆饼粉400 g,加适量的水拌成颗粒状毒饵,施放在蛞蝓潜伏及活动的场所进行诱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 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更要吃出健康。农药残留一直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再加上食用菌生长速度快,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一般为几天至十几天,所以采用化学防治时一定要慎重。

  农产品现在分为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三各级别,生产有机食品绝对不能使用化学农药,绿色和无公害食品的农药残留要符合各自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对农药残留检测标准逐步提高,也就是说,以前合格的产品,现在可能就不合格了。所以生产者应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农药。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用菌的病虫害及其防治。随着食用菌周年化生产的实行和栽培规模的日益扩大,食用菌的病虫害也日趋严重,已成为生产中非常突出的问题。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努力改善食用菌的栽培环境,减少和杜绝病虫害发生机会,建立以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体系,确保食用菌生产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